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两次入相

1163年(隆兴元年)正月,57岁的史浩,自参知政事除左通奉大夫、守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为宰相,参与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史浩进入中央政府的关键位置后,做了三件事。

一是平冤狱。他大胆直言赵鼎、李光无罪,岳飞是久冤。

赵鼎,山西人,是崇宁间进士,曾向朝廷陈述战、守、避三策。1134年,入相,力荐岳飞收复兵家必争之地襄阳(今湖北襄阳)。因与张浚不合,罢相,后又入相,继遭秦桧所贬斥,1138年十月罢相。之后闭门谢客,绝食而死。李光也是崇宁间进士,他反对弃地事金,主张在地方修缮城池,广聚兵粮,提议守江淮保江浙。李光敢在宋金和议之后,极论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并在宋高宗前面痛斥秦桧“怀奸误国”,最后遭秦桧所排斥。

岳飞,字鹏举,相州人。少负气节,沈厚寡言。曾先后四次从军。1127年(建炎元年)因上书反对京师南迁,遭黄潜善、汪伯彦等的迫害,以越职夺官名义被革职处分。后投张所处,被破格提拔,随王彦渡河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将,非常英勇。后因擅自率部行动,险遭军法处决。之后,其所部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岳家军”。在历次抗金斗争中,不断收复失地,获“精忠岳飞”的赐字。1140年(绍兴十年),他挥师大举北伐,连克蔡州(今河南汝南)、郑州(今河南郑州)、洛阳(今河南洛阳)等地,取得郾城大捷(今河南开封附近)的胜利。岳飞反对与金议和,他认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而宋高宗与秦桧却极力主和,他的言行必然为秦桧所忌恨。正当岳飞准备乘胜追击“直达黄龙府”之时,一日之内奉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使“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不久,被诬下狱。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年仅39岁。

史浩认为,赵鼎在任相期间,力荐收复襄阳,都是尽职尽责的表现。他力辟和议,最后是为秦桧所倾,绝食而死,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而李光大义凛然,被秦桧所贬,说明他也是无罪的。他更明确表示:岳飞一生正气,屡次立功,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是一场被诬的冤狱。由此,他建议对因冤案而受牵连罢官的官员都必须一律予以平反,让生者复其官爵,对于已死者录用其子孙为官。宋孝宗采纳了史浩的这些建议,并予以实施,还追封岳飞为“忠烈”,谥“武穆”,建庙,致使朝野上下耳目为之一新。

二是善于用人。如他推荐了陆游、尹穑等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年十二能诗文,荫补为登仕郎。少年时经常听到其父议论国家大事,深受大益。一次,他在现任官员参加的贡举考试中成绩优异,以第一名被推荐上去,由于他的名次刚好排在秦桧孙子秦埙的前面,引起秦桧的不满。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参加礼部考试,他依然名列前茅,于是秦桧就借口他的论题有问题,将其黜落,使他受到打击,由此结下怨仇。直到1155年秦桧死后,陆游才得以到福州宁德赴任。宋孝宗即位,史浩和黄祖舜认为陆游善于词章,谙熟典故,是个人才,就推荐给孝宗皇帝。经过召对,宋孝宗认为“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予进士出身,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陆游性格直率,善于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在和战的态度上,他诋斥和议,鼓吹恢复。仕途上时兴时罢,并不得意,情感上也多沉郁顿挫。

尹穑,字少稷,兖州人。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史浩荐其博学有文,与陆游一起召对称旨,并赐进士出身,同为枢密院编修官,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官至谏议大夫。由于符离(今安徽符离)师溃之后,他力主和议,还奏劾张浚拥兵跋扈,他的观点与史浩有共通之处,但为主战派所不容,后被罢黜。经史浩推荐,陆游与尹穑两人同为枢密院编修官,为朝廷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被宋孝宗接纳与赞赏。

三是巧破奸细。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史浩为中书舍人兼侍读,他把重用人才放在施政优先地位。同时,在宋金关系上态度明确。

