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人才:招聘是你最重要的工作

2000年2月的一天,乔纳森来到山景城,为谷歌产品负责人一职与谢尔盖进行面谈。当时乔纳森是Excite@Home的高级副总裁,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对跳槽一事还不太确定。如果决定跳槽,他觉得自己应该成为在线搜索和广告方面的专家。实际上,他是克莱纳·铂金斯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兼谷歌与Excite@Home董事约翰·多尔推荐的人选。因此,只要他肯张口,这个职务就是他的了,而谢尔盖估计想利用这次面谈说服他就任。

谷歌办公楼距离101号公路仅一箭之遥,位于湾岸公园大道(Bayshore Parkway)。乔纳森来到人员拥挤的办公楼,跟随谢尔盖走进会议室。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谢尔盖向乔纳森抛出了他在面试中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把一个我不懂的复杂问题解释清楚?”竟然还真要接受面试?这让乔纳森出乎意料。乔纳森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主修经济学,是斯坦福大学一位经济学家的儿子。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他在白板上证明了一条经济学定律: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接着,乔纳森想说明如何利用成本与收益函数找到最合适的产量,并通过产量最大化赢利,他打算用这招在谢尔盖面前炫炫技(对于主修经济学的人来说,这当然再简单不过了)。不一会儿,谢尔盖便开始一边把玩着他的溜冰鞋一边往窗外看去,这让乔纳森意识到,他的讲解并不透彻。他没能教给谢尔盖任何新知识,讲解的经济学定律也没什么趣味性,而且,作为数学达人,谢尔盖很可能已经对白板上经济学等式的解法了然于心了。乔纳森必须赶紧改变策略,因此他停止卖弄经济学,重新提出了一个话题:求爱的秘籍。他以自己的太太为例,以如何“抛下诱饵”作为引子,开始讲起自己是如何“钓”到与太太的第一次约会的。 谢尔盖渐渐来了兴致,乔纳森最后得到了这份工作。

如果你问大企业的高管:“你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多数人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回答:“开会。”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不,我不是在问你最无聊的事情,是在问你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他们估计会想出几条在商学院学到的基本原则,比如“通过制定巧妙的战略以及创造协同机会,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增长”。想想看,如果你把同样的问题抛给顶尖的体育教练或俱乐部总经理,他们会如何作答呢?这些人整天也有开不完的会,但他们回答的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举行选秀、招募或购买最棒的运动员。这种聪明的体育教练明白,再多的战略也无法替代人才,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体育场,在商场上亦是如此。物色人才好似刮胡子:如果你不每天下功夫,别人就会看出来。

对于管理者而言,“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招聘人才。谢尔盖在那次面试乔纳森时,不仅仅是在按流程办事,而是要认真做好。起初,乔纳森觉得谢尔盖之所以对面试这么认真,是因为自己铁定会成为谷歌高管、要与谢尔盖紧密合作。但来到谷歌后乔纳森发现,谷歌的领导人对每位面试者的态度都是一丝不苟的。无论面试者应征的是初级软件工程师还是高级总经理,谷歌的面试官都会认真投入时间和精力,尽其所能地为谷歌引入顶尖人才。

你可能觉得这样尽职尽责的做法不足为奇,但事实并非如此。多数高管在上任之前,都要通过“递简历、电话约谈、一次又一次面试、开出条件、反复讨价还价、接受工作”这个常见的流程。但一旦上任,他们就会对招聘事宜避之唯恐不及。他们觉得招募人才是面试官的活儿,像阅读简历这样的事,完全可以委派给年轻的助理或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队员。面试是个苦差事,而冗长的面试反馈表又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免不了把填表任务拖到周五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但这时,面试过程中的细节早已模糊不清了。因此,面试者仓促地赶出一份报告,暗自希望他们的同事能给出更靠谱的反馈意见。在多数企业中,高管职位越高,对于招聘事宜越是不管不问。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本末倒置。

要在互联网时代招聘到优秀的人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传统招聘模式的层级制度非常严明:决定大权掌握在用人部门的经理手中,用人部门的其他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无论经理做出怎样的决定,高管都会盖章批准。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入职新人进入的公司(应该)团结协作,公开透明,员工享有高度的自由,不重视等级。而现在,单凭一位部门经理的意见就做决策,会对其他团队产生直接的影响。

传统的层级招聘制之所以不适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领导者(以及管理学书籍的作者们)常说自己会招聘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层级招聘制度下很难发生。“这个人挺聪明,我们就招聘他吧。”这种决策的确很合理,但我们感性的一面可能会盘算:“如果他比我做得更好,我就丢面子了。这么一来,我的升职计划就泡汤了,不但在孩子面前直不起腰,我老婆也会带着我们的狗狗和卡车和那个她在咖啡馆认识的男人私奔了。”在这种情况下,感性的一面往往会击败理性的声音。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会占上风。

谷歌的创始人从刚起步时就明白,要持续地雇用顶尖人才,就不应遵循美国企业的招聘模式,而应参照美国大学的筛选模式。美国大学一般不会开除学校教授,因此他们通常会成立委员会,花很长时间来设置教职员工的招聘与升职体制。正因如此,我们两位作者认为,应该摒弃层级制,招聘结果应该通过同事评估、由委员会来定夺。另外,招聘目的应是尽可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即便暂时没有与此人经验相匹配的空缺职位也应如此。埃里克就是在没有适当职位的情况下把谢丽尔·桑德伯格招入麾下的。没过多久,谢丽尔就承担起小企业销售团队的创建工作,而这项业务,正是谢丽尔帮助首创的。(众所周知,此后不久谢丽尔便离开了谷歌,跳槽到脸谱网做了首席运营官,还成为畅销书作家。在你雇用的创意精英中,一些人最终会巧妙地在公司之外为自己创造机遇。在本章靠后的部分,我们会进一步谈及。)同事评估的招聘体制不以组织为重,而以人才为本。创意精英们比具体职位更重要,公司比经理人更重要。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是老生常谈,但真要按这句话的要求来创建创意精英团队,并不简单。重视人才,必须改变团队成员的招聘方式。好在,这些改变任何人都能够做到。对于运营中的企业而言,第一章就企业文化给出的一些建议采纳起来或许有一些难度,不过招聘方式的改革所有人都能做到。改变招聘方式也有棘手之处,因为要把招聘做好,需要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即便如此,这也将是你最好的投资。

羊群效应

优质人才组成的员工团队不仅能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还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的加入。 顶尖的员工团队就像一个羊群,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效仿的。你只要招到几个优质人才,就会有一大群优质人才跟过来。谷歌以顶尖的环境和设施而著称,但多数创意精英之所以选择谷歌,并不是看中了我们的免费午餐、按摩补贴、绿油油的草坪,以及允许带狗狗进入办公室。他们之所以加入谷歌,是因为想要与顶尖的创意精英共事。

“羊群效应”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A级人才大多会招聘A级人才,但B级人才却不仅会招聘B级人才,还会招来C级和D级人才。所以,如果你在标准上打折扣,或是掉以轻心招聘了B级人才,那么很快你的企业中就会出现B级、C级甚至D级员工。羊群效应可能对企业大有裨益,也可能对企业造成毒害,其威力在由创意精英组成的新企业中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每位员工对企业的影响力被相对放大,且最早进入企业的员工影响力更加突出。另外,当你把优秀的员工聚集在一起时,你就为他们创造了共享灵感、为实现灵感而齐心协力的环境。情况通常如此,但在早期尤为突出。

精心策划可以营造出良性的羊群效应。“你很棒,我们就招你了。” 这是句吸人眼球的谷歌早期招聘语,其设计初衷就是让新员工产生“好啊,这家公司想要我,我也挺想加入其中!”的想法。虽然谷歌的招聘标准非常高,但这句招聘语不仅没有让求职者对谷歌望而却步,反而成为吸引全球求职者的一个招募手段。乔纳森的办公桌上曾放着一摞由他招入公司的人的简历,在即将要谈妥一位应聘者的时候,他会把这些简历递给对方,让对方对自己将要加入的团队有个了解。乔纳森并没有从所有雇用的员工中挑出佼佼者的简历装点门面,而是把他团队的所有简历全部交出。因此,应该从一开始就设置较高的招聘标准,这样才能吸引高水平人才。

这个忠告在招聘产品部门人员时尤其适用,因为这些人非常容易影响其他员工。在产品人员的招聘过程中务必严格把关,如果你能确保产品这一企业核心部门的人员的质量,这种卓越的质量便会感染其他团队。在企业急速发展带来的喧嚣中,人们往往难免在质量上妥协,而你的目标就是在招聘上严格把关,绝不妥协。

有激情的人不把“激情”挂嘴边

激情,是创意精英的一个明显标志,因为他们都是用心之人。但是,真正有激情的人往往不把“激情”一词挂在嘴边,那么,你该如何判断某个人到底是否有激情呢?以我们的经验来看,许多应聘者都知道激情是面试官看重的一个品质。因此,如果一个人一张口就大肆强调“我是个对……很有激情的人”,接下来又讲到旅游、足球或家庭这种非常空泛的话题,那么你就应提高警惕。因为,唯一能让此人激动的,或许就是在各个面试场上拿“激情”侃侃而谈。

