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国家 远在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就同他们西方的国家(阿穆鲁)有了水陆两路的密切交往。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的兴起,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特别是促进了穿越海湾的贸易。据泥板文书载,在海湾范围内三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蒂尔蒙(迪尔蒙)、麦干(马詹)和麦鲁赫。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提到,蒂尔蒙(即现代的巴林)是包括卡塔尔半岛和哈萨海岸地区在内的“永生王国”的中心。目前一般认为,麦干即在阿曼,而且这一观点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麦干”意为产铜的地方。它是苏美尔人所需要的铜和石料的供应地。相距最远的麦鲁赫,苏美尔人指的是半岛中部或南部,在后来的亚述铭文中,变为泛指西奈或东非等地,可能是古代南阿拉伯人的一个货物集散地,位于队商的道路上。这些泥板文书,是历史上关于阿拉伯地名和国家的最初记载。
泥板文书提到的“海地王国”,大约位于半岛东北部的海湾西岸。公元前626年,国王纳布博拉撒攻陷巴比伦,建立迦勒底王朝。该王朝的亡国之君那波尼达斯(前555—前539在位)的最后几年,就居住在太马绿洲。这个王国被认为是迦勒底人和阿拉伯人的国家。
南阿拉伯人的古代国家 阿拉伯半岛西南隅,得天独厚,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比较适宜于农业耕作;境内盛产香料,又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香料以及印度、非洲等地产品的转运贸易中心,在古代世界享有“阿拉伯福地”的美誉。那些水坝、城堡、寺庙等巨大遗址,都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见证。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获取“没药、香胶、树脂、香木”的“蓬特”,可能是泛指曼德海峡两岸的地区,应当包括半岛的西南部。在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前722—前705在位)和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在位)的楔形文版中,直接提到了南阿拉伯人的国家及其在半岛北部的商站。广泛流传的阿拉伯和希伯来传说,关于萨巴女王拜访所罗门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的故事,大概是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的。
南阿拉伯语的铭文,在年代上要稍晚一些。可以肯定,在此之前他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语言上,这些铭文可以分为两类:米奈铭文(马因、哈达拉毛、盖特班)和萨巴铭文(萨巴及其远亲哈姆丹各部落,后者的语言接近北阿拉伯语)。以前曾推测这两类铭文在年代上互相衔接,最早的萨巴铭文相当于最晚的米奈铭文。根据对现有证据的严谨分析,米奈和萨巴人的国家,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并存于世。楔形文版证实,在记载第一位马因国王的铭文之前的150多年,萨巴王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
