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7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建立起,到18世纪后半叶伊本·阿布杜·瓦哈布传播复古主义、瓦哈比运动兴起止,是伊斯兰教发展的中古时期。
随着穆斯林军对外征服战争的胜利,伊斯兰教传播地域的扩大,皈依者日众,伊斯兰教由单一的阿拉伯民族宗教变成多民族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各地兴建的清真寺,成为穆斯林宗教、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穆斯林征服者征服的地区,封建生产关系已经确立。工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客观上要求伊斯兰教制度化。8世纪以后,伊斯兰教诸宗教学科和宗教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它的素朴性质;而不同派系间政治斗争的激化,使伊斯兰教分化加剧,形成相互对立的教派、宗派或学派,一统的伊斯兰教不再存在。可是它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不因为各派间政治的、法学的和神学的斗争而影响到它在帝国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与之相反,历代统治阶级无论是在社会动乱、民众起义、王朝更迭、地方割据时期,还是在异族(西方的十字军和东方的蒙古人)入侵和占领时期,都充分利用,或是直接参与宗教的派系斗争,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维持统治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伊斯兰教不是出世的宗教,它不能满足那些虔信者追求内心精神生活的需要,神秘主义很自然地得到发展并成为伊斯兰教官方信仰形式的补充。苏非派在穷乡僻壤和边远地区的布道活动使伊斯兰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是,由于它“背离”一神信仰的教义,其神秘的仪式在各地泛滥,受到一些坚持伊斯兰教正统教义的清教徒的抨击。伊斯兰教正是在反苏非神秘主义的斗争中,步入它的近代史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