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题解】

一般来说,物质利益与精神层面上的权力、地位是人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追求的主要人生目标,欲望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强大的内在动力,但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上争名逐利的混乱局面。老子从源头上分析了诱惑的弊端,认为是诱惑之物引起了人们的欲望,而这种欲望一旦被挑逗起来,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因此,他提出了解决方法,即“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在今天被许多人看作是愚民主张,但是,在诸侯争霸、生灵涂炭的春秋时代,这种做法也不失为治国的良策。

【原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使民不争)不争功名,返自然也。(不贵难得之货)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使民不为盗)上化清静,下无贪人。(不见可欲)放郑声,远美人。(使民心不乱)不邪淫,不惑乱也。

王弼《老子注》: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尚贤则有迹,徇迹则争兴。使贤不肖各当其分,则不争矣。难得之货,谓性分所无者,求不可得,故云难得。夫不安本分,希效所无,既失性分,宁非盗窃?欲使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则难得之货不贵,性命之情不为盗矣。既无尚贤之迹,不求难得之货,是无可见之欲,而心不惑乱也。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贤之不可不尚,人皆知之。至其末流之弊,则争名而长乱,故老子矫之,欲人尚其实,不尚其名也。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尚贤则多知,至于天下大骇,儒墨毕起。贵货则多欲,至于正昼为盗,日中穴阫。不尚贤,则民各定其性命之分,而无所夸跂,故曰不争。不贵货,则民各安其性命之情,而无所觊觎,故不为盗。《庄子》曰: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旅獒》曰: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人之有欲,决性命之情以争之,而攘夺诞谩,无所不至。伯夷见名之可欲,饿于首阳之上。盗跖见利之可欲,暴于东陵之下。其热焦火,其寒凝冰,故其心则愦乱偾骄,而不可系道。至于圣人者,不就利,不违害,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则孰为可欲?欲虑不萌,吾心湛然,有感斯应,止而无所碍,动而无所逐也,孰能乱之?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

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草庐已注尽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贤之国病多,贵难得之物,民患盗矣。夫多病者,比国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贤,人诈,贤可习矣。既能仿之,若他日亲近,则淳良之臣非祸则去之。故老子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大概使民不知贤贵,不知货财之难得,天下安。

王夫之《老子衍》:“争”未必起于“贤”,“盗”未必因于“难得之货”,“心”未必“乱”于“见可欲”。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

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除嗜欲,去乱烦。怀道抱一守,五神也。和柔谦让,不处权也。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王弼《老子注》: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心不为可欲所乱,则虚矣。道德内充,则无矜徇,亦如属厌而止,不生贪求。心虚则志弱。腹实则骨强。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使民无利欲之心。足食也。不敢争夺。尽力。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谷以虚故应,鉴以虚故照,管龠以虚故受,耳以虚故能听,目以虚故能视,鼻以虚故能嗅。有实其中,则有碍于此。圣人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因其固然,付之自尔,何容心焉?尧之举舜而用鲧,几是矣。心虚则公听并观,而无好恶之情,腹实则赡足平泰,而无贪求之念,岂贤之可尚,货之足贵哉!圣人为腹不为目,腹无择而容故也。志者心之所知,骨者体之所立。志强而或殉名而不息,或逐货而无厌,或伐其功,或矜其能,去道益远。骨弱则行流散徙,与物相刃,相靡胥沦,溺而不返。圣人之志,每自下也,而人高之。每自后也,而人先之。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是之谓弱其志。正以止之,万物莫能迁。固以执之,万变莫能倾。不坏之相,若广成子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是之谓强其骨。

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是以圣人常自清薄,不丰其身,使民富乃实腹也,民富则国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国壮,他生事焉。是为实腹弱志强骨也。

王夫之《老子衍》:以无用用无,以有用用有,善入万物。“虚”者归“心”,“实”者归“腹”,“弱”者归“志”,“强”者归“骨”,四数各有归而得其乐土,则我不往而治矣。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返朴守淳。思虑深,不轻言。

王弼《老子注》:守其真也。知者谓知为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常使民无争尚之知,无贪求之欲也。清静化人,尽无知欲。适有知者,令不敢为也。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甘其食,美其服,不知其外更有何欲。众莫之应。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庄子》曰: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圣人之治,务使民得其性而已。多知以残性命之分,多欲以汨性命之情,名曰治之,而乱孰甚焉?故常使民无知无欲。辩者不敢骋其词,勇者不敢奋其忮,能者不敢矜其材,智者不敢施其察,作聪明,务机巧,滋法令,以盖其众,圣人皆禁而止之。此所谓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九官咸事,俊在服,岂以知为凿也。行君之命,致之民而已。

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使民无知无欲,即前文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致民不见而不贪是也。既知国之不尚,虽知可慕,亦不敢为是也。

王夫之《老子衍》:夫使之归者,“谁氏”之子?而执其命者何时也?此可以知争哉,而不知者不与于此。

为无为 ,则无不治。

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不造作,动因循。德化厚,百姓安。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于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为之使至于无为。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圣人之治,岂弃人绝物,而恝然自立于无事之地哉?为出于无为而已。万物之变在形而下,圣人体道,立乎万物之上,总一其成,理而治之。物有作也,顺之以观其复。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成,岂有不治者哉?故上治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则鸟兽草木遂其性。