早在宋高宗时期,金朝就派了一个叫刘蕴古的人,以伪降南宋的方式进入宋朝潜伏下来。1161年,刘蕴古以珠宝商人身份作为掩护,来往于各地,并搜集情报,为金朝的完颜亮进攻宋朝做准备。在与宋朝官民的接触中,他经常大谈宋朝强盛,金朝脆弱,深得时人的好评,他的间谍身份一直没有被人所识破。为此,驻地的将领们还上报朝廷,专事推荐,认为此人政治倾向明朗,可以重用。

为了考察刘蕴古的真实情况,朝廷派遣了调查人员。刘蕴古早有准备,他按照事先编排好的内容,分三步逐一展开。第一步:哭诉。他一见到调查人员就倾诉衷肠,说自己家中有两个弟弟,学业上一帆风顺,事业上春风得意,而自己却屡遭恶人打击,一事无成。第二步:表忠心。他认为在金朝没有出息,到宋朝后却大有作为,官员对我有恩,百姓对我有情,今生今世只有在大宋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求得发展,声泪俱下,惊天动地,让人不得不信。第三步:出计策。按照他的分析,金朝只不过是只纸老虎,根本抵不住宋军的雄厚实力。刘蕴古明确表示:“苟见用,取中原,灭大金,”誓为收复大宋失地而奉献自己的一切。

刘蕴古的精彩表演还得到了宋高宗的认可,遂即任命他为迪功郎、浙西帅司准备差遣,为从九品下阶文散官,负责浙西一带军务与治安工作。官虽不大,却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宋的官员,正式开始了他的间谍潜伏生涯。

但是,刘蕴古的欺骗伎俩总会被人们所识破。一次,杭州有位富商出资做了一块奢华的匾额,捐赠给吴山的一座祠堂。刘蕴古看后决定重新制作一块以新换旧,并将自己的姓名、职务刻在上面。这一举动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有人认为,新匾不如旧匾精美,有人认为,为什么非要把名字与职务刻在上面?它的目的何在?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右武大夫魏仲昌的警觉。身为武官自然对于身边的外来人员保持特有的警惕。他认为,刘蕴古将名字与职务刻在匾上,是为了引起金人的注意,便于与金人的联络,于是,做出大胆的判断:“刘蕴古者,真奸细也。”

可是,一个小小武官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刘蕴古继续搞他的间谍活动。1163年3月,刚巧有万余人应募去北方营田,刘蕴古向朝廷摆出一付效忠的姿态,要求率领队伍前去。时任左相的陈康伯、同知枢密院事与参知政事的张焘和辛次膺等都表示赞成。唯独右丞相史浩持异议,他说:“这一定是金朝奸人来诈降,伎无所使,就想借着这件事返回金国!”于是,他当即召来刘蕴古讯问,史浩说:“当年樊哙想以十万兵马横行匈奴,议论者都认为可斩;现在,你统领这一万乌合之众,想有什么作为呢?”刘蕴古原以为会得到重用,一听此言,大惊失色,慌了神,赶紧说:“这万人家眷都不在此地,他们都是无家可归的,带他们到北方营田,决不会发生意外。”史浩听后,反唇相讥地说:“这万人固然无家可归,但你的家眷现在何处呢?”此话正中要害。当时,刘蕴古为了伪降,仍留家小在金国境内的幽燕之地。刘蕴古自知失言,恐惧地退了下去。尽管刘蕴古的欺骗伎俩再次被识破,但是朝廷也不因此而判他有罪。刘蕴古依然做他的卧底,还升了官至右通直郎,位居从六品。

在对付金兵、收复失地这些重大问题上,史浩与大将军张浚等人意见不一。张浚一心想北伐,想报仇雪恨。但史浩反对贸然出兵,也认为宋孝宗不能亲征。这些主张为主战派所反对,并遭到他们的弹劾。史浩因此辞去了宰相职务。有关史张辩论的情况将在第四章详说。

两年以后,即1165年,刘蕴古原形毕露,他私派仆人向金朝密献南宋军机,这是多年多次传送中的又一次情报。仆人却在传送过程中被当场捕获,并如实交代了自己的任务、上级领导,以及刘蕴古的真实身份,事发后刘蕴古伏诛被处决。这时,人们皆称佩已经离任的宰相史浩的先见之明,以及他在宋金关系上的独特见解。

