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天下诸侯伐灭商纣,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定都于镐,史称西周。周本是一个历史悠久,却地域狭小的部族,长期处于殷商的统治之下。到了古公亶父、季历、季昌这三代手上,周强大起来,成为殷商统治区域内最有实力的地方政权,并受封为“周侯”。武王姬发在父祖打下的基础上一举推翻商政权,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灿烂辉煌的新时代。
伐纣胜利的第二年武王就去世了,继位的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执政。周公是一位伟大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于民族性格的塑造方面起到过极为重大的作用。他在创立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确立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贡献都是无与伦比的。后来孔子所创立的,在中国古代两千余年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儒学,就是在周公政治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中国古代总是“周孔”并称,他们被看作是儒学的两大创始人,因之也被看成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缔造者。孔子无疑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楷模;而周公却是孔子极为崇拜的人物。我们甚至可以说,周公主持确立的“礼乐文化”乃是与政治制度融为一体的儒学;孔子开创的儒学则是与政治制度分离开来成为纯粹话语形式的“礼乐文化”。因此讲到儒学而不及于周公,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周公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不仅是由于他个人高尚的才能和品德——尽管后世儒家都极力将他塑造成一个品德高尚、雄才大略的圣人,而主要是由于他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关节点,又恰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可以这样来表述:中国可以理解的历史应该说是从西周才开始的。所谓“可理解的”指用后世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来看是正常的、亲切的、较为熟悉的、能够接受的。我们知道,相比于殷商社会来说,周代尽管在政治体制上与后世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文化观念上却与后世有着很密切的关联。对于周人的所思所想后世比较能够认同,而对于商人的思想意识,后人却有明显的隔阂。简言之,在以周公为首的周初统治者的努力下,周人在文化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创造。从而使西周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就像古希腊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一样。
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所进行的一系列制度的、文化的建设活动都是出于迫切的政治需要,或者说是对某种历史需求的回应。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使包括殷民和一同伐纣的诸侯国在内的天下百姓(主要是贵族阶层)承认并服从新的政权;二是周人内部合理的权力分配与政治伦理秩序的确立;三是使新政权在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有效的统治。这三项政治需求被以周公为首的周初统治者概括为两项重大任务:一是制度建设,二是意识形态建设。前者的目的是使周王室成为比殷商更加合理、更加巩固的政权,从而对天下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后者的目的是使这个新的政权获得无可置疑的合法性,从而使新政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