香料贸易 哈达拉毛(在古代包括现在阿曼的佐法尔省)是乳香的著名产地。远古以来,在埃及和北部其他地区,乳香是宗教仪式和朝廷典礼中必不可少的珍品,也是最有价值的贸易货物。最初的产品控制在哈达拉毛王国手中。沿海地区采集的乳香,要用木筏运至古代的盖奈港,然后经陆路送往都城沙卜瓦。经营继续北上的转运贸易,是南阿拉伯古代各国竞争的目标。他们还增添了广泛出产的没药和其他香料,以及来自非洲和印度的土产。有规律的季风,促进了他们与印度和东非的海上贸易。在红海上航行,没有便利的季风,缺少良好的港口,就会有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他们发展了北上的陆路交通,即沿半岛西岸前进,至北端分别通往埃及、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当托勒密人、罗马人的商船进入红海后,陆上的运输就更为重要了。通过希贾兹的商路,沿途都有南阿拉伯人的商站,可以直达地中海的港口加沙。陆路运输主要得力于骆驼。从哈达拉毛出发,运载货物的商队在西部要避开崎岖不平的山脉,在东部要绕过无水的沙漠地带,以便到达北上的重要商站奈季兰。正是在商队通行的地带,一些古代国家作为转运贸易的伙伴相继兴起。共同的商业利益,把它们的历史紧密联结在一起。
马因 米奈人居住于现在萨那北部的焦夫地区,除首都盖尔诺(又称“马因”)外,还有几个著名的城市,如叶西勒和奈什格。从哈达拉毛出发的队商,既可以直接穿越沙漠地带,也可以通过盖特班和萨巴的农业峡谷区,抵达盖尔诺。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使马因王国掌握了北上的贸易。在其极盛时代,它控制着希贾兹商路,享有组织和保护商队直至北端加沙的权力。
马因王国由一些依赖农业和商业的城市及游牧部落组成。除奴隶外,所有的人都属于“大部落”马因的成员。他们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崇奉共同的部落主神——月神阿斯台尔。国王被视为神权的代理人,通常由他的儿子和继承人辅佐,共同执掌大权。国王行使权力时,要受到由部落贵族和神庙祭司组成的大议事会的限制。重大决定都记载在铭文中,有时任命一位税收官,也以国王和大议事会的名义联合颁布。这种统治模式一直延伸到基层,整个国家具有由部落联盟过渡而来的明显痕迹。
与邻国相比,马因王国显示了更浓的宗教色彩。它的才智似乎全都用于履行宗教礼仪上。但它的最高愿望,实际上还是维护国家在队商贸易中的支配地位。国家的财产被视为神的财产,由国王和神庙管理。从土地贵族选拔的官吏,与征集和管理神庙税收的祭司,组成一个双重的官僚阶层,同时也存在国家与宗教的两套税收制度。所有的收入都可用于民事工程,例如水利工程和防御建筑,因为这都是取悦于神、奉献给神的工作。从铭文中看,马因国王并不兼任祭司长,也没有主持宗教仪式的职能。几乎所有的重大工程都不是以国王的名义建造的,地方上的部落和氏族承担工程建筑,可以免除缴纳赋税。
马因王国成功地组织和保护了队商贸易。它在马安、乌拉及塔布克附近,建有重要的商站,活动范围远到伊拉克南部的乌尔和巴勒斯坦海岸的内盖夫、沙龙。马因没有强大的王权,也不是一个军事国家。一旦邻国强盛起来实行军事扩张时,它就无力组织全部力量进行抵抗。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马因成了萨巴最初几任“穆卡里卜”(作为国家元首的神王的尊号)的附庸;公元2世纪时,她又接受了盖特班王国的宗主权;最后,马因的国土被希木叶尔王朝所吞并。
萨巴 萨巴位于马因的南部,首都是马里卜,另一个城市是西尔瓦哈。已经出土的萨巴铭文,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末,其中国家的权威属于“国王、萨巴部落和部落神伊勒麦盖”。有一个包括社会各阶层的部落会议,但真正掌握权力的是贵族议事会,起着立法作用。它比马因更为集权,力求突破部落的界限,把其他部落统一在王国的政治体制之下。国王对于公共工程十分关注,在工程建造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在铭文记载中,每项工程的完成,都是国王的荣誉。从马里卜大坝的巨大规模,可以看出萨巴王国政府所享有的权力。在队商贸易中,萨巴人以垄断贸易为追求目标。
