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温,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説見《集傳綱領》。○《益稷》:帝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蔡九峯曰:「在,察也。忽,治之反也。聲音之道與政通,故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之得失可知也。五言者,詩歌之叶於五聲者也。自上達下謂之出,自下達上謂之納。」陳大猷曰:「納,采詩而納於上,如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是也;出,出詩而播之樂章,如《關雎》用之鄉人,用之邦國是也。」 工以納言,時而颺之。」 蔡九峯曰:「命掌樂之官,以其所納之言,時而颺之也。」
《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説見《集傳綱領》 ○《樂師》:凡射,王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大夫以《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 鄭氏曰:「《騶虞》《采蘋》《采蘩》皆樂章名,在《召南》,唯《貍首》在《樂記》也。」 ○《瞽矇》 :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大師。○《射人》:王射,樂以《騶虞》,九節;大夫,《采蘋》,五節;士《采蘩》,五節。 鄭氏曰:「奏樂以為射節之差。」
《儀禮·鄉飲酒禮》: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鄭氏曰:「《鹿鳴》,采其嘉賓示我以善道,又有孔昭之德,可則傚也。《四牡》采其忠孝之至也。《皇華》采其自以為不及 ,欲諮謀於賢知也。」 笙《南陔》《白華》《華黍》。 鄭氏曰:「以笙吹此詩。」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鄭氏曰:「間,代也,謂一歌則一吹。《魚麗》采其物多酒旨,所以優賓也。《嘉魚》采其以禮下賢者,與之宴樂也。《南山有臺》采其愛友賢者,為邦家之基、民之父母,而欲其身之壽考也 。」 乃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 鄭氏曰:「合樂,謂歌與衆音俱作也。《關雎》《葛覃》《卷耳》,言后妃之德。《鵲巢》言國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夫人不失職。《采蘋》言大夫妻能循法度。夫婦之道,生民之本,王政之端 ,此六篇者,其教之原也。故國君與臣下及四方之賓燕,用之合樂也。」李寳之曰:「合樂,謂堂上歌瑟,堂下鍾磬,合奏此詩也。《鄉飲酒義》曰:『工入,升歌三終,笙入三終,間歌三終,合歌三終。』歌及笙 ,毎篇為一終;間歌,毎篇為一終;合樂,《鵲巢》合《關雎》,《采蘩》合《葛覃》,《采蘋》合《卷耳》,毎篇為一終。」孔氏曰:「《召南》三篇,越《草蟲》取《采蘋》,蓋《采蘋》本在《草蟲》之前 ,孔子以後簡札始倒。」 工告于樂正曰:「正歌備。」○《鄉射禮》:乃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 鄭氏曰:「不歌、不笙、不間,志在射,畧於樂也。不畧合樂者,《周南》《召南》,鄉樂也,不可畧其正也。」 樂正命大師奏《騶虞》,間若一。乃奏《騶虞》以射。歌《騶虞》若《采蘋》,皆五終。 鄭氏曰:「《騶虞》,天子之射節,而用之者,方有樂賢之志 ,取其宜也。其他賓客、卿大夫則歌《采蘋》。間若一,樂之節 。」李寳之曰:「五節之間,長短希數如一,重樂節也。」 ○《燕禮》: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笙奏《南陔》《白華》《華黍》,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遂歌鄉樂,《周南》:《關雎》《葛覃》《巻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 李寳之曰:「歌鄉樂者,亦與衆聲俱作而歌之。鄉飲酒自歌其樂,故不言『鄉樂』也。」呂東萊曰:「呂和叔云:『近講習鄉飲酒、鄉射之禮,惟恐鄉樂音節不明,雖傳得胡安定所定雅音譜,有《周南》《召南》《小雅》十數篇,而猶闕《由庚》《由儀》《崇丘》《南陔》《白華》《華黍》《騶虞》七篇。 』 」 ○《大射儀》:乃歌《鹿鳴》三終。 鄭氏曰:「不歌《四牡》《皇華》,主於講道,畧於勞苦與諮事。」李寳之曰:「風者,鄉樂。小雅,國君之樂,大樂。大射皆主於射,畧於樂,然不可畧其正 ,故鄉射遂歌鄉樂,大射儀乃歌《鹿鳴》也。」 乃管《新宫》三終。 鄭氏曰:「乃管,吹簜管以播之 。其篇亡。」李寳之曰:「或謂即《斯干》。」 奏《貍首》,以射。 鄭氏曰:「《貍首》,逸詩也。貍之言不來也,其詩有『射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射義》所載『曾孫侯氏』是也。」李寳之曰:「《詩》曰:『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庻士,小大莫處 ,御於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言君臣相與盡志於射 ,以習禮樂,則安則譽也。此詩諸侯之射節也。四正,正爵四行也。四行者,獻賓、獻公、獻卿、獻大夫,乃作樂而射也。以燕以射,先行燕禮乃射也。」
