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政治宗教斗争的激化

倭马亚王朝的政治反对派 穆阿维叶执政期间,国内政局大致稳定。王朝的政治反对派只是在积聚力量,没有轻举妄动。在政治反对派中,主要包括三支政治势力:

第一支是以伊拉克为中心的阿里党人。阿里党人是以拥戴阿里、阿里之后拥戴其直系后裔为政治宗教目的而形成的政治派别。阿里党人默认了阿里长子哈桑放弃王位的选择,而把希望寄于阿里次子侯赛因(约626—680)的身上,希望他能反对窃权的倭马亚人,建立神权政体以实现先知的遗志。由于侯赛因的血统和作为神权贵族代表的地位,在很大一部分阿拉伯人中,尤其是有着王权正统主义影响的波斯人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而对倭马亚人统治的威胁最大。

第二支是以阿布杜拉·本·祖白尔为代表的、以麦加为根据地的神权贵族势力。伊本·祖白尔出身于神权贵族之家。他的父亲祖白尔是先知的亲密伙伴之一,为争夺哈里发位而与脱勒哈、阿以莎结盟反对阿里,在骆驼之战中丧生;他的母亲阿斯玛是阿布·伯克尔的长女、阿以莎的姊姊。他作为神权贵族的代表,一直在觊觎哈里发位。

第三支是以哈瓦利吉派为代表的部落势力。哈瓦利吉派的主体是台米姆族成员,经过20多年的活动,在阿拉伯半岛的中部和南部的各部落中,在伊拉克的阿拉伯人中得到了发展。他们既反对倭马亚人的统治,又仇视阿里党人的政治宗教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伊本·祖白尔结盟,由于他们的民主和平等的主张,又反对伊本·祖白尔的贵族专制政治。

从亚齐德继位时起,到7世纪末叶止,倭马亚人不得不派出重兵镇压政治反对派的起义和骚乱。可是,作为政治反对派的这几支力量并没有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倭马亚人的武力镇压,即便是哈瓦利吉派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支持过伊本·祖白尔于麦加的起义,但不久也就返回伊拉克并竭力反对伊本·祖白尔对伊拉克的统治。各政治反对派之间的敌视和残酷屠杀并不亚于与倭马亚人的斗争,这就使倭马亚人有可能各个击破,并以阿布杜·马立克的胜利而告终。

在政治反对派之外,在哈里发帝国中还有一批宗教学者,他们虽然没有参与这些反对派的起义斗争,但对倭马亚人的统治也不满意。这些宗教学者中著名者有阿布杜拉·本·欧麦尔。由于他们在群众中广有影响,也是倭马亚人不能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侯赛因与卡尔巴拉惨案 阿里党人从来也不甘心政权落入倭马亚家族之手。聚居在库法的阿里党人获讯侯赛因拒绝向昏庸淫荡的亚齐德宣誓并避居麦加后,拥戴他为哈里发并唆使他来库法主事。侯赛因并没有意识到这次事件的严重后果,贸然率领一支不足200人(由他的眷属和忠心的追随者组成)的警卫队前赴库法。据说,伊本·祖白尔明知此举无望,并不劝阻侯赛因的冒险行为;相反,他认为在王位争夺中,可以减少一名有力的竞争对手。

伊拉克总督齐亚德在希贾兹到库法的沿途上,密布暗探以了解阿里党人的动向。公元680年10月10日,他派赛尔德·本·瓦嘎斯之子欧麦尔率领4 000人的部队将侯赛因及其卫队围困于库法西北不远的卡尔巴拉。当库法人得知侯赛因的族弟穆斯林·阿慕尔作为先遣队来库法途中已为倭马亚人俘获处死,因而食言没有给予受围困的侯赛因任何支持。战斗发生后,侯赛因孤立无援,全身负伤,战死疆场。随从也大部被歼。倭马亚人割取他的首级,并将俘获的他的妹妹和儿子押解到大马士革哈里发宫廷。先知的外孙遇难的噩耗,使整个伊斯兰世界震惊。亚齐德不得不遣返俘虏并将侯赛因的首级送回卡尔巴拉以与尸身合葬。