陈致虚《道德经转语偈》:弱志须先以骨强,虚心实腹要当阳。共君说破炉中事,一朵铅花仔细详。

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诸事先有勤劳,而合理尽为之矣。既已措安,乃无为矣。

王夫之《老子衍》:故圣人内以之沽身,外以之治世。

碎七宝器

蜀主孟昶有一件用七样宝贝装饰而成的溺器,宋太祖认为饮食之器过于奢侈,早晚会家败国亡,所以命人把这个宝贝打碎。

【译文】

不标榜奇异的才能,就不会使人民为此而争名夺利;不把珍稀昂贵之物看重,就不会使人民去偷盗;不炫耀那些能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就不会扰乱人民的内心。因此,对于圣人来说,他治理天下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净化人民的内心,满足百姓基本的温饱需求,削弱人民的欲求,增强人民的体魄。总要使人民不怀有成见、不心生贪欲,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任意妄为。遵循“无为”的原则,就可以使天下得到最为全面的治理。

【读解心得】

德才兼备方可谓“人才”,有才而无德之人,容易自恃其才祸国殃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历史上的无德者大多追名逐利,易产奸佞妄为的小人,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障碍,有时候甚至会将社会发展进程引向歧途。历史上,每当遇上动荡年代,维持社会秩序的仁义、道德、伦理规范,必然会受到冲击而惨遭破坏。同时,也使乱世中产生了活跃的学术思想,豪杰纵横四海,人才辈出,而民生却一片凋敝、凄惨景象。作为一个心怀天下、学识渊博的智者,老子看到了太多人民的苦难,感叹世间不必有缺少了德行约束的野心家,乱世虽然成就了一小部分有才能的人,但却使众多的百姓在战乱纷争中遭受苦难。那倒不如大家都安贫乐道,换来一片清明世界。

两千多年前老子的这种观点可能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他提出的“不尚贤”、“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等主张甚至有宣扬愚民、顺民思想的嫌疑。但在古代,这种做法不失为治国的良策。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深知欲使“国泰”必先“民安”的道理,他登基之初便下诏:“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他的“无为之法”与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思路相同。同年司马炎又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用以安抚百姓,使百姓不执成见、不生贪欲。如此“常使民无知无欲”,那些心怀抱负的“智者”便不敢任意妄为。此“无为”之法,比直接铲除异己造成社会动荡更有效。但是,“无为之治”亦有弊端,人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社会就会一直出于消极、停滞不前的境地,抑制了工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老子思想在现今注重科学技术发展,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所显露出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释例解读

五张羊皮换大夫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大臣公子絷到晋国去为自己求婚。晋献公同意了,就将大女儿许配给了秦穆公。为了将女儿风光地嫁出去,晋献公送了女儿不少嫁妆,还有一些陪嫁的奴隶。在这些奴隶中有一个叫百里奚的贤人。百里奚本来是虞国的大夫,后来虞国被晋国灭亡了,他也被俘虏成了奴隶。

秦穆公与晋献公的大女儿成婚后,在检查陪嫁的物品时发现少了一个名叫百里奚的奴隶。原来,百里奚在被押赴秦国的路上逃走了。一开始,秦穆公没有太在意,因为少了一个奴隶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朝中有个叫公孙枝的大臣却指出,这个百里奚可是个贤人,千万不能放过。原来公孙枝是从晋国投奔过来的,对晋国的情况比较了解。于是,秦穆公就重视起来了,一心想找到百里奚。

百里奚逃脱后,慌不择路地逃到了楚国的边境线上,结果又被楚兵当作奸细抓了起来。

百里奚对他们说:“我本为虞国人,在有钱人家看牛,国家灭亡了,我就逃出来避难。”

楚兵瞧这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长得忠厚老实,不像个奸细,就把他放了,还让他看牛养活自己。

百里奚有一套牧牛的本领,将牛养得膘肥体壮,人们给他送了个雅号—“放牛大王”。这件事连楚国的君主楚成王都知道了,于是改派他到南海去放马。

再说秦穆公,他一直在打听百里奚的消息。百里奚在楚国的事迹自然没有躲过他的耳目,于是他准备了一份厚礼,打算派人去请求楚成王将百里奚送到秦国来。

公孙枝说:“这可万万使不得。楚国让百里奚放马,说明他们还不了解百里奚的贤能。假如您以这么贵重的礼物去换一个奴隶回来,这不明摆着告诉楚王,你打算重用百里奚吗?那么楚王还怎么肯放他走呢?”

秦穆公问:“那你说说应该怎样把他弄回来?”

公孙枝说:“我们就按照现在市面上奴隶的价格,出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就行了。”

秦穆公于是派一位使者带上五张羊皮奉命去见楚王,说:“我国有个奴隶犯了法,逃到贵国来了,请允许我们将他们赎回治罪。”说完献上五张黑色的羊皮。

楚成王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于是百里奚就被装上了囚车,被秦国使者带了回去。就这样,秦穆公以五张羊皮的代价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位贤臣。

可见,公孙枝的计策正是对《道德经》中“不尚贤,使民不争”的灵活运用。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人类的英雄帕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的结婚典礼上,众神都受到了邀请,只有不和女神厄里斯没有受到邀请。厄里斯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不请自来的在婚礼上拿出了一个金苹果,只见上面写着“送给最美丽的人”。赫拉、雅典娜、阿芙罗狄忒都想要得到这个金苹果,因此争执不下,金苹果到底应该归谁呢?