约在公元前5世纪末,萨巴王国进入全盛时期,在整个半岛南部建立了霸权。国王克里伯伊勒·瓦塔尔统治期间,哈达拉毛、奥桑、盖特班和马因都成了附庸。反映在铭文上,他废除了国王的称号,采用“穆卡里卜”的尊号,这显然是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标志。在他和以后几任“穆卡里卜”统治期间,萨巴人完成了马里卜大坝的宏伟工程,不断派遣商业使团渡过红海去收集香料和其他珍贵商品,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永久性的移民点,几个世纪以后在那里建立了阿克苏姆王国。这一时期,萨巴人牢固地控制着香料贸易。所有北上商队的香料和其他货物,都要存放在马里卜的伊勒麦盖神庙,在发还货物前,祭司要征收三分之一的税。公元前323年,当亚历山大派船队围绕阿拉伯半岛作探索航行时,据西奥菲拉斯托斯记载,萨巴王国无可置疑地统治着半岛南部,但他没有提及附庸国。
至公元前3世纪,萨巴的霸权逐渐崩溃,哈达拉毛、盖特班和马因再次独立,托勒密王国的地理学家埃托西尼斯(约前273—前182)描述了四个平等的王国,各自繁荣的京城,以及京城的神庙和王宫。在铭文中,萨巴的君主放弃了“穆卡里卜”的尊号,再次改称国王。而盖特班王国强盛起来,征服奥桑,控制了曼德海峡,有段时期还占领了哈达拉毛。后来,马因王国再次掌握北上的贸易,恢复了在乌拉的商站,控制着直达巴勒斯坦的商路。
当埃及在托勒密统治下再次成为世界强国时,开始建立红海的海上霸权。埃及人的目标是获取非洲海岸的贵重货物,但他们的船队对南阿拉伯人在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与此同时,萨巴王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位于萨巴西部海岸的哈姆丹部落联盟成员,哈希德人和巴基勒人开始在铭文中频繁出现。原地方官员卡比尔逐渐领有土地所有权,职务变成世袭,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国王虽然仍是全国的军事统帅,但其权力大大削弱。贵族议事会消失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趋于解体。
罗马的入侵
西方对于东方商品的需求日增,南阿拉伯人却提高货物,特别是乳香和没药的价格,增加了过境税。由于罗马没有什么物产可用于交换,一切货物都要用现金购买,所以造成了罗马的财政困难。公元前24年,罗马大将加拉斯率军入侵也门,结果遭到挫折。这次远征的目的,显然是想直接控制东西商道的枢纽,并占领也门的资源,以增加罗马的财富。军事征服失败后,罗马继续实行竞争海上霸权的政策。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吞并了埃及,对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皇帝克劳迪厄斯在位期间(41—54),一艘罗马商船在曼德海峡偶然地被吹往锡兰,因而得知平素所谓的阿拉伯土产,实际上源自远东。接着,希帕拉斯发现了季风的规律,罗马商船绕开南阿拉伯港口,直接驶向印度,造成也门商业衰落。南阿拉伯各国之间,继之出现一个长期的混战局面。大约建立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的阿克苏姆王国插足其间,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在写作《红海周航记》的时代(约公元2世纪),萨巴和希木叶尔组成一个联合王国,君主称为“萨巴和祖·赖伊丹