惨案发生于阿术拉日(“阿术拉”为阿拉伯文的“十”),即伊斯兰教历的元月第十日,该日遂成为十叶派的重要节日——阿术拉节。为了哀悼侯赛因的牺牲,十叶派穆斯林规定每年于伊斯兰教历的元月上旬为哀悼旬,在此期间,演出受难剧,再现他的英勇战斗和受难的情景。该节日由前节和后节两个不同仪式构成。前节于侯赛因的受难日在巴格达郊区的卡齐麦因举行,以纪念此次战斗与受难;后节于受难日之后的40天内在卡尔巴拉举行,以纪念“头颅的归来”。

十叶派的起源 自从哈瓦利吉派脱离阿里队伍后,阿里党人经过约20年的沉默,才开始活动。在此以前,它不过是个政治小集团,其目的在于拥戴阿里继任哈里发;阿里之后,则拥戴其子哈桑为哈里发。他们很少有什么宗教性的考虑。可是,侯赛因惨案说明,这时的阿里党人,至少与他一起战斗的忠心追随者已经超出政治要求的范围。不足200人的队伍要与强大的倭马亚王朝军队对抗并取得胜利是毫无希望的。而百余名追随者甘心与侯赛因一同战死疆场,完全是对侯赛因,或者说,对阿里家族宗教性的虔信与热诚的结果。否则,只要他们放弃前赴库法的念头,或半途折回,生还还是可能的。事实表明,随着侯赛因的去世而在阿里党人内部掀起的宗教运动,标志着作为政治小宗派的阿里党人向宗教性的派别——十叶派(什叶派)转化的真正开端。后来的十叶派学者宣称侯赛因之死是他自觉的、无畏的自我牺牲,显然这不足为信。可是,他的殉难确实为伊斯兰教提供了以前它所没有的一位类似基督教的耶稣式的人物,这对伊斯兰教的发展,至少对十叶派神学思想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库法和巴士拉是早年穆斯林军于伊拉克建立的军事营地,这时已发展成有相当规模的城镇。除阿拉伯人外,一些当地的居民和马瓦里也生活在其中。在伊拉克早有传播的琐罗亚斯德教、马兹达克教、摩尼教、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的各个不同教派的教义,很自然地会通过这些非阿拉伯的居民和马瓦里对阿拉伯人产生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叙利亚和伊拉克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对立的地位。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叙利亚站在基督教的拜占廷一方;伊拉克则是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的前哨地。阿里继哈里发位后,将政治中心由麦地那迁至库法;穆阿维叶则以大马士革为政治中心,意味着伊拉克处于隶属的地位。现在,侯赛因得到库法人的支持,却被倭马亚的叙利亚军队杀害,这在无形中使种种宗教观念和民族情绪完全附会到侯赛因的身上,这是朴素的伊斯兰教以前所没有的。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救世主复临(转世)思想或马赫迪思想。

阿布杜拉·本·祖白尔 伊本·祖白尔在侯赛因前赴库法起事的同时,也在伺机而动。侯赛因之死促使了他在麦加自称哈里发。由于他出身名门,受到整个希贾兹的支持,这无疑是对荒淫无度、庸碌无为的亚齐德的一次沉重打击。自拿赫鲁宛之战以来一直在悄悄地积聚力量的哈瓦利吉派成员,不堪巴士拉总督乌巴德拉·本·齐亚德的严厉统治,这时纷纷来到麦加支持伊本·祖白尔。

亚齐德急速派遣富有战斗经验的伊本·欧格白统率远征队讨伐叛乱,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二次内战开始。伊本·欧格白节节胜利。公元683年8月,他于麦地那获胜后,随之向麦加推进。伊本·欧格白本已年迈多病,由于疲惫,死于途中。萨库尼继任统帅,指挥讨伐队奔赴麦加。9月,围困麦加。他以弩炮猛击伊本·祖白尔避身的麦加清真寺。于是,克尔白着火,直烧到墙根,伊斯兰教奉为圣物的黑石烧裂成三片。围攻正在进行之际,传来亚齐德驾崩的消息,萨库尼唯恐叙利亚内乱,于同年11月退兵。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二次内战至此暂告一段落,但内战的硝烟远未熄灭。