在场的其他神祗都害怕得罪这三位女神所以都不敢发言。要知道这三个女人都是惹不起的。

最后,宙斯作出决定,让从小被父母遗弃最后做了牧羊人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进行评判。

赫拉许诺给帕里斯无上的权力,并保证让他当上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雅典娜许诺赐给他智慧与力量,鼓励他闯出一条英雄般辉煌的路;而阿芙罗狄忒则许诺让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爱上他,并成为他的妻子。帕里斯思来想去,认为权力和统治地位等以后继承父亲的王位就可以得到了,至于英雄的道路,他本来就有一身好本事,自然可以大胆去闯,然而爱情却是难得的。并且,他也认为阿芙罗狄忒是最美的,于是就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忒。阿芙罗狄忒说话算话,后来,帮助帕里斯下从斯巴达拐走了也爱上帕里斯的美女海伦王后。而恼羞成怒的赫拉和雅典娜则发誓要向特洛伊人进行报复。其中,雅典娜亲自现身,教斯巴达人以木马计来对付特洛伊,而赫拉则动用特权,让人偷袭了战神阿瑞斯,将他的大腿根部戳伤,以阻止他亲自出战帮助特洛伊人。之后,赫拉又对她的丈夫宙斯吹枕边风,让他对众神下命令:谁敢帮特洛伊人就杀谁。而宙斯很听话地照做了。这样特洛伊战争的结果就定下了。

特洛伊战争竟然是三位女神争夺一枚金苹果引起的,可见,老子“不尚贤”的主张在东西方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允巧施美人计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专横无比,不仅滥杀无辜,还胆敢废立皇帝。对于董卓的所作所为,大臣们敢怒不敢言。

一天夜晚,司徒王允正在自家的后园中为了国事而烦恼。这时,王允发现府中一位名叫貂蝉的歌伎也在感叹。貂蝉的色艺俱佳,王允一向待她如女儿一般。王允发现貂蝉在这叹气,以为她是少女怀春,有什么私情,于是把她叫来训教。貂蝉说:“我承蒙大人收养,恩重如山,十分感激。最近发现大人愁眉不展,想必遇到了什么难事。如果有用到我的地方,我万死不辞。”

王允顿生一计,以手杖叩地说道:“想不到汉朝江山的安危就在你的手中。”王允于是将董卓怎么危害朝廷,吕布怎么卖主求荣、与董卓狼狈为奸的事说了。王允说董卓与吕布二人势力强大,很难翦除,不过他们俩都是好色之徒,可以使用美人计,将他们离间,令他们反目成仇、自相残杀,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貂蝉说:“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如果不能报答您的大恩,就死于非命!”于是答应了。

第二天,王允给吕布送礼,礼物是金冠和明珠,吕布因此亲自到王家致谢,于是王允设宴款待。席间,王允命貂蝉出来为吕布斟酒。吕布见貂蝉貌若天仙,立刻心猿意马。王允趁机提出将招蝉许配给吕布为妾,吕布大喜而去。

几天之后,王允又请董卓饮酒。宴席上,王允让貂蝉载歌载舞,以助酒兴。董卓对貂蝉的美貌也是赞不绝口。于是王允让人准备毡车,把貂蝉送到董卓府中。

这件事情很自然地就让吕布知道了,吕布找到王允,一把揪住他的胸襟质问。王允解释说:“董卓太师提起将小女许配将军之事,因此前来迎娶。我还陪了很多嫁妆呢。”

吕布连忙道歉,拜谢而去。

于是,吕布就来到相府中找貂蝉,可是却没有看见貂蝉的人影。他步入堂中,向董卓的侍女询问。

侍女说:“昨晚太师与新来的小姐共床,至今未起。”

吕布听罢又惊又怒,偷偷来到董卓卧房后窗窥视,发现貉蝉正在房中梳头。她看见了吕布,立刻蹙紧眉头,装作忧愁悲伤的样子,频频以香罗手帕拭泪。两人正在眉目传情,不料却被董卓看见了,于是顿生疑心,将吕布斥退。往后,董卓迷恋貂蝉,足不出户达一月之久。

后来,董卓患有小病,貂蝉就衣不解带地伺候着。

有一天,吕布进入相府来向董卓请安。貂蝉从床后探出半身望着他,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吕布看到这里,心都碎了。董卓发现吕布竟然目不转睛地盯着貂蝉,不禁大怒道:“你竟敢调戏我的爱妾!”立即让左右将他逐出,并且下令:“从今往后不许入堂。”

吕布又恨又气地走了。后来经过部下李儒的劝说,董卓又派人给吕布送去许多金帛,并以好言抚慰,可是吕布心神恍惚,心中只是想着貂蝉。

有一天,董卓到朝中议事,吕布执戟在一旁相随。见董卓正在和汉献帝说话,就转身离开,到相府去找貂蝉。貂蝉姗姗而来,哭着说:“我自从见到将军,爱慕已极,如果能嫁给将军就如愿以偿了,没想到太师顿生邪念,将我奸污。我已不洁,愿死在你的面前,以明我志!”说着就要跳入荷花池中,吕布急忙将她抱住,两人偎依难分。

董卓在朝发现吕布不见了,心中顿生怀疑,于是向汉献帝告辞回府,却发现吕布正在和貂蝉依偎。他不禁大怒,抢了画戟就要将吕布杀死,吕布慌忙逃走了。从此,吕布更加憎恨董卓。

