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文臣武相

史嵩之,字子申,号野乐。118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巳酉)正月二十九日生于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他是史弥忠的长子,史渐的长孙。从小倜傥洒脱,喜爱经济。1207年(开禧三年),19岁的史嵩之以“周礼魁漕举”,即由转运司类聚本路现任官员所牒送的子弟和五服内亲戚,以及寓居本路的士人等所举行的贡举考试,成绩合格,可直接参与省试。史嵩之不仅获得了资格,且成绩不错。1220年(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当他31岁时,登上刘渭榜赐进士出身。分配给他的第一个职务是光化军司户参军,这是掌管一个州的户籍、赋税、仓库事务的职务,从低级官吏做起,是南宋政治制度规定的。1223年(嘉定十六年),转为京西、湖北路置司准备差遣,这是地方长官中准备临时派遣去处理各种事务的官吏,虽属临时性的官职,但不影响职位的上升。第二年,又升为干办公事,成为官府的办事人员。1227年(宝庆三年),官府让其主管机宜文字,迁至襄阳府通判,职责相当于州府的副长官,有监察州府官吏的权利,各州的事务必须由知府与通判联署方能生效。这是一个武官的职务。

由于史嵩之工作十分努力,尤其在军务方面成绩卓著,因此不断得到升迁的机会。由此开始,他官运亨通,一路春风,不断受到厚爱。1232年(绍定五年),43岁的史嵩之受朝廷重用,加其职务为大理卿兼权刑部侍郎,第二年正式升为刑部侍郎。这是掌管刑法、狱讼、赦宥、叙复定罪事务的副手官吏,属于行政、刑部副部级的职务。

1239年(嘉熙三年)正月,50岁的史嵩之,就自京、湖安抚制置使进入右丞相位置并兼任枢密使,具体参与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还进封公,加食邑,又兼督江西、湖南军马,后改都督江、淮、京、湖、四川军马。此时,他先后与乔行简、崔与之、李宗勉等合相。1241年(淳祐元年)至1243年(淳祐三年)史嵩之开始独相时期。任相期间,史嵩之曾推荐贤士32人,如董槐、吴潜等人。董槐是安徽籍进士,在地方任职期间有政绩,接受史嵩之的推荐由地方转至中央机关。后于1255年自通奉大夫、参知政事特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入相。他以整顿纲纪为急务,遭到别人的嫉妒,1256年六月,为专门恣事的丁大全追逐所弹劾。吴潜是嘉定十年进士第一,在史嵩之推荐下进入朝廷任职。1251年,他自参知政事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入相。1252年十一月罢。1259年十月,自银青光禄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崇国公、左丞相兼枢密使,再度入相,当时,元军攻鄂州、广西,他曾上书反对丁大全与阎贵妃相勾结等误国行为,因此而遭罢贬。其后,董槐、吴潜两人都被人们称之为贤相,受到好评。

1246年(淳祐六年)十二月,史嵩之结束相职,守本官致仕,共计任相9年,实际为6年时间。

在此期间,史氏家族还先后出现了五大尚书。

明州史氏家族自迁至明州之日起到1298年止,共出现过七个尚书。如1207年史弥远的礼部尚书;同年,史弥坚升为工部尚书;1235年史嵩之任刑部尚书;1238年史岩之为吏部尚书;1248年史宅之为吏部尚书;1253年史宇之升为工部尚书;1254年史宜之为兵部尚书。这七人中,史弥远、史嵩之最后任官至宰相,其余五位成为五大尚书,也是史氏家族对于南宋社会的贡献。

史弥坚 ,字固叔、号沧洲,是忠定王史浩的四子、史弥远同父异母的亲弟弟。1166年(即宋孝宗乾道二年)五月,生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少年时期以“幼警敏端”获众人的好评。60岁的史浩老来再得幼子,更加疼惜史弥坚,为了更好培育幼子,史浩先让他在“慈湖先生”杨简处学习经书。杨简,浙江慈溪人,进士出身,是史浩的好友,为人正直,择贤礼士,爱惜民众,后被召为国子博士。史弥坚认真向杨简请教,是杨简的得意门生。后又让他从各方面加强历练。1178年(淳熙五年)三月,72岁的史浩再次被宋孝宗授以右丞相,并封卫国公。这时,史弥坚年届12岁。一日,史浩领史弥坚去见宋孝宗,宋孝宗见了非常喜爱,问史浩:“幼子已择昏否?”史浩说:幼子尚小未考虑这个问题。宋孝宗对他说:我哥哥的女儿年龄与他相差无几,你们可以商量一下能否结亲,宋孝宗亲自为史弥坚他们赐婚。在宋孝宗的关照下,史弥坚进步很快,先举授直郎、两浙路转运使,负责监察两浙境内的官吏,并关心了解民间的疾苦。1189年宋孝宗退位。之后光宗、宁宗相继接替皇位。1196年(庆元二年),30岁的史弥坚就发遣高邮军事、添差通判衢州,成为州府的副长官,并负监管钱粮之责,这样就与户部有了更多业务上的往来。由于他学习工作努力,对于吏事一丝不苟,建立了较好的政绩。之后升为大司农丞,掌握有关仓廪、籍田、苑圃等事务。后迁大宗正,这是以文臣朝官充任的职务,是总管宗室内部族属词讼、训导、赏罚、裁决等方面事务的官吏。1205年(开禧元年)兼任右曹郎、礼部侍郎,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学校等事项。又任将作少监长官,这是一个储存人才之地,又掌管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等事务;再任枢密院检详,由此成为最高军事机关的一员,共掌军国机务,还要负责监察枢密院内部的事务。1206年(开禧二年)他以五品朝散郎直宝谟阁,兼职两浙转运判官,兼权临安尹,即在兼职临安(今浙江杭州)市长的同时还负责治理相关事务。这时正当韩侂胄不顾别人的劝说,于1206年(开禧二年)四月,贸然发动开禧北伐,对金全面进攻大败之时,原有的兵部尚书去职,兵部尚书一职就由史弥坚兼任。1207年(开禧三年)史弥坚正式到临安府任知府,兼职工部尚书。同年八月,南宋朝廷派出使者同金人谈判,由于开禧之战前、战后的事情均与史弥坚无关,所以史弥坚未参与此事。1208年(嘉定元年),因其兄史弥远入相,根据回避制度,他就出知潭州,力求外补为湖南安抚使。后提举太平兴国宫。1213年(嘉定六年),知镇江府,又知建宁府。1232年(宋宁宗绍定五年)闰九月己卯卒,享年67岁。郑清之为其撰写墓志,称赞其“筑闸疏渠,修河茸圃,百废俱举,推行义仓法”,对其有很高的评价。后获赠资政殿大学士、太傅、宣奉大夫,奉化郡开国忠宣公,谥忠宣公。夫人即是帝兄之女新安郡主,也赠予鲁国夫人。

