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

中日隐士文化对比

兼好法师推崇摒弃奢靡,拒揽财货,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的行为,在《徒然草》中,他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许由,可见中国的隐士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尧舜时代的许由,商代的伯夷、叔齐,东汉的严光,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陶渊明等,都是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日本历史上,较有名的隐士有平安时期的西行法师、镰仓时期的鸭长明、南北朝时期的吉田兼好。中日的隐士选择归隐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尧舜时期 许由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据说,帝尧想把君位传给许由,便派遣使者送去符玺,但他拒绝了,甚至觉得自己的耳朵受到了污染,于是临水洗耳。他以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商代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孤竹君想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接受,而叔齐不愿打乱长幼有序的社会规则,也不肯继位。后来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东汉 严光

东汉建武元年,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改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命人绘制他的样貌寻访。刘秀让他任谏议大夫,严光不从,归隐富春山耕读垂钓,以“高风亮节”闻名后世。

魏晋时期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人物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经常聚集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的心腹。

东晋 陶渊明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他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后来辞官,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以《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桃花源”“世外桃源”甚至成了隐逸生活的象征。

平安末期 西行法师

西行法师,日本平安末期有名的武士、僧侣、歌人,俗名佐藤义清。23岁出家,游历全国,深爱自然。出家前是日本退位天皇“鸟羽院”的御前侍卫。

镰仓时期 鸭长明

鸭长明是镰仓初期日本著名的和歌诗人和随笔作家。他曾受后鸟羽上皇赏识,担任宫廷负责选定、创作和歌的官职。遭排挤后遁世出家,隐居在日野外山的“方丈庵”。最为世人熟知的《方丈记》,便是他在方丈庵隐居时的随笔。

日本南北朝时期 吉田兼好

吉田兼好,南北朝时期的日本歌人。吉田兼好曾在朝廷为官,后出家做了僧人,又称兼好法师,精通儒、佛、老庄之学。

相同点

1.所处时代政治动荡

许由生活在原始社会,伯夷、叔齐生活在商末周初,严光生活在两汉交替时期,竹林七贤生活在魏晋时期,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南朝宋初期;日本的西行法师生活在平安末期,鸭长明生活在镰仓初期,而吉田兼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些都是时局动荡、人民饱受灾难的时候。

2.对后世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许由、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为中国后世的文人多赞扬、效仿;而陶渊明、竹林七贤则给后世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陶渊明所勾画的“世外桃源”始终如一地照亮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鸭长明、兼好法师的《方丈记》《徒然草》是日本随笔文学的代表作品。书中的无常观,引起了日本人民的长久共鸣,被日本人视为万世不易的文化瑰宝。

不同点

1.归隐原因不同

中国的隐士归隐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仕途受挫,以隐求仕,以隐为志等。

许由、伯夷、叔齐、严光可以说都是以隐为志,高风亮节。东晋的陶渊明则是因为仕途受挫。而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等人则是以隐求仕,最终投靠司马氏。日本隐士则是因为受无常观和佛教观的影响,或者是对现实无能为力。

鸭长明、兼好法师都是在“无常观”的影响下,脱离俗世,隐遁山野,从自然山水中追求情趣生活的人。

2.归隐心理不同

在中国隐士的潜意识中,虽然归隐,但始终心忧天下。比如陶渊明,他归隐之后仍关心人民疾苦,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的关心,对仕途的黑暗在他的田园诗中多有反映。而日本的隐士则崇尚自然,归隐乡土,闲适练达,不涉政治。

竹林七贤图 狩野秀頼/绘 室町时代 山口县立博物馆/藏 qfUxUipbvPIqpX/aeMKW2rZMuYLAbE47xKtC6Uwu25eTSv7afI6OqxMBssPrIy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