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福音书》中的耶稣

基督教信仰的耶稣不是史料中的耶稣,而是《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信徒们综合了先知们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认为耶稣的一生全都可以从先知预言中找到根据,这就证明耶稣就是上帝应许的弥赛亚。有些学者则主张《福音书》中的耶稣是信徒们塑造的。

下面就是《福音书》中有关耶稣的记载。

一 耶稣的诞生

由圣灵受孕:“天使加百列奉上帝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个童女那里,是已经许配大卫家的一个人,名叫约瑟。童女的名字叫马利亚……天使对她说:‘马利亚,不要怕!你在上帝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大卫的位让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马利亚对天使说:‘我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天使回答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上帝的儿子……’”(《路加福音》第1章第26—38节)这段叙述揭开了《福音书》——甚至整个《新约》——的第一页,表明了几个问题:第一,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童贞女马利亚由圣灵怀孕而生的。这一点对后来基督教教会(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历史、神学、礼仪都有极大的影响,由此,马利亚成为无玷圣母,成为天主教的崇拜对象。第二,耶稣的名字是他降生以前由上帝命名的。“耶稣”这个名字的希伯来文原义与“约书亚”是一个词,意思是“上帝拯救”。约书亚是古以色列人的一位民族领袖,在《旧约》的传说中,是他继承摩西未竟之业,率领以色列人征服迦南人占领这块“应许之地”。第三,耶稣将恢复大卫王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永远的普世性国度。

降生在伯利恒:“当那些日子,凯撒奥古斯都有旨意下来,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约瑟也从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犹太去,到了大卫的城,名叫伯利恒……他们在那里的时候,马利亚的产期到了,就生了头胎的儿子……”(《路加福音》第2章第1—7节)。

天使报信:“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上帝说:‘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路加福音》第2章第8—20节)

博士来朝:《马太福音》第2章第1—12节记述说,耶稣降生时,东方有几位博士(即哲士)发现天上有一颗新星,据他们占算,这颗星表示有一位新的犹太人之王降生,于是他们就千里迢迢地从东方到耶路撒冷来寻找这位新生的犹太王,向他表示敬意。当时的犹太统治者希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不安,因为一位新的犹太王降生就意味着他的统治的终结。他召见了这几位东方的博士,向他们询问有关新犹太王的信息,并嘱咐博士们在找到新犹太王后向他报告。博士们在那颗星的引导下来到伯利恒,找到了婴儿耶稣,对他顶礼膜拜,献上礼物:黄金、乳香、没药(后人根据这三件礼物而推断朝拜耶稣的博士共有三位)。上帝在梦中指示博士不要回耶路撒冷去见希律,他们就绕道回东方去了。

逃亡埃及:东方的博士走后,天使在梦中向约瑟显现,指示他立即带上马利亚和婴儿耶稣逃往埃及去,因为希律要杀耶稣。于是约瑟全家逃往埃及,直到希律死后,才返回巴勒斯坦,住在加利利的拿撒勒。耶稣在拿撒勒长大成人,所以他被称为“拿撒勒人”。这段故事是要应验先知何西阿所说的话:“(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何西阿书》第11章第1节)

希律在耶路撒冷等待博士们向他报告,以便向耶稣下毒手,后来发现博士们绕道回国去了,便勃然大怒,下令将伯利恒一带两岁以内的男孩全部杀尽,以绝后患。这是为了应验先知耶利米的话:“在拉玛听见号啕痛哭的声音,是拉结哭她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耶利米书》第31章第15节)

二 耶稣开始布道活动前的准备

受洗:耶稣的父亲约瑟是个木匠,耶稣在进行布道活动以前很可能也从事这种工作。由于家庭寒微,他不大可能受过系统的希伯来经书教育,但他从小生活在传统的犹太教环境中,犹太会堂的宗教教育使他熟悉了“律法书”和“先知书”的内容,也熟悉了经书的传统解释以及律法师、文士们根据传统所宣讲的教义与教规。这些知识分子一般都属于法利赛派,是当时公认的宗教权威。很显然,耶稣对法利赛派的主张和活动是很熟悉的,这对他的思想和信仰以及后来的主张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施洗约翰在约旦河边宣传悔改的洗礼的时候,耶稣也来了,并且和其他人一样接受了约翰的洗礼。约翰似乎认出了耶稣就是未来的弥赛亚,对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耶稣说:“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耶稣受了洗,从水里上来,看见天开了,圣灵仿佛鸽子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第3章第13—17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9—11节)

