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习,真的难比登天吗

给英语学习者的四点建议

今天,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发挥着巨大的力量,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已经通过学习英语获益。他们或是在海外学习、就业,或是归国创业大展宏图。他们把中国传统带出去,把西方文化请进来,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我平时的管理工作比较繁忙,新东方八万名员工、数千个教学中心、每年培训几百万学生……日常工作占据着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但对于英语学习,我一直不舍得放下。一方面因为喜欢,一方面我也深知,语言只有时常练习和琢磨,才能保持比较好的语感。

下面是我结合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为英语学习者提供的几点建议。

先明确目的,再培养兴趣

和其他事情一样,学习英语也需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的,为了日常交流、工作之需、出国留学,或者是纯粹消磨时光,这些目的是我们行动背后的原动力。没有原动力,不要随便下决心,心血来潮一般都很难坚持下去。

有了动力,还要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兴趣,就要循序渐进,更要寻找程度合适的学习内容。喜欢唱歌的可以从简单的英文歌曲开始,吃货可以从英语菜单开始,喜欢打篮球的可以从NBA实况转播开始,喜欢看电影的可以从简单的言情片开始。不合适的学习材料只会让初学者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全无,最后半途而废。

英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是国际通用语言,也是很多人职场上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交流工具。如今,生活中会英语、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英语。不感兴趣或者暂时不想学的,千万不要勉强。智能手机上装几个App就能帮助我们解决临时的问题。等你想明白了、真的想学的时候再开始也不晚。一个承诺需要一份不折不扣的行动,否则注定会是浪费时间。

你可能低估了模仿的重要性

回想我们的婴幼儿时期,一开始接触中文时并没有立刻去背单词、学语法,而是去模仿爸妈和身边的人说话,学习发音、组词、抑扬顿挫。事实上,模仿是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我从考入苏州大学英语专业,到赴澳留学、进入BBC从事双语新闻工作,再到回国加入新东方,这几十年一直没有间断英语学习。我发现不管是口语还是写作,模仿都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坚持模仿,你会发现单词用法、词组搭配、句法习惯的掌握都是水到渠成的。

今天,随着世界不同文化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美剧、欧洲电影、英美歌曲以及各种App构成了多元的、丰富的、新鲜的素材库,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无限可能。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在国内也完全可以练成扎实、地道、流利的英语。

我们看国际新闻,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模仿严谨的新闻叙事风格;我们看美剧,关注另一种生活和文化,模仿他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我们读英文报纸,理解他们的价值判断,模仿他们的行文逻辑。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与文化基础后,我们就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处处都能学英语

母语不练都会忘,更别提一门外语。英语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保持英语的语感,就要经常想办法使用或练习所学的内容。听说读写都一样,不练习就会生疏。都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英语其实也一样。

传统观念认为,学英语必须要到国外的语境里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但今天互联网和高科技已经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学习的地域差异正在弱化。不出国照样可以学好英语,智能手机就是一个英语世界。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处处可以学英语。

学生有许多课业,成人有日常的工作。现代人的学习往往没有整段的时间,所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早上醒来看点外语新闻,睡前听个流行歌,周末有空看部大片,出差的路上看几页英文小说,甚至在玩电竞的时候都是学英语的好机会。

此外,英语学习者还要学会善用词典。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新词层出不穷。无论是手机上,还是Kindle、iPad或是手提电脑,建议里面都安装一本英文学习词典,最好是离线的,方便随时随地查阅。

学了就要拿来用

学了英语是拿来用的,越用越熟练,不用就会忘。所以,学习英语是输入,使用英语是输出。工作中、生活中、旅游休假中,甚至在配音、朗诵这种自言自语中,都要找机会使用英语。母语都会忘,英语学习也不会一劳永逸,使用中的语言才是美的、活的。

由于传统的学习习惯,中国人学外语比较擅长的是背单词和做题,而不擅长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但这正是现代生活中需要的交流技巧,我们大部分人学英语就是为了跨文化交流,否则学出来的就是哑巴英语。

