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顿一生共写有14部弥撒,其中作于青年时代的两部早已遗失,而剩下的12部也绝非都在同一个水平上,其中不乏精彩的杰作,也有一些平庸之作。总的来说,海顿弥撒曲以早期在英国与维也纳的时候成就相对较低,而后来在德国与意大利时期的所谓“最后6首弥撒”则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海顿是个虔诚的教徒,这一点他要比自己的两位伟大学生——莫扎特和贝多芬,来得更加彻底,但似乎其温和个性使他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圣经》中比较乐观的题材,同时代有些人评价海顿虔诚的近乎“天真”是有点道理的,每次作品在教堂演出他总是无法掩饰自己的兴奋,神的胜利使海顿加倍地快乐。
《F小调小弥撒》( Missa Brevis )大约作于1750年,当时海顿只有18岁,作品还带有习作的性质,这部弥撒的形式比较简单,合唱、两位独唱女高音、小提琴、低音提琴和管风琴,1806年海顿重新找出了这部早年维也纳时代的作品,仔细阅读,并不无感慨地说作品旋律使他回忆起青年时代的火热情绪。
1761年海顿来到了艾森施塔特,从此开始了他在艾兹特哈齐亲王宫廷长达30年的服务。1766年他创作了后来被称为《大管风琴弥撒》的《降E大调弥撒》,这部弥撒原来叫作《光荣弥撒》( Missa in honorem Beatissimae Virginis Mariae ),因为作曲家在作品中突出管风琴的作用,才有了现在通行的这个俗称。
大约1772年前后,海顿创作了G大调的《圣尼古拉弥撒》( Missa Sancti Nicolai ),在此之前,他还写过一部《C大调弥撒》,别名《塞西利亚光荣弥撒》,但具体创作年代现在已经不可考据,大约是1769年至1773年前后。这部弥撒也是海顿最长,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弥撒作品,因为是献给圣徒塞西利亚的,故名,圣塞西利亚也是音乐家的保护神。
1775年至1778年间,海顿创作了一部后来被称为《小管风琴弥撒》的降B大调弥撒,在艾森施塔特海顿交了不少朋友,这部弥撒就是受人之约而作的,之所以叫“小管风琴”,主要是因为当日在教堂演出时海顿曾亲自演奏管风琴,为了同上一部“大管风琴弥撒”相区别才有了现在这个别名。
※埃斯特哈奇亲王的宫殿
1782年4月到6月之间,海顿又创作了一部C大调的《玛丽亚策尔弥撒》( Mariazellermesse ),玛丽亚策尔是维也纳附近的一处宗教圣地,据史料记载这部弥撒是受朋友克鲁采(Kreutzner, A.)之请而作的,这部弥撒也是海顿早期弥撒的最后一部作品,此后整整14年海顿没再写过弥撒。
1790年,老艾兹特哈齐亲王尼古拉去世,年轻的继承人并不喜欢音乐,他随即遣散了宫廷乐队,海顿得到了一笔遣散费和一个空头的宫廷乐长官衔,然后,海顿动身去了维也纳,接着就是到伦敦访问。直到4年之后海顿才回到了艾森施塔特,在那里他度过了晚年,并完成了两部伟大的杰作《创世记》和《四季》。
从1796年开始,海顿几乎每年都写一部弥撒,1796年海顿创作了C大调的《定音鼓弥撒》( Missa in tempore belli ),它还有一个俗名叫作《战争弥撒》( Paukenmesse ),定音鼓的使用令人想起战争的场面,况且当时法国的迅速崛起令整个欧洲充满了战争的火药味。在这个作品中海顿第一次在自己的宗教合唱作品中使用了单簧管,而且乐队的编制也超过了以往的同类作品,渐渐显现出海顿晚年交响乐的某些特征。1796年9月13日《战争弥撒》在艾森施塔特首演。
※海顿出生的房子
同年,海顿还写过一部《降B大调弥撒》,后人称为《圣哉弥撒》( Heiligmesse ),作品于1797年首演。这部弥撒是海顿恢复古老传统的代表作,整部作品更加接近古代圣咏的风格,因此才有了“圣哉”的俗名。
下面一首《D小调弥撒》在史料上记载的有些模糊,大约可以判断是1798年作的,并于1798年9月23日在艾森施塔特首演,它的别名是《尼尔森》( Nelson )。关于这个别名至今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因为该弥撒在两年后尼尔森选帝侯访问艾森施塔特时演出,所以有了“尼尔森”的别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位同法国作战的尼尔森将军听到作品后大受感动,赠送了一块名贵的金表给海顿,才有现在的别名。
翌年,海顿完成了《降B大调弥撒》,也就是著名的《特蕾茜娅弥撒》( Theresienmesse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献给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茜娅的弥撒,不过也有史家认为这部弥撒是为了庆祝艾兹特哈齐亲王夫人玛丽亚的命名日而作的,我们可以发现,海顿再次回到了老传统上,他继续使用了在艾森施塔特用的极有心得的室内乐编制的乐队:两支单簧管、小号、长号和数量有限的弦乐器。
1801年9月13日,海顿的降B大调《创世记弥撒》( Schop fungmesse )在艾森施塔特首演,现有资料证明海顿自7月28日开始作曲,当时海顿已经70岁高龄还有如此旺盛的创作愿望与精力,实属难能可贵。海顿是为了主人艾兹特哈齐亲王的命名日典礼创作这部弥撒的,之所以叫“创世记”是因为其中的主要旋律来自清唱剧《创世记》中的第32段。
海顿一生的创作始于1750年的《F小调小弥撒》,那时他才18岁,而创作生涯的结束却也巧合地落在一部弥撒上,它就是1802年9月8日上演的降B大调《和谐弥撒》( Harmoniemesse ),那时海顿已经70岁了,他还是选用了自己最喜欢的调性——降B大调。海顿再次使用较丰富的乐队编制,1支长笛、2支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以及弦乐器,如此编制在海顿宗教合唱中是仅见的。至于作品的效果,我想引用一位当时的评论家路德维格•斯塔汉贝格的话:“一部奢华的弥撒,完全是新的、效果奇佳的音乐语言,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所听到的东西。”
表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