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基法会议 穆罕默德去世后,麦地那政权立即面临第一次政治危机——继任者问题。穆罕默德作为“封印先知”的独特地位,别人无法继任。他没有留下决定继任人的有关制度,也不存在可以行使有关职权的机构。当时,只有一个先例可援,即以推选部落首领的类似方式产生一位领袖。在宣布先知死讯的当天晚上,麦地那的辅士们召开“赛基法”(意为“有篷的场院”)会议,准备单方面推举赛尔德·本·欧拜德为社团的领袖。阿布·伯克尔、欧麦尔、阿布·欧拜德三人闻讯后,迅速采取果断行动,迫使参加会议的辅士们接受阿布·伯克尔为新领袖。第二天,甚至先知的葬礼还没有举行,穆斯林就聚集在清真寺向阿布·伯克尔宣誓效忠,承认他为继任者——哈里发。拥立他的唯一条件,就是维护和巩固麦地那政权的统治,继续执行先知的神圣使命。阿布·伯克尔当选后,由于局势的需要,立即行使除接受天启以外的一切权力,即伊斯兰国家的统治权。
阿布·伯克尔 阿布·伯克尔比穆罕默德大约小3岁,也许是先知近亲以外的第一位皈依者。他出身于古来氏部落的一个中小氏族,是一位精明的商人。由于他对伊斯兰教坚定不移的信念,曾获得“虔信者”的称号。他为人温厚诚挚,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在伊斯兰教初期,他和欧麦尔、阿布·欧拜德曾在政治方面对穆罕默德产生过重要影响。先知临终前,他已代理在清真寺领导礼拜和主持穆斯林集会的工作。他不是一位改革者,却是一个团结信徒应付危局的合适人选。他坚决执行穆罕默德生前制定的各项政策和原则。他在任期的头六个月中,还是一位兼职的哈里发,继续经营商业以维持生计。后来由于处理繁重政务的需要,穆斯林才决定改由国库负担他的家庭生活。在伊斯兰教兴危存亡之际,他坚决推行强硬的政策,维护麦地那政权的统治,成为阿拉伯半岛的征服者和绥靖者。
“里达” 阿布·伯克尔在哈里发的任期(632—634)内,几乎完全忙于镇压反对麦地那政权的各部落。穆罕默德在世时,真正信奉伊斯兰教或承认麦地那统治的地区,还不到阿拉伯半岛的三分之一,甚至希贾兹地区,也是在他去世前一两年才伊斯兰化的。在他去世后,除希贾兹以外,已经归顺麦地那政权的各部落都以先知去世为借口,或者拒绝交纳天课,或者追随本地的“先知”,否认麦地那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控制权。这就是以“里达”(意为“叛教”)著称的历史事件,其名称反映了后来的穆斯林史学家的宗教观点。实际上,各部落拒绝接受阿布·伯克尔的政治权威,并不是由新的信仰重返过去的拜物教,而是认为过去签订的协议,因先知的去世自然宣告无效。阿布·伯克尔的态度强硬,坚决要求“叛教”的部落无条件投降。在遭到拒绝后,他就采取军事行动对付各部落的叛乱,作为使他们重新信教的前奏。
“ 伪先知”穆赛里姆与赛查哈 阿布·伯克尔把统率军队主力平定叛乱的指挥权授予哈立德·本·瓦立德。他首先击败了邻近的泰伊部落,接着打垮了进攻麦地那的艾赛德部落和盖特方部落。后两个部落的“伪先知”是图莱哈(即脱勒哈),他留下若干节模仿《古兰经》的文字。图莱哈在战斗中为其信徒所抛弃,受伤后逃亡叙利亚。穆赛里姆(即麦斯来麦)是叶麻麦哈尼法部落的“伪先知”。这个部落主要从事农耕,有一部分人信奉基督教。穆赛里姆奉拉赫曼(至仁主)为宇宙真宰,打算以基督教思想为基础,建立新的宗教。穆罕默德在世时,他就要求承认他有同等的权利。他周围聚集了大批的追随者,是一个危险的竞争对手。北部的台米姆部落有一个女先知赛查哈,她用占卜者的韵体文进行说教,鼓动她的部落反叛。据说,她曾南下与穆赛里姆结成联盟,但两个部落未能组成抵抗穆斯林的联军,因此他们不久又分道扬镳。哈立德击溃台米姆部落后,赛查哈逃往美索不达米亚,回到她的母系亲属台格利卜部落。当哈立德率军进攻叶麻麦时,穆赛里姆已经击退穆斯林的两支军队,统率四万人北上。双方在阿格赖巴进行决战,这是“叛教”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决定性战役。穆斯林虽伤亡惨重,但取得了胜利,杀死穆赛里姆。在这一胜利的鼓舞下,其他穆斯林将领相继平定巴林、阿曼、哈达拉毛和也门。也门人曾承认艾斯瓦德为“先知”,但很快又归顺了伊斯兰教。这样,以宽恕态度对待战败者的阿布·伯克尔,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平定各部落的叛乱,并把许多从未归顺过的部落置于伊斯兰教控制之下。因此,讨伐变节者的战争,与其说是一场“重新信教”的战争,还不如说是用武力迫使没有入教者信教的战争。