英语考试成绩好不代表英语能力强。考试有一些出题规律和应试技巧可循,学生通过刷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分。而英语世界则浩如烟海,需要我们长期坚持钻研和广泛涉猎,方能活学活用。

每天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学习。以下三个学习英语的App我经常使用,在这里也推荐给大家。

1. BBC六分钟英语——每次用六分钟的时间,学习一篇英语短文。App中有发音指导、语句详解、跟读示范,内容充实,利于模仿,可用于日常口语训练。

2. BBC iPlayer Radio——可以收听英国几乎所有的电台节目,音乐台、交通台、新闻台、戏剧台等应有尽有,在每天练习听力的同时,还能学有所乐。

3. The Economist——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讨论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话题,是提高阅读和写作不可多得的优质英文杂志。

我们学好英语,不是为了掌握语言本身,而是为了更近距离地触摸和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当你去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时,你的眼界就会越来越开阔,你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你的生活就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1.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俞敏洪在课堂上

2. 1993年11月16日,在中关村二小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教室里,第一所新东方学校——北京新东方学校诞生

3. 20世纪90年代,新东方承载了许多学子的留学梦。图为中关村礼堂前,报名长龙蜿蜒数百米

4. “中关村礼堂”时期,俞敏洪每次课后,都会被学员团团围住,为他们解惑答疑

1.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揭牌仪式

2. 2003年8月31日,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开学典礼

1.俞敏洪老师在杭州做万人大演讲

2.俞敏洪老师签名赠书现场

1.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陆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教育机构

2. 2007年11月14日,新东方与ETS签署合作协议

1. 俞敏洪老师与贵州毕节地区的孩子们

2. 2008年1月19日,中国大学生自强奖学金颁奖礼后,俞敏洪老师和学生亲切交谈

1. 2009年4月26日,“梦想之旅”讲座活动走进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 俞敏洪老师在河南工业大学讲座现场

3. 2011年5月31日,俞敏洪老师在云南师范大学做演讲

4. 2013年9月,俞敏洪老师在麻省理工学院讲座现场

2019年3月28日,新东方在线上市仪式上,俞敏洪老师与前港交所总裁李小加的合影

英语并不难学

任何语言都分成两个系统,听说系统和读写系统。从听说系统的角度来说,全世界所有语言都没有难易之分,都是由不同的发音和语调组成的一连串的声音。当你逐渐明白这一连串的声音是什么意思时,你就具备了听力能力;当你能够把这一连串的声音自己说出来时,你就具备了口语表达能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先天具备听说能力,在一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反应就会相当敏锐。广东话、上海话、四川话尽管都是中国话,但从听说的角度来说,它们完全是不同的语音系统,互相之间很少有共通之处。所以听懂中国某一个地方的方言,其难度并不下于学会任何一种外语。中国人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听懂普通话,这是近六十年普通话普及的结果,如果当年普及的是上海话而不是北京话,那今天全国人民都听得懂的就应该是上海话了。中国很多地方的人依然不会讲普通话或者讲得不标准,就是因为他们平时讲得最多的依然是地方话而不是普通话。

从读写系统来说,语言是有难易之分的。世界上的文字大体来说分成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拼音文字只要会说了,学读写就相对容易,其拼写形式也比较容易记忆。英语基本上是拼音文字,当你会听说英语时,学会读或写就不难。例如“This is a cat”这句话,会听说就基本能够读,再学一点拼写规则就能够写出来。我女儿小时候在国外待了两年,上幼儿园学会了一口漂亮的英文,但从来没有学过识字。有一次,她抱着一本简单的故事书在看,我就问她能不能读懂。她说基本能够读懂,还指着一个词alligator,对我说这是鳄鱼。我发现她根据词形就基本能够猜出发音,进而理解意思。然而对象形文字来说,学读写就要难得多,因为文字的形状和发音是完全分离的。中文就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学过中文的读写,任何一个字你都不可能猜出来如何读。比如“黔”字,既不读hei,也不读jin,而是读qian,这需要死记硬背,和听说能力基本上没有关系,听说再好没学过你也写不出来。每一个中文字就像一幅画,小时候老师总让我们一个字抄写一百遍,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不写一百遍就可能记不住。