有激情的人不会用激情到处招摇,激情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坚持、刚毅、认真以及专注,激情的这些特点绝不是简历上的辞藻堆砌出来的。激情也不总是与成功挂钩,如果某人对一件事充满激情,那么即便刚开始没有获得成功,他们也会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此,谷歌才如此看好擅长运动的人。因为运动能教人如何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或至少提供了许多这种锻炼人的机会)。有激情的人一谈起自己的追求便往往会滔滔不绝,有的追求是工作上的:对于谷歌而言,“完善搜索功能”这个追求就足够让人毕其职业生涯为之奋斗,同时每天都兴致勃勃、全心投入了。有的追求也可以是个人的爱好:安卓系统的创始人安迪·鲁宾就是机器人的狂热爱好者(谷歌最近正着手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安迪就是这方面的领头人),谷歌的第一位工程负责人韦恩·罗辛痴迷天文望远镜,而我们的埃里克“机长”则迷恋于飞机和飞机驾驶(也喜欢讲有关开飞机的故事)。

这些兴趣虽然看似只是业余消遣,却往往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安卓伟大的发明Sky Map ,是一款可以将手机变成星象图的天文观测软件。这款软件就是一群谷歌人利用业余时间(我们把业余时间叫作“20%时间”,在后文中会谈及)研发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编写电脑程序情有独钟,而是因为他们是狂热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我们的一位应聘者学习过梵文,另一位则爱好修理老旧的弹球机,他们也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这些人的狂热兴趣让他们显得更有魅力,正因如此,谷歌在面试过程中绝不会禁止应聘者侃侃而谈,如果说到他们最有激情的话题,我们巴不得他们滔滔不绝。

应聘者一开口,你就应当仔细倾听,看看他们是怎样激情四射的。比如,运动员大都激情澎湃,但企业需要的,到底是独自一人打磨技艺的铁人三项和马拉松运动员,还是与团队一起训练的人?你眼前的运动员是习惯一人行动还是融入集体,性格是孤傲排外还是与人打成一片?应聘者明白,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职场上的独狼,因此在谈论自己的职场经历时,有人会逢迎面试官的喜好作答。但在谈论自己的爱好时,人们往往会放下戒心,而你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考察对方的个性。

雇用学习型动物

想想你的员工。在他们之中,你能坦承谁比你聪明吗?在国际象棋、益智问答游戏或是填字游戏双人对决中,你不希望遇到的对手是谁?我们曾经奉劝大家,请务必雇用那些比你聪明的人。对于这个忠告,你遵守得如何呢?

这个忠告今天仍然适用,但不是因为表面原因。毋庸置疑,聪明人博学多识,因此要比那些资质稍逊的人更容易做出成绩。但是,我们希望你在招聘时不要太看重应聘者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要重视他们尚未开发的潜力。雷·克兹维尔曾说过:“信息技术正在呈指数级发展……但人们对未来的直觉并不呈指数级跟进,而是线性的。” 依我们的经验来看,非凡的智慧是所有“指数级思考者”的首要条件。想要衡量人们对变化的处理能力如何,智慧是一个绝好的指标。

但是,智慧并非唯一的判断标准。我们认识许多聪颖过人的人,在面对变幻莫测的“过山车”时,他们却选择乘坐自己熟悉的“转转杯”。面对那些令人揪心的上下颠簸,他们只会一味地选择规避;换句话说,他们选择了逃避现实。亨利·福特曾经说过:“不管你是20岁还是80岁,只要停止学习,就说明你老了。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远年轻。人生中最大的乐事,莫过于保持头脑青春永驻。” 而我们理想的应聘者,都是那些勇于乘坐过山车且学习不辍的人。这些“学习型动物”不仅有处变不惊的智慧,也有乐于享受变化的心态。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用另一种方式来形容这种人,她说,这种人拥有所谓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定型,那么无论环境如何,你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但如果你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你就会相信,经过努力,你的个性是能够培养和改变的。你能够改变自己,也能够适应环境;实际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你反而能更好、更自如地做出改变和适应。德韦克做过的实验表明,思维模式可以引发一系列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你就会为自己设定德韦克所谓的“操作性目标”,以保持自己的形象。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是成长型的,你就会为自己拟定“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会鼓励你勇于挑战,而不会因提出愚蠢问题或给出错误答案而惴惴不安。之所以不因此而担忧,是因为你是好学的动物,而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你积累更多的知识、攀登更高的山峰。

多数人在为某一职位招聘员工时,会寻找曾经在这个职位上有过良好业绩的人。但是,靠这种方法是找不到学习型动物的。随便找一份招聘广告细读,你就会发现,任何职位的选人标准中,“相关经验”这一项都排在前面。如果公司正在招聘一位微件 设计师,那么在相关要求中,你定会发现“5~10年的微件设计经验”以及“‘微件大学’毕业生”这样的条目。

偏重专业而忽视智慧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在高科技行业更是如此。世界上每个行业以及每项事业的发展瞬息万变,你正在为之物色人员的职位自然也会变化。昨日的微件明日就会过时,在这种变动的背景下,雇用专家会留下隐患。本来被视为优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让专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有偏见,也会让他们难以接受由新洞见支持的创新解决方案。而聪明的通才不存在偏见,因此能够自如地审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并从中筛选出最好的对策。

寻找学习型动物颇具挑战。乔纳森常用的方法,是让应聘者对以前犯下的一个错误进行剖析。在刚刚步入新千年的时候,他会问应聘者:“1996年互联网发展浪潮中,你错失了哪些机遇?你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这是一个暗藏玄机的问题。这个问题先让应聘者说出自己的预见,又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的观察和感悟,并逼他们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的失误,而不是用“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的完美主义”这样的话搪塞过去。对于这样的问题,谁也不可能给出虚假答案。

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于近期发生的任何大事上。提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检验对方是否有先见之明,而是看对方是如何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思想是如何走向成熟的。很少有人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一旦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你面前的应聘者很可能就是学习型动物了。当然,有的学习型动物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没有什么特殊禀赋,只是抱有狂热的好奇心。” 这句话出自爱因斯坦之口。面对这样的人才,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招入谷歌(虽然他把“狂热”一词挂在嘴边,但创立相对论这个成就足以让我们忽视这一点小小的瑕疵)。

在把学习型动物招入公司之后,请让他们继续学习! 为每位员工创造不断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即便是不能为公司带来直接利益的技能和经验也要让他们接触,然后,鼓励他们把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真正的学习型动物乐意利用各种培训和机遇来充实自己,因此,这样的要求对他们而言并不苛刻。但对于那些不喜欢尝试的人就要多加注意了:或许,他们并不是你认为的学习型动物。

机场测试

综上所述,激情、智慧以及学习型思维模式都是招聘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条件。而除此之外,应聘者的性格同样至关重要。我们要寻找的人,不仅要待人亲切、值得信赖,也要处事周全、了解世界大势。我们要找的,是有趣的人。

以往的面试就像是电视剧《广告狂人》中演绎的一样,总少不了一顿午餐或晚餐或小酌几杯。因此,要判断对方的性格通常并不困难。这样的场合,可以让面试官看看应聘者在私底下是以怎样的面貌示人的:应聘者放下戒心时是什么样子?他是如何对待服务生的?优秀的人才无论是在清醒还是微醺时,都会待人和善。

而现在,面试官很少再把应聘者灌醉,因此,你必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尤其要注意对方在正式面试开始之前和之后的表现。乔纳森还在上商学院二年级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面试。竞争对手是一位出身豪门、家境优渥的男子(乔纳森肯定,他的名字叫作霍兹沃茨·博兹沃茨三世),他不仅资历优于乔纳森,长得也比乔纳森帅。乔纳森觉得,这工作一定是博兹沃茨的囊中之物,自己没戏了。但乔纳森在等待面试开始时与行政助理闲聊了几句,发现她正准备去加州旅行。加州恰好是乔纳森的家乡,于是他马上和对方分享起旅行小贴士,还为对方介绍起景点来。翌日,那家公司打电话来商讨录用具体条件时,乔纳森以为要么是出了岔子,要么就是公司决定同时雇用两个人。但他弄错了。用面试官的话来说,博兹沃茨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他对我秘书的态度非常恶劣,但是我的秘书却非常喜欢你”。通常,我们都会询问助理对应聘者的看法,也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姑且把这叫作“博兹沃茨法则”吧。

另外,应聘者是否有趣,与好的性格同等重要。想象一下,你要与一位同事一起在机场里因飞机延误而待上整整6个小时。你能与他开心聊天打发时间吗?你会享受这段时光,还是没过多久就从你的手提行李中翻出平板电脑,拿查阅收件箱或浏览新闻当挡箭牌,避免和旁边这个无聊的人再有任何交谈机会呢?(电视明星蒂娜·菲也有自己的一套类似的测试,她把这个测试的由来归功于《周六夜现场》制作人洛恩·迈克尔斯:“如果你不想和某人在凌晨3点的洗手间外偶遇,那就不要把这个人招进来,要不你一整夜都要守在办公室不敢出来了。”)

在面试反馈表上,我们将“谷歌范儿”(Googleyness)与一般认知能力、职位相关知识以及领导经验并列为评判人才的四大板块,从而将机场测试正式纳入了谷歌面试体系。所谓“谷歌范儿”,包括上进心和抱负、团队精神、服务精神、倾听及沟通能力、行动力、效率、人际交往技巧、创造力以及品行等特质。

(拉里和谢尔盖在物色首席执行官时,把机场测试推进一步,他们邀请应聘者共度周末。埃里克则相对保守:“伙计们,我不必和你们一起去参加狂欢节吧,咱们改吃晚餐好不好?”)