之王”,采法尔与马里卜并立为首都。它征服索科特拉岛和非洲之角的部分地区,恢复了穆扎港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接着,它又征服盖特班,只有哈达拉毛还保持政治上的独立。
希木叶尔王朝
萨巴希木叶尔王国的君主属哈姆丹王朝,它取代原萨巴王族的时间和经过尚不清楚。哈姆丹王朝后期,出现了哈希德世系与巴基勒世系两位国王联合执政的局面。他们共同居住在马里卜的赛勒欣宫,都崇拜哈姆丹主神塔耳莱卜及传统的萨巴神祇。阿拉伯史籍还记载,巴基勒世系的伊勒舍赖赫,与同时在位的哈希德世系的舍阿尔,在萨那合作建造了传说中的雾木丹宫。这两位国王继续进行对哈达拉毛的征服,最终攻陷其首都沙卜瓦。但是,北部豪兰地区不久即发生叛乱,南部的希木叶尔人在叶西尔和沙米尔父子统率下乘机起事。阿克苏姆王国过去视希木叶尔为其直接的商业竞争对手,因而支持萨巴王国。现在萨巴王国控制了海岸,威胁到它与哈达拉毛和东方的贸易,所以它改与希木叶尔人结盟。由于得到了阿克苏姆的支持,沙米尔通过战争最终夺取了王位。他所控制的范围,在他的称号上得到了反映,即:萨巴、祖·赖伊丹、哈达拉毛和叶木奈特
的国王。上述事件大约发生在公元275—300年。
在希木叶尔王朝统治下,半岛南部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但是,几个世纪的战争和内乱,使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由于丧失了东西贸易的垄断地位,国家失去一笔重要的财源。从这一时期稀少的铭文看,国王要以个人名义与各部落和地方贵族谈判协商,说明国家权力已经衰落。各种神祇仍是各部落的神,全国统一的主神还没有出现。国王的权力变成世俗的权威,神庙的权力和影响逐渐衰落,后来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竞争下,约在4世纪最后告终。新的希木叶尔王朝的虚弱结构,使它无力防御外敌的入侵。
阿比西尼亚的入侵和一神教的传播 希木叶尔王朝的统一,直接控制了香料产地哈达拉毛,与阿克苏姆王国发生利害冲突。正处于全盛时期的阿克苏姆王国,再次改变政策,派兵吞并希木叶尔王国。这次占领的时间不长,约在公元340—378年间,但对阿拉伯南部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敌入侵的成功,使众多的部落神祇失去信誉,它们无力履行保障社团安全和战争胜利的主要职责。这就为一神教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首先进入也门的一神教是犹太教。大量犹太人迁居也门,或许是70年罗马皇帝泰特斯摧毁耶路撒冷的结果。他们成功地使一些阿拉伯人改宗犹太教,到2世纪时形成一个强大的犹太教社团。基督教的传入发生在阿比西尼亚占领期间。入侵初期的阿克苏姆国王埃拉·阿米达是异教徒。他的儿子埃扎纳继位后,一名基督教俘虏弗鲁门蒂斯才使他皈依了基督教。大约在356年,叙利亚大主教西奥菲拉斯率领传教团进入也门。他显然使采法尔的首领改宗基督教,并以他为主教,建立主教教区,另外在亚丁和阿曼建了两座教堂。
因此,当希木叶尔人恢复主权时,他们对于一神教观念已相当熟悉。希木叶尔王朝的复国君主克里卜·优哈尼姆就崇拜单一神祇祖·赛马维为“诸天之主”。显然,他集中了所有古老部落神祇的职能和属性。有人认为,祖·赛马维就是西奥菲拉斯传教团布道中的上帝。然而,他的儿子继位后却信奉犹太教。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犹太教继续成为王朝的官方宗教和重要的社会力量。阿拉伯史籍记载,国王艾斯尔德·艾卜克里卜(约385—420在位)在征服北部时信奉犹太教。在他和他的继承人统治期间,王朝的疆域达到极限,王号也变成“萨巴、祖·赖伊丹、叶木奈特及山区和沿海低地的阿拉伯人之王。”