史浩辞职之后,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绍兴府并浙东安抚使。观文殿大学士是皇帝对于曾经担任过宰相的人所授予的官职,表示对其罢相后的尊崇。史浩又因母亡归家治丧,所以回归乡里奉亲。服丧三年后才去福州任职。

史浩自1163年正月受命首次为帝师宰相到同年五月罢右仆射、离职,前后任职时间不足四个月。

宋孝宗是个渴望恢复中原的君主,他相继任命多位大臣为相,继续实现他收复失地的抱负。

1163年(隆兴元年)五月,陈康伯、汤思退、张浚相继为相,继续执政。张浚,四川人,政和进士。他力主抗金。1135年入相。秦桧当权时,遭排斥二十年。1163年再次入相,又遭排挤,没有发挥主战的应有作用。汤思退,浙江人,原曾依附于秦桧。1163年复相时,又力主和议,许割地,提出撤战备等误国主张。

1166-1167年(乾道二年到乾道三年),由洪适、叶顒、魏杞为相。洪适,江西人,以其父洪皓有功而受宋高宗荫补为修职郎。宋孝宗时任司农少卿,究心调度,供应无缺,做得很圆满。1165年(乾道元年)十二月,自参知政事除左通奉大夫,守右仆射兼枢密使,入相。在战争事务上也无助于天子,次年三月罢职。叶顒,福建人,绍兴进士。为人简易清介,自初仕至宰相多有善政。1166年十二月,自参知政事除左通奉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入相。他以为:当朝费财养兵太多,兵多则有冗卒虚籍,无事则费财,有事则不可用,应当严格淘汰、采取节用而爱人的办法。他还提出一些备战、节用等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魏杞,因祖荫入官。曾授命出使金朝,宋孝宗面谕: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魏杞不辱使命。1166年,自参知政事除左正议大夫、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入相。1167年罢相。

1168年(乾道四年),史浩出任绍兴知府并两浙东路安抚使,他为当地做了一些兴修水利、减免租税、赈恤贫苦等兴利除弊的事,深得群众拥护。这一年,由蒋芾、陈俊卿为相。

蒋芾,江苏人,绍兴进士。他注意边防与精兵省费,曾上书孝宗皇帝,认为:当今财政上最费钱在于养兵,建议培养精兵的主张,得到宋孝宗肯定。1168年二月,蒋芾自参知政事除左正议大夫守右仆射兼枢密使,拜相。此时,宋孝宗正想大举攻金,群臣争议不决,或主和,或主战,让蒋芾做出最后决定,他以“天时人事未至”为由,不同意出兵。遂以抗旨不遵为由将其罢相。陈俊卿,福建人,绍兴进士。因不依附于秦桧,只准他从事教授工作。宋孝宗即位后,因其曾在普安郡王府任教,1166年(乾道二年)开始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他提出:用人、赏功、罚罪治国三策。对于汤思退的专权也表示不满。1168年(乾道四年)十月,自参知政事转任左正议大夫、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拜相。他注意荐举人才,积极贯彻执行孝宗三策。后因与主战派意见不合,杜门请去,宋孝宗虽然要挽留他也无结果,最后罢相,知福州。后在建康十五年,为政宽简,罢无名之赋,深得群众的赞许。

宋孝宗内心强烈主战,这些宰相未能实现他的渴望。于是,他开始大力整顿军政,裁汰老弱残兵,训练、补充各地驻军,为抵御金兵做准备。在选拔将帅人选上,他对虞允文寄予希望。虞允文,四川人,以父荫入官,绍兴进士。曾出使金朝,见金有南下意,就回奏加强战备。金人号称百万,实际上是40万,准备南下攻宋。此时宋军才一万八千人,而且军中却无作主的将领。虞允文正在犒师采石,看到情况非常着急,他便主动招集诸将议事,“勉以忠义”,并以“金帛”、“功名”相告,稳定军心,督师击溃金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1167年(乾道三年)二月辛巳,虞允文自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迁左太中大夫除知枢密院事,出任四川宣抚使,宋孝宗对虞允文说:“朕惟功业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汉文景。”为了雪耻,允文在蜀一年,练兵讲武,发展经济,备用军饷,卓有成效。于是决定1169年(乾道五年)和1170年(乾道六年)两年内,由陈俊卿、虞允文为相。1171年(乾道七年),就由虞允文为独相,连续四年拜相。1172年(乾道八年)二月,宋孝宗改革宰相制度,将仆射官名改为左右丞相,虞允文改为左丞相,梁克家为右丞相。虞允文为相期间,反对割地议和。在准备北伐同时,他也有顾虑,深怕因北伐不利而遭不测。而且,与他同朝为相的梁克家又是不主战的,两个志“不苟同”的宰相必然会受牵制,因此,1172年(乾道八年)九月,他就主动辞去相位,到四川任职,继续备战。但当第二年宋孝宗要求他出师时,他却以“军需未备”无能为力解决战备为由婉拒了宋孝宗的要求,引得皇帝的“不乐”。虞允文出入将相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心,最后去职,1174年二月,因病去世。

