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 序

曹顺庆

《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第1版刊登了叶小文的《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文章指出:

在观摩北师大“国培”计划课堂教学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古代经典,语重心长。讲的虽是教材编辑要保留必要的中国文化经典,却涉及“把根留住”——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许多大学生基本上无法读懂中国文化原典,甚至不知“十三经”究竟为何物。这种不读中国古代经典原文的现象,已经大大地伤害了学术界与教育界,直接的恶果,就是学风日渐浮躁,害了大批青年学生,造就了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时代,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严重失语,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能力的衰减。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整个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以教材编写为例,编写内容多为“概论”、“通论”,具体的“原典阅读”少,导致学生只听讲空论,只看“论”,不读经典;只读文学史,而很少读甚至不读经典作品就可以应付考试,以致空疏学风日盛,踏实作风渐衰。另外,许多教师所用的读本基本是以“古文今译”的方式来教学的,而并非让同学们直接进入文化原典文本、直接用文言文阅读文化经典与文学典籍,这样的学习就与原作隔了一层。因为古文经过“今译”之后,已经走样变味,不复是文化原典了。我认为应当要求学生直接阅读中外文原著,不用今译汉译,这也许是改变此种不利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多年来,我大力倡导用古文(不用今译)读中国文化与文学典籍。我在本科生中开设了“中华文化原典阅读”课程,在研究生中开设了“中国文化原典:《十三经》”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原典,并且教材直接用经典原文,不用今译本。开始时,同学们都读得很艰难,但咬牙坚持下来,一年后都基本能够自己查阅古代典籍,学术功底大大加强,不少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后,才真正尝到原典阅读的甜头。我还开设了“中国古代文论”课程,要求同学们背诵《文心雕龙》《文赋》等中国文论典籍,同学们开始皆感到“苦不堪言”,但我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过此关,结果效果非常好,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开会发言,同学们对中国文论典籍信手拈来,文采斐然。我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西方文化与文学原典的教学,从1998年开始,我直接用英文教材给研究生开设“文学研究方法论:当代西方文论导读”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在课堂上用英文抽读西方文论著作。经过一番艰苦磨练,虽然同学们感到太苦,但收获良多。我的用心,就是试图做一个教学改革尝试,让同学们能读到经典原文,读原汁原味的东西,学通中西,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与智慧,而不是大讲空论,凌空蹈虚,不是在岸上大讲游泳理论,而是让同学们跳下水去学游泳,教师只是从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点拨。

由此我发现,原典阅读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文化根底、文化原创力的最重要、最具本原意义的途径。在专业学习中,对经典文本的研读和探讨能有效开阔视野并促进深邃探究能力的形成,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但在目前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原典阅读的缺席已成为一个阻碍优秀人才培养的明显障碍。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同原典存在隔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增加学生接触、研读、探讨原典的机会,就成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与必由之路。

针对现有的学生只听教师空讲“概论”,而不读经典原文,不会背文学作品的现状,我萌生了编写一套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原典阅读教材的想法。我认为,编写一套好的教材也是学者的责任和使命。一位合格的学者,除了做好学术研究外,还负有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一套优秀教材的影响力可能比学术专著的影响力还要大。目前,一些高校推行百本大学生必读经典书目的举措,立意甚好,但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外不一定抽时间去读,所以必须将经典阅读和阅读评测放在课堂上进行,编写原典阅读教材,或许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本系列教材坚持体现“回到原典”这一总体思路,倡导读原典、讲段子,即课堂上抽查学生课外阅读原典的情况,进一步讲解原典,并且要讲精华,讲得有趣味,让学生由衷地喜欢经典原文。教材基本构架为理论概述加经典作品选讲。本系列教材一共10本,涵盖了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特点是特色教材、名家主编、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倡导特色鲜明、体例创新、名家把关、质量第一。非常感谢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本次参加编写的主编皆为名家,其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多名,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际国内重要学会会长等。为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探索路径,教材的编写结构不以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唯一标准,而是以实际的课程时间和授课重点来安排内容和篇幅。每部教材均为知识面介绍与重点讲授的结合,原则上每部教材既有概述阐释,又有原典选读,概述阐释能让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要点,而原典选读则为讲授重点。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原典阅读系列教材”的总主编,我认为这个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要培养真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有大智慧、有审美感受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最重要的一条路就是返回文化的根,重新审视原典阅读对于青年学子的价值,为同学们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巩固中国文化根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中国文化自信。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佩林先生的鼎力支持。本套丛书虽然立意甚高,但尚需教学实践的检验。希望学界及教育界广大师生不吝赐正。

2017年3月 9/pa2jVgC1euQkPp4VPClxoA+1ejrzem63Mvc8OLFKZCnsL3IwKip11qC4xlTv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