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世家溯源

史官家族第二阶段“发祥于汉”,经历了从杜陵侯到溧阳侯的转变。这时,他们已经逐渐不担任史官工作,家族中有的也不以史官为职业了。这一变化应从西汉年间,汉宣帝授予史晨的孙子、中郎将史恭为杜陵侯,并出任凉州刺史说起。此事起因于史恭,他有个妹妹叫史节,元鼎四年入为良娣,是太子卫的妃子,她就是后来汉宣帝刘询的祖母。汉武帝末年,诬陷事起,幼年刘询遭人陷害。史恭之母贞君虽已年老体衰,见到孩子孤苦无援,“甚哀之”,就决定一手将其抚养成人。之后,刘询“登之高位”,是为汉宣帝,即位以后,他非常感激史氏家族对于自己的帮助,感念他们的恩惠。这时贞君和史恭都已死,就决定追封史恭为杜陵侯,汉宣帝还赐他以“仁”的谥号,并封赐史恭的三个儿子。这样,史恭的后人就把家从鲁济北迁居到杜陵(陕西长安)。这时,史氏家族开始得到封侯授爵的待遇,由史官转为杜陵侯,史官家族就转变为史氏家族。

史恭有三个儿子:史高、史曾和史玄,他们都因其父旧恩和外戚的关系而得到了照顾。长子史高,字子长,汉宣帝患病期间,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帝崩后被封乐陵侯,食邑二千三百户。史高有两个儿子:史丹和史术。史丹,字君仲,中庶子,后迁驸马都尉、侍中。建始九年,擢长乐卫尉,迁左将军,光禄大夫。为人足知恺悌,爱人貌若傥荡,尤其得信于上。受爵,为武阳侯,食邑三百户。史丹之子名史邯,字信侯,尚书驸马都尉,继承其父爵,世袭为武阳侯。其子名获,字君宠,世袭为武阳侯。史术,字君仲,侍中左将军,嗣爵乐陵侯,有二子:史宗和史淑,史宗,字胤嗣,嗣爵乐陵侯,无子;史淑又无子,以侄史岑过继,也世袭乐陵侯爵位;史岑,字寂甫,因遇王莽建立新朝,世爵因此而断绝。

次子史曾,字子回,为侍中中郎将,光禄大夫关内侯,后进封为将陵侯,食邑二千二百户,无后嗣继任。

三子史玄,字子叔,为长乐卫尉,迁侍中中郎将,关内侯,又封平台侯,食邑一千九百户,赐谥号曰“渌”。史玄之子名史恁,字洪谟,为奉车都尉,行侍中郎将,封爵平台侯。史恁之子名史习,字进道,为中书令,驸马都尉,封平台侯。史习之子名史崇,开创了史氏家族的新阶段。

由此可知,史恭三个儿子都曾获得过封侯授爵,但是长子史高传到四世后,因王莽代汉而终止传承;次子史曾也因无子可以继承而终止。只有三子史玄后继有人,传到三世而至史崇。从此,史官家族开始了由杜陵侯向溧阳侯转化,他们的职责也不局限于史官,史官家族的历史转入第二阶段。

溧阳侯的世系是清楚的:

一世史崇,字伯勤。汉光武时,公元27年(建武二年)史崇因在平定战乱、中兴汉室、再举帝业中有功,东汉光武帝以其军功除右将军,青冀二州剌史,遂为鲁郡济北人(今山东长清)。后封其为溧阳侯,加骠骑将军,食邑万户,列土于江南,其居地在江苏溧阳长荡湖南的埭头,由此史氏的这一支开始在江南发展,成为吴人,史崇死后朝廷赐谥壮侯。《清光绪年续修藤下宗谱序》中说,“至汉壮侯就封溧阳遂家”,他就成了溧阳系统史氏的始祖,之后,“江之南北、浙闽诸省”的史氏都是由此迁居的,他也就是后来的明州史氏家族最早的祖先。史氏溧阳侯世系由此开始。

