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成刚:融入世界,拥抱未来

周成刚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

中国和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伟大的文化使者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过,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是到了清代才出现的,他的名字叫容闳。1847年容闳抵达美国,在马萨诸塞州读预科,之后在耶鲁大学读完了本科。他觉得西方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于是毕业后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回国游说清政府送更多的学生到美国去留学。在容闳的推动下,1872年中国第一批幼童从上海赴美学习,接下来的几年共计派出120名幼童。当年这些幼童计划留学15年,出国之前都要签下生死状,可见当时出国留学这条漫漫长路是何等坎坷,可以说是生死未卜。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留学教育的先声,后来有了变法图强吸收新知到日本的留学,有了留法的勤工俭学运动,有了新中国的留苏运动,有了改革开放后的公派留美,再后来就有了我们今天更广泛的留学热潮。

我是20世纪90年代自费到澳大利亚留学的,那时自费留学生还不算多,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差距,都渴望到发达国家学习深造,努力争取着各种走向世界的机会。到了我的孩子这代人的时候,留学的概念已经开始走进更多的中国家庭,大家希望通过国际教育去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要选择国际教育?

如今,中国的留学热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留学,大家可能会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想,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主要留学目的国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留学目的国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也包括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它们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论在教育、科技、经济和文化方面,都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很难想象在过去改革开放40年当中,如果没有和这些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国能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成绩和进步。

其次,我们今天的留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延伸。“学而优则仕”也好,“教育改变命运”也好,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也好,让自己过上美好生活也好,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坚定的信念。只不过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学习的地域发生了变化,我们从国内走向国外,到不同的语言、文化、观念和教育制度中去求学,在世界的舞台上接受全新的挑战。

再次,留学生符合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人才市场需求。留学把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一种复合型的跨界人才:他们既懂得中国文化,又理解西方的一些理念;既会说汉语,又会说外语;既在中国长大,又在国外工作;既在国内读了本科,又到国外读了研究生。这样的背景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他们走上世界舞台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最后,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已经证明了我们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要更进一步加强和世界的交流。改革开放对国家来说是和世界交流,是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并走向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而出国留学对个人来说是知识的获取、眼界的开阔、能力的提升和生命的丰富,也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哪里?教育要往哪里走?

今天,我们面临的大环境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尽相同。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年轻人都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随着21世纪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变得愈加平坦,知识已经完全没有国界。过去我们可能是自己和自己打比赛,谁赢谁输我们自己说了算,今天我们要跟全世界的年轻人竞争,所以必须要了解世界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游戏规则,这样才有可能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是今天面临的现实,所以我们必须和世界同步。

其次,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语言是我们和世界对话的一个重要工具,新东方也是从英语教学起家的,虽然目前语言的习得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未来的语言学习模式可能和今天很不一样。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可能只需要极少数人进行英语语言的专业性研究,而日常的使用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解决。比如你马上要去英国工作,可能你碰巧会英语,但如果是去法国呢,去西班牙呢,去俄罗斯呢?你来不及学新的语言。但通过手机里的一个软件,你就可以用几十种语言和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不仅是语言学习,未来很多技能可能都只需要极少的一部分人掌握,而我们大部分人最需要掌握的就是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环境里不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过去采用的填鸭式、死记硬背、单向输入式的教育模式就显得比较尴尬,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改变。

最后,教育的变革是必然的,也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谁都无法回避。今天不仅是中国在讨论,美国也在讨论,日本也在讨论,北欧也在讨论,大家都在问:哪一种教育模式是最成功的?如何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改革?很多人把美国式的精英教育当作一种标准,于是拼命去迎合。但是也有人会提出疑问:到底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好,还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好?有人说美国的教育好在创新,中国的教育好在基础扎实。又有人提出第三种声音: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北欧的教育可能是最成功的,他们普惠民众,又在不断创新。事实上,无论哪一种教育模式,为了应对未来的发展,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革。

我在美国加州一所知名中学采访的时候,校长告诉我,现在美国大量的学生为了考上好大学都在学习AP课程,而他们学校准备取消AP课程。因为他们认为,有了这些考试以后,许多学生会去研究考试规律,通过掌握规律来获得高分,最终丧失了真正的学习能力。还有一则消息,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率先宣布,本科招生中,本国学生不再需要递交美国高考成绩。类似的教育改革正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

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做些什么?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激情和好奇心比智商更加重要,前者会让孩子的成长具有可持续性。我去芬兰、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考察过,他们的教育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国家一些有名的高中已经取消了标准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学分完成即可毕业。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不同潜能和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北欧的普及性教育是最为人们所尊重的,因为他们的教育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正如一位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国家的发展也需要不同的人才,有的人适合搞研发,有的人适合做基础工作,有的人适合上大学读博士,有的人适合读技校做工匠。学校要根据每个孩子心智发展的先后,以及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能力,真正地因材施教,而不是每个人都要进名牌大学。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我们最需要做的,首先就是抛弃一些过于功利的思想。完全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径去发展,这些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我们的很多孩子弹钢琴都能考过十级,但很少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拿到一张证书,未来进更好的中学和大学,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这种过于功利、忽视内在动力激发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后续发展变得非常乏力。

其次,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才是生存之道。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在新东方做CEO,也算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世界,我每天都在学习,而且还嫌自己的学习力不够,担心公司某一天会因为自己的眼光和决策而被淘汰。如今行业变化很快,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学习的形态也在改变,我们不持续学习就必然会落后,就会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同时,我们要从实用主义向全球视野过渡,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新过渡,我们需要孩子拥有思辨能力和独立人格。有人问:中国有那么多的孩子学奥数,为什么有成就的数学家却不多?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实用主义遮挡了孩子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试问,没有全球的视野、全球的担当,没有世界的胸怀,我们怎么可能成为世界的领袖?如果我们永远在被动地接受,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从何而来?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在我们走向同一个目标的时候,能够走出不同的路径。什么叫作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在走向同一个目标的所有不同路径里,你能指出哪一条路径是最好、最合理的。通过被动接受,我们可以求得生存,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缩短和别人的差距。但是没有创新和批判性思维,我们就永远只能跟随,而无法超越。

最后,我们要同国际接轨。这种接轨不仅指出国留学或者出国考察,也指自身内在的调整和改变。我们要去理解世界的规则,尊重发展的规律,我们的思想需要改变,我们的行为需要改变,我们的运作方式需要改变,唯其如此,才能带来真正的革新,让我们和世界同频共振。否则,即使你读了最好的大学、获得了最先进的知识,你在世界的舞台上也依然无法被人接受和认可,获得应有的尊重。

国际教育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共享的教育实践,是孩子们需要面对的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他们融入世界、拥抱未来的重要途径。

我相信,培养出未来经济上自立、思想上自由、人格上独立、勇于担当并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今年是新东方连续第6年发布《中国留学白皮书》,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科学的数据,为中国学生和家长客观呈现有关留学的方方面面。书中基于大量人群调研和留学数据的分析,可以全面展现当代中国留学人群的诸多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国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希望本书可以为更多中国学生和家长提供参考,为孩子们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提供更多的帮助! H3vnnAHP8lN4nM+Bb10IAORQB5WkGsnLMtyI0F1yZc3A5ENUK844R94xZKhV+q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