客观评价人才

能够通过机场测试、具有谷歌范儿、即便在凌晨3点的《周六夜现场》洗手间偶遇也不会尴尬的人,一定是值得你尊敬、能够与你相谈甚欢的人。不过,你不必非要喜欢他。想象一下,与你一起被困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的人与你没有共同话题,与你所持的政治立场势不两立,但他跟你在智慧、创意以及谷歌范儿的其他方面势均力敌(甚至更胜一筹),那么,你们两人仍然能够进行一场思想碰撞的对谈,而且你们俩在同一团队也会让团队受益。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想找那种可以一起小酌一杯的人共事(或是选这种人当总统)。其实,我们办事最有效率的一些同事,恰恰是我们最不想一起把酒言欢的人。(何止如此,我们偶尔甚至想把酒泼到这种人身上。)和不喜欢的人共事不可避免,因为一家公司的全体员工不应该千篇一律,千篇一律恰恰是失败的温床。要想避免目光短浅,听到各不相同的观点(即观点多样性)是你最好的法宝。

我们可以把话题扯到一个“政治正确”的方向上,大谈保持人员在种族、性取向、身体条件以及所有其他特征上的多样性(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如果仅仅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招聘多样化人才的做法便更显正确了。拥有不同背景的人,世界观各不相同。男人和女人、白人和黑人、犹太人和穆斯林、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克林贡人和罗幕伦人 、亚洲人和非洲人、残疾人和健康人……所有这些不同都可以带来课本上学不到的洞见。如果把这些人集结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众人汇集而成的眼界之宽广,是千金也换不来的。

优秀人才的行为举止往往不拘一格。在准备面试时,请务必在进门前把你的偏见抛到一边, 集中注意力,看看应聘者是否拥有成功和超越所必备的激情、智慧以及个性吧。

把人才招进来之后,这些法则同样适用于人才的管理。就像招聘过程一样,管理人才也应将打造任人唯贤的环境作为唯一目标,因此,对业绩的管理也应以数据为基础。我们无法强迫自己摒除对性别、种族以及肤色等因素的偏见,因此,我们应建立以事实为准的客观方式来评判人才。这样,最优秀的人才不论长相如何,不论来自哪里,都能在企业中大显身手。

加大光圈甄才

理想的人选就在那里。他们拥有激情和智慧,为人正派、视角独特。那么,你该如何找到他们并将他吸引到你的团队中来呢?这个链条上共有四个缺一不可的环节,分别是:物色、面试、录用、谈论待遇。

让我们从物色开始说起,在这一环,你需要先勾勒出心目中的人选类型。我们负责人员招聘的同事玛莎·约瑟夫森把这个过程称作“加大光圈”。所谓“光圈,”就是相机上一个允许光线进入内感光面以捕捉画面的装置。一般招聘主管的“光圈”非常小,他们只会考虑那些在某些领域拥有一定头衔的人,也就是那些无疑能够出色完成当前工作的人。然而,有洞见的管理者会把光圈调大,将那些被一般标准排除在外的人也纳入考虑范围。

比如,有一家公司以人才济济而名声在外,你偏偏喜欢挖他们的墙脚。这家公司知道你在“觊觎”他们的员工,于是便设下了重重障碍。但如果你能把光圈调大,去物色一些不仅今天能完成工作,明天也能把工作做好的人,你就能挖掘出一些精英之才,或许还能为这些人提供他们当下的雇主无法提供的机遇。有的工程师想加入产品管理团队,却无法从自己的团队脱身;有些产品经理想做销售,却苦于没有空缺……如果你愿意冒险鼓励人才去尝试他们从未挑战过的任务,你就能得到一些非凡的俊才。这些俊才之所以愿意加入你的团队,也正是因为你愿意冒险任用他们。他们的加入,则会引来更多勇于挑战自我的人。

举例来说,如果你想招聘一位软件工程师,而你所有的软件编码都是使用同一种计算机语言写成的,这并不意味着你只能寻找精通这种语言的专家。你应该排除编程语言的限制,聘用你能找到的顶尖工程师,因为任它是Java、C、Python还是Go ,最棒的工程师都能做到融会贯通。一旦编程语言更新换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你聘用的工程师会比任何人都更适应这种转变。超级计算机之父西摩·克雷在招聘时会特意聘用那些没有经验的人,因为这些人“通常不知道何为不可能”。 由玛丽莎·迈耶创立的谷歌助理产品经理(APM)项目也沿用了类似的洞见,当时,她是乔纳森团队的一名负责人,负责从应届毕业生中聘用我们能找到的最聪明的计算机科学家。这不稀奇,也不困难,许多企业都会聘用出色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但要从项目中给毕业生安排有实际意义的重要职位,就是难点所在了。把这样的职位交给创意精英,可以让他们大展身手,却会让规避风险的管理者心惊肉跳:这些新人完全没有工作经验!(这反倒是好事!)他们要是搞砸了该怎么办?(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新人也会有出人意料的创举。)作为谷歌的第一任助理产品经理,布赖恩·拉科夫斯基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一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他就被招到了谷歌,担任Gmail产品经理,在谷歌首席工程师保罗·布赫海特的直接管理下工作。现在,布赖恩已经是安卓团队的一位负责人,且Gmail也没有被我们搞砸。

当然,我们也有搞砸的时候。萨拉尔·卡曼加曾对我们一位年轻的市场专员印象深刻,想把他调到助理产品经理项目里。不巧的是,这个项目只接收有计算机科学学位的人,因此这位市场专员并不符合条件。萨拉尔据理力争,说这位年轻人是自学成才的程序员,还拥有“与工程师密切合作及与物流相关的经验”,但包括乔纳森在内的几位说了算的高管仍然坚持己见,他们不愿把光圈调大,否决了为这位年轻人调职的请求。这位名叫凯文·希斯特罗姆的市场专员最终选择离开谷歌,与他人共同成立了一家名叫Instagram的公司,之后又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脸谱网。 凯文,好样的!

将应聘者的职业发展趋势作为评判标准,不失为“加大光圈”的有效方法。我们的前同事杰拉德·史密斯发现,最优秀的人才通常是那些职业生涯处在上升阶段的人,因为如果顺着他们的职业趋势向前推,你会发现他们非常有潜力获得成长和成功。经验丰富、能力超凡的人有不少都处于瓶颈期,对于这些人,你虽然能准确预测出他们所能取得的成绩(这是好的一面),而他们却不大可能再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举了(这是坏的一面)。但是,年龄与职业趋势之间未必相关,我们这条有关职业发展趋势的准则也有例外(比如,对于创业者以及不遵循传统职业发展路径的人),这些问题值得重视。

随着你在企业中地位的提升,想加大你的“光圈”也会变得难上加难。雇用高层员工时,我们往往会以工作经验作为评判的基础。不可否认,经验着实很重要,但科技已经使得当今多数行业环境充满了变数,拥有相关工作经验已不再是成功的保证。在为高层职位物色人选时,许多企业都会过于看重相关经验,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创意精英的能力上。

比如,2003年,我们要找一位人力资源主管,充实谷歌的高管团队。我们面试了大约50名候选者。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其中许多人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我们明白,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胜任。我们正在培养一家发展速度史无前例的公司,因此,候选者所具备的中规中矩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需要的高管,懂得如何打造功能强大的引擎,帮助谷歌的发展速度得到质的飞跃。

这个遴选过程非常漫长,埃里克曾一度脱口而出:“给我找个获得过罗德奖学金的天体物理学家算了。”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我们认为,天体物理学家的能力虽然够格,但大概没有人愿意加入谷歌来做企业高管。谢尔盖于是发话了:“那好吧,给我找个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吧。”不久,乔纳森就在谢尔盖的办公室发现了一位奋笔疾书起草合同的合伙人应聘者。这位合伙人正在完成谢尔盖布置的一项任务:写一份内容全面、有趣的高质量合同。半个小时之后,这位应聘者将他写就的666号合同交给了我们,按合同的内容,谢尔盖·布林先生以1美元及许多其他附加条款为条件,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这份合同写得既精彩又幽默,但专业性有所欠缺,因此,他最终没能得到这份工作。

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一招失败之后,与谷歌合作的招聘官玛莎·约瑟夫森提出建议,或许,把麦肯锡合伙人与罗德奖学金获得者的特征整合在一起,才能找到合适的人。她将肖纳·布朗举荐给我们,我们将肖纳招入谷歌,并把业务运营的职务交给了没有相关经验的她。这一招非常令人满意,2008年,可敬的谷歌首席财务官乔治·雷耶斯离职,我们需要找一位新人来接替他的位置。埃里克要求玛莎“再找一个肖纳·布朗式的人选”,玛莎为我们推荐的是曾担任麦肯锡合伙人的帕特里克·皮切特,同年,帕特里克成为谷歌的新一任首席财务官。

(谷歌对优秀人才的偏好,并不限于招聘资深高管。一次,乔纳森准备到谷歌设在伦敦的办事处,在肖纳主持的会议上对一批获得罗德奖学金的学者发表讲话。他正在思考如何从这些人中选出一部分到总部进行进一步面试,没想到在走廊里碰到了谢尔盖,就将自己的苦恼倒了出来。“何必非要做出个决断呢?”谢尔盖说,“把这些人全都招进来不就行了。”这个建议初听起来着实疯狂,但乔纳森越想越觉得有理。最终,这批罗德奖学金获得者中有不少都在谷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加大光圈的做法会带来风险,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失败。在刚起步的时候,招聘初出茅庐但禀赋过人的人才,要比招聘那些不甚出众但身经百战的人更有风险。招聘负责人或许不愿意把这些损失归咎于自己,但为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他们必须抛却顾虑。招聘那些才华横溢的通才,会让企业受益良多。

全员出动招募人才

很多人都认识那种履历光鲜的人:攀登过乔戈里峰,是奥林匹克级的曲棍球手,出版过一本备受赞誉的小说,以优异成绩从大学顺利毕业,刚刚举办过一场美术展,成立过一家(实实在在的)非营利组织,能说4种语言,拥有3项专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广受好评的应用程序,担任乐队主音吉他手,跟最火的明星同台共舞。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那么与你共事的人都很可能认识这么一个人。可是,你为什么只让招聘官来负责招聘工作呢?如果每个人都认识一个奇才,为什么不把招募奇才的任务交给每个人呢?