对外征服的开始 穆罕默德本人多少已经预见到对外扩张的需要,并为此作了准备。他沿着去叙利亚的路线侦察,与边界的阿拉伯部落结盟,预示着后来的征服方向和进军路线,他在临终前还忙于装备一支精锐部队,准备北上。伊斯兰教对外扩张的政策,是因全面禁止部落战争和游牧部落对劫掠的经济需要引起的。对贝杜因人来说,参加圣战的热情仍然来自对战利品的渴望。随着伊斯兰教统治地位在半岛的确立,参加圣战的热情在经济需要的推动下,不可避免地要转向对外征服。事实上,对内和对外的征服相互关联,几乎是齐头并进。公元633年穆斯林军队取得阿格赖巴大捷,充分显示麦地那政权的军事力量,使阿拉伯部落纷纷归附,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参加对外的远征。
哈立德在征服半岛东北部后,接受边境上的舍伊班部落首领穆桑纳的建议,联合侵入萨珊波斯的领地伊拉克,占领了希拉城。这次在麦地那方面不太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的侵袭,是伊斯兰教对外扩张的开端。但是,麦地那政权却首先举目西瞩,把目标转向拜占廷帝国。对叙利亚的远征是一次有计划的出征。633年秋,讨伐变节者的各次战役结束后,阿布·伯克尔募集了三支军队,由阿慕尔、亚齐德和叔尔哈比勒统率,向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进发。他们在死海附近击败拜占廷帝国派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并于634年2月在加沙全歼溃军。为了对付拜占廷的重兵反击,阿布·伯克尔命令哈立德从伊拉克驰援友军。哈立德在仅仅18天的急行军后,穿越沙漠突然出现在大马士革附近。经过几次遭遇战后,他向南撤退,与其他穆斯林军汇合,担任联军的最高统帅。634年7月,穆斯林军在艾扎那代因一役击败拜占廷军队,取得了胜利。整个巴勒斯坦的门户,实际上已为他们敞开。
这个胜利的消息传到麦地那时,阿布·伯克尔已重病垂危。不过,他的逝世并未引起政治波动,因为他十分明确地指定欧麦尔继任哈里发。
欧麦尔 欧麦尔是初期伊斯兰教的中坚人物,也出身于麦加的中小氏族。他继任哈里发时已经43岁。他执政的十年(634—644)是伊斯兰教顺利地进行扩张和巩固统治的时期。当时,拜占廷与波斯萨珊帝国之间由于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战争而大伤元气,各自国内的社会矛盾激化,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种形势多少有利于阿拉伯人的扩张,但对刚刚在伊斯兰教旗帜下统一起来的新政权来说,进攻这两个世界帝国,仍然有着巨大的风险。欧麦尔生活简朴,态度严厉,精力充沛,刚毅果断,善于利用局势,激发人们的宗教热忱,压制各种分离倾向,使阿拉伯人的征服战争一直保持着汹涌前进的势头。他通过许多行政法规和宗教制度来加强伊斯兰教,重建了穆罕默德时期的穆斯林政权,是伊斯兰神权政体的第二位奠基人。
征服伊拉克 哈立德在公元634年西征时,把伊拉克前线的军事指挥权交给穆桑纳。年底,在希拉附近的桥头战役中,波斯人大举反击,冒险挺进的穆斯林援军遭到惨败。次年10月,穆桑纳重整旧部,在幼发拉底河岸上的布韦卜(意为“小门”)击败波斯军队。然后他返回麦地那,请求增派援军。