1173年(乾道九年),宋孝宗决定由梁克家、曾怀为相。梁克家,福建人,绍兴进士第一。聪明绝人,不喜空谈。他认为“边议不过三说:将、兵、财”,当时应以扩充国家财用为先,在用度不足的情况下,不可对金用兵,“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后因在使金朝一事上与之不合,1173年十月辞去相位,仍劝说宋孝宗不能要求建立奇功。后由曾怀自参知政事迁左宣奉大夫,拜相,接替梁克家的工作。1174年(淳熙元年),曾怀、叶衡分任左、右相。1175年(淳熙二年),改由叶衡为独相。

叶衡,浙江金华人,绍兴进士,在地方任官时有治绩,为诸县之最。如遇水灾大疫,发仓救济,叶衡曾“单骑命医自随”,到处求急,偏问疾苦,使得存“活者甚众”,因此而得到好评。叶衡负才足智,尤其精于处理兵事。1174年十一月,从端明殿学士、自兼枢密使、参知政事迁通奉大夫,除右丞相,拜相。从一个小官不到十年就升任至宰相,任用速度之快少有。宋孝宗锐意恢复北方失地,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都经过周密的思虑。有一次,孝宗皇帝告诉宰相执政们,要选一个使臣出使金朝。叶衡就奏说:有个叫汤邦彦的司谏,有口才有辩能,适宜出使金朝。司谏是一个掌握规谏讽谕的官职,凡朝政的缺失、大臣们以至文武百官任用不当的情形都由他谏正。汤邦彦从中打探,得知朝廷之所以会派遣他出使金朝是出于叶衡的推荐,于是痛恨叶衡在排挤自己。当他听说叶衡在对朋友说话中曾经有过讥笑皇帝的语言,就急忙上奏。孝宗皇帝听后大怒。于1175年九月即日罢了叶衡的相位。后来,汤邦彦出使归来,果然有辱使命,孝宗更为震怒,更将叶衡放逐到岭南。叶衡一生上去得快,下来也快,享年62岁。 这一变动,以致造成1176—1177年(淳熙三年—淳熙四年)两年中,相位的空缺。

从1163年(隆兴元年)到1175年(淳熙元年)十二年间,宋孝宗先后任用了陈康伯、汤思退、张浚、洪适、叶顒、魏杞、蒋芾、陈俊卿、虞允文、梁克家、曾怀、叶衡等十二人为相,有主战的,有主和的,也有主守的,都不能实现他恢复故土的宏愿。这些宰相中没有一个合心意的,更没有一个能用得很长久的,这也正反映了南宋宰相制度的特点。为了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宋孝宗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史浩。

1174年(淳熙元年),有一次上朝时,宋孝宗问当朝的执政官:“为什么长久不见史浩,有无其他什么情况?”当他得知史浩已被外放,1172年到福州任职,就加封史浩为少保。此职相当于不上任的次相,继续授予观文殿大学士、并醴泉观使兼侍读。1175年,将史浩从福建任上调回。