要建立一种成功的招聘文化,让杰出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公司,你就需要理解招聘官在物色应聘者这项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提示:物色人才不只是招聘官的事。不要误解:我们喜欢优秀的招聘官,终日和他们打交道,欣赏他们明察秋毫的眼力和辛苦的付出。但是,物色人选人人有责,这个洞见需要渗透到企业深层。招聘官管理招聘流程,但人人都应参与到招聘工作中来。

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全员参与招聘非常自然,因此并不困难。然而,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按我们的经验,当员工达到大约500人时),管理者会更加关心人员的分配,却会对接管职务的具体人选有所忽略。他们常常会把“为人员分配而纠结”挂在嘴边,却不常谈到“如何寻找精英之才”。因为找人只是招聘官的职责?答案明显是否定的。过于依赖招聘官,会让招聘官不再百里挑一地寻找精英人才,而安于拿平庸之辈甚至无用之才来充数。因为一旦犯错,承担损失的不是招聘官本人,而是企业。另一方面,人才济济的企业很容易在人员规模上翻倍。就像拉里常常告诉我们的,每位员工只需引荐一位俊才,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了。如果你把招聘的责任完全委派给他人,招聘质量也会随之降低。

要把招募人才纳入每位员工的职责,并进行评估。统计每个人举荐的人数和带来参加面试的应聘者人数;评估员工填写面试反馈表的效率;鼓励员工为招聘出力,并记录员工参与招聘活动的频率。然后,在评估业绩和提拔员工时将这些数据作为参考。招聘是所有人的工作,因此,也该按此洞见评估员工。

面试是最重要的技能

你对招聘的要求越高,面试的过程就越重要,也越富有挑战性。面试比简历更能说明问题,因为通过面试,你可以对应聘者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一个人的简历可以告诉你,此人曾在一所名校主修计算机科学,不仅成绩优异,还是田径队员。但通过面试你却能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几年都没有什么创见的平庸之辈。

对于商务人士而言,最重要的技能是面试技巧。恐怕没有人在管理类书籍或MBA课堂上接触过这个洞见,在谈到成功时,首席执行官、教授以及投机资本家们总会大谈人才至上(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而关于如何挖掘出色的人才,他们却闭口不谈。他们总是空谈理论,但做企业需要实践。在实践中,你的职责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以及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辨识出应聘者的优势。这需要一套独特而高深的技巧,实际上,掌握这套技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前文中我们曾说过,如果被问及“你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开会”。不可否认,我们的大部分工作时间的确花在了开会上。开会有一个好处:你在企业“食物链”上的位子越高,你就越不用在会议的准备上下功夫了。会议的准备工作自会有下属去承担,而企业的最高领导(或是接近最高位的领导人物)只需聆听和点头就行了。会议结束后,下属带着各自的任务离席,而你则一身轻松地去赶下一场会议。

要想成功组织面试,就必须做好准备。无论你是资深高管还是刚入职的助理,都是如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面试官,对职位的理解和对应聘者简历的阅读自不必说,不过最重要的,是要细心斟酌你的面试问题。

首先要做些研究,对应聘者的身份和业绩加以了解。浏览应聘者的简历,看看这个人之前做过什么工作,然后用谷歌搜索引擎搜集有关应聘者及其业绩的相关信息。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搜出应聘者在狂欢节上的醉酒照,而是要对此人形成一个印象,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个有趣的人。接下来,把搜集到的有关应聘者以往业绩的信息运用在面试过程中,加深你对此人的了解。必须要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调动应聘者的积极性:你上一次经手的项目遇到了什么样的阻力?(或为什么能够成功?)你需要识别出你对面的人到底是“鸡蛋”还是“石头”,是弄潮儿还是应声虫。

你的目标不是要进行一次礼貌的谈话,而是找到此人的局限,即便如此,面试过程也不应太过紧张。最理想的面试过程,就像友人之间的知性对话(比如“你现在在读哪些书?”)。你的问题应该深刻而广泛,问题的答案应是开放的(以此来试探出应聘者的思维模式),且要留出反驳的余地(这样,你就可以看看应聘者是如何捍卫和维护自己的观点的)。让不同的应聘者回答同样的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你就可以对他们的答案有总体的把握了。

在问及应聘者的背景信息时,不要只让对方干巴巴地复述自己的经历,而是要让对方分享从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样的领悟。鼓励对方展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老拿简历说事儿。要想了解对方的思想,“你经历过哪些出乎意料的事情?”这个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引子。因为这个问题与一般的面试问题有所不同,是应聘者始料未及的,这样,他们就不能用事先拟好的答案来应付,而必须稍微换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经历了。“你是怎么支付大学学费的?”“从你的网页历史记录里,我能得到哪些从你的简历上得不到的信息?”这些问题都能让你对应聘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都是好问题。除此之外,这些问题还非常具体,可以帮你判断对方对问题的倾听能力以及组织答案的能力。

面试中,情景问题往往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尤其可以让你看到较为资深的应聘者给下属分派任务的方式以及是否信任下属,因此比较适于向资历较深的应聘者提出。比如:“当你遭遇危机,或是需要做出一个重大决断的时候,你会怎么应对?”这样的问题,可以让你看出对方是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类型,还是喜欢依靠他人帮助的类型。前一类型的人比较容易对下属产生不满,因此看重控制权;后一种类型的人则倾向于雇用优秀人才,也更信赖自己的员工。如果对方给出的答案过于空泛,说明此人对问题的认识有所欠缺。应聘者给出的答案应该能引起你的兴趣,至少也应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你得到的回答一听就是从营销报告中摘录下来的,或只是在泛泛地复述一些常识,那么你面前的应聘者就是个一般人,不擅长深入地钻研问题。

另外,我们不得不提一提谷歌那令人“闻风丧胆”的智力谜题。近几年来,我们一步步地将这些谜题从面试中剔除了出去。我们的许多智力谜题(以及答案)都出现在了网上,有的应聘者的确是凭真本事找到了这些难题的答案,但有的应聘者则是先在面试前做足了准备,还表现出一副事前对所有谜题一无所知的样子(高超的演技当然是一种可贵的能力,但谷歌并不需要),因此,这些谜题已逐渐失却了检验应聘者能力的功能。除此之外,作为筛选精英人才的工具,我们的谜题还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对于这些提出批评的人,我们要说:你们是对的。谷歌想要把那些头脑最灵光的人招入麾下,因为我们相信,优秀和卓越的人才之间存在着千里之别。为了将这两种人才区分开来,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如果批评者还固执地认为在招聘上奉行精英主义是错误的,那么,我们也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如果你有12枚硬币,其中有1枚的重量与其他11枚不同,那么利用一架天平,你如何能只称3次就找出假币呢?

在为组织面试做准备的时候,不要忘了,应聘者并不是唯一接受面试的人。一位能力过人的应聘者在接受你的评估,同时也在对你进行审视。如果你把面试刚开始的几分钟时间用在阅读应聘者的简历和东拉西扯上,这位正在考虑如何在几个工作机会之间做出选择的应聘者(优秀应聘者的工作机会绝不止一个)对你可能就不会有什么好印象。第一印象是双向的,你在审视别人,别人也在审视你。

你不仅需要斟酌你提出的问题,也要留意那些提出深刻问题的应聘者。这些在提问时语出惊人的人充满了好奇心,要比一般人更聪明、更灵活、更有趣,他们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并非无所不知。这些创意精英特质,不正是你苦苦求索的吗?