635年初夏,欧麦尔认识到,要占领并守住伊拉克,就必须消灭波斯军队的主力和攻陷泰西封
。因此,他征集一支大军,选派赛尔德·本·阿比·瓦嘎斯统率,开赴伊拉克前线。637年夏天,在嘎迪西叶为期四天的决战中,波斯首相鲁斯特木指挥的2万大军惨遭失败,溃不成军。赛尔德率军乘胜追击,直取波斯的京城泰西封。叙利亚沙漠中的许多阿拉伯部落,也参加了穆斯林对泰西封的围攻。6月,泰西封投降,穆斯林占领伊拉克全境。年底,波斯人集合残部,企图收复失地,在哲鲁拉又被穆斯林击溃。穆斯林军队向北挺进,640年与叙利亚的友军会师于美索不达米亚,从而完成对“肥沃的新月地区”的征服。
在嘎迪西叶和泰西封战役后,穆斯林从新建立的巴士拉军事基地开始,进行系统性征服。后根据哈里发传来的急令,穆斯林放弃泰西封,以希拉附近的库法营地为首府。赛尔德在库法建造了伊拉克的第一座清真寺。
征服叙利亚 穆斯林军占领布斯拉后,于公元635年1月攻陷约旦河渡口上的斐哈勒。2月,一支穆斯林军队在素法尔草原击破敌人的防线,进逼大马士革。另一支军队则绕道北上,占领希姆斯,完成了对大马士革的包围。9月,大马士革在被围攻六个月后投降。哈立德与大马士革居民签订的立约投降条件,为其他城市的投降提供了范例。
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为了收复失地,集合了5万大军,以亚美尼亚人为主力,还配有加萨尼阿拉伯人的骑兵。面对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穆斯林赶紧撤出大马士革,放弃其他城市,集中兵力于雅穆克河谷。636年8月20日,双方进行决战。穆斯林军浴血奋战,终于给拜占廷军队以歼灭性的打击。这个富饶的省区从此不再归拜占廷所有。不久,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全境,除凯撒利亚和耶路撒冷外,均被征服。
637年,欧麦尔来到查比叶营地。这时,他已任命阿布·欧拜德为总督和哈里发的副摄政,以替代哈立德。他此行的目的是举行征服仪式,确定被征服者的地位,商议制定管理新征服地区的规章制度。638年,耶路撒冷请降时,欧麦尔亲自批准比较宽厚的投降条件。接着,他前往耶路撒冷受降,在现在的岩石清真寺那里,把一神教徒视为大地中心的那块岩石加以清洁,确立礼拜的仪式。两年后,凯撒利亚投降。
对叙利亚的轻易征服,提高了伊斯兰教的威望,更重要的是使穆斯林增强信心。叙利亚成为继续推行一系列新征服计划的战略基地。
征服埃及 埃及的征服不是偶然的袭击,而是发生在有计划征服时期的事件。埃及土地肥沃,盛产谷物,一向是君士坦丁堡的粮仓,而且邻近叙利亚和希贾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那里的社会动荡不安,阿拉伯人早有所闻。阿慕尔从前曾在埃及经商,熟悉埃及的情况。在欧麦尔巡行耶路撒冷之时,他建议向这个地方出征。欧麦尔虽然有些踌躇,还是勉强表示同意。于是,阿慕尔率领4 000人离开巴勒斯坦,于公元639年12月轻取埃及边境的阿里什城。这一胜利鼓舞他把骚扰转变为征服。在攻占培琉喜阿姆(法尔马)后,他继续向横跨在尼罗河中罗德洲上的巴比伦堡(在今开罗附近)进军。这时,欧麦尔派遣一支5 000人的精锐部队赶来助战,在围攻巴比伦堡期间,阿慕尔佯攻阿因·舍姆斯城,把引诱出来的拜占廷军队彻底击溃。641年4月,穆斯林军队终于攻克这座城堡。接着,阿慕尔率兵向亚历山大港推进。由于得到从麦地那来的新增援军,穆斯林军扩充到2万人。经过几个月的围困,埃及主教兼总督居鲁士被迫与阿慕尔签约投降。642年9月,拜占廷军队从亚历山大港撤退,阿拉伯人随即占领这座城市。为了巩固对埃及的统治,阿慕尔于642—643年又向西侵入昔兰尼加,甚至接受的黎波里附近一些柏柏尔部落的投降。645年底,拜占廷军队从海上进行一次反攻,重新占领亚历山大港,但在第二年就被击退了。
依照欧麦尔的政策,阿慕尔在巴比伦堡外的营地成了埃及的首府,叫作弗斯塔德,这里建造了埃及的第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至今仍叫阿慕尔清真寺。拜占廷帝国最富饶的一个省区,从此成了穆斯林的领土。