王允见时机差不多了,就把吕布找来,挑拨他杀死董卓。吕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后来,他们设下了埋伏,发动政变,董卓当场被吕布杀死,他的党羽也被打散。董卓这个枭雄就这样被打败了。

王允以貂蝉这一“难得之货”使吕布与董卓反目成仇,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敌人最大的弱点—欲望。

庞涓因妒害同窗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在年轻的时候,曾与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共同学习兵法。

孙膑是个淳朴厚道的人,为人谦虚谨慎,而且学习勤奋刻苦,因此鬼谷子非常器重他。有一天,鬼谷子对众弟子说:“我晚上讨厌听到老鼠的声音,你们轮流守在一旁,为我驱赶老鼠。”这天夜晚,轮到孙膑值班了,鬼谷子把孙膑叫到自己的跟前,从枕下取出了一卷文书,对他说道:“这是你的祖先孙武留下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当年你的祖先写成此书后曾将它献给吴王阖闾,阖闾看完后大加称赞,于是用孙武为将,后来大破楚军。阖闾对这本书十分珍爱,把它视为机密,于是锁进铁柜,藏在姑苏台屋楹之中。后来越兵灭吴,将姑苏台焚毁,此书因此失传。我和孙武有过交往,曾经求得此书,并亲自为其注解,却未尝轻易传给一人。我见你心地忠厚,所以决定传给你。”鬼谷子还一再告诫他:“得到这本书的人,如果用在正义的事业上就能为天下谋福利,否则将危害天下。”

从此,孙膑每天昼夜研习此书,三日之后就做到背诵无误,对答如流。鬼谷子仔细盘问,孙膑对答如流,并且还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发挥。鬼谷子非常惊讶,高兴地说:“你这么用心,看来孙武的学问后继有人了。”

没想到,这件事被庞涓知道了,庞涓对孙膑顿生嫉恨之心。庞涓这个人生性奸诈,嫉贤妒能,他不能容忍孙膑超过自己。可是,他却非常擅长伪装自己,反而和孙膑结拜为兄弟。

这一天,众弟子一起下山汲水,在路上听人说魏国重金招贤,访求将相,庞涓心动了,打算前往应聘。鬼谷子察言观色,知道了他的意思,于是就放庞涓下山去了。庞涓下山前对孙膑说,此行如果能有进身之阶,必定推荐他做官,同立功业,如果失言,当死于万箭之下。孙膑十分感动,挥泪与其告别。

这时正值战国中期,秦、齐、楚、燕、赵、魏、韩七雄并立,每个国家都想以武力统一天下。魏国由于经过李悝变法,成为七雄中的最强者。魏惠王听说有个自称鬼谷子弟子的人前来应聘,就欣然接见了庞涓。庞涓与魏惠王见面之后,侃侃而谈,可谓倾尽平生所学。魏惠王问他:“我们的东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南边是楚国,北边是韩国、赵国、燕国。四周都有大国,我们如何才能在列国之中站稳脚跟呢?”庞泪大言不惭地说:“大王如果让我做将军的话,我敢说,即便把他们全灭了都易如反掌,哪里用得着怕他们?大王,如果我办不到,我情愿受罚。”魏惠王十分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从此庞涓整天操练兵马,雄心勃勃。不久,就率领军队攻打较弱的卫、宋等国,战无不胜,还将前来进犯的大国齐国击退。一时之间,庞涓声威大噪,魏惠王对庞涓更加信任了。

此时的庞涓可谓是春风得意。可是,过了一阵子,庞涓又沉寂了下来。原来他有一块心病:说起用兵之道,同门师兄弟孙膑始终令他耿耿于怀。一想起孙膑,他的心中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再说,当初他是许下诺言的,如果将孙膑推荐给魏惠王,那么孙膑的声名威望很快就会超过自己;而如果不去履行当初的诺言,那么孙膑就会去了别的国家,他一施展起才能来,自己根本不是对手。庞涓因此寝食不安,整天思谋着对策。最终,他想出了一条毒计。

这一天,孙膑正在山上攻读兵书。忽然又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是庞涓写的,在信中庞涓先叙述了他在魏国所受到的礼遇和重用。接着又说,他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了师兄的大才,终于将惠王说动,请师兄前往魏国就任将军一职。孙膑看过信后,以为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觉得自己的师弟真挺讲义气,于是辞别师父赶赴魏国的都城大梁。

孙膑来到大梁后,庞涓为他大摆筵席,盛情款待。可是几天过去了,就是没有魏惠王的消息,庞涓绝口不提这件事。孙膑也不便多问,就只好耐心地等待。

这一天,孙膑闲得无聊,就找来一本书读了起来。突然,屋外传来了一阵吵杂的声音,他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闯进屋中的士兵捆绑起来,之后推推搡搡地带到一个地方。这时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立即宣布孙膑犯了私通齐国的大罪,奉了魏惠王的命令要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孙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傻了,不过他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他大声地为自己辩白。可是,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士兵七手八脚地地给孙膑行完了刑。孙膑惨叫一声倒在了血泊之中。

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庞涓陷害孙膑,孙膑逃到齐国,在后来的战役中大胜庞涓,使得庞涓自杀而死。这一切都是因为“名利”二字。

原来,狠心的庞涓将孙膑骗来之后,随即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使孙膑遭此伤身之祸。庞涓认为,一个受刑的孙膑此后就是一个残疾人了,他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和自己较量了。

庞涓之所以要陷害孙膑,其实还是因争名夺利而起。

圆桌会议的起源

如今,在召开国际会议以及国际政治谈判的时候,大多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那么,圆桌会议是从何而来呢?