想要拥有主持面试的技巧,唯有靠练习。因此,我们鼓励年轻人抓住一切面试机会来锻炼自己。一些人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但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最重视的工作上,而没有意识到我们委派给他们的这些主持面试的机会有多么可贵。想一想吧,你不仅能锻炼一项最为重要的技能,还能拿到酬劳,除此之外,你不大可能成为应聘者的上司,那么即便你看人看走了眼,也不会自食苦果。但任凭我们苦口婆心,他们还是听不进去。要想让员工主持面试,简直像拔牙一样痛苦。

当然,主持面试并不是人人在行,而那些不愿磨炼面试技巧的人是不会为此下功夫的。在谷歌,我们执行一种名叫“面试官委员会”的模式,这支精英团队的成员不仅面试技术高超,而且还乐在其中,面试的主要任务就落在了他们肩上(相应地,他们会在业绩评估时得到高分)。想加入这支团队的产品经理不仅要接受面试技巧的培训,还需陪同面试官参加至少4次面试,才有主持面试的资格。一旦加入面试官委员会,就要接受一系列业绩指标的评判,包括主持面试的次数、可信度(竟然有那么多人觉得在最后关头取消面试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有人干脆爽约,真叫人不可思议)、反馈信息的质量以及给出回复的速度(面试48小时后给出的反馈信息质量会大打折扣,我们的顶尖面试官会专门在面试后腾出时间来给出反馈)。我们会公布评分,让那些非团队成员“挑战”现任面试官,表现更优者甚至可以取而代之。换句话说,得不到主持面试的机会本身就是一种惩罚。有了这种模式,面试不再是讨厌的杂活儿,而成了少数人享受的特权,谷歌的面试质量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就算你在网上搜到了应聘者在狂欢节上的醉酒照,如果这照片不能说明此人在人格上存在严重缺陷,我们也不会因为网络照片和某些评论而产生成见。不要忘了,激情是我们在招聘时看重的特质,而有激情的人在网络上也往往是活力四射的人物。这充分彰显了他们对数字媒体的热爱,而这一特质,正是当今社会所看重的。

将面试时间设为30分钟

有谁规定面试时间必须要持续一个小时?走进面试现场不过几分钟,你往往就能判断出应聘者于这家公司和这项工作都不适合。谁规定你必须要用毫无意义的闲聊苦挨到一个小时结束?这纯属浪费时间。正因如此,谷歌的面试只有半个小时。多数面试都会以失败告终,因此你应该少在这些面试上浪费时间,而大部分有能力的面试官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判断是否该给对方否决票了。如果应聘者赢得了你的欣赏、让你有继续聊下去的欲望,那么你随时可以再安排一次面试,或是当下就拿出时间继续聊(如果你在面试后专门安排了15分钟写反馈信息,那么聊天的时间就很好找了)。如果面试的时间紧迫,双方就没有时间闲扯家常,也无暇提没有意义的问题。这可以让你们的谈话内容多点蛋白质,少点脂肪。这样一来,面试双方(特别是你!)就能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交流了。

许多公司的面试不仅时间过长,次数也过多。刚刚加入谷歌的时候,我们对一位特殊的应聘者进行了30多轮面试,可还是下不了录用他的决心。这种做法简直是失策。于是我们果断宣布,每位应聘者参加的面试次数不得超过30次。之后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在4次面试之后,面试官的人数每增加一位,只能为面试决策的准确度带来不到1%的提高。换言之,4次面试之后,每次额外面试所产生的增量成本都要大于额外的反馈信息对最终录用决定带来的价值。因此我们规定,每位应聘者至多只能接受5位面试官的面试,巧合的是,5这个数字正好还是个质数呢(至少计算机科学家会觉得这是好事)。

自有主张

谨记: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说,面试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意见。这个意见不能模棱两可,要么行,要么不行。面试官平均打出的分数是3分,意思就是:“如果有其他面试官大力推荐这个人,那我觉得把工作交给他也可以。”如果各位面试官打出的平均分是3分,这毫无问题,但如果单个面试官打出了3分,这便是逃避的表现。因为这个数字说明这位面试官不置可否,推卸责任,让别人来做决定。我们觉得,面试官必须要有自己的明确立场。比如,在产品管理团队招聘新人时,如果某位面试官为应聘者打了4分,就是宣称:“这个职位非此人莫属。如果其他人反对录用这个人,就等着和我理论吧。”这样的评分不仅是说“录用这个人吧”,更是在说“如果有人妨碍这个应聘者入职,我是一定会追究的,我会拿应聘者简历里的客观数据跟你据理力争”。

这种评分背后所暗含的情绪非常强烈:我有话要说。因为创意精英对加入自己团队的成员非常在乎,就好像在迎接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他们觉得,每次面试都应该有一个结论,而不应优柔寡断、模棱两可。

要想让别人有自己的主张,你就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该对什么有所主张。做出是否录用应聘者的决断自不必说,除此之外,还需有人指导面试官如何做决断。在谷歌,我们从四个方面对应聘者做出评价,且保证不同领域的应聘者在这四方面的评判标准一致。无论是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还是工程人员,各类创意精英无论在哪个业务领域,无论级别高低,都在这四方面取得了不俗的分数。具体分类如下:

· 领导力:我们想要知道,应聘者在不同情形下是如何运用手腕来调动团队的。无论是领导某个团队还是机构,甚至是没有正式领导头衔却为团队的成功出力的事例,都可以包括在内。

· 职务相关知识:我们寻找的是那种爱好广泛、激情四射的人,而不是仅在单一领域富有造诣的人。我们也希望应聘者具有帮助他们胜任新职位的经验和背景。特别是在工程师的选拔过程中,我们会检验应聘者的编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 一般认知能力:比起成绩单,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应聘者的思维方式。我们常会突出一些与具体职务有关的问题,来看看应聘者是运用怎样的洞见来解决问题的。

· 谷歌范儿:我们希望感知每位应聘者的独特之处,也希望他们能在谷歌这个平台上大展宏图。因此,我们会观察应聘者是否拥有不斤斤计较、敢于行动、乐于合作的天性。

设立招聘委员会

许多企业在面试上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将录用的决定权交给用人部门的经理。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大,人才进入公司之后,用人部门的经理很可能只在几个月或一两年内担任新人的上司。除此之外,在办事高效的组织中,你的同事要比你的上司重要得多。把录用权交到一个一年后就与员工业绩毫不相干的经理手中,实在太过草率了。

因此,谷歌特地成立了招聘委员会来做招聘决策。有了招聘委员会,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想雇用某人,就需要招聘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的决策以数据为根据,而不看谁的关系硬或谁说话算数。进入招聘委员会的首要标准是,一切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绝无其他。委员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以确保看问题视角的全面,但同时也要对人员有所限制,确保办事效率,因此,四五个成员的规模刚刚好。委员会在人员设置上要突出观点的多样性,因此,务必吸收资历背景和技能优势各不相同的人选(因为人们往往偏爱那些“和自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在委员会选人过程中,用人部门的经理并非只能坐等结果。他们(或是他们指派的招聘官)可以参与委员会会议,还可以决定某位应聘者能否进入录用环节。也就是说,用人部门的经理虽然没有招聘决定权,却手握一票否决权。招聘委员会需要确保应聘者与用人部门的经理不沾亲带故,除非此人恰巧是个超级明星。

进入新千年后,谷歌开始大量引入人才。而埃里克、拉里和谢尔盖却发现,许多新人虽然优秀,但能力与谷歌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三人认为,每个团队的具体工作他们或许难以掌控,却可能对各团队的员工进行把关。拉里提议,让高层管理者对录用的每位新人进行审核,这也是招聘委员会制度的缘起。这个制度由乌尔兹·霍尔泽建立,下设不同等级的委员会,位居顶层的便是拉里的“一人委员会”。这些年来,谷歌的每份录用决定都需要经过他的审核。这个制度让与招聘相关的所有人员看到了谷歌对招聘的重视程度,我们这样设置招聘的关卡,为的是提高质量而非效率,是为了实现控制而非扩大规模。当然,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高效地扩大规模。虽然我们现在的员工超过了4.5万人,但我们初心不改:没有什么比招聘质量更重要。

在这个招聘体制之下,招聘信息包就相当于流通货币。招聘信息包中包含了谷歌在对应聘者进行层层面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所有信息。这个信息包的内容不仅全面,还必须规范,这样不仅能确保招聘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能拿到完全相同的信息,还能保证这些信息能全面反映应聘者的情况。我们的工程师就是本着这样的目标设计谷歌的招聘信息包的(另外,让拉里满意也是目标之一,因为每份录用决定都要经他过目),整个谷歌(不分职能、国别、等级)使用的信息包模板都是标准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理想的信息包在完成后,应包含大量资料数据,而不应满是面试官的私人意见,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你是用人部门的经理或面试官,仅仅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不够的,你必须用事实支撑你的观点。你不能用一句“他很聪明,应该录用他”了事,而应该说:“我们应该录用他,因为他很聪明,他的麦克阿瑟奖学金就是明证。”然而,多数应聘者并没有获得麦克阿瑟奖学金的亮眼经历,因此,想要用具体数据或实际观察来支持每一个观点,要比以上例子困难得多。但是,凡是不包含具体资料的招聘信息包,委员会都不会予以考虑。

信息包是招聘委员会唯一可用的信息来源,这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信息包里不包含的内容,一律不予考虑。这样一来,大家就必须在创建招聘信息包时进行缜密的考虑。在信息包中隐瞒信息,然后在委员会上“使出必杀技”是不可取的,如果你想把必杀技留到最后,被杀的人可能反倒是你自己(这只是个比喻)。那些被成功录用的人靠的是强大的信息包,而不是委员会成员的呐喊助威。

强大的信息包包括一份涵盖所有关键信息的摘要,还包括全面综合的支持性材料。摘要由硬性的数据以及支持录用决策的具体证据构成,而支持性材料则包括面试报告、简历、之前的薪酬水平、推荐资料(特别是那些由内部人员推荐的应聘者),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大学成绩单、应聘者的专利或奖项的复印件、编程或编码样本)。