征服波斯 在这时期,波斯高原的战事尚未结束。公元640年,叶兹德吉尔德三世退守法里斯,在哈马丹集结军队以图最后的顽抗。这时,胡泽斯坦已被巴士拉和库法派兵占领。巴林地区的穆斯林军队从波斯湾侵入,并向伊斯法罕挺进。欧麦尔选派努尔曼统率一支军队向萨珊君主进攻。642年,双方在哈马丹以南的尼哈旺德进行最后的决战。大战持续了几天,人数较多的波斯军队遭到惨败。此后,波斯军队节节退守,穆斯林军迅速席卷波斯全境。651年,叶兹德吉尔德逃亡到木鹿附近时遭到谋杀,萨珊帝国就这样悲惨地灭亡了。
欧麦尔执政时期,伊斯兰教的对外扩张形成第一次高潮。拜占廷与萨珊两大帝国已在长期的战争中耗尽力量,并由于内部的社会矛盾和宗教纷争酿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因此,穆斯林军队没有遭到当地居民的激烈抵抗,在有些地区还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援。他们在几条战线上齐头并进,经过一系列战斗,击溃拜占廷军主力,消灭萨珊帝国。在短短的时间内,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波斯都纳入哈里发国家的版图。对外征服的辉煌胜利,使伊斯兰教以后成为征服民族的宗教,形成自信、强大、向外扩张的特征。它把外部世界视为“战争地区”,以实行军事征服、扩大“伊斯兰教地区”为己任;在征服地区,对臣民的宗教信仰持宽容态度,以保护者自居,不干预民政和宗教事务。教义简明易懂、戒律简单易行的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朴实的新信仰和道德力量,足以与基督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相抗衡。对于长期呻吟于暴政下的臣民,无论在税收还是其他事务上,他们会感到新的枷锁比旧的枷锁要轻。而征服带来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符合当地人民的意愿,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欧麦尔去世后,伊斯兰教的军事扩张和传播仍能继续稳步前进。
欧麦尔的制度
在征得圣门弟子团
的同意后,欧麦尔宣布,阿拉伯穆斯林在半岛以外一律不准占有或耕种土地,只有俘虏和动产构成战利品;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不在战士中间分配,而是留给原来的种植者;土地及其税收作为公产属于全体穆斯林所有。在此基础上,欧麦尔建立国库积余岁入分配登记制度。国库每年的积余,依照虔诚和功勋的品级,作为年金发放给全体穆斯林。从先知的家属到非阿拉伯族战士的家属,每人各有一份。先知的遗孀阿以莎的年金是12000第尔汗,圣门弟子是5 000第尔汗,最低的是儿童,每人200第尔汗。通过这一制度,每个阿拉伯壮丁可以不必顾及生计而专门从事战争,整个阿拉伯民族成为宗教性的军事征服集团。这时,伊斯兰国家尚未建立统一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各地的政策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很大程度上受穆斯林长官个人作风的影响。最初,阿拉伯人保留了波斯和拜占廷的行政机构、税收制度以及币制。原来同被征服地区签订的条约,也依各地的习惯而有所不同。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没有中断,战争所带来的破坏被减轻到最低程度。阿拉伯人集中居住的军事营地,由于得自各地的财富而繁荣,吸引新皈依者和当地居民不断涌入,逐步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这些城市在被征服地区对巩固和传播伊斯兰教起了重要作用。