1176年(淳熙三年),史浩任少保,观文学殿大学士。

1178年(淳熙五年)三月,72岁的史浩再次被宋孝宗以观文殿大学士、充醴泉观使兼侍读、永国公少保,授以右丞相,封卫国公。这个任命距上次为宰相已相隔有十三年之久。宋孝宗对史浩说:“自叶衡罢,虚席以待卿久矣。”史浩回复说:承蒙皇帝恩典能再次为相,我只有尽公道,几乎没有朋党的嫌疑。孝宗接着说:“朕学坚心正皆公之力也。”又说:“宰相岂能聚朋结党,人主亦不能以朋党与臣下相处。我只是取贤者而用之,否则就去之。” 有关朋党的话题,宋孝宗曾在一次宴席之后对叶衡说过的。他认为:朝廷所用,正论其人如何,不可有党。 说明孝宗是反对朋党的。史浩的这番话表明他的光明磊落,不结党私营,同意孝宗的看法,与孝宗很默契。

史浩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作为宰相,理应坚守信念,敢于直言,公正办事。史浩特别留心搜罗人才,宋孝宗就对人说:“浩喜荐人才。”他更重视对于人才的栽培,在他推荐的名单中,有陆游、尹穑、朱熹、周葵、王十朋等人,之后在他年事已高、将要退出政坛之际,又保荐了薛叔似、杨简、陆九渊、石宗昭、陈谦、叶适、袁燮、赵静之、张子智等人入朝为官,这些人大部分都被朝廷擢用,而且表现突出,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更为可贵的是,史浩推荐能人、贤人不论亲疏。比如,有一次他推荐陈之茂进职,宋孝宗知道陈之茂曾经诋毁过史浩,就问:“卿岂以德报怨耶?”史浩说:“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又如,王十朋在行事与言论中诋毁史浩非常激烈,史浩仍然推荐他职掌内制,宋孝宗说:“济非议卿者乎?”史浩说:“臣不敢以私害公”,对他“待之如初”。诸如此类事情还有很多,“盖其宽厚类此”。由此可见,对于非议过、甚至抵毁过自己的人,只要是有用的人才,史浩也都能予以推荐,做到不知有怨、不计前嫌、不敢以私害公,并给予宽厚对待,真正达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境界。 但是,他的直言与推荐有时也会引来一些不同意见,比如,史浩看重了朱熹的为人和能力。1178年(淳熙五年),他刚任右相时,便上奏皇帝把朱熹从福建建宁山中调出来。但朱熹喜爱议论时事,这又引起了宋孝宗的忿怒。他请赵雄帮助分析,赵雄认为:“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恰好适成其名,建议“置而不问”即可。这时,赵雄与史浩两人同朝为相,合作得不错,每次相见时均会以徽、钦二宗在沙漠一事进言,号召共同御敌。但在推荐朱熹问题上却表现出不同看法,史浩极力推荐朱熹,不同意赵雄的做法。而他的直谏,却得不到皇帝的认可。史浩只得再次寻求去职。1178年(淳熙五年)十一月甲戌,他以年事已高为由,请辞丞相职务,遂罢右相。这次帝师史浩再相也只是任职短短的八个月,史浩虽两次入相,时间都不长。

史浩罢右相后,继续担任着少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兼侍读和卫国公等工作。少傅一职本是闲差,一般是从宰相岗位上下来后特殊加授之官职,不参与政事。节度使也是一种高级的虚衔,地位如同执政,俸禄高于宰相,只是不用去地方驻节。侍读是学术修养较高,为皇帝或太子讲说经义、进读书史,以备顾问。从1179-1183年,史浩仍在临安中央政府和皇帝身边,应对皇帝,服务朝廷。1183年(淳熙十年),77岁的史浩已感力不从心,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授以太保,让他享受元老重臣的特殊待遇,致仕归乡,封魏国公。至此,史浩结束了政治生涯。他决定在明州(浙江鄞县)的西湖边(即月湖)上,建楼阁,以供奉高宗、孝宗两朝的赐书,又作明堂,以“明良庆会”命名其阁、以“旧学”命名其堂,以安度晚年。1189年(淳熙十六年),宋光宗即位,进史浩为太傅、保宁军节度使、魏国公授太师,依前官致仕,位同三公,更是享受了特殊待遇。明州史氏家族在史浩时期达到兴旺的地步。 2qMqOfoxymwjVlXlNYDCjuM3FbApnNbobcL3R/V2cNaARNpIPac0FTfT/CTdoki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