在整理招聘信息包的时候,细节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应聘者刚从研究生院毕业,那么他的学校在计算平均成绩时使用的是一般美国大学的4分制,还是像日内瓦大学那样使用6分制呢?在考虑刚毕业的研究生的班级排名时,我们注意到了细节:由于分数虚高现象,A这个成绩有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能说明问题了,但如果应聘者在班里的成绩位居第一,这依然能说明此人是全班学业最好的人。另外,信息包的格式应简单明了、便于快速浏览。比如,你可以把应聘者最机智和最失败的回答标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但是,你不需要重新制作一切资料。比如,应聘者的简历原件就应该按照原样放在信息包里,这样,所有打字和排版上的错误就都暴露在众人眼前了。把信息包的细节做好,才能让委员会准确掌握应聘者的方方面面。

但是,即便全部由数据组成的信息包也不一定完全真实。每位面试官的打分标准都不同,一位面试官打出的3.8分,在另一位面试官看来可能只值2.9分(一位“无理”的面试官,可能直接就拿无理数π 来打分)。怎样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那就引入更多数据吧。你可以规定,信息包必须包括应聘者过去面试的一切数据:面试次数、分数范围、平均分。这样,委员会才能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到哪些面试官打分较高,哪些面试官的打分比较容易处在倒U形曲线的中间位置。(面试官们在得知这些数据会被收入信息包后,往往会更加严谨负责,打出的分数也更能反映自己的主见。)

一些管理者想在团队建设上掌握绝对控制权,因此,建立招聘委员会的决定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有人甚至扬言要离职。由他们吧。如果有人想在自己的团队中一手遮天,那么这样的人不用也罢。像这样在工作中某一方面专横独断的管理者,在其他方面往往也会飞扬跋扈。英明的管理者明白,招聘委员会这样的机制对企业大局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同理,升职决策也应该由委员会定夺,而不应该对管理层的意见言听计从。谷歌的管理者有提名升职候选人的权力,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但是决定的大权却不在他们手中。这其中的原因与谷歌招聘制度背后的原因相同:有关升职的决策事关整个公司,如此重要的事宜,只交予少数管理者的话太欠考虑。相比之下,对晋升事宜使用委员会制度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许多(按我们的经验,应该是多数)创意精英都不喜欢冲突,也磨不开面子回绝别人,而有了委员会制度,他们不必亲口对别人说“不”,只需把这任务交给更为“铁面无私”的委员会。这些细节虽然微不足道,在人们为升职候选人评分时起到的安抚作用却出奇的好。

宁缺毋滥

谷歌对招聘质量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招聘的过程注定缓慢。实际上,我们在前文中介绍的有关谷歌招聘方法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加速招聘过程。我们不仅将面试限为半小时,还规定每位应聘者至多只能接受5位面试官的面试。我们告诉面试官,一旦结束对应聘者的面试,就应该立刻将是否录用的决定明明白白地告知用人部门的经理。我们对应聘者的信息包进行了特殊的设计,为的就是让掌握最终决定权的招聘委员会在120秒内浏览完信息包中的所有内容。(不开玩笑,我们真的会计时。)这些程序不仅让招聘过程具有延展性,也有助于招聘的清晰度和条理性。除此之外,让应聘者连轴参加面试以及苦等结果都是不公平的,因此,应聘者也是这些程序的受益者。毕竟,如果应聘者是你想雇用的人,他们也一定是行动迅速的人。

然而,招聘中有一条黄金法则是不可违背的,那就是:宁缺毋滥。如果质量和速度不可兼得,那质量一定要放在首位。

给优秀人才超出常规的回报

创意精英一旦入职,就要给他们回报,而卓越的人才应当获得丰厚的报酬。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从体育比赛中寻找指引:杰出的运动员,相应地会收获优厚的酬劳。许多顶尖专业选手都能获得千万美元的合约金,而那些坐冷板凳等待替补出场机会的新手,只能赚几十万美元。那么,体育明星到底值不值这么高的身价呢?曾有人问伟大的棒球明星贝比·鲁斯,拿着比赫伯特·胡佛总统还高的薪金,他心里是否坦然。贝比回答说:“有什么不坦然的?我去年的表现比他要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给大家一个理由更充分的回应:没错,高人就是要有高薪(如果他们的表现能达到预期水平的话),因为成功的运动员拥有特殊的技艺,能带来非凡的杠杆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发挥得好,带来的影响力也是超出常规的。他们能带动团队取胜,胜利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球迷越多,观众越多,球衣和球帽的销量也会越多。这样,球队就会大赚。

现在的创意精英与专业运动员之间的共同点也许寥寥无几,但二者之间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有特征:他们都能产生超出常规的影响力。表现优异的运动员能够拿到优厚的薪水,创意精英在商界也理应如此。如果你希望顶尖的员工能拿出更加优异的表现,那就用超出常规的薪酬来做嘉奖和激励吧。

但这并不是说你应该大手笔地给新入职的员工高薪。实际上,你的薪酬曲线的起点应当放低一些。吸引创意精英的因素,不应只限于金钱,还应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并肩共事的同事、肩上的责任和享有的机遇、激发灵感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当然了,或许还有免费的美食以及办公桌旁悠闲蹲坐的狗狗。(谷歌的一位资深工程师曾经提出想把他的雪貂带到办公室来。公司同意后,他从未在薪水上跟我们讨价还价过。)一旦这些创意精英成为你的员工、开始投入工作后,你就应该视其表现给予相应的薪酬。员工产生的影响越大,收获的薪水就应该越高。

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在创意精英表现突出时,管理者才能给予优厚的回报。在少年棒球联盟的训练中,即便你一直懵懵懂懂地站在右外野摘雏菊、找幸运草,也能获得奖杯和观众的起立叫好,但管理者面对的是专业人士,而不是少年棒球赛的教练。我们说人生而平等,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被赋予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但这绝对不是指每个人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都具有同等的能力。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在发薪和提拔人才上本着“人人平等”的洞见。在传统的商界,身居高位(首席执行官们高得离谱的薪酬就是明证)以及工作内容涉及买卖交易的人(比如投资银行家和销售人员)会获得更高的酬劳。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产品质量才是王道,因此,最高的报酬理应属于那些与卓越产品和伟大创意关系最密切的人。也就是说,那些身处低位却对突破性产品或功能有所贡献的人,理应获得满意的回报。无论头衔和地位如何,那些旷世奇才就是应该得到超出常规的回报。在这里我们最为看重的,是人才带来的影响。

换出巧克力,留下葡萄干

你花大力气打造了招聘流程,终于把这些出类拔萃的创意精英招入企业,而他们竟然跳槽抛弃了你!!这就是对你的回报吗?没错,让我们来提醒诸位:优秀人才被招进来后,有人会意识到,在你的公司之外尚有一片更广袤的蓝天。这并非坏事,实际上,这可以说是健康的创意团队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但即便如此,你也应当极力挽留人才。

想要留住创意精英,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让他们太过安逸,而是不断用新的想法保持他们工作的趣味性。乔治斯·海力克是创立AdSense的团队成员之一,也参与解决了我们前文中所述的“糟糕的广告”问题。在他提出想离开谷歌时,埃里克建议他列席几次谷歌的管理会议。埃里克将乔治斯添加在了电子邮件的通讯组列表中,如此一来,参加管理会议的除了谷歌的创立者以及所有向埃里克汇报工作的高管,还有乔治斯。埃里克以及谷歌其他的领导者学会了更好地从工程人员的视角看问题,而乔治斯也学到了不少企业运营知识。他的参会经历激发他加入了产品管理团队,在公司里又足足多待了两年。要不是埃里克的这一招,又何来乔治斯这两年对谷歌的贡献呢?

乔纳森在召开管理会议时,也会使用类似的方法激励下属。一般而言,高管都会特别委派一位会议主席,但是,指定会议主席全权负责只会助长等级意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乔纳森指定了一批产品经理助理,每隔6个月就会换一个人作为执行会议主席,在确保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担任乔纳森的直接下属。其余的产品经理助理则可以接手一些被戏称为“苦差事”的项目,也就是谷歌内部网站上登出的一些辅助性任务。比如,2003年9月发布的一项任务,就是帮助拉里·佩奇加深对谷歌项目完成情况的了解。这或许不能算是最让人激情四射的任务,但为了争取与公司联合创始人共事的机会,几位年轻的产品经理助理还是踊跃地报了名。这些任务的目的并不是为管理会议增添刺激,也不是要使用廉价劳动力,而是为了给我们聪明能干的员工的生活中增添些乐趣和挑战。

但是,要想让员工全情投入、避免人才流失,只靠有趣的任务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确保最有价值的员工的利益不受企业条条框框的制约。萨拉尔·卡曼加的例子放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他一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就被两位创始人招进了公司。萨拉尔参与了AdWords的创建,还在产品管理部门任职数年,但当他做好担任总经理的准备、想要承担更多职责时,谷歌却没有适当的职位安排给他。于是,我们特地为他创造了一个职位,让他担任YouTube的主管。如果创意精英需要或想要有所突破,谷歌便会尽力想办法来为他们创造条件,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为了让这些员工大展身手,公司情愿自我调整、全力配合。

想要鼓励员工尝试新的角色,可以通过轮换制来实现,但如果不在具体实施上多加注意,则可能事与愿违。谷歌的助理产品经理项目(及其在市场营销及人才管理方面的衍生项目)规定,项目人员每隔12个月必须轮换一次。这种要求对于初级员工参与的小型项目而言非常合适。但是,要想在一家企业大范围推广这种有组织的人员轮换制度,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我们的应对方法是鼓励岗位间的人员流动,尽可能减小流动的难度,并将有关事宜列为管理层的常规讨论事项。我们在管理会议和与管理者的一对一面谈中都会将有关事宜拿出来探讨:你的团队中有谁适合参与人员轮换?你想让这些人员调换到哪些岗位上?你觉得调换后的职务真的适合他们吗?