欧麦尔被刺 公元644年11月3日,正当欧麦尔的权力和威望达到顶峰时,他在麦地那清真寺率领信徒举行晨礼时被刺。一名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奴隶,因一些私人宿怨没有解决而怀恨在心,用匕首刺了欧麦尔两刀,其中一刀刺在致命处。欧麦尔认识到伊斯兰教所面临的内部危机,临终前指定六名圣门弟子组成选举人团——舒拉(意为“协商”)。此六人为:阿里、奥斯曼、祖白尔、脱勒哈、赛尔德、阿布杜·拉赫曼。他规定在他们中间推选一人为哈里发,还不准选他的儿子为继任人。选举人相持不下,结果选出了选举人团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成员——奥斯曼·本·阿凡。其他选举人原以为他继任哈里发后,可以分享到更多的权力。不过这种希望终于落空,因为奥斯曼执政,为他的氏族、势力强大的倭马亚氏族提供了当权的机会。
奥斯曼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在位)是前麦加贵族倭马亚氏族的成员,以温和敦厚和信仰虔诚著名。在圣门弟子中,他是唯一出身麦加统治氏族并可望继任哈里发的人。他的当选立即成为麦加贵族恢复统治地位的转机。他们挟持奥斯曼,很快占据一些最重要的职位,把圣门弟子团排挤在一边。他们在皈依新宗教后享受到巨大的利益,但对在麦地那占据统治地位的迁士总是心怀芥蒂。他们在对外征服中逐渐跃居要职,成了伊斯兰教的新贵,但仍不满足,把执掌国政视为自己的当然权利。
奥斯曼执政的后期,阿拉伯人获准在新征服地区购置地产,几年后,终于引起穆斯林内部上层与下层之间矛盾的激化。大规模的征服战争趋于停顿,转战各地的部落战士有余暇正视社团内部的问题,游牧社会的离心倾向也重新抬头。奥斯曼任人唯亲,侵占公产,分配战利品不公,以及为亲属大量封赐土地等,受到普遍的责难。他优柔寡断,懦弱无能,不能管束贪婪的亲属徇私舞弊,使各部落战士内部酝酿着的愤懑情绪达到极点。政治骚乱和宗教纠纷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行省发生了暴动。奥斯曼对于《古兰经》定本所作的努力,并未能抑制和缓和这些矛盾。圣门弟子团对他的敌意,在脱勒哈、祖白尔、阿以莎、阿慕尔等人的推波助澜下,促使局势更加复杂,不断恶化。
公元655年,阿里的追随者首先在库法发难。第二年,一批来自埃及的不满分子来到麦地那,把80岁的奥斯曼围困在他的住宅里。奥斯曼不准穆阿维叶派叙利亚的军队前来援救,保卫他的只有几个亲属和侍从。经过几个月的围困后,叛乱者闯入他的住宅,杀害了正在诵经的奥斯曼。叛乱的穆斯林刺杀哈里发,这在伊斯兰教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可悲的先例,严重地削弱作为伊斯兰教统一象征的哈里发职务的宗教和道德上的威信。
穆斯林的政治派别 奥斯曼之死标志着穆斯林内部的分裂,围绕着政治斗争逐渐形成三个政治派别。
第一派是神权贵族派,包括创建穆斯林社团的迁士和辅士。他们由麦加的中小氏族成员领导,组成圣门弟子团,在前两任哈里发时期是穆斯林上层的统治集团。他们享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力求继续控制哈里发职位。阿里作为先知的堂弟和女婿,是这一派的主要领袖之一。但阿里的追随者反对选举的原则,坚持神权的统治,造成这一派的内部分裂。
第二派是军事贵族派,它的领袖是古来氏部落的贵族倭马亚人。在伊斯兰教以前,他们是麦加最富有的统治氏族,曾激烈地反对伊斯兰教,直到麦加克复以后才入教。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行政能力,在对外征服中迅速上升到显要的地位,在奥斯曼统治时期掌握了许多行省的权力和财富。