二世史颢,字叔升,史崇之子,他“英姿秀拔,纯孝天成”,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楷模,后由他继承了溧阳侯爵位。

三世史茅,字德英,是史颢之子,曾为尚书、侍中、镇西将军、雍州牧,他“敷政得宜,宽猛并济”,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继承溧阳侯爵位,死后赐谥为“顷侯”。

四世史洽,字君普,是史茅之子。为河内太守、司隶校尉,继承溧阳侯爵位,死后谥曰成侯。

五世史泽,字素广,是史洽之子,为左中郎将、上郡太守、御史大夫,“正色立朝,振威独坐”,由他继承溧阳侯爵位,死后谥曰节侯。

六世史铉,字安鼎,为冀州刺史,嗣爵溧阳,又改封兰山侯,死后谥为康侯。

七世史藻,字睿文,为人正直,志向过人,“精究庶事,明察枉直”,当时正值天下三分时期,吴国“封爵遂绝”,史藻只能承袭父亲爵位。子孙从此成为普通老百姓:溧阳人。史藻有三个儿子:史嵩、史隐和史懿。

265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这是一个讲究门阀等第的王朝,九品中正制度注意选拔贵族世胄子弟。史氏家族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

从八世史嵩开始就受到关注。史嵩,字仁基,为三国时期吴国平越中郎将,苍梧、郁林二郡太守,遂封其为抚陵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有子史光;八世史隐,字世逸,从吴归晋,为刑部尚书、侍御史,本国太中正。有子史楚;八世史懿,字恒善,曾任司空府咨议参军,征南将军,九真、陇西二郡太守,有二子:史爽和史绍。

九世史光,字伯朗,为晋中书侍郎,迁侍中,有子史雅;九世史楚,字长材,宁朔将军,建安太守,监官都尉,晋朝封其为安吉伯,食邑二千户,无子。九世史爽,字孟开,建中校尉,北中郎将,迁五兵尚书,本国大中正,封零陵郡公,食邑三千五百户,加冠军将军,使持节青州刺史,有子韶。九世史绍,字仲延,镇西府参军,除武阳将军,封武阳侯。有子史琬。

十世史雅,字叔安,尚德怀道,体仁奉上,为散骑侍中、中书令,陈留太守;十世史韶,字子尚,为豫章太守,封阳羡侯,食邑一千四户;十世史琬,字玉齐,为齐王府参军,丹阳、江宁二县令,轻车将军,封宜春县男,进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十一世史辉,字季明,史雅之子,为积射将军,历巴郡太守;十一世史晃,字明远,史韶之子,为轻车将军,南蛮校尉,长沙太守;十一世史谅,字叔大,史琬之子,琅琊王府主簿,从温峤为右长史,为强弩将军,北海郡内史(即掌管山东地方军事的史官),封为常安侯。

十二世史畴,字伯伦,史辉之子,为豫章太守;十二世史渊,字泳中,史晃之子,迁尚书,为江阳郡太守,封秭阳县开国侯,食邑二千户;十二世史陵,字伯,史谅之子,为左中郎将、御史中承,豫章太守,其性格刚正不阿,风裁高峻,使得公卿官吏有所畏惧。

十三世史宪,字景法,史畴之子,为建安太守,劝农治民,举善黜恶,得到朝廷嘉奖,受封为山阴县侯;十三世史潢,字涧达,史渊之子,为苍梧太守;十三世史援,字道济,史陵之子,为宁朔将军,主持重立溧阳侯庙碑。

从八世到十三世的六代中,史氏家族门第显赫,封官授爵之多,有一公、五侯、一伯、一男,为历代少有。

十四世史环,字世重,史宪之子,为(广东)新安太守;十四世史充,字尔盈,史援之子,布衣粝食,有先民遗风。

十五世史处安,字静观,史环之子,为(福建)晋安太守;十五世史纂,字文集,史充之子,为散骑常侍、兖州刺史,(江西)建昌县开国侯。

十六世史佐,字良弼,史处安之子,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司农卿,他的儿子叫史万岁。十六世史祺,字瑞允,史纂之子,他的性情至孝,受南北朝晚年当时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恬淡无为,杜门清修,是个翩翩浊世之大公子。

