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被钉死以后,门徒们都四散逃走了。过了不久,他们发现罗马当局只处死了耶稣,并未追究别人,于是他们又在耶路撒冷聚集。他们深信自己的领袖已经复活并显现给十二使徒看,上帝将他接到天上去,不久又要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建立千年王国。
犹太人五旬节(逾越节后50天)的时候,门徒们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一所私人住宅里祈祷,等候弥赛亚降临。忽然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使他们热情振奋。以彼得为首的十二使徒站出来向众信徒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并告诉众人:“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使徒行传》第2章第38节)于是,不少人相信了使徒们的话,领受了洗礼。后来,基督教教会就把这一天定为“圣灵降临节”。
一些基督教史家主张“圣灵降临节”就是基督教教会的开始。其实,这时基督教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这些相信耶稣就是基督的人,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兴派别,他们的集体也只能称为“基督徒社团”。
不过,使徒们的传教活动很可能是从这时开始的。
据《使徒行传》记载,初期基督徒社团是由使徒们亲自直接领导的,信徒们过集体生活,实行财物公有制,废除债务,反对高利贷,反对蓄奴,主张解放奴隶,社团成员一律平等,有劳动的义务,不做工就不可吃饭,每七天休息一天——守主日(纪念耶稣复活)。后来社团成员日益增多,使徒们整天为管理社团的日常生活而奔忙,没有时间从事自己的主要工作——传福音,于是便召开社团会议,让信徒选出7名办事公道、众望所归的代表,作为社团的执事(亦称长老),专门管理日常生活杂务。这样,使徒们就可以专心从事布道工作了。他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到各地去传福音,建立社团组织。
起初,信徒们和犹太教徒一起在犹太会堂里共同举行崇拜仪式,因为他们自认为仍然是犹太教徒,犹太教徒对此也默认,但他们在共同崇拜以后还有自己的特殊仪式——圣餐。圣餐是在晚餐结束时举行,称为“爱宴”,表示“有福同享”,是社团共同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才把圣餐列入白天举行的礼拜仪式之中,成为重要圣礼之一。
十二使徒是初期基督徒社团的领导集团,彼得、雅各、约翰是其领导核心。起初,他们的活动范围似乎只是在耶路撒冷一带,后来逐步扩展,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向外派遣信徒宣传福音。不久,安提阿就发展成为第二个传教中心。
信徒们按照耶稣的教导(参见《马太福音》第10章第5—15节),两人为一组分别到地中海东岸各地去,他们只向犹太人讲道,不进异教徒或撒玛利亚人的城镇,不带旅费及行李,从一地到一地,完全依靠当地信徒提供食宿,如果在一处不受欢迎,就到别处去。他们都自称为拿撒勒人耶稣的门徒,也被称为拿撒勒派。他们也都是正统虔诚的犹太教徒,惟一的特点就是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相信他会再次降临进行末日审判。
初期的基督徒社团发展可以从《使徒行传》中看到一些基本情况。《使徒行传》前一部分记述的主要是彼得和约翰的传教活动,作为领导核心之一的雅各则坐镇耶路撒冷,主持日常工作。基督徒社团的发展引起了犹太统治当局的注意。约公元44年,他们寻找借口杀害了雅各,社团活动曾一度受挫。但不久,信徒们拥护耶稣的表弟雅各(一说为耶稣的异母兄弟雅各)为耶路撒冷基督徒社团的领袖,史称“小雅各”。社团又开始活动。
初期基督徒社团发展很快,不久,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大城市中几乎都有了他们的组织,大批非犹太人也被允许加入了社团。由于这些外邦人基督徒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与犹太人区别很大,崇拜仪式难以继续在犹太会堂里举行,特别是在犹太民族与罗马统治者的冲突中,他们拒绝站在犹太人一边,于是双方隔阂日益加深,基督徒社团不得不脱离犹太会堂而单独成立聚会所。
基督徒的聚会所在形式上与犹太人的会堂类似。每一个聚会所由一名监督(即后来的主教)主持工作,下设执事(长老)专门管理会务。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有时也由监督委派,大家默认,他们都是些资历较深、会众信任的人。监督权力最高,信徒的洗礼和圣餐礼都由他亲自主持,监督有时也可以授权别人替他主持圣礼。这种管理制度逐渐被普遍采用,并发展为主教制,成为教会的雏形。各地方聚会所各自为政,没有联合成一个共同组织,但彼此有共同的利害关系,来往密切,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宗教大集体的一员。
信徒聚会是自由的,聚会的主要内容为祈祷、讲道、训诫、见证,同时采纳了一些犹太会堂的做法:诵读犹太教圣经的经文(特别是《先知书》中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讲解经义等;后来《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也成为诵读的经典。
111年,罗马地方长官小普林尼上书皇帝图拉真,报告基督徒社团的活动。他曾说:“他们于指定日子的破晓前集会,像对上帝那样依次对基督唱赞美歌。他们用一种庄严的宣誓来约束自己,这并不是为了为非作歹,都是宣誓决不犯欺诈、偷盗或奸淫,或决不背信食言……接着,他们照例分散,然后又复集合,安详地共同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