《禮記·内則》曰:「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 何氏曰:「朱子云:『樂謂六樂之器。學樂,誦詩,舞勺,即《周頌》,則詩為樂章,與舞人為節,故以詩為樂也。』」 ○《樂記》:子夏曰:「夫古者為父子君臣 ,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樂。」○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師乙曰:「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 ,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歌者上 賞 如抗,下 暇 如隊 墜 ,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 去聲 矩,句 如字 中鈎 勾 ,纍纍乎端如貫珠。」 鄭氏曰:「言歌聲之著,動人心之審,如有此事 。」 ○《射義》:《騶虞》者,樂官備也;《采蘋》者,樂循法也;《采蘩》者,樂不失職也。是故天子以備官為節,卿大夫以循法為節,士以不失職為節。
《左氏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杜氏曰:「此皆各依其本國歌所常用聲曲,聽聲以為論,故無疑言。」 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杜氏曰:「凡美哉,皆美其聲。譏其煩碎,知不能久也。」 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 杜氏曰:「泱泱,弘大之聲。」 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杜氏曰:「秦本在西戎,秦仲始有車馬禮樂。去戎狄之音而有諸夏之聲,故謂之夏聲。襄公佐平王東遷,而受其故地,故曰周之舊。」 為之歌《魏》,曰:「美哉,渢 馮 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 杜氏曰:「渢渢,中庸之聲。婉,約也。險,當為『儉』字之誤也。大而約,則儉節易行。」 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 嗣 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 杜氏曰:「淫聲放蕩,無所畏忌,故曰國無主。」 自《鄶》以下,無譏焉。 杜氏曰:「季子聞此二國歌,不復譏論之,以其微也。」 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 杜氏曰:「論其聲。」 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 去聲 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 抵 ,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杜氏曰:「《頌》有殷、魯,故曰盛德所同。」
《荀子》曰:「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朱子曰:「此言為正經而發也。」
毛氏曰:「古者教以詩樂,誦之,歌之,弦之,舞之。」
朱子曰:「詩者,樂之章也,故必學樂,然後誦詩。所謂樂者,蓋琴、瑟、塤、篪之類。樂之一物,以漸習之,而節夫詩之音律者。然詩本於人之情性,有美刺風喻之旨,其言近而易曉,而從容詠歎之間,所以漸漬感動於人者,又為易入。至於聲音之高下 ,舞蹈之疾徐,所以養其耳目,和其心志,使人淪肌浹髓,而安於仁義禮智之實,又有非思勉之所及者。」○又曰:「三代之時,禮樂用於朝廷,而下達於閭巷。學者諷詠其言,以求其志,詠其聲,執其器,舞蹈其節,以涵養其心,則聲之所助於詩者為多。然猶曰:『興於詩,成於樂』,其求之固有序矣。 又曰:「詩較感發人,故在先。樂則如太史公所謂『動盪血氣,流通精神』者,所以涵養前所得也。」 是以聖賢言詩,主於聲者少,而發於義者多。仲尼所謂『思無邪』,孟子所謂『以意逆志』者,誠以詩之所以作,本乎其志之所存,然後詩可得而言也。得其志而不得其聲者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聲者也。就使得之止其鍾鼓之鏗鏘而已,豈聖人『樂云樂云』之意乎?況今去孔孟千餘年,古樂散亡,無復可考,而欲以聲求詩,則未知古樂之遺聲,今皆可推而得乎?三百五篇,皆可協之音律,而被之弦管已乎?誠能得之,則所助於詩多矣,然恐未得為詩之本也,況未必可得,則今之所講,得無有畫餅之譏乎?故愚竊以為詩出乎志者也,樂出乎詩者也,然則志者,詩之本;而樂者,末也。 又曰:「詩之作,本言志而已。方其詩也,未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樂也。以聲依永,以律和聲,則樂乃為詩而作,非詩為樂而作也。」 末雖亡,不害本之存。患學者不能平心和氣,從容諷詠,以求之情性之中,有得乎此,然後可得而言,顧所得之淺深何如耳。有舜文之文德,則聲為律,而身為度,《簫韶》、二《南》之聲,不患其不作。此雖未易言,然其理蓋不誣也。」 問:「詩樂既廢,如何?」曰:「既無此家具也,只得以義理養其心,涵泳從容,無斯須不和不樂,便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