据说圆桌会议是中世纪亚瑟王召集最高等的骑士开会时形成的,因他们聚会的桌子是个圆桌而得名。据说,在以前举行会议的时候,特别是那些正式的会议或宴会,十分讲究主宾的席位座次,通常是让主、尊、长者居中而坐,至于宾客则根据各自的身份、地位、辈分,一左一右,依次排列在主位的两面;假如碰巧客人都是显贵尊长,就不好办了。而亚瑟王的骑士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甚至会有不同信仰,要想在他们中间排出顺序了可是不容易的。

为此,聪明的亚瑟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亚瑟的王后吉娜薇的父亲有一张很大的圆桌子,这张大圆桌一共能坐下150个人。亚瑟王在结婚时从岳父那里得到了这张大桌子。当他和他的骑士们举行会议的时候,就不分上下席位,环绕着这张圆桌而坐,这样就避免了与会者因为席位尊卑而引起的纠纷,于是就形成了“圆桌会议”。

因为圆桌会议不分上下尊卑,表示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会议就多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圆桌会议”也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在圆周上任何一个位置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没有尊卑之分,没有尊卑之分就免去了争执。“不尚”则“不争”,这样才有利于会议的顺利进行。

保罗·盖蒂的畅所欲言策略

1927年2月21日,盖蒂石油公司终于在自己租赁的那块土地上打出了第一口井,接着又在那块地上挖出了好几口井,每口井都产出了大量的原油,每天产油量多达17000桶。从1927年到1939年间,这块油田为保罗·盖蒂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利润。

然而,假如保罗当初没有发挥群策群力,那他就将和这滚滚财源失之交臂了。

这块地在森林里,土地的主人愿意出租。许多石油公司嫌这块地面积太小,并且不易铺设道路而将它放弃了。保罗·盖蒂和下属来到现场查看了这块地,虽然认为这里是可以采到石油的,可是保罗经过分析,觉得这块地没有什么前途,因为,第一,它的面积比一间房屋的面积还小;第二,通到这块地的道路只有唯一的一条小路,宽度只有1米多,没有办法将卡车开到这里,第三,这块地太小,不适合用常规的办法开采。

因此,保罗·盖蒂打算放弃租用这块地,并且也没有谁提出反对意见。保罗·盖蒂仔细想想,还是决定让员工们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看看还有没有办法克服这块地的缺点。员工们见老板这么信任自己,就毫无拘束地讨论了起来。

“我觉得我们可以用小一号的工具来挖掘。”一位员工经过深思熟虑说道。

保罗·盖蒂得到了启发。这位员工想出一个好主意,既然可以使用小一号的工具来挖井,那么自然也可以考虑使用小一号的铁路作为通往这块油田的交通工具。于是,他顺着那位提建议的员工思路说:“要是大家能找到人设计并且制造出小一号的工具,那么我们公司就可以下手在这块地上开采石油了。当然,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使用小一号交通工具将这里的石油运出去,请大家出些主意。刚才那位员工的主意实在太妙了!”

保罗·盖蒂此言一出,员工们认为得到了老板的重视,就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些人都是经常和油田打过交道的人,既知道挖井采油的方法与难处,又练就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本领,每个人都有很多经验和体会。因此,大家都无所约束地畅所欲言起来,将自己的办法说出来,你一言我一语,从小一号挖井工具谈到小一号铁路和火车问题,进而说到找谁设计和制造这些挖井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具体方案。

经过保罗·盖蒂的一番激励和鼓动,员工们为开发森林中那块含油丰富的小油田提出了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后来将这些方案放到现实中一实施,它们的价值都体现出来了。

“尚贤”会引起“争”,保罗·盖蒂正是利用了员工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出了大家参与讨论的热情,从而使一个棘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尧让天下于许由

上古时代,华夏民族有一过位杰出的首领,他就是尧。

尧将天下治理得很好,然而尧十分谦虚。他听说隐士许由非常有才能,就想将自己的位置让给许由。尧对许由说道:“日月出来了,而烛火还不熄灭,它的光亮和日月比起来,不是太微弱、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已经下过,这时候还去灌溉,对于禾苗来说,这不是徒劳吗?假如您担任首领,一定会将天下治理的更好,我占据着这个位置有什么意义呢?我感到很惭愧,请允许我将天下交给您来治理吧。”

许由说道:“您已经将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若再来代替你,那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能够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也不过占据一棵树枝的地方;鼹鼠喝黄河中的水,也不过喝满一肚皮。天下对我来说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即便厨师不做祭祀用的饭菜,掌管祭祀的人也不可以越职来代替他下厨做菜。”

许由不仅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还连夜出逃到了箕山,隐居不出。

尧还以为许由是谦虚,所以更加敬重了,于是又派人去请他,说:“假如你坚决不接我的位置,那么希望你能出来做个‘九州长’。”没想到许由听到这个话以后,更加厌恶了,他立刻跑到颖水边去,用水来洗耳。

许由有个朋友巢父也在颖水边隐居,许由洗耳时巢父正牵着一条小牛饮水,于是问许由为什么洗耳。于是许由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他,并且说:“我听见了这么不干净的话,怎能不好好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一听,冷笑道:“哼,谁让你整天在外面招摇,弄出这么大名声来,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找的,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把这清溪的水弄脏了!”说完,巢父牵起小牛向上游走去了,他认为这里的水被许由弄脏了,不适合给牛喝。