在谈论这些事项的同时,请确保人员轮换的候选人是团队中的佼佼者。管理者就像在万圣节挨家挨户地要完糖果之后彼此互换“战利品”的小孩:如果你逼迫他们把自己团队中的成员轮换出来,他们便会想把巧克力留给自己,而把葡萄干换给别人。这也许助长了他们的一己之利,却有损公司整体利益。这样一来,你迫切希望接受挑战和获得启发的最有价值的那批员工,也就被禁锢在某一支团队中不得脱身了。埃里克邀请乔治斯·海力克列席他的管理会议时,并不是将海力克当成一位平庸的员工来提拔,而是将他当作一位顶尖的员工来挽留。希望管理者能把他们的巧克力换给他人,把葡萄干留给自己。

爱他,就让他走(但得先做完这些)

即便你为顶尖人才准备了充实的任务和刺激的挑战,他们还是会打另谋高就的算盘。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集中力量去挽留那些表现突出的明星员工、领导者以及有创意的人(这三种人可不一定是一个人),竭尽全力让他们留下来。这些人才的流失会造成巨大的连锁反应,因为这些人的下属或追随者往往也会和他们一起离开。因为对薪酬不满而离职的员工只是少数,想要挽留人才,你首先要学会倾听。你的员工希望有人能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希望能融入企业之中,也希望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进行这种谈话的时候,领导者不应只站在企业的角度发话(比如说:“拜托了,留下吧!”),而应当体谅那些考虑离职的创意精英的感受。在考虑问题时,许多员工都比较容易考虑眼前的利益,以年纪较轻的员工为甚(也许他们还尚未从以学年来衡量时间的生活节奏中解脱出来)。遇到挫折时,这些年轻人比较难以控制情绪,而拿着崭新的笔记本迎来一个个新学期的日子又显得那么值得回味。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对于那些下决心离职的人,留在公司怎么能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就呢?他们有没有想清楚离职的决定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影响呢?他们有没有制订明确的财务规划、是否了解他们放弃的机会成本有多大?聆听驱使他们离职的理由,看看能不能找一种方式,在挽留他们的同时帮他们充满能量。在此之后,如果他们愿意继续与你进行探讨,就帮他们制订一个如何才能在公司得到发展的职业规划。这不仅能表现出你对公司利益的重视,更能彰显出你对这些员工个人利益的关心。

顶尖的创意精英之所以考虑离职,是因为他们想要自立门户。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要主动听取他们的“电梯演讲”。(“电梯演讲”是风险投资行业的行话,意思是“给你30秒的时间,看你能不能用你的商业构想打动我”。)你的战略基础是什么?你设想中的企业文化是怎样的?如果我是一名潜在投资者,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如果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充分,他们很显然还没做好离职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建议他们先留下来,一边继续为公司效力,一边完善自己的构想。我们还会告诉他们,一旦拿出能够说服我们投资的提案,我们不仅会欣然送行,还会奉上最美好的祝福(说不定还会递上投资资金呢!)。对这样的提议,很少有人能拒绝,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挽留的人才不计其数。

有的时候,你百般青睐的创意精英接到了其他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有的人会拿“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要离职”的条件给你下最后通牒。能够使出这种招数的人往往对企业已经不抱有什么感情了,重新全心全意为企业奉献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决裂的大局往往已定。但如果员工与企业的缘分未尽,而你还想给出更好的待遇条件来试着挽留,那你出手一定要火速(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因为时间一长,这位员工在心中就越发倾向于那家新的公司了。

毋庸赘言,如果员工的离职对于个人发展的确是正确的选择,那就让他走吧。里德·霍夫曼 是乔纳森以前在苹果公司的同事,也是领英公司的创始人。他曾经说过:“就算员工离职了,你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终结……当一位有价值的员工向你宣布离职决定时,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扭转他的决定。如果这么做没有收效,你就应该对他的新工作表示祝贺,并欢迎他加入你们公司的离职员工交流群。

杰西卡·尤因曾是谷歌的一名产品经理,年轻有为的她帮助我们推出了iGoogle(这款可以让用户对谷歌主页进行自定义的应用程序于2013年关闭),在公司可谓前程似锦。然而,她同时对写作抱有强烈的兴趣。我们建议她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再想想那些将要到手的股权。经过一番考虑后,她依然选择了离开。杰西卡啊,这么久都没有你的消息了!你为什么还不写点什么呢?

宁可“漏聘”,也不“误聘”

当然,炒别人鱿鱼绝对没有被炒鱿鱼糟糕,但也令人备受折磨。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你一定知道把某个背运的人拉到一边告诉他缘分已尽是多么大的考验。有的员工心里早有准备,也接受得很平静;而有的人完全没有防备,气急败坏;还有的人则会搬出劳动法作为撒手锏,发誓与你对抗到底。激情、自信、无畏,这些因素不仅能让你在雇用人才时找到天使,也能让你在解雇人才时遭遇魔鬼。因此你从一开始就要时时牢记:要想避免解雇不得力员工的窘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把他们招进来。正因这个原因,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我们宁愿“漏聘”(也就是没有招聘那些应该招聘的人),也不愿意“误聘”(也就是把那些不该招入企业的人招进来)。

不妨用这个方式做个自我检测:如果你能把业绩最差的10%的员工换成新员工,这会为企业整体带来改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需要反思公司的招聘方式,看看这些低绩效员工是如何进入公司的,并对这些存在漏洞的环节做出改进。你也可以这样自我检测:你的团队里有没有即便告知你想要离职,你也不想努力挽留的人呢?如果团队里有你想要放手的员工,也许你就应该让他们走。

最后再提一点:世界上有一些人以炒别人的鱿鱼为乐。请注意防范这种人,因为解雇员工会为企业带来恐慌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定会将企业带上绝路。另外,“解雇他们就行了”这句话,只是那些不愿在人才招聘上下功夫的人用来规避责任的借口。

谷歌招聘之行为准则

雇用那些比你更聪明、更有见识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不能让你有所收获也不能对你构成挑战的人。


雇用那些能对产品和文化带来价值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无法为产品和文化带来积极影响的人。


雇用那些做实事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只想不做的人。


雇用那些满腔热情、自动自发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只想混口饭吃的人。


雇用那些能启发别人且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偏爱自己单干的人。


雇用那些能随着团队和企业一同成长发展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枯燥乏味、不具备全面技能的人。


雇用那些多才多艺、兼有独特兴趣和天赋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只为工作而活的人。


雇用那些道德高尚、坦诚沟通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趋炎附势、工于心计的人。


务必雇用优秀的候选人。

宁缺毋滥。

选择行业中的战斗机

经常有人向我们寻求职业方面的建议。崭露头角的企业家,刚走出校门的新谷歌人(Noogler),以及风头日盛的明日之星,都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前程。如果我们有幸再度受邀发表一次毕业演讲——比如在我们的母校(普林斯顿和克莱蒙特麦肯纳),那么演讲的内容估计与下文大同小异:

职业选择,有如冲浪

还在读商学院时,乔纳森就对产品管理很感兴趣,于是,他参加了几场他希望加入的公司举行的招聘说明会。其中一场说明会的主办企业是个人日用品行业的龙头老大,营销的产品包括洗发水以及家用清洁剂等。他们说,产品管理在他们公司就像一门科学,通过焦点小组实验和产品业绩得出的数据,是他们准确依凭的基础。“这就好像盯着后视镜往前开车一样”,这是他们的原话,不难看出,他们觉得这是个值得炫耀的亮点。

在此之后,乔纳森又参加了一家顶尖硅谷高科技公司主办的招聘说明会。他们说,在硅谷,产品管理这项业务就像是“在《重装机甲2》游戏里,以离地两米的高度在巨砾遍布的地形低空驾驶一架F-16战斗机一样。另外,如果你不幸坠机,那你就得像玩儿电玩一样重新投币开始,而我们有足够的游戏币让你重玩”。这话太精辟了!在最好的行业中,你就像是在驾驶一架F-16战斗机,虽然你口袋里装满了游戏币,但还是提防不要撞机为好。

在商场上,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内,仅仅有高超的技能是不够的,你至少必须抓住一轮大浪,借力一路到达彼岸。应届毕业生最看重的往往是公司,然后才考虑职位和行业。但是,在职业生涯的起点,这样的排序恰恰是本末倒置。在职业生涯中,许多人往往会换好几次公司,而改变行业却要困难得多,因此,选择好行业才是重中之重。把行业视为你冲浪的地点,把公司当成你赶上的海浪。选择海浪最大最棒的地点,才是你明智的决策。

如果你置身一个鲸波万仞的行业之中,那么即便你不幸入错了公司,或是在第一次乘上浪头时就遭遇了盛气凌人的上司,那你至少也能玩得不亦乐乎。而反过来说,如果你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就入错了行,那么你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你的老板的位置岿然不动,阻碍了你的晋升,而当你做好跳槽的准备时,你会发现你所能利用的优势简直少得可怜。

