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这样的劫难还能复辟,宋朝的生命力确实很顽强,但这种顽强不是君主的顽强,而是臣子的顽强。看过南宋九位君王的故事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一点。
首先是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虽然是南宋的第一任皇帝,但他是个彻底的投降派。南宋建立之初,他迫于形势,曾重用过岳飞、章梦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武官,并组织过军队抗击金人的进攻,还多次取得成功。后来,他担心武将权力过大、功高盖主,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再加上朝廷财政不支,就在1140年下令,让各路抗金宋军班师回朝。1141年,他还剥夺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岳飞父子,向金国表示了议和的坚定决心。1162年,他以倦勤为理由退位,将王位禅让给宋孝宗,然后自称太上皇,开始了荒奢享乐的生活。
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孝宗比宋高宗要好得多,他一方面为岳飞父子平反,另一方面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南宋老百姓在他的统治下,终于过了四十多年安康生活,而南宋也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直到1187年,赵构驾崩,宋孝宗哀伤过度,无心朝政,一心只想为养父服丧,于是在1189年将王位禅让给宋光宗,但宋光宗有猜疑病,只当了五年皇帝,又将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扩,也就是宋宁宗。宋宁宗是个好人,在历代帝王中相对单纯,而且他俭朴爱民,广开言路,也算一个贤德的皇帝。可惜他没有做政治家的天分,缺乏最基本的分辨能力,结果一辈子误信小人,被权臣利用,还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
然后是宋理宗。宋理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能算是一个好人。他是权臣史弥远一手推上王位的,所以,即位的前十年,他一直不问政事,纵情于声色犬马,任由史弥远专权。史弥远死后,他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让南宋消除弊端,迎来新的繁荣和发展,但是,由于改革力度不大,流于表面,收效甚微。直到1232年,他终于做了一件大事:与蒙古订立盟约,联蒙灭金。对南宋来说,这件事有着转折性的意义,南宋后来的衰落和覆灭,就跟他此时的决定有关。其实,当时朝中虽然有很多人希望联蒙灭金,以雪靖康之耻,但也有人提出唇亡齿寒的可能性——金国一旦灭亡,南宋就是蒙古人的下一个目标,不如拒绝蒙古,支援金国,让它成为南宋和蒙古之间的屏障。但宋理宗还是采纳了第一种意见。因为,宋金两国积怨太深,实在是难以合作,而且金国的灭亡几乎已成定局,即使南宋支援金国,与金人合力抗击蒙古,恐怕也很难扭转败局。于是,金国很快就在宋蒙两国的夹击下灭亡了。金国灭亡之后,宋理宗派人到河南拜谒和修葺北宋皇陵,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之中,以慰徽宗和钦宗的在天之灵,同时等待蒙古人遵守承诺,将河南归还南宋。但两国在建立盟约的时候,在河南的归属问题上没有明确的书面协议,所以,战争结束之后,蒙古人并没有履行口头约定。于是,南宋趁蒙军北撤、河南空虚时出兵,想强行收回河南,却因为粮草不济和蒙军伏击而失败,损失了数万精兵和大量物资,国力严重削弱,还给了蒙古人进攻自己的借口,为时四十五年的宋蒙战争由此爆发。可见,理宗的这个决定是很不恰当的。更令人遗憾的是,没多久,理宗又开始倦怠朝政、纵情享乐、沉迷女色,甚至放纵自己的宠妃干预朝政,任由她与小人勾结,陷害忠良,把原本就危机四伏的朝廷弄得混乱不堪。
在选用人才方面,南宋的君主好像大多不得要领,总是重用贾似道、陈宜中等阳奉阴违的小人,任由他们排挤迫害文天祥这样的贤臣。从宋理宗到宋度宗,再到宋恭宗,一直如此。而且,度宗跟理宗一样昏庸荒淫,明明国难当头,还沉迷女色,把朝政全盘交给奸臣贾似道。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所载:“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
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余人。”意思是,宋度宗做太子的时候,就以好色闻名,即位之后,更是变本加厉。过去,宫妃如果能给皇帝侍寝,第二天早晨就要到
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太监会详细记下她们的受幸日期。度宗登基之初的某一天,到