把英文和中文放在一起比较,讨论哪种语言更难学时,人们得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中文比英文难学。除了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区别外,英文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是句子结构完整,有明确的规则可循。而现代汉语发展了不到一百年,在句子结构和表达上受古汉语影响,潜规则多于明规则,所以常常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既然英文比中文好学,那么又有两个问题出现了:第一是我们从来没有觉得中文难学过,几乎每个人都学到了高中毕业。第二是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英文好学过,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还在初级阶段徘徊。为什么呢?

任何语言的学习,原则上一定是先从听说学起,学习的顺序也通常是听—说—读—写。孩子一般在一到两岁是听的阶段,两到五岁是边听边学说的阶段,五岁以后再开始学读和写,同时随着知识面的扩大,继续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在走进学校学习书面文字以前,我们所有的日常用语和表达在听说方面都已经达到了比较完美和敏感的状态,到学校只是进入语言学习的读写过程而已。尽管学习中文读写的过程相对艰难,要记住每一字的写法就更不容易,但我们要面对整整十二年的语文教育,每天都在接触中文以及与中文相关的文化,自然就能够潜移默化、运用自如,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中文太难学。

但学中文的老外就难受了,他们没有中文的听说能力垫底,还要在短时间内记住形状完全不同的汉字,背后又没有语感、表达及文化背景作为基础,所以要学会汉语就太难了。我们学英语觉得难,原因和老外学汉语是一样的。一开始我们就把学习方法搞错了。很多英语老师自身就缺乏英语听说能力,所以在教学生的时候只能先从单词、句子和语法结构入手。由于没有听说作为基础,本来可以灵活记忆的英语单词、句子和语法就变成了死记硬背的东西。这样一来,我们的英语学习就没有了基础,不可能产生对英语学习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能力——语感能力。最后的结果是死记了一些单词和语法,实际掌握的英语知识却七零八落,像一只打碎的瓶子,怎么也粘不到一起。

对中国人,尤其是成年人来说,要像孩子那样,在一个完美的语言环境下,先用两年时间练习听力,再练习说话,再去学读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也没有这样的时间。但成年人学习语言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可以刻意为自己创造环境,同时成年人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也比孩子迅速和深刻,语言学习因此变得更加容易。对于成年人来说,在坚持听说为主的前提下,运用综合性的语言学习方法会更加有效。所谓综合性的语言学习方法,就是一开始就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学。凡是用来学习的资料和教材,首先一定要有配套的听力材料。对于每一段文章或对话,先反复听,听不懂打开书本读,直到把句子结构和单词全部弄懂为止。然后再合上书继续听,直到全部听懂并滚瓜烂熟。紧接着就跟着读,直到从语音语调到流畅程度和原文一样。最后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听到的东西复述出来。如果运用这种方法,20篇文章或对话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听说读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语感也大大加强,写作水平自然也就跟上去了。

在英语学习中,最容易使人产生自卑感的是口语中的语音语调。有的人尽管英语水平不错,但就是不敢开口说英语。口语是一个人的门面,语音语调好了,讲英语流畅了,自信心自然就产生了,人也显得优雅了。不管是申请美国大学,还是找和英语相关的工作,还是到美国大使馆去签证,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定能够提升你的形象。有人说自己模仿能力不行,所以学不会准确的语音语调。我认为这都是借口。你普通话会不会讲?如果普通话讲不好家乡话会不会讲?只要你能够把一种方言讲完美,就能够学会标准的英语。学得好学不好的关键是背后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也决定了你的英语是否能够学好。在这点上,我从小孩的语言习得上得到了重大的启示。

