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南宋名将岳飞事迹,《宋史》有传,赞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平内乱御外敌,矢志直捣黄龙,收复失地;却与苟且偏安之高宗、主和厌战之秦桧相左。岳家军指日渡河之际,父老百姓挽车牵牛,载粮馈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然昏君佞臣终以“莫须有”之罪,冤杀岳氏父子,自毁长城。岳飞尽忠报国、骁勇善战却以三十九岁英年冤屈而死,使民间同情有加、愤恨难平。孝宗即位后昭雪岳飞冤案,岳飞故事便以各种通俗文艺形式广为流传。吴自牧《梦粱录》、罗烨《醉翁谈录》均载有当时说话艺人演说岳飞故事的盛况,所谓一时间“听者纷纷”。元明两代戏剧中演叙岳飞故事的作品甚夥,如元代孔文卿有《地藏王证东窗事犯》杂剧、金仁杰有《秦太师东窗事犯》杂剧等;明代有阙名《宋大将岳飞精忠》杂剧、青霞仙客有《阴抉记》传奇、李梅实有《精忠旗》传奇、汤子垂有《续精忠记》传奇等。清代以降,京剧及多种地方戏中均有演叙岳飞故事的作品。明清小说中多有叙写岳飞故事者。明代章回小说有嘉靖间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八卷八十四回,熊大木编写;另有《岳武穆精忠传》,六卷六十八回,乃署名邹元标者据熊大木小说删节归并而成;还有《岳武穆尽忠报国传》七卷二十八回,乃于华玉据正史对熊大木作品删改成书。清代话本小说则有古吴墨浪子搜辑的《西湖佳话》中的《岳坟忠迹》、陈树基搜辑的《西湖拾遗》中的《岳武穆千秋遗恨》等。但是,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通俗小说,则是清代章回小说《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全称《增订精忠演义说岳全传》,二十卷八十回,题“仁和钱彩锦文氏编次”、“永福金丰大有氏增订”。卷首有金丰序,署“甲子孟春上浣永福金丰识于余庆堂”。钱彩、金丰二人生平不详。至于《说岳全传》何时成书,因清姚觐元编《外省移咨应毁各种书目》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禁毁书目中列有此书,学术界遂据此对其成书年代作出三种判断:一,金丰序所署“甲子”应指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成此时;二,“甲子”应指乾隆九年(1744),书当成此时;三,“甲子”所指何年尚难定论,此书成于康乾之间。

《说岳全传》以正史所载岳飞生平事迹为故事框架,汲取民间传说、说唱伎艺、戏剧中演叙岳飞故事的内容为素材,虚构了大量情节及细节,使小说比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更加生动多彩、引人入胜。小说作者将复杂纷纭的朝廷政事简化为忠奸斗争,又将忠奸斗争归结为宗教因果,从而将人间苦难虚化为神仙恩怨。略析作者寓意,首先,舒缓民间淳朴的怨愤之情,劝善惩恶,彰显正义。小说第八十回开场诗表露了作者的心迹:

世间缺陷甚纷纭,

懊恨风波屈不伸。

牛神蛇鬼生花舌,

幻将奇语慰忠魂。

显然,牛鬼蛇神的生花妙笔,也是作者的无奈之笔,作者并未自我陶醉于虚幻之笔中。然而,作者将史实传奇化,以善恶果报思想解释岳飞的悲剧命运,却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古代社会笃信因果报应的读者群的阅读期待,不仅与大众的主体价值观念相吻合,而且与大众的审美情趣相吻合,遂致小说不胫而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其次,规避康乾盛世的文字狱迫害。明清易鼎,康乾虽称盛世,但也盛行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与金人同族,向称“后金”,使作者叙写宋金战争史实,不得不小心翼翼。书中对金人入侵中原未做过度指责,金兀朮更是礼贤下士、慕忠恶奸的良将贤臣形象;且宋金大将同是上界神仙下界,宋金争鼎亦不过是神仙恩怨果报;并将笔锋直指宋朝奸佞,满腔愤懑,倾泻纸上,避祸之心显而易见。即使如此,清朝统治者仍惧怕深入人心的岳飞抗金故事,激起社会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故于乾隆年间禁毁《说岳全传》,使作者的“懊恨”又添一重。

《说岳全传》的作者有意保存话本小说的文体特征,叙事语言口语化,生动传神;每回之间的转换,恰以关键情节为节点,凸显说话艺术的技法;不以人物形象刻画取胜,而以故事曲折生动传世。小说在整体构思和具体情节设计方面,深受《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的影响,如作者将岳飞的成长过程,按照以上两书的模式,改写成草泽英雄发迹史,岳飞动辄与江湖好汉结拜,使其成为岳家军将领,共同建功立业——仗义成为岳飞的重要行为准则。另如作者有意将岳飞故事写成《水浒》故事的延续,小说中出现了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及其后裔,前者如呼延灼、燕青,后者如阮小二之子阮良、关胜之子关铃、张青之子张国祥、董平之子董芳等,而岳飞的义父、恩师周侗,也是林冲的师父。其他如牛皋父子的形象,颇类张飞、李逵;第二十三回岳家军大胜金帅粘罕的场面描写,颇似《三国》中曹操夜走华容道的描写,等等。此乃作者有意迎合大众喜读《三国》《水浒》的阅读趣味,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重新“包装”岳飞故事,果然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说岳全传》刊刻传播后,版本众多,今存锦春堂藏版本、锦春堂刊本、以文居藏版本、嘉庆三年本衙藏版本、嘉庆六年福文堂藏版本、同治三年爱日堂刊本、同治九年刊本,等等。此次整理,以康乾间锦春堂藏版本为底本,以嘉庆三年(1798)本衙藏版本为主要校本,参校其他版本。凡底本文字讹夺衍倒,依校本改正;明清通俗小说中习惯用字、俗字、同音假借字、方言用字,凡不引起读者误会者均予保留,不改为标准简化字,亦不强为字形统一,以窥通俗小说之质朴风貌。如小说第十四回方言口语“海下无须”之“海”字,乃“颔”字音讹,“海”字保留,正字“颔”以“( )”标识。另有个别文字貌似不通,因无校本依据,暂且存疑,不便径改。此外,作品偶有行文粗疏之处,因不影响阅读,亦不作统一。如第五十九回“精忠报国”与前文“尽忠报国”文字有异;第六十一回道悦的偈语,岳飞转述时有文字差异,一仍其旧。依据整理体例,本书不出校记。校点或存不当之处,谨请方家斧正。

竺青
2006年9月21日 T+PJHGihE8VbYTe0Hri2HUCcRaFUlGhWQIYu6KnqlEddLj1PFpkL4fuBLcMGPY6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