溧阳世系的十七世史万岁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的名叫万岁,字延年,是史佐之子。“万岁”之名用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普通人身上是很罕见的,在以后的朝代更是不允许的。说明当时对此禁忌还较少。据记载,他从小强健英武,好读兵书,长大后成为隋朝的一个武将。一生前后经历过七百多次战斗,转战千里,破敌三十余部,是一个良将,为太平公、充左领军、行军总管,被拜为上大将军。597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二月,“太平公史万岁击西宁羌,平之” ,正当欢庆西南地区取得胜利之时,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得知南宁地区头领再次抗命,蜀王秀诬陷这是史万岁纵容的结果,以致引起边患。但是,礼部尚书、渤海公高颍等人却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认为,史万岁“雄略过人”,得到将士一致拥护,是其他将领所不能比拟的。接着,又有杨素来诬告。隋文帝杨坚本已由怒转安,这时更又由静转暴,最后于当年十二月诛杀了史万岁。史万岁被杀后,百姓为之叹息,天下为之共冤。后朝廷仍封他为上柱国,立乡贤祠以为纪念。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住在溧阳的史氏家族受此牵连就开始外逃避难,有的到福建,有的到浙江。史万岁的儿子史行可,字则仁,依然在溧阳,后为唐朝的行营都指挥使,他是史氏家族溧阳世系的第十八世,他有一子名史义谦,字克让,是为第十九世。史义谦有子为宝俊。

十九世史玄道,字彻微,是史仲谟之子、史万岁的侄孙、史行可的侄子。其父十八世史仲谟,官至越王府东阁祭酒、朝散大夫、常州刺史,他推贤让能,以经术饬吏治,有政绩。史玄道在唐朝任弘文馆学士、资政大夫、太子洗马、江州刺史,宽以待民,甚得好评。十九世中还有史嶷,字重耳,史省之子,授宣议郎,太子詹事,博学宏才。其子史大熹,字敏夫,官至朝散大夫、新州司马、上柱国。史嶷的次子史璨,字明世,也是朝散大夫、上骑都尉、国子博士。二人均为二十世。

二十世还有史宝俊,字世珍,史义谦之子,无职、有子史务滋。其堂弟史叔豪,字君杰,史玄道之子,为文林郎,有子史净滋。

二十一世史务滋,字体乾,是史宝俊子,在唐朝任官左纳言,后相于武则天,他是史氏家族中又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详情将在下一节说到。二十一世中还有史处权和史处寿,都是史大熹的儿子,前者官至润州江宁县尉,后者官至朝清大夫、上柱国、汝州新城县令。二十一世另有史璨之子史择言,为饶州弋阳县令。

史务滋的儿子史惟肖为清河县令,是为二十二世。因受上辈官司牵连,各房子孙开始外迁,或陕西,或浙江诸暨、定海,或河北真定,史氏家族人口又一次外迁。善于逃难保护家人安全,成了史氏家族的一个特点。

之后有二十三世史永潜和史有则。史有则是史潮之子,官至朝议郎、临安县令、上柱国;二十四世史翙、二十五世史德藏;二十六世史体元和史谦恕,史谦恕官至梁州刺史,受到百姓称颂;二十七世史息夫和史寔,史寔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获授银青光禄大夫,誉满乡里;二十八世史利用和史淀,史淀官至平骑都尉、国子博士;二十九世有史守宜和史万寿。史万寿,字乔年,是史淀之子,官至安南将军、蔡州刺史。各世之间系统明晰,所任官职清楚。直至三十世史惟则,转为明州史氏家族的始祖。

由此可见,溧阳世系的史氏家族是历朝相继,代不乏人。保持得如此完整的家族体系,是值得在中国家族史上书写一笔的。 hRlsxbgkJp4Vf150GFDHdVcxB/ym4zdCeV2+4FtlSR9vyn7sr7ZzNVxjHqgN1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