伊本·祖白尔乘凯勒布人和盖斯人争战以及倭马亚人退兵之机,重整队伍,收复麦地那,将势力陆续扩展到阿拉伯半岛以外的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部分地区。伊本·祖白尔任命支持自己的盖斯人领袖达哈克为大马士革的临时摄政者;同时,派其胞弟穆斯阿布·本·祖白尔任巴士拉总督。这时,大马士革因穆阿维叶二世早逝(他既无子嗣,又无兄弟),举国无君。王朝实际上已陷入政治真空。倭马亚人还要忙于应付凯勒布人和盖斯人的宗族战争。伊本·祖白尔本可继此番政治部署之后,直奔大马士革,推翻倭马亚人的统治。但他却热衷于消灭曾经支持过自己的哈瓦利吉派,同时还不忘这时正在崛起的阿里党人,从而坐失良机,使倭马亚人得以重整旗鼓,王朝又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哈瓦利吉派的起义 巴士拉总督齐亚德去世后,公元684年,哈瓦利吉派的成员离开伊本·祖白尔的队伍,返回巴士拉。当伊本·祖白尔任命的巴士拉总督穆斯阿布进驻巴士拉时,参加并支持过伊本·祖白尔的哈瓦利吉派成员发生分裂。以纳菲·本·阿兹拉克(纳菲·本·阿扎里加,?—685)为代表的一支拒绝伊本·祖白尔的这项任命。他们与进驻者发生冲突,在战斗中失利,伊本·阿兹拉克率领追随者撤离巴士拉向东退却。伊本·祖白尔的军队紧追不舍。同年,伊本·阿兹拉克战死。他的追随者在新首领的率领下一度控制过波斯的克尔曼、法里斯和东方各省,继续坚持他的宗教主张并与来犯者对抗。

690年,倭马亚人恢复对伊拉克的控制。692年,阿拉伯半岛新任总督哈查只战败伊本·祖白尔的军队,伊本·祖白尔本人亦于战斗中身亡。倭马亚军队也就把主力用来对付哈瓦利吉派的起义。

伊本·阿兹拉克本人并不是神学家,也没有提出过神学主张或特殊的教义,只是他坚持哈瓦利吉派以外的穆斯林均属外道,如不重新举行入教仪式(按哈瓦利吉派的主张作信仰表白)外,不论男女老少,均应杀戮。他的这种主张获得一部分哈瓦利吉派成员的拥护,而这一派就被称为“阿扎里加派”。该派坚持“圣战”的原则,逃避战斗者,即被视为叛教;反对实行“塔基亚”或谨防、谨慎的做法;反对与本派以外的穆斯林通婚;反对食用他派成员屠宰的牲畜,但可占有敌人的财物;主张犯下任何一项大罪者,即为叛教。该派的这种偏激的主张形成哈瓦利吉派内的一种独特的极端的教义。这种教义很难被驻地群众接受,故没有得到多大发展。这时新任伊拉克总督的哈查只派他的助手穆海莱布围歼这支哈瓦利吉派的队伍。698年或699年,穆海莱布消灭了伊本·阿兹拉克的残部。

继续留在巴士拉城内的一支哈瓦利吉派成员,由于不同意伊本·阿兹拉克的主张和偏激做法,没有参加他所领导的武装斗争。这支哈瓦利吉派成员在巴士拉主要从事神学活动,事实上接受了先是伊本·祖白尔的、后是倭马亚人的统治。他们又分为不同的支系。其中,以易巴德为首的一支最为著名,称为易巴德派。易巴德的继承人扎比尔使该支派得以巩固,他确立了温和的教义:与穆斯林作战或俘虏穆斯林即为不义,反对使用暗杀手段对待其他穆斯林;主张接受非哈瓦利吉派的统治者的权威;允许本派成员与他派成员通婚;在伊玛目问题上,主张伊玛目可以缺任、可以罢黜,甚而允许几个伊玛目并存。该派重视信仰和宽容行为。可是,哈查只对这支哈瓦利吉派并不放心,将扎比尔和其他一些领导人逐往阿曼。于是,易巴德派也发动起义反对倭马亚人的统治。以后,易巴德派在阿曼、北非等地得到了发展,成为哈瓦利吉派迄今唯一尚存的支派。

