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2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1.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

(2)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1.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1)亲子关系的定义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②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2)依恋的发展

①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②婴儿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出生至3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

③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3)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①民主型:这样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②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③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4)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2.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①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a.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

儿童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b.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c.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出现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的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②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a.3岁左右的儿童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b.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c.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d.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2)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的因素

①外表

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3~5岁的孩子能区分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

②社交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3)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①被忽视型幼儿

a.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

b.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

c.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②被排斥型幼儿

a.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

b.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三、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1.性别差异

(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

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到达青春期。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

(2)认知发展

幼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这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

(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

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是这样。

(4)特殊方面发展

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

2.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3.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

(2)父母行为因素: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5.男女双性化与教育

(1)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心强、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

(2)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其作用表现为以下方面:

(1)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导致亲社会行为;

(2)可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2.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

(1)1岁半的儿童中出现常见的分享行为;

(2)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不会均分到会均分;

(3)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

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①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②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①家庭的影响

a.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

b.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民主家庭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民主家庭的父母支持孩子独立活动,同时,在孩子面前有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为给孩子们制定严格的准则,同时也向他们清楚地说明对他们施加限制的原因。

②同伴的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伴的作用表现在模仿和强化两个方面。

(3)移情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其作用表现在:

①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导致亲社会行为;

②移情可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五、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攻击性行为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或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①攻击性行为频繁;

②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③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2.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能增加儿童的攻击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另外,父母打架对孩子也有影响。

(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自己实现目的和满足需要时的情绪状态。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六、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作为一个群体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友好行为”和“助人行为”、合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差异。

(2)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可能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独生子女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较好,还有一部分独生子女在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缺乏社交能力,不合群,较强的依赖性等严重问题。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比较任性、依赖性强、自私、不合群、胆小等,这给幼儿教育及其他阶段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3.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

对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解释,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缺失:认为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机会,缺少儿童玩伴,造成独生子女的种种不利;

②独特: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经历的特殊性,带来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③家长一子女关系:强调家长与子女的相互作用,独生子女父母的高焦虑影响其孩子,父母的过多关注影响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

(2)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独生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溺爱表现为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无原则地满足;过分保护则表现为一切包办代替,束缚孩子的活动、交往的自由。

4.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几个方面:

①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独立性;

②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创造性;

③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

④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具有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与同伴、成人交往的社会技能。

(2)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

②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③注重个别教育。 JLypely4oFHg6Ph4LUlI9tw5Wx2ZUTyOZ7FKxwXgDv82Wu2bjkJLAuL8cKOKXg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