希木叶尔王朝的倾覆 希木叶尔王朝的军事扩张并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政权。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地与国王争夺政治、经济权利,连绵不断的内乱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由经济衰退引起的战争,到公元5—6世纪又带有宗教斗争的性质。希木叶尔王朝的末代君主优素福·艾什阿尔(外号祖·诺瓦斯),极力打击信奉基督教和异教的地方势力,企图通过推行犹太教来扩大国家权力。据说,523年,他率军进入奈季兰,屠杀了不肯改宗的基督徒。这一事件在《古兰经》(85∶4)和基督教圣徒传记中都有反映。幸存者向拜占廷皇帝求救,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写信敦促阿克苏姆国王出兵干预。525年,经过两次战役后,阿比西尼亚人再次占领也门。祖·诺瓦斯战败,被他的臣民所杀。
阿比西尼亚军队借口保护基督徒而驻扎了下来,并立地方贵族苏木叶法·艾什瓦为傀儡国王。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对印度的直接贸易,但始终无法打破波斯人的障碍,只是掠夺也门的资源,加速也门商业的衰落和政治的解体。535年,阿布拉哈发动叛乱,在部分地方贵族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他连续几次击退了阿比西尼亚人为恢复直接统治而进行的远征,但在名义上仍然承认阿克苏姆王国的宗主权。
阿布拉哈在萨那建筑了一座壮丽的主教座堂,阿拉伯史籍称为“盖里斯”(意为“教堂”)。为了传播基督教,他发动一系列战争。在阿拉伯传说中,他曾率领一支拥有象的大军,远征希贾兹,企图摧毁半经济半宗教性质的竞争对象——麦加的异教圣寺。《古兰经》(105∶1—3)描述了这支军队溃败的情景。这一年被称为象年,据说是穆罕默德诞生的那一年。
马里卜大坝的崩溃 阿拉伯传说把马里卜大坝的最后塌毁,确定在阿比西尼亚人统治时期。铭文记载,大坝于公元543年发生过一次破裂。阿布拉哈曾主持修复。实际上,这次破裂至少部分是由于叛乱部落的破坏引起的。这次修复是南阿拉伯人为维护这项工程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当它再次破裂时,原来赖以为生的部落置大坝和土地于不顾,流离四散。
古代马因和萨巴的农业生产十分发达,建有大量的灌溉工程。10世纪时,史学家哈姆丹尼仍能列举80多处古代的水坝。其中最著名的马里卜大坝,成了古代南阿拉伯文明的象征。据铭文记载,公元449年,希木叶尔国王,舍赖哈比伊勒·雅耳夫尔曾重建大坝的部分工程,但又被当年的山洪冲毁。国王征集了两万人重新加以修复。从历史文献看,作为南部经济衰退的征兆,早在3世纪,可能由于地震或火山活动,这座大坝遭受严重损坏。在此之后,发生大规模的部落迁徙。在这些迁徙部落中,有叙利亚的加萨尼人,希拉的莱赫米人、雅斯里布的奥斯人和哈兹拉吉人的祖先。加萨尼人就是从大坝破裂开始纪年的。
阿拉伯史籍把南部社会的分崩离析和大批部落的迁徙,归之于马里卜大坝塌毁的灾难。其实,真实的原因在于商路转移引起了经济衰退,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内部矛盾。王权削弱,群雄割据,连年内乱,使原有的水利灌溉系统趋于废圮,最后造成宗教派别互相倾轧和外族入侵的结果,大坝塌毁的故事,不过是把长期的社会经济原因加以集中和象征性的渲染而已。
波斯人的统治 根据传说,为了推翻阿布拉哈建立的基督教政权和阿克苏姆的宗主权,希木叶尔的异教贵族赛义夫到萨珊朝廷请求援助。公元575年,波斯国王派遣韦赫里兹率兵800名,击溃阿比西尼亚驻军,使也门摆脱外族统治。起初,赛义夫当了国王,但实权掌握在波斯人手中。不久,也门变成波斯的一个省,南阿拉伯人仍旧处于外族统治之下,直到628年,也门的波斯统治者皈依伊斯兰教后,波斯的统治才告终止。