我儿子两岁的时候开始学说话,几乎没有一个字能够说清楚。有一次我和他在外面玩,他一直重复着说一个“鬼”字。我想哪里有鬼,根本就没有理他。回到家他抓起一瓶水就喝,我才知道他说的“鬼”是“水”。原来他sh和h音不会发,所以把“水”说成了“鬼”,把“喝水”说成了“革鬼”。我们反复纠正他的发音,一年多过去了,他依然说着“革鬼”。但我从来没有担心过他一辈子就只会说“革鬼”,原因有二:一是孩子不会有害羞心理,所以自己会反复模仿,直到把“喝水”两个字说清楚为止。二是作为父母,我们会不厌其烦地纠正他,哪怕一万遍我们也不会觉得他笨。有这两个条件,他没有学不好语言的道理。两年后的今天,我儿子终于能够把“喝水”两个字说清楚,而且其他所有带sh和h音的字也说得很标准了。我们自己学说一门新的语言,比如英语,其实只要坚持我上面所说的两点就够了,第一是要不怕羞地千万遍模仿,第二是要有一个不厌其烦的老师来纠正你的发音。这两点现在都很容易做到。第一点在你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你怎么讲英语都不会有人嘲笑你,即使有人的地方你讲得不好难受的也不是你自己。第二点更容易做到,只要有一台复读机或智能手机之类的设备,让它们重复一万遍也不会嫌你烦。有了这两点,你要英语学不好,就只能怪你自己了。

总之,做任何事情其实都不是很难的,只要把握两点就行:一是方法,一是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我和英语的几段缘分

我的几段重要的人生经历都和英语有关:1980年高考时以全市英语第一的成绩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大学执教英语12年,过了而立之年从头开始赴澳读研,在激烈的竞争中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回国加盟新东方开拓人生新跑道……我从未预料到,我的求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会和英语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我和英语之间也因此结下了不小的缘分。

我的大学:与英语结缘

1980年我上大学的时候,读的就是英语专业。当年考英语专业的同学大部分不是因为英语成绩好,而是文理科都没有优势,无奈只能选英语。当时国人的英语水平都比较差,读大学英语专业的同学也几乎是从26个字母开始学起。

20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学英语的兴趣不小,但学习的资源却相当有限,和国外的交流也很少。那时候,收音机里开播一个英语学习节目,全国人民都兴奋;手头有一本《新英汉词典》,仿佛就有了一个万能的教练;单凭一套《许国璋英语》就可以出去闯天下。

大学里虽然有一些英语原版书,但由于自己基础较差,读得似懂非懂,大部分老师也没有海外经验,许多内容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有时候为了验证学习内容管不管用,自己干脆到景区或者大街上去找外国游客练口语,顺便讨几本英语书和杂志。记得因为这样的违规行为,我还几次被系里点名批评。这算是我和英语的初次接触。

正是因为基础差,想学的东西多,经常起早摸黑读书,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当时的大学学习生活不算夸张。英语班都是20号人左右的小班,有属于自己的专用教室,管理也挺严,每个班只有生活委员有一把教室钥匙,晚上门关上了就只能等第二天早上开门了才能再次进入。因此,上晚自习我经常最后离开,关门离开前特意把窗户的插销提起来,这样第二天天不亮就可以翻窗进教室看书。

虽然苦,但是我慢慢感受到英语在我面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不少西方文艺的观念和潮流就是那时候听说的:惠特曼的《草叶集》、“垮了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现代主义和意识流,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都是大学时期开始了解的。这些似懂非懂的意识激发着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留校任教:爱上英语

1984年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终于有权享受老师专用的图书馆和资料室了。这是一个不小的特权,学习资源也一下子丰富了很多,但接触的内容还基本停留在书本层面,对英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缺少了解,对美国或者英国的真实生活情景一无所知,和外国人交流时也会显得一脸茫然,因为很多东西没有见过,也没有用过,更不知道如何表达。记得有一次和外国老师聊到红土网球场,怎么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急之下居然说出了“mud court”(烂泥地球场,其实应该叫clay court),现在想想都好笑,喜欢在烂泥地里打滚的那应该是猪吧。

