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中,如何度过才不后悔

真实的美国高中其实也很拼

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Edward Humes)曾写过一部报告文学——《梦想的学校》( School of Dreams ),该书是以加州惠特尼中学(Whitney High School)为对象,通过探访和考察,真实地反映了在美国的超级中学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所中学以卓越的学术成绩而闻名,招收7—12年级的学生。在这所顶级中学读书,意味着学生可能要早晨6点起床,凌晨2点睡觉,这中间的时间基本都投入到学业和课外活动上。因而,时常能见到一些十几岁的孩子手里拿着咖啡,一边喝一边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名学生说,在这里,4是个神奇的数字,为了4.0的成绩,可能一天只睡4个小时,需要喝4杯拿铁,简直比一些企业的CEO还忙。观察那些最积极进取的高中生,走在高压的申请之路上如同走钢丝:一边拼命学习,选最难的课程,考出最好的成绩;一边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打造有特色的个人亮点。

当大学招生官看到一份成绩单时,不仅要看所选课程的分数,还会看学生是否选择了学校最难的课程,有没有勇气去挑战自己,并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其中,高级选修课AP课程 便是一个重要指标。高中的学业体系有点像军备竞赛,AP课程>荣誉课程>普通课程,学术级别最高的AP课程总是吸引着众多优秀的学生去选修,而能够提供多少有竞争力的高级课程,也是衡量一所高中学术实力的重要标准。

在美国名校探访活动中,我们参观了位于纽约长岛的石溪中学。留学生Ellen说:“石溪中学很吸引我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我总是喜欢给自己找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校正好提供AP课程。今年我和朋友一起在上AP生物,我觉得很有意思,未来可能也会沿着生物化学这条路走下去。”

在惠特尼中学就读的科莎,将目光盯在了耶鲁、斯坦福等名校上。她在毕业那年选修了五门AP课程,这相当于大学一个学年的课业。有不少168优秀的学生,在高中期间甚至会选修超过10门AP课程!此外,有的学生还会在周末参加SAT补习班、暑期课程等。在学业成绩方面,他们一点都不敢马虎。在美国,大学申请需要考查综合能力,既包括SAT、ACT这样的标化考试成绩,也需要推荐信、个人陈述、课外活动等。因此,学生们也会把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外活动中,提前开始设计规划自己的大学申请路径。课余时间,科莎还担任历史课助教,参加啦啦队练习,参与学生会事务,策划毕业舞会,组织模拟联合国等活动。

过于忙碌、缺少睡眠、父母的期待等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些孩子的压力源,有一些学生享受这种体验,有着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在极度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平衡,每天都格外精神;另一些学生则努力在自我目标与大学申请之间寻求折中,在成绩、申请和父母的期待中斡旋。一些孩子被父母管控过多,无法申请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有一些孩子因为压力过大感到沮丧;还有的学生内心十分迷茫,对未来没什么目标感。总体而言,美国的高中并非就意味着“快乐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压力不小,但美国高中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业规划的引导,并对大学申请提供辅导。很多高中都会设置大学申请指导办公室(College Counsel Office),有的还会在学生申请过程中全程跟进,在选学校、选专业、写文书等方面提供建议和指导。

近年来,美国也有一些高中开始“不按常理出牌”,我们走访的位于西海岸的凯特中学(Cate School)就是典型代表。副校长Ms.Brownlee告诉我们,因为不愿意“Teach to the test”(为考试而教学),学校已经不再教授AP课程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主研发的课程体系,强调团队合作、组织逻辑、批判性思维、分析阐述等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这与美国基础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是相吻合的,强调自主性,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未来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研究和职业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这些基本功扎实的孩子往往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从长远来看,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也相对较弱。

总体来看,中美教育体制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对孩子而言,如何激发他们的潜能和主动性显得至关重要。过于追求成绩,可能反而会丧失学习的乐趣。父母应该作为一个平衡的调节者,压力小的孩子要适当鞭策,压力大的孩子要及时疏导,在动态中找到平衡,从而探寻出一条适合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我的高考观

每年的高考都备受瞩目,多年之后你可能会发现,高考带给你的影响远非一个分数所能定义。其实,回望过去,刚刚恢复高考时竞争远比现在激烈。有数据统计,1977—1980年高考的录取率在5%—8%,淘汰率堪比现在的美国常春藤名校。我同样也历经过高考的洗礼,而且还是三次。

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当时的学制和现在有所不同,小学五年,初中和高中都是两年,因此参加高考时我才16岁。虽然年龄不大,但当我第一次听说可以通过考试去上大学,农村的孩子可以迈入城市,小城市的孩子能通往更大城市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动荡中度过的,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懵懵懂懂就上了考场,跟现在大家说的“裸考”差不多,结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落榜了。

