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哲学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把马克思哲学教条化、简单化的倾向,特别是出现了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宣布为一种“一元论理论”,即生产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的倾向,这使马克思哲学遭到极大的曲解。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苏联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又成了唯一正统和合法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使马克思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倒退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以卢卡奇为始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力图摆脱这种僵化的哲学思维模式,从新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探讨在发展了的资本主义环境中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从而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精神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那里,例如,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现实之间的关系,以便解开当代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的秘密。他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几经波折而大难不死,是因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还没有觉醒,因此他们无法肩负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只有重新审视意识形态问题,才能使无产阶级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才能在革命中自觉团结起来并获得最终胜利。他们认为,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之前,还有一个“觉醒”的阶段——无产阶级需要进行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论革命,在阶级意识上自觉拒斥和批判资本主义。在此意义上,卢卡奇把自己的辩证法著作命名为《历史与阶级意识》。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辩证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批判的精神。一方面,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它也批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因为苏联将马克思的理论篡改为赋予集团统治以合法性的意识形态” 。在这两大阵营的夹缝中,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哲学更多的是以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的姿态出现。它更多的不是在批判旧世界时宣布新世界,不是正面集中于对革命时机和革命手段问题的探讨,而是在埋头于对旧世界的批判中隐晦朦胧地表达对新世界的向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并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而是更多地从文学、音乐、心理学等角度来利用和改造马克思的哲学特别是他的辩证法。在这一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在辩证法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们更多注重清理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联系。在此过程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实践概念的具体表现如工业和生产,也被忽视了。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寄希望于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从而化身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客体”,以此来实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阿多诺则激烈地反对一切抽象的一般性概念,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也不例外。

第二,在离开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逻辑被简化为商品逻辑。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等社会具体实践过程被忽视了,资本主义被简化为简单的商品交换原则,被归结为缺乏历史性的“物化”理论。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更多地应用于心理分析、文化批判等领域,而不是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历史运动。他们更多的是注重意识形态批判,例如,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西方的文学和音乐理论被引入辩证法。如果说,“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名称之一” ,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注重从意识形态方面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在这一方面,他们试图成为现代无产阶级的精神“摩西”,力图引导无产阶级走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局。

第四,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哲学中,相当一部分哲学家,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始终与共产主义这一社会理想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暧昧态度。

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位代表人物,在辩证法上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其中的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卢卡奇开创的“总体性”哲学的瓦解。这种“总体性”瓦解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其对现实的经验世界的分析异常琐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就是这种瓦解的最典型的代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认为《否定的辩证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卢卡奇和柯尔施肇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终点”

二、范式与“否定的辩证法”

关于如何界定辩证法解读范式的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由此形成了许多论争:辩证法存在几种范式?甚至延伸出以下问题: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修改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显现出了本质的不同?马克思辩证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否存在本质区别?是否真的存在自然辩证法?如此等等。总的说来,从“范式”的角度来看,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传统” 解读可以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本体论范式的辩证法解读。这种辩证法承认世界的“本原性”或“本源性” 。在以往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它主要表现为物质本体论的辩证法解读范式,它直接相对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的辩证法解读范式。这种范式的一个基本逻辑推演路径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人通过实践认识的——人在实践中通过正确利用规律进而改造世界。

这样的一种逻辑路径,相比较于黑格尔辩证法哲学以“绝对精神”为起点的思路,无疑是进一步强化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更高、更彻底的层面上推进了德国古典哲学以理性代替神性的步伐。然而,这种物质本体论范式的逻辑缺陷也非常明显——人在这样的一个范式中实际上处于下游的地位。这种范式发展到极端,就表现为自然主义范式的辩证法解读范式,即自然本体论范式。按照这一范式,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被理解为自在的客观物质世界自身,自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的存在、运动和发展遵循着“辩证的法则”,具有辩证的本性。因此,客观的、自在的辩证法强制性地要求人们用主观的思维对它进行如实地再现和反映,于是便形成自觉的辩证法理论。它的典型表述是:所谓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很长的时间内,这种自然主义范式在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解释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典型地表现在几十年一贯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中。

第二,实践范式的辩证法解读。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这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包括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正是这种对象性的活动,这种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才使得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得以和动物区别开来,并有可能达到自觉的统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界重新理解实践及其地位的热潮兴起,甚至一度就“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唯物主义”展开讨论,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的旗号。然而,实践本体论只是一种相对于物质本体论的说法,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种本体论。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称为实践范式的辩证法解读。目前对实践范式的辩证法的解读,由于对实践的理解不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是从社会分工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概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强调:“一切产业部门所处理的对象都是原料,即已被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本身已经是劳动产品”,即使“动物和植物通常被看作自然的产物,实际上……也是经过许多世代、在人的控制下、借助人的劳动不断发生变化的产物”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几种不同社会形态。