尧的位置其实就是权力,而许由爱惜名声、品德胜过权力。可是在巢父看来,许由也不够高洁,可见巢父连名声、品德这样的“难得之货”都不好,他才是真正的高士。

郑袖掩鼻

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最宠爱的夫人是郑袖,然而好景不长,后来魏国为了讨好楚国,就给楚怀王送来了一个美女。这个美女的容貌压倒了郑袖,于是喜新厌旧的楚怀王从此就只宠爱魏美人,而冷落了郑袖。

郑袖不仅有着美丽的容貌,更有着过人的心计,她在心中暗暗发誓,要除掉这个美人。

失宠后,郑袖从不像一般的蠢女人那样哭喊吵闹,反而对魏美人如姐妹般关心。她常常挽着魏美人的手,陪她一起谈心,时不时送她一些礼物,如郑国的香云纱、陈国的奈良绸、齐国的翡翠簪等;只要能见到楚怀王,郑袖总是在楚怀王面前说魏美人的好话。

魏美人毕竟年轻,还把郑袖当做好姐妹,于是投桃报李,也常在楚怀王面前说郑袖的好话。楚怀王对郑袖十分满意,认为她贤良淑德,是后宫的楷模。

郑袖见自己已经完全取得魏美人的信任,而楚怀王也丝毫不怀疑自己有嫉妒心,于是她就发难了。有一天,郑袖和魏美人闲聊:“妹妹,你长得真漂亮,难怪大王那么喜欢你。不过你的鼻子稍微有些尖,真美中不足呀。”魏美人有些不知所措,慌乱用手摸了摸鼻子,问道:“姐姐,那该怎么办呢?”。郑袖回答道:“妹妹呀,我给你想个法子吧。往后你再见到大王,就用什么东西将鼻子稍微遮掩一下,不要让大王看到,这样大王就会更喜欢你了。”魏美人对郑袖的指教真是感激不尽。

从此以后,魏美人每次拜去见楚怀王时,都用一束鲜花遮住鼻子,时间长了,楚怀王对魏美人的做法感到有些奇怪,于是就去问郑袖;郑袖装作欲言又止的样子,经过楚怀王再三地询问,郑袖这才说道:“请大王不要生气,她曾私下里跟我说过大王身上有股臭味……”楚怀王一听,立刻火冒三丈,命令武士将魏美人的鼻子割掉。果然,郑袖自此独占专宠。

后妃们之所以争斗,是因为帝王的宠爱是“稀缺资源”。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历朝历代的后宫都难免有这种争宠之事发生。

夫妻妒影

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心胸非常狭窄,总是为了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有一天,妻子做了几道好菜,想到假如再来点酒助兴就更好了,于是她就拿瓢到酒缸里去舀酒。

妻子探头向缸中一看,看见了酒中倒映着的自己的影子。她也没有仔细看,只看见缸中有个女人,认为是丈夫对自己不忠,偷偷将别的女人带回家来藏到缸中,于是嫉妒和愤怒一下子涌上了心头,她想也没想就大喊了起来:“你这个混蛋死鬼!竟然敢背着我偷偷将别的女人藏到缸中。你立刻过来,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丈夫听的糊里糊涂,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急忙跑过来往缸里看,看见的却是一个男人的影子,于是也不由分说地骂了起来:“你这个坏婆娘,分明是你把别的男人领回家里,偷偷把他藏到酒缸里,反倒诬陷我,你到底安的是什么心?”

“好哇,你还有理了!”妻子又探头向缸中看,见还是一个女人,认为是丈夫在故意戏弄自己,不由得勃然大怒,于是指着丈夫说道:“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随便你哄骗的吗?你太对不起我了……”妻子越骂越生气,抄起手中的水瓢就向丈夫扔了过去。

丈夫一侧身闪开了,见妻子不但无理取闹还打自己,也不甘示弱,立即扇了妻子一个耳光。这下可不得了,两个人打成了一团,又扯又咬,闹得是不可开交。

事情最后闹到了官府,官老爷听完这对夫妻的话,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于是吩咐手下人将缸打破。不一会儿,酒就流光了,缸里面再也没有人影了。

夫妻二人到这时才明白他们嫉妒的只是自己的影子而已,心里非常羞惭,于是就互相道歉,和好如初了。

嫉妒是人固有的本性,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人们真的会做出令人瞠目结舌之举。正因为这样,老子才极力倡导“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不见可欲”,试图以此来减少人世间的纷争。

棘刺刻猴

燕王有收藏各种珍奇玩物的爱好。有时,他为了得到一件新奇的东西,会不惜花费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也因此传开了。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国的都城来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道:“我听说大王您非常喜欢珍玩,因此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雕刻猕猴。”燕王一听十分高兴。尽管王宫中有金盘银盏、牙雕玉器、钻石珠宝,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在棘刺上雕刻的猕猴。于是,燕王立即赐给那个卫国人丰厚的俸禄。随后,燕王对卫国人说:“我想立刻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个卫国人说:“棘刺上的猕猴可不是一件平凡之物,只有虔诚的人才能看得见。假如大王在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不饮酒、不食肉,并且赶上一个雨过日出的好天气,然后抢在阴晴转换的一瞬间去看刻有猕猴的棘刺,您就能如愿以偿了。”

不能立刻见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就只好先拿俸禄养着那个卫国人,等有了机会再说。

郑国有一位铁匠听说了这件事,认为其中有诈,于是就向燕王揭发此事。他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说:“要想在竹、木上雕刻东西,就必须有锋利的刻刀。而且刻刀的锋刃一定比被雕刻的物体细小。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工匠,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和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精心制作出来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雕刻是怎样进行雕刻的呢?假如那个卫国人真有鬼斧神工的技艺,那他肯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大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需现在看一看他的刻刀,就可以立即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了。”燕王一听,拍手叫道:“这个主意太好了!”