第二年,我开始有准备地参加高考了,报考了英语专业,英语分数达到了录取线,可是总分还是差一点,其他科目拖了后腿。

等到第三年,我终于敲开了大学之门。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在高考这个战场上奋斗三年,是因为切身感受到了高考对命运的巨大影响,它以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三年的成果来之不易,我总算给了自己一个交代。而且,经过三年高考我正好18岁,也更懂事了,走进大学也不算晚。

当然,两次高考落榜的经历也曾给我带来不小的压力。1978年第一次高考,我身边就已经有人考上了北大、清华、北外这样不错的大学,也有一些人被军校录取,即“人未报到,军装已在身”。这让我在心生羡慕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压力。

事实上,在备考过程中,我的父母管得很少,再加上那时候年纪小,所以比较贪玩。然而,这种爱玩的个性倒也有好的一面。首先它能帮我调整心态,有个乐观的备考态度;其次,它也让我明白,玩有玩的方法,学习也有学习的诀窍,要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最重要的一点,与玩乐相对的是自律,既然花一些时间用来玩了,那更要保证学习效率。

我的姐姐当时是家乡一所重点中学的英语老师,工作之余教我学英语,每天监督我背单词。为了能挤出玩的时间,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单词背下来。用轻松的姿态来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境和难题,找到工作、学习与生活、娱乐之间的平衡,何尝不是一种精彩呢?

此外,很多人都知道,在高考复读班里我遇到了俞敏洪,我们之间长久而稳固的默契也在那个时候形成。在学习上,他肯吃苦,非常勤奋;而在生活上,他在当时就初现领导力,担任班长。总而言之,这段经历尽管看起来艰苦,但却是一段非常珍贵的记忆。

第三次高考,我被苏州大学录取了。当时的苏州大学还是原先的江苏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很多人会被分配去中小学当老师。我因为四年下来成绩还算不错,就留校做了大学老师。这段大学任教的经历,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了几年书,给了我不少实实在在的磨砺,也让我后来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时候有了个较好的基础。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硕士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做了记者。

现在回过头来看,参加了三次高考,还是没能进入梦想中的名校,虽然看起来有些遗憾,但高考还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正是因为高考后的人生经历:大学任教、海外留学、进入BBC,再后来俞敏洪让我回国加入新东方,我才能在新东方一做就是20年,从普通的管理者成为CEO。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收获的回报便会随之而来。这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奥巴马40多岁当选美国总统,55岁就退休了,特朗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如今我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更加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直到今天,我作为中国最大民营教育集团的CEO,管理着新东方八万名教职员工,尽管工作繁忙,我也不得不保持学习的状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互联网的挑战和人工智能的冲击,很多传统理念都在被颠覆,永远有新的东西要去学。在人生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你会从被动变为主动,从非自觉的状态变为自觉的状态。现在,学习、读书和思考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望我的三次高考苦战,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观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本身并不会决定你一辈子的成就。但是如果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知识的海洋,在那里有无限的东西可以去探索。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也很容易迷失,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方法和路径,利用所学知识,为自己设计出良好的发展道路,用更短的时间达到更远的目标。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知识观也要更新换代。

首先,获取知识的方式在改变。在我备战高考的那个年代,学习、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通过读书。而今天的孩子不一样了,有搜索引擎、在线教育、人工智能等手段,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不用再硬生生地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多少位,毕竟人在这方面很难超越计算机。

其次,对知识的定义在改变。现在人类时时刻刻都在面临不同的问题,其中大量问题都是机器可以解决的。那么,那些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许就是未来年轻人所要掌握的知识。他们可能会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接受更大的挑战,甚至是去解决人类未来的生存危机。

最后,对能力的界定在改变,未来学习力和生存力可能更为重要。不管大家高考成绩如何,进入了什么样的大学,在未来最重要的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抛开成绩来说,这才是未来的学生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

对于高考,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高考观。不能否认,在知识型社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你获得知识的速度会更快一些,未来道路顺畅的概率可能会高一些。但是,有的知识可以通过大学获取,而有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获取,有的知识还可以在社会的历练中获取。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事业就必然成功,二者不能画等号。不管是高考、留学,还是直接就业,都是人生的不同路径,也各有利弊。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都有可能取得自己所在领域的独特成就。 O+iXMrz5oKTHdceS2Ooenov1XJRju4cIW4ywGWYCs8JtocPk38pMMp1mC5m8Yl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