门谢恩的宫妃竟有三十多人,可见度宗的好色。
而且,度宗荒废朝政到了极致,不但把政事全部交给贾似道,还让四个最得宠的女人替他批答公文,荒唐得让人难以想象。更荒唐的是,贾似道欺负他无能,动辄以辞官相胁,他作为当朝皇帝,竟每次都哭着跪拜,央求贾似道不要离开,对贾似道诸般讨好。你想一想,碰到这样的皇帝,贾似道会怎么样?他当然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做出各种坏事。所以,宋度宗的懦弱昏庸是在引人犯罪。但这仍然不能完全归罪于宋度宗,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智障儿,天生有智力缺陷,身体也不好,再加上他的效仿对象是好色昏庸的理宗,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贤能的皇帝?所以,度宗的荒唐和不作为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那些不顾大臣反对,坚持要立他为皇储的人,这些人是真正的居心叵测。
度宗天生体弱,又酒色过度,所以三十五岁就死了,在位时间只有十年。短短的十年之间,南宋的国力就倒退了许多。四岁的宋恭宗继承王位的时候,南宋政权基本上已经瘫痪了,宋朝濒临覆灭,几乎不可能有任何转机。而南宋皇室却还在继续自己的错误:疏远、压制贤臣和能臣,重用甚至依仗奸臣。所以,恭宗即位两年之后(1276年),临安陷落,恭宗被俘,严格意义上的南宋宣告灭亡,这些都在情理之中,也都在意料之内。但即便如此,南宋的覆灭也仍然让我觉得非常痛心。
为什么?因为南宋有过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有改变命运的条件——那么多贤臣志士都在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报效国家——甚至一度恢复了国力,出现中兴的局面,但朝廷内部的利益之争和权臣的以权谋私从未中断,于是,南宋最后还是走向了衰落和不可挽回的灭亡。这样的故事,让人有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心酸。
为什么说南宋有过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呢?因为,在很多节点上,南宋君臣如果做出另一种选择,最后就可能是另一种结局。比如,蒙古刚开始进攻南宋的时候,如果贾似道们不要害怕得罪蒙古人,不要压制民间的各路义军,后来也能及时地提供支援,至少不要封锁言路,欺瞒皇帝,南宋的结局就有可能跟后来不一样。
蒙古兵在德祐元年进攻临安的时候,用了投降元朝的宋将吕文焕,此人曾奋力抵抗元军达六年之久,并不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为什么他后来会投降蒙古人,还自动请缨,为忽必烈谋划如何攻取鄂州,并出面招降沿江各州郡?因为他苦守襄阳六年,除了最初收到过一些救援物资之外,没有得到任何支援。为什么没有人支援他?因为贾似道封锁了言路,不让皇帝知道元军围困襄阳的事情。六年来,吕文焕苦苦守城,蒙古人几次招降,他都没有屈服,最后,蒙古兵攻破与襄阳唇齿相依的樊城,还将樊城屠成空城,让襄阳彻底变成一座孤岛。而且,襄阳弹尽粮绝,蒙古兵却有先进武器“回回炮”,不费吹灰之力地打破宋军的防御,这让吕文焕彻底放弃了希望,只好投降。于是,蒙古兵没有在襄阳屠城,吕文焕也得到了重用。虽然文天祥后来骂他贼臣,认为他守不住襄阳可以自杀殉国,不该投降,更不该卖主求荣、助纣为虐,但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他。蒙古兵非常残忍,很多不肯投降的城池都遭到了屠城,宋朝大将江万载的一位亲人不肯投降,对元军破口大骂,结果惨遭肢解。所以,吕文焕出面招降,或许也是一片好意,那么他就不是卖主求荣,而是忍辱负重。但是,蒙古兵进军临安时屠了常州城,宋朝多次向吕文焕求和,吕文焕也都没有答应。如果说吕文焕的投降和劝降是为了保护百姓,谋得和平,这些行为又该如何解释呢?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大部分人即使最初能为君主卖命,后来如果寒了心,也会变成旧主最可怕的敌人。所以,我们敬畏那些无怨无悔地忠君爱国者,为他们的精神和行为所感动,也理解那些做不到这一点,还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毕竟,大部分人都不是圣人,只是凡人,凡人是不可能无求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自己想做、该做哪种人,并且始终守候这个向往,做好相应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像文天祥那样,将自己的向往和信仰守候到咽气的那一刻,我们的一生也就圆满了。
向往和信仰太重要了,如果贾似道有向往、有信仰,他绝不会做一个擅权误国的奸臣。同样,假如南宋朝内所有的排除异己者都有向往和信仰,他们也不会这么做,更不会在国难当头时还蝇营狗苟。相反,他们没有向往,也没有信仰,哪怕只有蝇头小利,他们也会看得很重,重到值得他们误国。你想想看,朝政由这种人掌管,国家怎么会有光明的未来?