二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去理解实践概念 。有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规定的生命活动”,把它作为“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这样一来,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突出了人的生命活动、人的自然本真状态,并在这个基础上去高扬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性,这也被称为生存论范式的辩证法。但是问题亦随之而来:如果把这种自我规定、自我实现的生命活动规定为“本源性”的,那么,这种本源性的活动与马克思所设想和追求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有何区别?也就是说,这种解读模式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能否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追求当成应然的理论起点,这二者之间是否可以互换?

第三,认识论范式的辩证法解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提出了认识论范式,以此解释辩证法,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抓住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来解释马克思的辩证法。按照这种见解,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和载体再也不是自在的、与人的思维无关的客观世界,而是处于思维与存在关系之中,具有辩证思维能力的思维性及活动性。基于对辩证法的根基的这种思考,在辩证法的理论本性上,认识论范式认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认识论是辩证法的理论本质。苏联哲学家柯普宁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认同,“辩证法力求洞察认识的过程,洞察思维的过程以及在思维中反映客观实在的方法” ,辩证法在本性上就被认为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内在逻辑。

“否定的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与上述所有范式有巨大不同,但同样令人惊异的是,它又没有脱离传统哲学特别是现代性哲学的范围和基本问题,它所因袭和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框架都与传统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并不因此就可以被证明是现代性哲学,因为它的一个首要目的就是要冲破现代性哲学中的抽象理性设计的思维方式。同样,它也不应被归结为后现代意义上的,因为它仍然试图重建一种区别于现代性抽象理性设计思维方式的认识模式——作为一种思想模式的差异性的“星丛”。

“经验”范式的“否定的辩证法”是在与现代性哲学的碰撞与冲突中展开的,战场就是现代性哲学引以为豪的抽象理性领域。阿多诺认为现代性的困境主要源于启蒙理性对自然和人性的工具性控制,以及同一性思维对偶然的、特殊的东西的压制。他的“否定的辩证法”,通过对理性思维方式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来抵制内在于一切理性思维形式中的同一性的强力;他对艺术现代性的探讨,则是寻求新的非压制性、非同一性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他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批判,虽然引起了后现代论者的共鸣,但是他的理论初衷是与后现代哲学家截然相反的;他对新的理性和认知模型的寻求,又有助于我们避免后现代论者某些极端性的思维方式。他是现代性的批判者和反对者,但不是后现代论者。

这其中首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经验”立场:在认识论上,它表现为概念与概念所表达之物之间不可通约的互动关系,打破理性的“自负”态度;在社会关系上,它表现为力图打破强制性的、压迫性的社会关系,切断理性和社会统治的关系,实现主体的自由。虽然阿多诺曾明确地指出“辩证法不是立场”,但是这句话是在反对“第一哲学”对本原或最高原因的追求中表述的。他认为,传统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用概念代替了概念所表达之物,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从一开始,辩证法的名称就意味着客体不会一点不落地完全进入客体的概念中,客体是同传统的充足理由律相矛盾的,矛盾并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理想主义所要达到的东西:它不是赫拉克利特意义上的本质。它表明了同一性的谎言,即概念不能穷尽被表达的事物” [1] 。在传统哲学中,概念代替了概念所表达之物,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就表现为概念的自相中介和概念之间的逻辑推演,传统理性哲学之所以会这么做,阿多诺认为这根源于理性的傲慢态度——一种虚假的自负。出于这种反对概念“同一性”的立场,阿多诺明确反对第一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2] ,他认为传统哲学在处理经验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上一直是不成功的,因此否定的辩证法非常注重思维路径的反思和批判,以求达到撕破同一性幔帐的“祛魅”状态,揭示现代理性的虚假态度。