无知者无畏,虽然经常闹笑话,但总有一种想把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施展一下的冲动。于是我和同事在20世纪90年代尝试翻译了一本美国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How to Read a Book ),接着又翻译了这本书的姐妹篇《如何讲,如何听》( How to Speak, How to Listen )。那个年代去出版社去推荐自己翻译的作品很不容易,但看到自己的作品最后出版又觉得很自豪,兴致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暗下决心,要把英语攻克下来。

出国留学:英语世界的浸润

1996年,我辞去大学教职去澳大利亚留学读研。说实话,第一次出远门看到西洋镜的冲击还是不小的。除了文化、理念、习惯和价值观的不同,学习制度的不同也让我叫苦不迭。大堆的书看不完,印巴裔老师的课听不懂,英语论文不会写,这对一个三十几岁出国读书的大学老师来说,着实是不小的打击。原以为已经在大学里待了十几年,自己的英语应该过关了,想想真是太天真了。

记得我第一次在悉尼的后街上看到CCTV的标志时心里一惊,纳闷这里怎么会有中央电视台?后来才知道,原来CCTV在西方是指闭路电视,也称为视频监控。等公交车也闹出过笑话,有一天我发现站台上竖着一个大牌子,上面赫然写着“No Standing”,心里直嘀咕,等车还不让站着,边上又不提供凳子,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意思是指除了公交车以外的其他车辆不准停靠。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从课堂英语到实景英语真的是一场不小的穿越,我终于意识到过去课本上学的英语和生活英语有很大的差别。光读书本是不够的,活的英语一定来自生活。于是,看情景喜剧、读报纸、听收音机、读小说、听流行歌曲以及厚着脸皮利用一切机会和老外聊天成了我留学生活的一部分。

在学习中,我也慢慢开始发现英语表达的一些规律,造句能力也变强了,对英语的理解开始深入了,关键是遇上不懂的、不会说的东西也不会发慌了,描述和解释的能力开始发挥作用了。可以说,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两年,我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了一次不小的飞跃。

工作生活:和英语不离不弃

1998年研究生毕业,我以不错的成绩考入BBC去做记者。屈指一算,我到英国工作时已经学了近二十年的英语,教过书、编过英语杂志、翻译过英文小说、参编过英文词典、留过学、见过西洋镜、还算比较标准的语音语调,心想这次应该能应付自如了。后来才发现,还是太天真了,再充分的准备都是不够的。

到了BBC才知道牛人很多,自己只是一个“small potato”(小人物),中英文都还远远没有过关。记得自己当时主要做中英双语的时事新闻,经常要电话采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些部队军官,讨论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这时候标准英语都不管用了。想来读者一定多少对印巴英语的特点有所耳闻,发音尤其不好懂,有时候一段采访录音会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功夫不负有心人,BBC几年的记者生活终于让我琢磨出了印巴口音的规律,到后来偶尔遇上个印巴人,居然还会兴致勃勃地和对方侃上几句。

英语世界很大,世界英语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除了英美两大主流外(主流英语也有地区特点),还有许多区域英语,用词发音都有明显的不同,而且都自成一体,各具特色。后来,我开始主动关注世界英语的变迁,比如在不同地区旅游时会有意关注印巴英语、新加坡英语、非洲各国英语等不同的发音现象。让我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我还专门为此在世界英语刊物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这么多年下来,我终于意识到,英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

正当我下定决心,准备好好利用英国工作的机会,把我的英语实实在在提升一下的时候,没想到回国创业的机会来了。

2000年我辞去BBC记者的工作,回国加盟了新东方。在新东方的20年间,虽然也教过英语,但更多是从事管理工作,真正说英语和用英语的场合并不多,几十年积累的那点儿来之不易的英语好像又开始生疏了。不甘心呀!努力想再捡起来,可是我不知道这样断断续续的温习是否还会见成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还想坚持学下去,我相信多掌握一门语言,就会多一个窗口,也就会多看到一个世界。屈指算算自己已经学了几十年英语,但我知道,我还有许多关于英语的梦想没有实现,我和英语的缘分还没有结束。 3AM81XWrVK88RM+6WaMpWqwD9L4P05Ixxmo48iFj8tLkI6vSt/lj//f/toh6di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