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北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北界约旦谷地,西滨红海,南临阿拉伯海,东濒波斯湾(阿拉伯湾)和阿曼湾,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通过叙利亚沙漠的延伸,插入在最古老的两大文明发源地——埃及和巴比伦之间,南部的海路又使它与第三个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印度的旁遮普相接。自古以来,它就跨在东西贸易的一条主干商道上。这种地理位置,使它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之间,以及地中海世界和印度及远东之间,占据着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

地形地貌 阿拉伯半岛的西部和南部为山脉所环抱,是个向东北逐渐倾斜的“台地式高原”。西部因红海海岸断裂下沉,边缘掀动而翘起,形成希贾兹山脉。它沿着西部海岸,直至也门,绵亘1 800公里。在北部的麦地那附近,山脉海拔为1 200米左右,自塔伊夫往南,上升到2000米以上,巍峨山岭蜿蜒起伏,越来越高。也门的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 760米,是半岛的最高点。由希贾兹迤东,地势渐趋低缓,大多属平坦高原和低地。但沿南部海岸,海拔1000—3000米的山脉依然连绵不断,直抵东端的阿曼湾,约有1 600公里。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分布在阿曼湾西岸,主峰绿山海拔3 352米,陡崖峭壁,巍然耸起,雄视着印度洋。这些山脉构成挡住海风带湿空气的自然屏障,是半岛内地形成广袤沙漠旷野地带的原因之一。

除了山脉和高地外,半岛约有40%的地区是沙漠。真正的沙漠分为三类:(1)内夫得沙漠,位于北部,主要是沙质沙漠,常常被大风吹动而迁移,堆积起来形成一望无际的沙丘丘陵。这一地区内,除了罕见的绿洲外,大多干燥贫瘠,但在冬季降雨以后,地面会萌发一层青翠的牧草,成为骆驼和羊群出没之处。(2)红沙地区(达赫纳),北自内夫得沙漠,南到哈达拉毛山脉,一片红沙,迤逦500公里,构成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的鲁卜哈利沙漠(空旷无人地区)。红沙地区的西部,通称为艾哈噶夫(沙丘地区)。季节性降雨时期,这里长有丰盛的牧草,能吸引贝杜因人赶着畜群前来放牧几个月,但在夏季,却是草木枯萎,人迹罕至。(3)熔岩地区(哈赖),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表铺满了火山熔岩的碎碴。这种岩质沙漠是真正的不毛之地。

实际上,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半沙漠或干燥草原,即阿拉伯人所说的旷野(巴迪叶)。著名的有叙利亚哈马德旷野、伊拉克萨马瓦旷野以及东部的哈萨地区。此外还有一些沙丘围绕的圆形平原,由于地下水蕴量丰富而形成草原。在这些贫瘠的草原上,遍布着灌木丛,是骆驼的主要饲料。可种植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的低地和零星散处的绿洲里,是生产粮食的唯一地区,历史上兴起的城镇大多出现在那里。

气候物产 干旱和炎热,是阿拉伯半岛气候的显著特征。各地因地理条件不同,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异。沿海地区冬夏气温差别较小,即使在冬季,也很少降到15℃以下,夏季一般在40℃左右,可是湿度较高。在内陆地区,例如被沙漠和草原包围的纳季德高原,冬季夜晚气温经常下降到0℃左右,而夏季白天气温通常达到45℃以上。不过,夏季一般湿度较低,昼夜温差很大,白昼虽然酷热,但夜间却比较凉爽。内陆的沙漠地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干燥炎热地带之一。在鲁卜哈利沙漠,夏季白天气温超过50℃,沙漠表面温度估算可达82℃,夜间气温也在30℃左右。只有希贾兹地区塔伊夫东南的山岭高原,气温较低,即使在夏季也会感到凉快。

各地的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毫米以下,集中在冬季的11月至翌年4月,而且几乎都是局部地区的暴雨。在希贾兹地区,有时长达三年滴雨不下;有时一阵暴雨骤降,会引起山洪暴发,沟壑横流,持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来势非常猛烈。这里没有常年潺湲的河流,却有遍布各地的干沟涸谷(瓦迪),即临时性的水流通道网。四条主要的瓦迪:锡尔汉瓦迪、鲁麦瓦迪、达瓦西尔瓦迪和哈达拉毛瓦迪,起着连接半岛各个地区的通道作用。西南地区的阿西尔和也门,因非洲大陆吹来的西南季风,经过红海登陆,在遇到山地抬升以后产生地形雨,每年5—9月能有充足的定期降雨。也门中部高地是半岛降水最多的地区,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50毫米,最多的地方可超过2 000毫米。从远古以来,这里盛产乳香、没药等香料,是世界著名的香料供应地。南部海岸的山谷中,至今仍长有茂密的香料植物。当地的居民利用高地的沃土和丰沛的降水,兴修水利,开辟梯田,种植多种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经济区域 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半岛造成两个对照鲜明的经济区域:(1)沿海地区,特别是西南部,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起,就在灌溉农业和香料贸易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在古代的国际贸易和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虽然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衰落了,但对整个半岛的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留有深刻的影响。(2)中部和北部地区,主要是希贾兹、纳季德和叶麻麦。与艰苦的自然条件相适应,自古以来当地居民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贝杜因人。除了周期性的迁徙游牧外,他们还依靠劫掠绿洲和勒索队商为生。贝杜因人放牧的骆驼、羊群和马,与绿洲城镇定居民生产的椰枣、谷物以及他们组织的队商贸易,成了互为补充的经济资源。经济基础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两种社会集团——沙漠的游牧民和绿洲的定居民——并存于阿拉伯人的氏族社会中,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历史特征。

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半岛(约600) oYHLQMvWDkTc8g+utHOYwb2UTwaG3CgkO1t+rWIZa/jYqk+Dyztb9RYPiSZZ9Xk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