燕王立刻把那个卫国人叫来问道:“你在棘刺上雕刻猕猴用的是什么工具?”卫人说道:“用的是一把刻刀。”燕王说:“我眼下看不到你刻的猕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卫国人说:“请大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就是。”燕王与在场的人等了一个时辰,还不见那个卫国人回来。燕王于是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禀报说:“那人已经不知去向了。”

骗子固然可恨,但归根结底还是燕王自己招惹来的。如果他不喜好各种“难得之物”,骗子怎么会有机可乘呢?

玩物丧志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以后,周边的小国都前来朝拜,并且携带许多地方特产和珍稀的礼物。其中,有个西戎国国君,送给武王一条獒犬。这条獒犬身高四尺有余,尾大毛丰,能解人意,体格威猛而善于和人搏斗,与当时中原的犬种大不相同,很是珍奇,周武王于是很高兴地收下了。

武王非常喜爱这条犬,每天都和它形影不离。当时担任太保的召公,恐怕武王玩物丧志,于是就想办法劝谏。

有一天,他面见武王,对他说:“现在,天下都归附于您,别的国家无论远近,都拿自己最好的东西向您进贡,这固然是由于您的圣德。但是,这些玩赏之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关键在于人的德行。没有德,物就不值钱;有了德,物才显得珍贵。一个英明贤德的君主,不应该沉湎于声色享乐之中。一个人如果把别人当成玩物加以戏弄,就会失去德行;如果把稀奇之物当成宝贝,每天玩赏,就会丧失原有的志气。犬马这样的畜牲并非本地所产,就不应该豢养它;珍禽异兽对于人的衣食住行来说没什么用途,也不必饲养;别国送来的珍宝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要过于稀罕它。对于四方进贡的东西,最好是分封赏赐给同姓的诸侯,以表示公平信诚之意。”

武王听了以后,很赞同召公的观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下令将所有进贡之物都分给诸侯和百官,其中就包括那条獒犬。后来,武王励精图治,与文武百官同心协力,打下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召公所言,正可以说明“虚其心,实其腹”的道理。珍奇之物,只能使人获得感官上的享受,人们会因为对它的强烈追求而迷失方向。只有抛弃浮华,减少欲念,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为目标,才能从实质上实现天下大治。

晋文公教民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文公。他做了国君之后,就开始征发百姓,训练军队,积极备战。两年之后,晋文公打算称霸诸侯。这时候大臣子犯劝阻道:“百姓们尽管经过了训练,身体强健,可是他们还不懂得义,还没能做到各居其位,不可出兵。”

晋文公认为有道理,于是就想办法使百姓懂得义。就在这个时候,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昭叔是周襄王的弟弟,他准备与王后狄傀密谋发动判乱,篡权夺位,周襄王知道以后,就将狄傀废掉。这件事惹恼了狄傀的娘家狄国,他们派了重兵攻打周朝都城,周襄王被迫逃走。

在当时,周王名义上是天下各诸侯国的共主,晋文公决定通过帮助周襄王返回国都这件事让晋国的百姓知道什么是义。于是,他派出了左右两军,以右军去攻打昭叔,以左军去迎接周襄王回国。事成之后,周襄王为感谢晋文公的帮助,打算以天子的礼仪迎接晋文公。而晋文公却推辞了,他说:“这是臣下分内的事情。”

晋文公帮助襄王返回国都后,认为可以使用百姓了。这时子犯又出来劝阻道:“百姓虽然知道了义,可还是不知道信,还不可用。”晋文公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他率领军队去攻打原国的时候,向士兵们许诺三天打不下来就退兵,他命令士兵只携带三天的口粮。晋军围住原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光了,而原国城池固若金汤。于是晋文公命令退兵。就在晋军正要退兵的时侯,间谍传来了情报:“原国已经打算投降了。”有人建议晋文公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后再走。而晋文公则坚决地说:“我当初下令带三天的军粮,就是准备攻打三天的;现在已经下令退兵,就应当说话算数。假如不退兵,就算得到了原国,也将失去信用。”于是毅然退了兵。

晋国的百姓知道这件事后,民风大变,凡事讲究诚信,他们做生意绝不贪图暴利,不贪不骗。这时晋文公问子犯:“这回可以了吧?”子犯回答说:“百姓虽然知道了义、信,可还不懂得礼,还没有养成恭谦的行为规范。”

于是,晋文公又在礼的方面下功夫。他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根据军礼进行,让老百姓看看什么是礼仪;他又规范了官员的等级和职责,让百姓知道对什么官员该行什么礼。这时候子犯笑着对晋文公说:“可以用民了。”

于是,晋文公开始讨伐曹、卫两国,取得齐国的土地,大败楚军于城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称霸诸侯,重在增强自身实力。晋文公以民为本,以教民为先,可谓懂得了“食其腹”、“强其骨”的强国之道。

眼前与将来

有一天,齐王在上朝的时候郑重其事地对大臣们宣布:“我国位于几个强国之间,每年都要因为国防问题而花费人力、物力。这次我打算来个大的行动,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大臣艾子上前问道:“不知大王有什么打算?”