“在阿多尔诺看来,辩证法既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客观的描写,而是对所有理论图示和一般方法的反对,它坚持现实的复杂性和历史的相互联系性,不将其还原为简单的公式。” 然而,在思维方式上,它仍然表现为一种“方法”,这是一种“模仿”的方法——对经验世界的认识上的“模仿”。如果说,思维是人类的天性,那么,阿多诺并不是要否定思维本身的合法性,而是要指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同一性”图示的错误所在——“同一性的外观是思想自身、思想的纯形式所固有的。思维就是寻求一致性” [3] 。毋宁说,阿多诺试图指出人类思维方式中的“同一性”倾向,并力图在他所理解的“否定的辩证法”中限制这种思维的“同一性”倾向,以求建立思维的同一性与思维对象物的异质性之间不可通约的辩证关系,同时在社会关系方面追寻“同一性”社会制度的思想根源,实现主体的自由。这种不可通约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经验”关系,“必须将经验作为知识的基础,否则就只能回到形而上学那里去” 。在认识论上,辩证法在阿多诺那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打破思维“同一性”的手段,而不是建构性的模式化的方法论,其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概念与概念所表达之物、主体与客体的互为“中介”的差异性关系。这是一个祛除了主体的“抽象统治”的“经验”世界,也是阿多诺全部哲学的一个基本的理论立足点。

在反现代性的“经验”视角下,一切基于对本原追求的理论和思想都是值得怀疑的,都是虚假的,由于哲学和理性在人类文明中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秩序和规律,从而加强了社会的极权主义和民众的盲从主义倾向,形成了社会范围内的“同一性”。在现实的社会体系中,哲学曾经引以为傲的批判的理性精神已经被统治原则同化,成为社会压迫的凶手。必须从思想上抵制这种同一性。因此,激烈的否定性的外观在阿多诺的辩证法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策略,而不是目的。然而,这也暴露出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来源问题,他不是从社会现实过渡到理论,而是从理论批判出发过渡到社会批判。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从思维方式批判过渡到意识形态批判。我们在下文将会看到,这种先于历史的逻辑规定导致了他最终无法超越现代性哲学。

在这种“策略”下,否定的辩证法在内容上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批判了本体论哲学,在对同一性思维的内在逻辑推演过程的分析中强化“经验”因素的内在超越力量。第二,阿多诺并没有完全抛弃现代性哲学,而是对现代性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批判,揭示出其内在矛盾,并试图改造它们,力图使这些范畴能够反映以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客体的差异性。例如,“阿多诺关于黑格尔的研究不仅仅是否定的思维形式的一部分。像他的所有著作一样,也是他的否定的经验观的一部分” [4] 。第三,阿多诺试图用自己的否定的辩证法去干预社会现实,去批判同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在晦涩的描述中隐藏着自己的社会理想。

基于以上三点,否定的辩证法在逻辑上也表现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从逻辑起点上来说,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经验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可通约的辩证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并不是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完全重合的,而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存在”既包括已经进入人的实践——认识领域的感性世界,也包括在人类之前或尚未纳入这一过程的自然世界,“客体”仅仅是指前者,不包括后者,所以“存在”与“客体”不能等同。“主体”只能是实践认识过程中的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人及其集合体,不同于思维。阿多诺虽然极力强调经验客体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仍然力图为主体梳理一种全新的认识方式,最终没有超出传统的“意识哲学”的领域。

从辩证法的主线上看,辩证法的批判性在阿多诺的辩证法体系中具体表现为对“经验”的推崇。阿多诺以此为基础批判理性思维和社会统治对主体和客体的压抑,进而表现出一种激进否定的哲学外观。它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资本主义物化现象批判,并引发了开放的真理观、否定的自由观等一系列哲学观点。

从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视域来看,阿多诺对主客体关系的说明是定位于“经验”的范围之内的。他试图在反思批判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概念与它所表达之物的关系,并把后者置于第一位,“通过概念的途径努力去超越概念” [5] ,以达到对概念所表达之物的认识,在重新理解客体的同时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以求把被“施魅”了的主客体关系还原为异质性的“经验”状态,进而使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达到一种摆脱了社会统治的异质性的“经验”状态。

从否定的辩证法的思维路径来看,为了维护阿多诺心目中的理想的、“经验”的主客体关系,阿多诺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展开了反思与批判,他反对因果性的思维方式,反对体系化、总体化的思维图示,主张从客体的差异性出发的否定性的、非体系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中,辩证法无法对人类历史做出宏观的把握和进行逻辑再现,辩证法的革命性被弱化。

三、“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诉求

阿多诺的批判,是空前广泛的,其批判的对象既涉及整个西方传统哲学,也包括马克思哲学。从“经验”立场出发,阿多诺其实在每一个领域都得出了与马克思不同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阿多诺哲学仍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但是他的哲学实质上已经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了质的区别,更与马克思哲学产生了质的区别。为此,在阐述阿多诺“经验”范式的辩证法时,我们将贯穿着阿多诺与马克思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比较研究。这并不是生搬硬套、东拉西扯的“关公战秦琼”,而是立足于阿多诺对马克思批评的基本哲学领域,从辩证法的理论出发点、辩证法的逻辑体系的生成以及辩证法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方面,展开专项探讨。我们希望,在这种探讨中,能够显现出阿多诺与马克思在辩证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以及各自的特点。

