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0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同一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个性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①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如个性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是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联系的;

②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3.个性的结构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①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

②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

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①孩子刚出生时,主要靠本能来维持生命,心理刚刚开始发生;

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记忆、想像、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3岁前是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逐渐发生的时期,但这时孩子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混乱的;

③到了幼儿末期,幼儿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计划去活动。由此,幼儿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主要表现在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逐渐增长。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观察、学习、思考,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相对婴儿降低,而受自身控制的水平逐渐增高。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幼儿的个性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新生儿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气质的不同已十分明显。在能力方面,幼儿的智力的差异及特殊能力也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作为个性特征核心部分的性格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个人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渐趋一致,出现稳定的个人特点。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积极能动性对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自我意识方面,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及相应的自信心表现出差异。而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甚至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5.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从孩子会叫妈妈开始,他就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

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3.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1)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队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2)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

②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三、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2)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2.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①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动力。

②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幼儿需要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①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幼儿的需要中,既有生理与安全需要,也有交往、游戏、尊重、学习等社会性需要形式,并且各种需要的水平也在提高。

②优势需要有所发展。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由几种强度较大的需要所组成,同时,每种需要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②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③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3.幼儿兴趣的发展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兴趣随幼儿年龄发展而不断分化和稳定。

四、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1.幼儿能力的发展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两大类: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a.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即通常说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

b.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

②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a.认识能力指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的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

c.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2)幼儿能力的发展

①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很多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②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

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

2.幼儿气质的发展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

(2)幼儿气质的发展

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幼儿的气质可能有所变化。同时,儿童气质也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3.幼儿性格的发展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其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

(2)幼儿性格的发展

幼儿的性格发展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儿童更具有明显的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同时,幼儿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行为容易得到改造。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和好冲动等方面。

五、幼儿个性评价

1.幼儿个性评价的概念

幼儿个性评价就是对幼儿个性的某一方面或个性的整体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教师主观的评价,而是依据孩子的实际表现而做出的客观的、真实的评价。

2.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意义

(1)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公正、客观的评价是教师正确进行教育的前提;

(2)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因此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较大发展。

3.如何进行个性评价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日常观察记录。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出孩子们行为上的差异。 JLypely4oFHg6Ph4LUlI9tw5Wx2ZUTyOZ7FKxwXgDv82Wu2bjkJLAuL8cKOKXg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