当年,江万载因为不想跟史弥远、丁大全等人同流合污,五十二岁就辞官回家,训练民兵。南宋危难时,朝廷召他回去,他本能为国家训练出更多的抗元精兵,却被小人挤出了朝廷,只能在外部抗击元兵。元军逼近临安时,张世杰建议皇帝入海,由他和文天祥背城一战,丞相陈宜中不赞同。于是,事情就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迅速发展——临安陷落,宋恭帝宣布退位,元军押解恭宗、谢太后、文天祥等数千人前往大都,历史重演。
跟靖康之乱不一样的是,谢太后密托江万载,请江万载父子及江氏一门保护广、益二王和益王的母亲杨淑妃等人逃往南方。经过浙江的时候,他们遇到了陆秀夫带领的兵马,两路人马合为一路,再往温州逃去,遇到张世杰和陈宜中等大臣,众大臣一起拥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弟弟赵昺为副元帅,然后继续往南,在福州落脚,建立行朝,并修建了行宫。当时,福建、广东、广西一带仍在南宋政权的控制之中,当地的很多城市都还没有投降。
所谓行朝,就是居无定所,没有固定领土,会不断转移的意思。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流亡的小朝廷。它领导的人不多,但也有四十八万,其中正规军十七万,从各地赶来勤王的民兵有三十万,再加上淮军一万。如果能在福州稳步发展一段时间,南宋的复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惜小朝廷仍然内耗不断,陈宜中、杨亮节等人终日钩心斗角,玩弄权术,排除异己,争夺那点少得可怜的权势和利益。再加上蒙古兵无休止的追杀,地方政府投降,半年后,他们就不得不离开福州,且战且退。因为在十字门海战中损失惨重,到达崖山的时候,随行军民只剩二十多万人。
除了这二十多万人,陆地上也有很多人没有投降,他们都在拼死抵抗元军的侵略。文天祥从元营中逃出之后,也在福州与陆秀夫等人会合,当时他建议陈宜中集中兵力夺回江浙地区,但陈宜中认为过于冒险,不敢采纳,文天祥只好离开福州,自己到南剑州建立督府,组织陆地上的抗元工作。最后因为得不到支援、军队里出现内奸等原因,文天祥战败被俘,几次自杀都被元军救活,不得不过上俘虏生活。直到崖山海战失败,宋朝彻底灭亡,他才绝了复国的希望,也终于求得一死。
如果陈宜中采纳了文天祥的建议,集中兵力收复江浙地区,南宋的结局会怎么样?说不清,也许真会出现转机,至少文天祥不会这么孤立无援。
文天祥有胆识、有才能、有担当,也有情怀,却一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反倒是元朝朝廷很珍惜他,对他敬畏有加,即使不能纳为己用,忽必烈也不忍杀他。这种反差,让人觉得特别心酸。因为,假如南宋朝廷也能看到文天祥的价值,多给他一些支持和信任,南宋也许会有另一种局面和结局。但南宋朝廷一直重用的,却是史弥远、贾似道、陈宜中这样的人,这说明了什么?
贾似道是一个中饱私囊、没什么实际建树的奸臣,陈宜中好一些,但也是一个摇摆不定、胆小怕事的平庸之人。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必然会第一个逃跑。这种没有担当的人,怎么能做一个国家的丞相呢?而且,南宋对他的容忍几乎是没有底线的,短短几年里,他就逃跑了两次,但南宋小朝廷仍然让他做了丞相,于是,当他认为南宋一定没救了时,就第三次逃跑了。当然,他的第三次逃跑,有着去占城搬救兵的名义,但他此行同样是一去不返,小朝廷几次召他回来,他都不回来。后来,据说他又去了遥国,也就是今天的泰国,成了最早的华侨。不过,此人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否则,南宋已经成了流亡政权,没有丝毫胜算,他为什么还要回应朝廷的召唤,风里雨里地跟着,参与那么多战役呢?为了丞相之位吗?当然不是。南宋没有灭亡,还有江山和财富时,丞相之位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如果所谓的南宋朝廷仅仅是一个流亡者团体,丞相之位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陈宜中也有他的矛盾性。
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都是矛盾的,他们都不愿做亡国奴,都希望有一天能重振宋室江山,因此风雨同舟,一起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日子,一起出生入死,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仍然要钩心斗角、排除异己、争权夺利。所以,这个阵营充满了矛盾色彩,既令人感动,也令人扼腕。
在窝里斗方面,蒙古比南宋要好很多。比如,吕文焕到元朝任职之后,遭到小人陷害,但忽必烈没有轻易问责,而是派人调查,后来罢免了陷害他的小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南宋朝内,排挤他的小人是贾似道、丁大全、陈宜中和史弥远之流,情况会怎么样?他肯定会受到惩罚,甚至被免官。所以,蒙古兵虽然有很多令人诟病之处,比如动辄屠城,但是在内部关系这方面,他们确实处理得比南宋要好得多。当然,蒙古人内部也有皇位之争,但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相对团结的,尤其在对外的时候,因此,他们才能无往而不利。
不过,我们也不要把南宋看得太低。窝里斗不是南宋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人的一种劣根性,各朝各代都有,否则,中国也不会经历那么多朝代。而且,面对元军这样的虎狼之师,能把如此腐朽黑暗的南宋政权延续四十五年,已经很不可思议了。所以,我对南宋时期的那些贤能之士充满了敬意,他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社会贡献上,都有一种不该被忽略的价值。因为他们的存在,南宋即使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在我心中,也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