北部的阿拉伯国家 关于半岛的中部和北部,历史留下的资料更为匮乏。古代埃及、亚述和波斯的史料,以及《希伯来圣经》中,都提到过中部和北部的阿拉伯游牧民。南阿拉伯人的商站和移民,也有记载。正是在南部商站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的北阿拉伯人的队商城市。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起,由于来自叙利亚的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半岛西部商路的变换,在叙利亚和半岛北部的沙漠外围相继兴起几个半文明的边境国家。这些国家的历史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游牧部落开始定居,由于它们位于东西商道上,主要靠过境贸易而强盛一时;而且,他们在东西两个帝国争夺商路控制权的斗争中都充任过“缓冲国”。
奈伯特王国的兴起
公元前6世纪初,奈伯特人作为游牧部落首次出现在今外约旦的东部沙漠,占据了以东人、摩押人、亚扪人和基利人的地方。这些部族与希贾兹北部的赛莫德人和列哈彦人,后来都并入了奈伯特人的联盟。他们的首府皮特拉
是由岩石凿成的,四周悬崖峭壁,只能从北面的一条狭路进去。在奈伯特人占据以前,它是以东人的一座避难城,后来成为香料贸易商路交叉口上的一个商站。奈伯特人以皮特拉为基地,不断地向四邻扩张,开发移民点,重建以东人和摩押人的古城,设立保卫队商的哨所和开采矿物的驿站。自公元4世纪末期起,约有400多年的时间,皮特拉是连接也门与地中海之间队商贸易的关键城市。在约旦河与希贾兹之间,只有它能供给丰富而且异常清洁的水。南方来的队商在这里可以获得替换的骆驼和驼夫。奈伯特人因此控制着西往加沙港,北达布斯拉和大马士革,以及连接红海的埃拉(亚喀巴)港和穿越沙漠去波斯湾的商路。到公元前2世纪,他们开始接管南阿拉伯人在北部的转运贸易。
关于奈伯特人最早的历史记载,据说在公元前312年前后,他们打退了叙利亚国王安提哥那对“岩石城”的两次进攻。公元前2世纪初,奈伯特人开始崛起,成了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铭文中提到的第一位国王哈里萨斯(阿拉伯语称作“哈里斯”),就是公元前169年被提到的“阿拉伯国王阿里塔斯”。哈里萨斯三世(约前87—前62在位)是王国的真正创始人。他乘塞琉古人和托勒密人衰微之际,大力开拓疆土,成了大马士革与科艾勒叙利亚平原的统治者。公元前73年,他击退庞培的一次进攻。不久,奈伯特成了与罗马结盟的“被保护国”,作为罗马对付帕提亚的缓冲国。俄比德斯三世(阿拉伯语称作“欧拜德”,约前28—前9在位)时,奈伯特成为罗马远征也门的基地,哈里萨斯四世(前9—40在位)时期,奈伯特臻于极盛。王国的疆域包括南巴勒斯坦、外约旦、东南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北部。这一时期,奈伯特人管辖着古代东方的商路,保护商队,征收过境税,享有某种垄断地位。发掘的铭文证明,从罗马的港口浦泰俄利到波斯湾的杰尔哈,都是他们从事商业活动的地区。
但从公元1世纪起,罗马商船逐渐开辟直达印度的航路,东西商路开始北移,南北商路也转向东线,皮特拉失去了优势,奈伯特王国也开始衰落。106年,罗马皇帝兼并了奈伯特王国,阿拉伯人的皮特拉再也不见于史籍。
巴尔米拉
巴尔米拉
位于叙利亚沙漠的中心,是以几个阿拉伯部落定居村落为核心的一块绿洲,拥有一股水量充足的含硫矿泉。它是大马士革到幼发拉底河大路的必经通道。