幸运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当今的许多行业都能为“冲浪”提供良好的环境。乘上这个浪头的不仅有互联网行业,还有能源、制药、高科技制造、广告、媒体、娱乐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等行业。产品生命周期越快,行业就越有挑战性,因为这会创造出更多突破的机会,能让更多后起之秀大显身手。但即便是能源和制药这种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行业,也已做好了迎接巨变和抓住良机的准备。

从薪酬角度来看,在你的职业生涯初期,能够获得的员工优先认股权以及其他股票的种类是比较受限制的,因此,在正确的行业磨炼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赌上自己的命运更加合算。在此之后,随着经验(以及年龄)的累积,挑选合适的浪头变得越发重要。因为到了那时,股票在你的薪酬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上升,因此你也应该相应地将对公司的挑选放在优先位置。

听从科技达人的意见

选好想要进入的行业之后,就该挑选公司了。在挑选公司的时候,听听那些真正懂行的科技达人的意见。这些天才级的创意精英可以比常人更早预测出科技的走向以及科技对各行各业带来的转变。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看到电脑芯片以及电脑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同时也预见到软件将会成为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关键性因素,于是,微软应运而生。查德·赫利发现,价格低廉的摄像机、宽带网以及信息存储空间将会为娱乐视频的制作和浏览方式带来变革,因此,他与人一起创建了YouTube。里德·霍夫曼明白,网络的连接功能将会对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由此,他创立了领英。马克·贝尼奥夫相信功能强大的软件应当放在云端,他利用此洞见建立了软营公司,并成功挨过了互联网泡沫时期。史蒂夫·乔布斯预见到计算机有朝一日将成为个人电子产品,而这一洞见,让科技和市场整整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才赶上他的脚步。

如何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科技达人呢?你可以从这个人的过往经历入手。许多科技达人在将科技当作自己的职业之前,已在科技和创业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12岁时,里德·霍夫曼在一款电脑游戏说明书上标注出产品有待改进的内容,并把修改过的说明书复印件卖给了一家游戏开发商,从而得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其实他并没有打算找工作,只是想为这款游戏做一些改进罢了。15岁那年,马克·贝尼奥夫卖出了他的第一款电脑程序《杂耍戏法》( How to Juggle ),并创立了一家为雅达利800游戏机制作游戏的公司。拉里·佩奇更是用乐高积木搭出了一台打印机。(虽然是点阵打印机,但已经很了不起了。)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名人之外,知名度虽然不高但颇具远见的人也不少。他们,就是那些探索最棒的冲浪胜地、寻找最棒的浪头的人。找到他们,把他们引进你的公司,好好留住他们吧。

规划你的职业

职业规划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还要事先认真考虑,换句话说,你必须做好计划。这一点看似浅显,但这么多年来,想加入谷歌的人中居然很多都忽略了职业规划,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对于这种人,乔纳森通常会安排一系列的职业规划培训,再为大家奉上一句他最喜欢的音乐家汤姆·莱勒的妙语:“人生就像下水道。想从中得到什么,要看你往里面扔了些什么。” 另外,他还向大家承诺,只要他们肯在这些职场培训中下功夫,他就一定会为大家提供帮助。

以下是制订规划的一些简单步骤。

思考一下,5年之后,你理想中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想要什么样的收入?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位:如果你在网上看到了这份工作的招聘信息,那么这广告具体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把时间快进四五年,假设自己已经得到了这份工作。那么,你5年后的简历会是什么样的?想要得到5年后心中理想的位置,你从现在起需要如何选择前面的路?

接着规划你的理想工作,从这份工作的角度来看,你的不足和优势是什么?要得到这份工作,你需要做出哪些改进?在思考这一步时,你需要倾听别人的看法。因此,和你的上司或同事谈一谈,听听他们的意见。最后还要思考:如何得到你理想的工作?你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需要积累哪些经验?

顺便提一下,如果你通过总结发现自己已经达到了理想工作的要求,就说明你的规划不够大胆。不妨重新开始规划,设定一份需要努力争取而非唾手可得的理想工作。

按照这些步骤的要求来做,必定能够收到成效。如果你不实践这些步骤,那你很可能就会应验美国棒球明星尤吉·贝拉的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就要注意了,因为你也许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

统计分析助你成为职场赢家

统计学充满魅力,要认真对待。在互联网时代中,最性感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学,它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极客世界的专利。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认为,哪些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廉,人们就应该培养与这些产品相配套的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毫无疑问,数据及数据计算能力越来越廉价。我们处在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需要统计学家来解读。数据的民主化意味着,擅长分析数据的人是这个时代的赢家。数据是21世纪的利剑,谁是舞剑好手,谁就是当代的剑侠。因此,要成为一代剑侠,打磨你们的宝剑,学习统计学吧!

我们听到有人暗自不满:“但是,我对数字没有什么感觉啊!”坐在后面那个穿红色T恤的同学,你的声音最大了。别着急,希望还是有的。提出问题并在众多答案中找出正确选项的技能,与自主解答问题的技能同等重要。无论你身处什么行业,都要学会对正确的数据做出适当的处理,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要学会判断该以什么形式向数据高手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给出的答案。即便你对数字不甚擅长,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数字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阅读

多数企业都有丰富的文字信息,你可以把其中最好的资料拿来阅读。在谷歌,只要有人拿职业规划方面的信息来询问我们的意见,我们就会推荐他们阅读两位创始人在谷歌2004年首次公开募股时的致股东信,以及埃里克和拉里在此之后写的内部战略备忘录。这是对谷歌价值观和战略最为翔实的描述,但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人不愿腾出时间好好阅读。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阅读不要止于公司内的信息。网上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虽然其中大部分无关痛痒,但有用信息也不少。要学会利用你手上的工具,找到你感兴趣的网站和你敬重的作者。你可以把与你志同道合的创意人才聚集在一起,一起分享好书美文。要在某个行业里脱颖而出,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加深对行业的理解。要加深理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阅读。人们总说自己没有阅读的时间,这其实是在说,他们觉得尽量挖掘自己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不重要。你知道哪些人会针对自己的行业进行大量阅读吗?首席执行官就会。所以,你也应该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开始阅读吧。

练好电梯演讲

假如你在走廊里遇到了上司的上司,他询问你正在做什么项目。好吧,我们就假设你遇到的是首席执行官吧。那么,你会如何作答呢?首席执行官可不是在跟你寒暄:现在就大声说出你的回答。快点,你只有30秒。

呃……你的回答听起来并不精彩。很显然,你从没有练习过电梯演讲。下功夫好好练练吧。你不仅要阐述你的项目内容、背后的技术洞见、你是如何衡量成功的(尤其是创造什么顾客价值),最好也包含你的项目是如何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的。做好功课,多多练习,这样,你的演讲才有说服力。

正在求职的人也应当准备好自己的电梯演讲。你的演讲不应只是简历内容的压缩,而应该突出你简历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你最想做的工作以及你认为自己会为顾客和企业带来哪些影响。你能说出哪些别人说不出来的东西?

出国去

无论规模大小,处在哪个领域,业务永远向全球扩展,但人却天生具有地域性。因此,无论你身在哪里、来自何处,你都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走出去,到不同的地方工作和学习。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规模很大,那就积极寻找跨国项目。你的上司会因此而器重你,你也会因此成为一个价值飙升的员工。

如果出国工作的条件尚不成熟,那就出国旅游吧。在外面的世界徜徉时,不要忘了从消费者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如果你是做销售的,那就进一两家商场转转。如果你是媒体行业的,那就买份报纸、听听广播。你可能想不到,许多人在去国外出差的过程中,单凭从机场到酒店的出租车上与司机的一番攀谈中便汲取了灵感。真希望出租车司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全球经营战略的形成做出了多大贡献!

从事富有激情的事业

我们可敬的前同事谢丽尔·桑德伯格曾说过:“人生最大的奢侈,莫过于从事富有激情的事业。这也是一条通往幸福的清晰路径。” 这真是一语中的。仅仅因“喜欢”工作而取得的成果,无法与“热爱”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同日而语。这句话虽是老生常谈,却堪称真理。谢丽尔说从事富有激情的事业堪称人生一大奢侈,这的确是事实:之所以说奢侈,并不是因为这种情况需要很多花费,而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得偿所愿。许多人要么没有找到途径(有多少人在一踏入职场时就明白自己的激情何在?),要么条件不允许(你或许对园艺很有兴趣,但我们的世界需要的是工程师,而你的伴侣和孩子需要的是你稳定的收入)。

正因如此,我们并没有把这一点在一开始就抛给大家,而是一直留到了最后。很多时候,寻找激情并非易事。或许在刚刚踏入职场时,你并没有考虑到你的爱好,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能让你心满意足。但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你渐渐发现这份工作并不是你之前预想的康庄大道。或许,你还没有把激情和事业平衡好。

你可以选择放弃一切,从零开始:“喂?亲爱的……我很好……哦对了,我把工作辞了,在蒙大拿州买了一片牧场……喂?还在吗?”

或者,你也可以选择一条更加谨慎的道路,也就是对你的职业生涯做一些调整。缩短你5年后的目标工作与你梦寐以求的工作之间的距离,并确保这个目标不太偏离你脚下的轨道。确立正确的目标虽然简单,却能为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改变。 IJ0nVoQw9p14luYVKFO3WRwmzNXCFDhfaKAAGhQ7SaCvIkpcNk4HIoduBF0fep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