对待传统哲学,阿多诺的批判并没有无的放矢、泛泛而谈,而是直抵西方传统哲学一系列“核心概念” 。这同时是阿多诺的哲学显得“支离破碎”的原因之一 。阿多诺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彻底抛弃整个西方传统哲学。他并没有离开传统哲学基本主题,例如,真理、自由等问题。他的真实意图是在批判传统哲学的强制性逻辑、同一性体系、还原论视角的基础上,拯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正是在这种理论初衷下,阿多诺重新阐释了辩证法,重新定位了辩证法的起点概念,重新理解了辩证逻辑。他试图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经验范围内的开放的、互动的统一关系。在认识论上,这表现为否定的真理观。在自由问题上,这表现为否定的自由观。在下文中,我们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从阿多诺所批判的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整个传统形而上学,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回到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乃至古希腊哲学。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从不同方面展开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特别是对思维方式的批判,是很中肯、很有震撼力的。但是本文出于理论梳理的初衷,在总体上显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经验”解读范式的同时,必然要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以及逻辑演进方面与他所批判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哲学,做一个比较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将看到,阿多诺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指出“经验”范式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后果。在阿多诺的“批判哲学”中,“崇拜”已经没有必要,力图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判”仍大行其道。我们相信,这也是“否定的辩证法”的精髓所在。

本文在阐释“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模式时,首先从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基本立足点——“经验”概念——出发,从认识论上揭示阿多诺所批判的理性的“自负”,在概念与概念所表达之物的互动关系中揭示他的理想的“经验”世界,这也对应了黑格尔起点就是终点的论断。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现代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做一个历史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阐释否定的辩证法的逻辑模式,从“否定的辩证法”的“崩溃的逻辑”中梳理出其中隐含的“差异性的逻辑”。在第三和第四部分中,我们将看到阿多诺对现代性哲学的基本主题的“重建”,即“否定的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视域——真理和自由,这也是现实社会对“经验”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考验。在最后的一部分中,我们将会分析作为“经验”范式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社会批判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将始终贯穿着阿多诺和马克思在理论出发点上的比较研究。

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展现出一种新的辩证法解读范式——辩证法的“经验”解读范式,它是在发展了的资本主义环境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全部西方哲学的一种理论分析。在这种以“经验”中的理想的主客体关系为理论出发点的辩证法解读模式中,逻辑起点、逻辑构造、理论结构都与以往的辩证法解读范式全然不同。它力图打破所有哲学、所有认识论方法的总体性图示,在批判现代理性的狂妄态度的基础上,使被同一性哲学“施魅”了的客体得到真实的再现,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一切强权社会的批判

今天,我们对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解读范式的探讨至少应该存在三个相互结合的维度:第一,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哲学效果;第二,它的现实效果;第三,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在下文中,每一部分的结尾,我们将结合这三个维度对辩证法解读的这种“经验”范式做一个简要的评价。我们希望,对这种“经验”解读范式的分析与探讨,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它的社会压抑的各种形式;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它的优缺点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1] 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s ,Translated by E.B.Ashton,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3:5.

[2] 阿多诺对基础本体论的批判,其批判的对象包括黑格尔哲学、新康德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后三者阿多诺称之为“新本体论倾向”( Negative Dialec tics ,pp.61-65)。阿多诺认为在新本体论的倾向中,把存在或一个意识的还原点这样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作为本体论,反映了一种“他治的秩序”,“本体论越是在不确定的内容上固定下来,它就越像是超自然的”,“胡塞尔的意识——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被海德格尔变成‘存在的’——是全面地预先推定从局部领域直到最高领域原本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是理性的构想可以预先设计一切丰富的存在结构。这是古老的绝对哲学的第二次重演。其第一次重演是后康德的唯心主义”。

[3] 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s ,Translated by E.B.Ashton,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3:5.

[4]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and Jeremy J.Shapiro, Introduction //Adorno, Hegel : Three Studies ,London,The MIT Press,1993:xvi.

[5] 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s ,Translated by E.B.Ashton,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3:15. +lXpjrv4o+L2ss2mjFi59Rh3yxd2tNEurlcqCI42qdc/aLYrojFUcqYHNTa+Ie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