公元前2世纪中叶,帕提亚入侵美索不达米亚,使得居于两大帝国之间的巴尔米拉,获得显著的地位。约在公元前41年,安东尼垂涎巴尔米拉的财富,派兵偷袭,但没有成功。直至公元前9年,巴尔米拉仍是罗马与帕提亚之间进行贸易的重要中心。从公元17—19年关于这座城市关税的帝国法令判断,巴尔米拉在公元初已经承认罗马的宗主权。在公元1世纪后大规模使用的新商道上,巴尔米拉是横贯沙漠的交通枢纽。在哈德良时代(117—138),巴尔米拉及其所属各城已变成罗马的属国。3世纪初叶,巴尔米拉从罗马塞弗鲁斯王朝那里取得了殖民地的地位,从此享有豁免关税的权利。巴尔米拉的首领向沙漠的部落酋长取得引导过境商队安全通行的保证。他们提供向导,派骑兵保护商队,而在货物通过该城关卡时,每种商品均被课以重税。巴尔米拉逐渐控制了地中海地区与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大部分贸易额。2—3世纪时,巴尔米拉取代皮特拉的地位,成为近东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3世纪中叶,巴尔米拉开始在国际政治中崭露头角。260年,波斯萨珊王朝大举入侵叙利亚,俘虏罗马皇帝瓦勒里安。巴尔米拉族长伍得奈斯(阿拉伯语称作“伍宰伊奈”)在危急关头起兵打败波斯军队,并一直追击到波斯国都的城下。巴尔米拉从此以武力著称于世。罗马皇帝迦里那斯封伍得奈斯为统治东方的副君,承认他是东方罗马军区的长官。小亚细亚和埃及在名义上归他统治,而叙利亚、阿拉伯北部,可能还有亚美尼亚,则实际上为他统治。但到267年,罗马人于希姆斯暗杀伍得奈斯及其长子,他的妻子齐诺比亚(阿拉伯语称作“宰巴伊”)立即代幼子韦海卜·拉特摄政,起兵反抗罗马。她的军队连连取胜,占据整个埃及和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震惊了罗马帝国。272年,皇帝奥利力安御驾亲征,摧毁巴尔米拉,使罗马在近东的统治又延续了400年。
加萨尼王朝 大约在巴尔米拉王国灭亡的同时,一个南阿拉伯部落加萨尼人,因马里卜大坝塌毁迁入豪兰地区。哲弗奈·本·阿穆尔·穆宰伊基雅开创了加萨尼王朝的基业。王朝的早期历史模糊不清。王国没有固定的首府,起初是一座活动的帐篷,一度固定在昭兰高地的查比叶,有一个时期迁往大马士革附近的吉里格。在公元4世纪中叶,加萨尼人信奉了基督教。5世纪末叶,他们成了拜占廷帝国的附庸,作为抵挡贝杜因部落侵袭的缓冲国,加萨尼王国与其对手莱赫米王国一样,只是不稳固的军事政治联合体,其分合依军事力量的大小和战争的胜负为转移,并仰仗于宗主国的津贴和支持。
至6世纪时,加萨尼王国进入极盛时期,哈里斯二世(约529—569在位)在一次战役中重创依附波斯的莱赫米人。为了奖赏他的功劳,皇帝查士丁尼封他为叙利亚所有阿拉伯部落的首领,并授予“贵族”和“族长”的头衔,这是仅次于皇帝本人的最高封号。加萨尼人虽然在战场上拼命为拜占廷帝国效力,却信奉了基督教的异端一性派。563年,哈里斯在君士坦丁堡获得皇后提奥多拉的准许,为不愿信奉正教的阿拉伯人任命两位一性派主教。其中一名是雅各·伯拉德伊斯,即“穿马衣的雅各”,因他经常化装秘密传教而得名。他对该教派的复兴作出了贡献。重新兴盛的叙利亚一性派教会,在他之后称为“雅各派”。加萨尼王国这时的统治区域,从皮特拉附近到巴尔米拉北的鲁萨法,包括巴勒卡、赛法和哈兰。布斯拉是这一区域的基督教首府,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在穆斯林的传说中,穆罕默德跟随商队经过这里时,与基督教修士有过接触。
哈里斯的儿子孟迪尔(约569—582在位)继其父位后,由于对一性派过分热心,被指控企图建立一性派的独立王国。580年,他袭击并焚毁莱赫米王朝的京城,但仍不足以消除拜占廷的猜疑。两年后,他被皇帝设谋拘捕。他的儿子努尔曼起兵反叛,不久也中计落网。拜占廷随即停止对阿拉伯人支付津贴。从此以后,加萨尼人群龙无首,四分五裂,互相争雄。611—614年,波斯人征服叙利亚时,加萨尼王朝遭受到最后的打击。直到穆斯林扩张时,一位加萨尼人才被选任为阿拉伯人的首领。