第三派是人数众多的部落战士。他们是在先知逝世后加入穆斯林军队的贝杜因人,仍然带有部落社会的传统影响。他们的刀剑是伊斯兰教对外扩张的工具,又是伊斯兰国家的支柱。但因宗教地位较低,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的权利很少。他们的势力集中在各行省的军事营地里。
在奥斯曼被杀以后,这些政治派别为了夺取权力进行了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内战。
阿里 公元656年6月24日,阿里在麦地那清真寺被拥立为第四任哈里发(656—661在位)。阿里从小生长在先知家中,是先知女儿法蒂玛的丈夫,也是先知仅有的两个小外孙的父亲。阿里是个虔诚而豪爽的人,是信仰先知使命的第二人或第三人。他尚年轻时,就在历次战役中崭露头角,屡建功勋。他因三次未能当选哈里发而失望,现在却成为圣门弟子中最受尊敬的人物。在围困奥斯曼期间,他就在领导礼拜了,并且还指派一个人领导去麦加朝觐。除叙利亚外,他所委派的新总督在各地都已到任就职,他们都承认他是合法的继任者。但是,奥斯曼之死所引起的震荡尚未平息。阿里在事件中的消极态度,以及他未能用他的威信和影响事先防止事件的发生,成为他的敌人攻击他的有力口实。
骆驼之战 以阿里为代表的部分神权贵族,为了平息广大部落战士的不满,力图恢复麦地那神权政体的原则,但却忽略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撤销奥斯曼作出的许多任命和决定,因此招致一些新仇敌的反对。首先举兵反抗他的是脱勒哈、祖白尔和阿以莎,他们是神权贵族中的豪富,在希贾兹和伊拉克都有追随者,曾因觊觎哈里发职位纵容过反奥斯曼的阴谋活动,现在又打着为奥斯曼复仇的口号反叛阿里。他们从麦加出发,占领巴士拉,一面纠集人马,一面争取各地的支持。阿里带领军队离开麦地那,在库法争取到阿拉伯战士的支持后,就向巴士拉进军。公元656年12月9日,阿里在巴士拉城外击败了反叛的联军。这场第一次在穆斯林之间进行的战争,因战斗环绕着阿以莎所乘坐的驼轿进行而得名为“骆驼之战”。神权贵族中的反对派领袖脱勒哈和祖白尔阵亡。阿以莎被俘后获准返回麦地那。许多圣门弟子在这次战役中丧生。
穆阿维叶 骆驼战役后,阿里在新首都库法君临天下,但他遇到更难对付的新对手穆阿维叶。穆阿维叶是在对外征服中被擢升起来的军事贵族,苦心经营叙利亚20多年,拥有一支长期与拜占廷帝国作战、装备精良和训练有素的雇佣军。他为人机警,善于克制,政治手腕灵活,常常使用拉拢收买手段瓦解敌人,被公认为阿拉伯穆斯林的四位天才政治家之一。他是欧麦尔任命的总督,政治地位无可非议。他提出为他的堂兄奥斯曼复仇,符合《古兰经》认可的阿拉伯传统风尚。在阿里与神权贵族反对派斗争时,他明智地保持中立。现在他也没有以哈里发自命,只是要求惩办凶手,否则阿里应负纵容姑息之责,从而丧失哈里发的资格。阿里尽管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因部落间的不和、拥戴者的违抗,以及神权贵族和虔信派的意见分歧而受到削弱。阿里受到这些狂热的极端分子掣肘,常常延误战机,不能采取果断的行动。
隋芬之战 穆阿维叶拒绝向阿里任命的新总督移交权力,阿里被迫采取行动,在腊卡越过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军队对峙于隋芬平原。经过三个月没有结果的谈判后,双方于公元657年7月26日进行决战。阿里的军队在马立克·艾什塔尔的指挥下,逐渐占了上风。叙利亚军队开始退却。这时,阿慕尔向穆阿维叶献策,让一些叙利亚士兵用枪尖挑起《古兰经》经卷,要求诉诸安拉的仲裁。阿里知道这是诡计,但被主和派所迫,不得不停止进攻,将他与穆阿维叶的争端交由双方代表仲裁。