史岩之 ,字子尹,号寿乐。是文靖公史弥忠的三子,生于1193年(绍熙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217年(宋宁宗嘉定十年)登进士及第,最初授以长兴尉,后升为知县。1180年自绍兴去福州任知州。之后,史岩之又任临安知府兼龙图学士。1238年仕至吏部尚书、沿江制置副使,资政殿大学士,这是由从臣充任的官职,是资望极高、出入侍从、以备顾问的官吏。1241年任龙图学士知绍兴。1253年提举福州常平。1259年为沿江制置使。1261年(景定二年),因违背当时朝廷宰相贾似道的意愿,被罢官。以提举临安洞霄宫,封资政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奉化郡开国公,时年68岁被迫致仕退休。虽然银青光禄大夫是相当于各部的尚书寄禄官,从三品,但也只是一个名分而已。1265年(咸淳六年)十一月辛巳,病卒于里第,享年78岁。“遗奏上闻震悼辍朝”,皇帝赠他开府仪同三司、奉化郡开国公,这是相当于寄禄官使相职位,从一品,表示对他的尊敬。

史宅之 ,字子绎,号云麓。忠献王史弥远的二子。1205年(开禧元年)十二月生于明州(今浙江宁波)月湖东岸的宝奎里。由于亲娘已去世,父亲又在临安任职,经常不能回家,聚少离多,他们兄弟三人就在继母黎氏的照料下,努力学习,逐步成长。1215年(嘉定八年)明堂恩赐同进士出身。他在低级官吏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直至担任户部侍郎,即部的副职。1248年(淳祐八年)史宅之升为吏部尚书。因劳累过度,于1249年(淳祐九年)十二月,卒于职位上,英年早逝,享年45岁。死后封太师金紫光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奉化郡开国忠清公,赠太师齐国公,谥恭惠政忠清,以一品礼服归葬。葬于临安府余杭县道明山。

史宇之 ,字子发,号谦斋。史弥远之三子。1216年(嘉定九年)十月二十七日生于明州(今浙江宁波)月湖东岸的宝奎里,初补承事郎。1232年(绍定五年),中吏部诠赐同进士出身,授司农太府少卿,集英殿修撰。1248年(淳祐八年),出任婺州政职,那年旱灾闹饥荒,他出资赈贷籴浙右三万石,帮助渡过难关。再任处州括苍政职,以拖欠贷款来解决旱灾带来的困难。足以见其润民心、爱民意,处处为民考虑的“膏泽之情”。南宋时官多位少,因此,官员动辄就被请祠,以三十个月为一任,主要负责宫廷、庙宇的管理工作,作为后备人才。他在担任宫观使奉祠的十年间,未曾有过埋怨的话语。民苦于赋税,在他任职时,采取“以俸代输”的办法,使得农户得到实惠,非常拥护,也没有前去喊冤的人,足见他政绩之合民心。1253年(宝祐元年)史宇之升为工部尚书,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以“宽和抚民”,修复义田,安定百姓生活。1261年(景定二年),进升为资政殿大学士,知建宁府。崇安、松溪大水泛滥,民众携老扶幼进入城廓避难,不少桥梁坠毁,史宇之紧急募集船只拯救民众,严厉惩罚那些阻拦渡河并从中渔利之徒,深得群众拥护。后再次被召入京,进至观文殿大学士,随皇帝出入侍从,以备皇帝顾问,资望极高,只有曾任宰相的高官才能授予。1293年(至元三十年)二月十三日卒,享年79岁。赐有观文殿学士、正奉大夫、奉化郡开国公名号。由王应麟为其撰写墓志。

史宜之 ,字子美,是史浩的孙子、史弥正的第二个儿子。曾任中散大夫大理寺少卿知温州,负责详断地方奏报案件,为正五品。据相关资料记载,1254年(宝祐二年)史宜之曾任兵部尚书,知绍兴。当年的宰相是谢方叔,他是汶川的一个进士,主张用忠臣,斥奸臣。因南宋末年急需人才,史宜之额外得以重用。其事迹不详。

这一时期,明州史氏家族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有人评价说:“宋代父子都为宰相的有三家,鄞郡的史氏是其中的一个。显然是名门望族,崇高显赫,为官的政绩留传后世。”也有人说:明州史氏家族“在南宋时期,高官显贵世代相承,可谓极盛”。直至2003年10月1日,《宁波日报》还以“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来报导此事,可见明州史氏家族的影响之大。 896GDKNK8PB/Vj8D70PDsM/CCjhGDGDvqbqeaUr6AoL9ZrSF6iAaj7LkMBYTB7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