齐王说:“我准备抽调大批壮丁,沿着国境线修筑一道长长的城墙。这道城墙从过东边的大海开始,向西经过太行,连轩辕山,接上武关,绵延四千里,与各个强国隔绝开来。自此,秦国就不能窥伺我西部,楚国就不能威胁我国南疆了,韩国、魏国就不敢牵制我国左右了。你们说,这是不是一件很伟大、很有价值的事情吗?”

艾子问:“大王,如此浩大的工程,百姓们能否承担受得起?”

齐王说:“的确,让百姓们去筑城要吃很多苦,可是这么做能因此减少战争带来的灾难,这么一劳永逸的事情,谁会不拥护呢?”

艾子沉吟了片刻,认真而严肃地对齐王说:“昨天清晨,天上下起了大雪,我在赶赴早朝的路上,发现道旁躺着一个人,这个人光着身子,都快冻僵了,而这个人还在仰望着天空大唱赞歌。我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道:‘老天爷的这场雪下得可真是好啊,估计明年的麦子就将大丰收了,人们可以吃到更便宜的麦子了。’然而,明年却是离他太过遥远的事情了,而眼下他就要被冻死了!大王,我认为,这件事和您今天说的事情是一个道理,眼下,老百姓的日子是朝不保夕,怎么能奢望将来有大福呢?他们恐怕等不到城墙修好的那一天!”

齐王没话可说了。

齐王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处境,外面有强敌,内部百姓生活难以为继。这时,理智的选择应是先安顿好内部,做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等自己积蓄了一定的力量之后再去谋划对外事宜。

岳飞论马

抗金名将岳飞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因此对坐骑很有研究,什么样的马是好马,什么样的马是劣马,他一看就知道。

有一天,宋高宗与岳飞谈论起马来,他问道:“你说说什么样的马才算是好马?良马和劣马的区别在那里呢?”

岳飞想了一下说:“我以前的两匹坐骑,都算的上是上好的马。”

宋高宗问道:“何以见得?”

岳飞说:“那两匹马都很能吃,每天不仅要喂几担草料,还要喂几升豆子,此外还要选择特别好的精饲料,稍微差一些,它就不吃。除此以外,那两匹马在喝水的时候也很挑剔,不清洁的泉水它绝对不喝。每次遛马的时候,先要给它们戴好马鞍,之后放开缰绳,让它撒开四蹄,自由奔跑。一开始,速度并不很快,只是一溜小跑,等跑出去约百里之后,它就开始加速,鬃毛乍起,高昂起头,越跑越快。三个时辰之内,就可以跑二百多里。经过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态,不出汗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岳飞

宋高宗接着问:“那么劣马又怎样呢?”

“劣马的食量要小得多,就像我现在的坐骑,每天几斤粮就足够它吃了,对于食物的好坏,饮用水是否清洁都没有什么要求。每次遛马的时候,一骑上,就能感觉到马没有精神,缰绳还没有抖开,它就懒洋洋地跑起来。跑不到百十里地就开始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副十分疲惫的样子,这样的马自然算不上好马。”

高宗说:“看来马的优劣在先天素质,也在饮食。”

岳飞说:“是的,良马在饮食上要求精当,食量也很大,所以能有足够的能量抗御疲劳,有耐力,有长劲。而劣马吃不进很多饲料,身体素质就差,自然就跑不了多远。就像人一样装进头脑中的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越有才能。”

老子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岳飞关于马的高论正源于此。

彼得大帝改革

如果有人问谁是俄国最伟大的沙皇,人们都会说是彼得大帝,是他把落后的俄国改造成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1689年的沙皇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比中国清朝还要落后,更不要说西欧了。在俄国盛行着农奴制,人民愚昧无知,文艺与科技暗淡无光。

1697~1698年间,彼得大帝到西欧做了一次长途旅行,这次旅行为他随后的改革定下了基调。由于他使用了假名,所以接触到了许多原本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期间,他当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在英国造船厂做过工,在普鲁士学过射击,参加了英国议会的会议。他几乎对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触个遍,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开阔了眼界。

回国之后他就开始对俄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军事上,他引进外国的先进武器,学习西方战略,还建立了一支海军。

在经济上,他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下令企业主可以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引进西方工艺和技术,他将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到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出国学习。

在政治上,他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一是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权,以参政院代之,在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二是罢黜大教长,以宗教院代替,从此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三是划分行政区域,把全国分为50个省。四是颁布了“职能表”,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官员不论门第出身,须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极力推行西方化。他下令,俄国男人不得蓄胡子(后来做了修改),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还提倡吸烟和喝咖啡等。

对外,彼得对外积极扩张,经过苦战于1707年打败军事强国瑞典,吞并了今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一片重要领土。虽然这片领土并不很大,但却给俄国提供了波罗地海上的一个出口,这正是“了望欧洲的窗口”。彼得就在这里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即后来的列宁格勒)。1721年,他又把首都迁到了这里。

在俄罗斯积贫积弱的时候,彼得大帝毅然采取了“实其腹”、“强其骨”的策略,大力推行改革,终于使俄罗斯走向了富强之路。 nuq2EGIiXBuBMyekztpQESIxl1R8b3dkjGRIvR3TMc1HZcJGzr325T/+W1KaS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