莱赫米王朝 莱赫米人站在波斯萨珊帝国一方,与加萨尼人长期征战。他们属于从也门迁徙来的台努赫部落。当时,正值萨珊王朝初兴之际。萨珊王朝为了争夺东西贸易的控制权,正在与拜占廷帝国大动干戈。萨珊人仿效拜占廷,也在边界扶植一个阿拉伯人的附庸国,既阻止游牧部落的侵扰,又利用阿拉伯人作为战争的辅助力量。据传,沙普尔一世(241—272在位)时,就曾经任命莱赫米家族的阿慕尔·阿迪为边界阿拉伯人的国王。但是,莱赫米王朝第一位有史可考的国王是伊木鲁勒·盖伊斯。他卒于328年,在墓志铭中他自称为“全体阿拉伯人的国王”。他的后裔在希拉(本义是“帐篷”)建立的王国中,有一部分居民是罗马战俘的后代,阿拉伯作家称他们为“伊巴德”(意为“崇拜者”,即基督的崇拜者),属于叙利亚东方教会(后来的聂斯脱利派)。在他们的影响下,基督教有了广泛的传播,但王朝的统治者始终坚持异教信仰不变,直到公元6世纪末,王室才改奉基督教。
莱赫米人作为波斯的藩属,从5世纪初起地位日渐显赫。除了帮助波斯对拜占廷作战外,他们还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努尔曼一世(约400—418在位)时,波斯皇帝叶兹德吉尔德(399—420在位)让他担任皇子伯海拉木的监护人。他曾建造了著名的赫维尔奈格宫堡,作皇子的寓所。孟迪尔一世(约418—462在位)继位后,波斯皇帝赐以“给叶兹德吉尔德增添欢乐者”和“最伟大的”荣誉称号。皇帝驾崩后,孟迪尔统率阿拉伯军队,拥戴伯海拉木即位,迫使觊觎皇位的波斯贵族和祭司就范。6世纪前期,孟迪尔三世(约505—554在位)时,莱赫米王朝处于极盛时期。他的铁骑经常侵入叙利亚,有时进袭到安提俄克城下。直到加萨尼王朝的哈里斯继位,他才遇到了对手。602年,莱赫米王朝由于企求独立而被波斯人所灭,另立泰伊族的伊雅斯为阿拉伯人的族长,但由波斯总督独揽大权。数年之后,阿拉伯部落在祖卡尔(库法附近)打败一支波斯军队,清楚地预示了由此而激化的民族矛盾所孕育的严重后果。
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希拉与阿拉伯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阿拉伯人的传说中,希拉被视为阿拉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还是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据载,麦加的古来氏人从希拉学得写字的技术和“赞达盖”信仰,后者大概是古代波斯的“光阴”(时间)信仰。由此可见,这些边境国家是外部文化影响阿拉伯半岛的重要通道。
肯德王朝 曾经在阿拉伯半岛中部短暂兴起的肯德王国,也是由北迁的南阿拉伯部落建立的。肯德部落原来居住在哈达拉毛西部,迁徙到鲁卜哈利沙漠东北边缘的法奥,在此建立基地后继续向北扩张。历史上关于他们的初次记载,大约在公元4世纪末叶。王朝的奠基人胡志尔,据说是希木叶尔王朝国王哈萨尼的异母兄弟。480年,哈萨尼任命他为半岛中部阿拉伯部落的统治者。他的孙子哈里斯·本·阿慕尔是肯德王朝最勇武的国王,曾一度打败莱赫米人,占据希拉城,但他的都城大概迁至安巴尔城,这座都城位于幼发拉底河边,后来的巴格达城西北。529年,孟迪尔三世率兵全力反击,哈里斯及50多名王室成员被杀,肯德王朝受到致命的一击。
哈里斯死后,肯德人内部发生分裂,他的几个儿子各据一个部落,争权夺位,互相倾轧,联盟迅速瓦解,王国灭亡。肯德王朝的后裔、著名诗人伊木鲁勒·盖伊斯,屡次企图恢复王朝,向莱赫米人报这血海深仇。他不远千里跑到君士坦丁堡,希望获得拜占廷的援助,但没有成功。据说他在还乡途中,在安卡拉被查士丁尼的密使毒杀了(约540年)。
肯德王朝虽然国祚短促,但是意义深远,它是阿拉伯部落在半岛中北部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第一次尝试。有关它的历史成就和传奇故事,极大地丰富了阿拉伯民族共同的语言和文学,推动了阿拉伯社会由部落向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预兆着后来的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的兴起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