阿里因内部意见分歧,不得已选派中立的阿布·穆萨作代表。穆阿维叶则指定多谋善变的阿慕尔来对付他。穆阿维叶利用这一策略已经赢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在阿里的拥护者中间引起分裂,动摇了他的统治地位。659年1月,双方代表各带400名见证人,在艾兹鲁哈会晤。最后的裁决显然对阿里不利,可能包含要他退位的内容。阿里拒绝这个裁决,但为时已晚。阿里的军队开始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失去进攻势头。穆阿维叶乘机夺取埃及,使阿里失去一个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叙利亚军队对伊拉克不断进行袭击和骚扰,阿里的处境更加不妙。
哈瓦利吉派的产生 阿里同意仲裁的妥协态度,给他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部下的一部分虔信派战士,主要是台米姆族的部落民,指责他的失策,要求他拒绝仲裁。遭到阿里拒绝后,这些人高呼“除真主外,绝无裁决”的口号,离开库法附近的军营,聚集在哈鲁拉村,推选阿布杜拉·拉西比为哈里发。他们大约有4 000人,当时被称为哈鲁拉派或穆哈基姆派(意为“仲裁派”)。当艾兹鲁哈的裁决传到库法时,又有许多人脱离阿里,来到哈鲁拉村。这些人组成伊斯兰教历史上最早的教派,后称哈瓦利吉派(意为“退出者派”)。他们依恋早期穆斯林的民主倾向,坚持哈里发的选举原则,激烈反对穆斯林上层的新贵族。他们宣布废黜争夺哈里发职位的阿里和穆阿维叶,并认为应该处死他们。公元659年7月,阿里前往哈瓦利吉派的营地,试图劝说他们归顺,结果却成为一场厮杀,在奈海赖旺(拿赫鲁宛)运河岸边几乎歼灭了他们。不过,哈瓦利吉派没有消失,他们在游牧民中拥有信徒。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他们频繁发动武装起义,企图在保留伊斯兰教外貌的同时恢复伊斯兰教以前的社会制度,对哈里发国家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
阿里被刺 公元661年1月24日清晨,阿里在库法遇刺。刺客是哈瓦利吉派的阿布杜·拉赫曼·本·穆勒介姆。他的女友的亲属全部在奈海赖旺之战中被杀,为替他们报仇,他用毒刀砍伤阿里的头部。
从632年阿布·伯克尔就任哈里发起,到661年阿里去世而告终的这个时期,伊斯兰教史上称为“正统哈里发时期”。穆斯林传说中,这是伊斯兰教的黄金时代。但是,除了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和对外征服的赫赫武功外,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仍、教派兴起的时期。政治斗争中出现的某些集团,作为哈瓦利吉派和十叶派的先驱所提出的种种主张,后来对伊斯兰教义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麦地那社团向世界帝国的过渡,随着伊斯兰教的第一次内战的结束而结束。在血泊中建立的倭马亚王朝,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1] The History ofal abari ,Volume VI,“Muhammad in Mecca”,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W.Montgomery Watt and M.V.McDonld,p.58,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8.
[2] The History ofal abari ,Volume VI,Muhammad in Mecca,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W.Montgomery Watt and M.V.McDonld,pp.107—112,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