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家居徂徕山下,故又称“徂徕先生”。石介为北宋著名理学家,与胡瑗、孙复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石介性格耿直,直言敢谏。曾参与范仲淹等人庆历间推行的“新政”,写《庆历圣德颂》,指名道姓地品评人物、褒贬大臣,并因此获罪。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有陈植锷点校本。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四《徂徕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有传。
侍郎阁下:夫物生而性不齐
,裁正物性者
,天吏也
;人生而材不备
,长育人才者
,君宰也。裁正而后物性遂
,故曲者、直者、酸者、辛者、仆者、立者皆得其和
,《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也
。长育而后人材美,故刚者、柔者、恭者、舒者、急者,各得其中
,《洪范》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是也
。和谓之至道,中谓之大德
。中和而天下之理得矣。介者正所谓不合其中而不得其和者也。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之将生,必先几动焉
。几者,动之微也,事之未兆也
。当其几动之时,喜也、怒也、哀也、乐也,皆可观焉
。是喜怒哀乐合于中也,则就之
;如喜怒哀乐不合于中也,则去之。有不善,知之于未兆之前而绝之,故发而皆中节也
。《易》曰:“吉之先见。”
易不言凶而言吉者,其能知善、不善于几微之时,善则行之,不善则改之,凶何由而至也。介见天下之人有未得其治
,则愤闷发于内,而言语形于外。已暴著于外
,犹不知协于中邪?咈于事邪
?欲其吉之先见,发而皆中节,其得能乎?故凶、悔、吝常随之
。冬至集阙下
,有人密道阁下之语于介者,箴规训诫,丁宁切至,如听箕子“皇极”之义
,若闻孔思《中庸》之篇,释然大觉前日之非
。噫!天以刚方直烈之性授于介,不纳介于中。夫刚方直烈不以中辅之,暴残戕折,日可待矣。今阁下驱介归之于中,是天以刚方直烈付于介,阁下纳之令德也
;天欲暴残戕折于介
,而阁下赐之更生也
。介荷阁下仁育陶钧为至厚矣
,今西走蜀四千里,不敢以跋涉为劳,以平生未得一登阁下之门为恨,引首南望
,不胜拳拳之心
。不宣
。介再拜
。
中华书局1984年陈植锷点校本《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七
吾谓天地间必然无者有三:无神仙、无黄金术
、无佛。然此三者,举世人皆惑之
,以为必有,故甘心乐死而求之
。然吾以为必无者,吾有以知之
。大凡穷天下而奉之者
,一人也
。莫崇于一人
,莫贵于一人,无求不得其欲
,无取不得其志。天地间苟所有者,惟不索焉
,索之,莫不获也。秦始皇之求为仙
,汉武帝之求为黄金,萧武帝之求为佛
,勤已至矣。而秦始皇帝远游死
,萧武帝饿死,汉武帝铸黄金不成
。推是而言
,吾知必无神仙也,必无佛也,必无黄金术也。
中华书局1984年陈植锷点校本《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