另一支以纳吉德·本·阿密尔·哈乃斐(?—692)为首的哈瓦利吉派成员,也曾支持过伊本·祖白尔的斗争,他们离开麦加后,在阿拉伯半岛的叶麻麦地区活动。当阿扎里加派与伊本·祖白尔战斗时,他们将势力扩展到阿曼、巴林、哈达拉毛和也门,并于685年建立了地方政权,推举纳吉德为哈里发,其势力一度超过伊本·祖白尔。该支哈瓦利吉派因追随纳吉德而得名纳吉德派,其主张较之阿扎里加派相对温和。该派主张信仰安拉、使者和所有天启经典,承认其他穆斯林的生命财产不可侵犯,对以上诸点无知者则不可饶恕。除此而外,一切大小罪过,即便像通奸、盗窃、酗酒等大罪,只要犯罪者表示悔改,均可饶恕。该派认为不信奉哈瓦利吉派教义者为“伪信者”,不同于阿扎里加派认为是外道并应予杀戮的主张,允许在他派统治下的哈瓦利吉派成员实行“塔基亚”。692年,纳吉德派发生内讧,纳吉德被废后遭杀害。693年,倭马亚人歼灭阿拉伯半岛内的该派成员。逃离半岛的一部分成员后来也遭歼灭。

哈瓦利吉派关于正信、叛逆等神学主张,对其他穆斯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派虽因信仰问题的争论而发生分裂,但其意义已不限于该派内部。在随后兴起的神学派别争论中,信仰问题成为神学辩论的中心论题之一。

忏悔者”运动与穆赫塔尔 伊斯兰教史上,最初的政治宗教斗争,主要是在阿拉伯籍的穆斯林之间进行。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这种斗争不可避免地扩及到非阿拉伯籍的穆斯林中去,而马瓦里投入社会运动的漩涡,使得政治宗教斗争更趋尖锐与复杂。

库法的阿里党人对侯赛因的遭难,感到羞愧与悲痛。公元680年底,他们推举苏莱曼·本·苏拉德为“谢赫·十叶”(意即“十叶派首领”),秘密商讨如何为侯赛因报仇。亚齐德去世后,这支以“忏悔者”为名的阿里党人开始公开活动。684年的一天,他们在苏莱曼的领导下,从清晨起聚集在侯赛因的陵墓前忏悔、哭泣、祈祷,并宣誓为他报仇,直至次日凌晨。只是他们的活动与当时另一支由穆赫塔尔率领的阿里党人的活动没有很好地联合起来,相反,两者之间还互相拼杀,这支称作“忏悔者”的3 000战士终于被歼灭。

这时,一直在伊拉克活动的穆赫塔尔·本·俄拜德·塔基菲(?—686)率领有大批波斯马瓦里的部队进入库法,建立地方政权。由于侯赛因之子阿里尚在幼年,按照阿拉伯人的惯例,儿童无法出任领袖。于是,穆赫塔尔自称是阿里与哈尼法族妇女哈乌拉所生的第三子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约638—约700)的使者,宣称伊本·哈乃菲亚是十叶派的新领袖。他还巧妙地宣称受到启示,传播马赫迪即将再世的教义,并宣传阿拉伯穆斯林与马瓦里一律平等的思想,这就受到愈来愈多的马瓦里的欢迎,他建立的政权受到伊拉克和东方各省的支持。

库法的“忏悔者”出于门第和种族偏见,不愿接受并非出自先知之后(即非法蒂玛之子)的伊本·哈乃菲亚为伊玛目,也拒绝与马瓦里的队伍结盟。库法人起义反对穆赫塔尔,穆赫塔尔则视他们为杀害侯赛因的同谋,给予了严厉惩罚;他的部将也于哈吉兰战胜杀害侯赛因的军队,其统帅齐亚德被杀,这算是为侯赛因报了仇。

库法的“忏悔者”所采取的本质上还是一种阿拉伯人的复仇运动。穆赫塔尔使非阿拉伯人投身于这一斗争,就把原来仅限于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政治宗教斗争的领域扩大了。他拥戴阿里第三子伊本·哈乃菲亚为伊玛目,表面上因为后者的非法蒂玛嫡生的血统关系,未能得到这部分十叶派人的承认(更未得到以后的十叶派的承认),实质上则是由于阿拉伯穆斯林的种族偏见,难以接受他的这种做法。穆赫塔尔本人亦于687年与穆斯阿布交战时阵亡。

穆赫塔尔虽然去世了,他传播的马赫迪再世的思想,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人们企求摆脱民族压迫并恢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再世或复临思想,对伊斯兰教的神学思想,尤其是十叶派的神学思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8vStUvT0gXpC6ag5yo+iPG5SrR/pivQF5rJwa1jYlIKuSX50fvEknguWgWzBS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