受试探:《马太福音》第4章第1—11节,记述耶稣在旷野禁食40昼夜后,3次受魔鬼的试探。

1.石头变饼:魔鬼见耶稣饿了,就试探他,让他把石头变成饼。耶稣拒绝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命记》第8章第3节)——耶稣认为他将要宣传的天国不仅要解决人的肉体生活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宗教生活问题、精神生活问题。

2.从殿顶跳下:魔鬼又试探耶稣,让他从圣殿顶上跳下去,以证明经书上所记的话:“因他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他们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诗篇》第91篇第11—12节)耶稣拒绝说:“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耶稣认为实现天国的方式不能铤而走险,不能靠运气。

3.最后魔鬼要耶稣向他下拜,它就答应让耶稣做世上万国的君王。耶稣回答:“当拜主你的上帝,单要事奉他。”耶稣认为自己作为弥赛亚不是像一般犹太人通常所期望的来建立世俗帝国征服世界,他要建立的是一个超越世俗的天国。

这样,耶稣拒绝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弥赛亚所走的道路,而选择了一条“受难的弥赛亚”的道路。他不是世俗的君主、英雄、斗士,而是耶和华的受苦的仆人,这正应了《旧约》上的话:“耶和华却定意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以赛亚书》第53章第10—12节)。

三 耶稣的布道活动

耶稣战胜了魔鬼的试探,选定了自己的道路以后,就开始在加利利的各会堂里教训人,宣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的各种疾病。他行了很多神迹奇事,例如使瞎子看见,聋子听见,瘫子行走,使麻风病人洁净,使被鬼附的(精神病患者)恢复正常,甚至使死人复活;他自己则能在海面上行走,用5个饼和2条鱼让5000人吃饱,登山变像以显示出他是上帝的儿子等等。

为了扩大影响,提高传教效果,耶稣从众门徒中选出12个人作为自己的伙伴。这12个人被称为十二使徒(原意是受委任的人)。他们是:西门彼得,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也作犹大),奋锐党的西门,加略人犹大。

四 耶稣的基本主张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在世上只生活了33岁,最后3年,是他从事传道活动的主要时期。在传道中,耶稣一方面肯定了犹太教律法和先知预言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又提出“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第22章第40节),把“爱”作为信仰的核心内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在这一点上,又超越了犹太教的传统信仰。

神是慈爱的“天父”:在犹太教的传统信仰中,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他是全知全能的,是圣洁信实的。这些观念都为耶稣所肯定,但是耶稣同时主张,神与人的关系,不仅是创造者与被造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且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耶稣教导门徒在祷告中呼求“我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第6章第9节)。在这以父子比喻的神人关系中,耶稣指出其实质和核心就是神对人的爱。在他看来神对世界的创造和统治都是爱的体现,神爱地上的花鸟树木,更爱世上的人。耶稣劝勉门徒“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马太福音》第6章第25—32节,第7章第11节)耶稣认为神对人的爱不仅表现在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他的爱表现在对人的灵魂的拯救。“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第3章第16节)虽然人犯罪作恶,背弃了神,失去了儿子的名分,然而慈爱的天父却像牧人不肯丢弃迷失的羔羊那样,寻找,呼召罪人,像慈父一样为浪子的归家而欢欣(参见《马太福音》第18章第12节,《路加福音》第15章第4—32节)。

耶稣主张在神与人这种施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中天父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一种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爱,他不因世人的背逆而受到任何影响,相反甚至舍弃了自己的独生子以拯救罪人。天父的爱也是绝对的,义无反顾的,“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翰福音》第13章第1节)。天父的爱又是普世性的,爱的对象是“世人”,耶稣从未讲过天父的爱仅限于犹太人,相反,他还多次提出为了实现天父的慈爱必须打破某些犹太教传统。天父的爱集中体现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尽管世人对他不理解,甚至攻击他,辱骂他,“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马太福音》第8章第20节)。但他仍要牺牲自己,甚至要像罪犯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以完成神对人的拯救。“天父的爱”构成了耶稣整个“爱”的主张的基础,他认为正是这种爱决定了人对神和人对人应有的关系。

“爱神”与“爱人”:天父的爱是一切爱的基础,也是人效法的对象,“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第5章第48节)。耶稣把“爱”解释为诫命的中心内容。他教诲门徒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第22章第37—40节)

第一,爱神:敬畏耶和华神这是犹太教律法和信仰的核心。耶稣肯定了这一传统,同时赋予了新的内容。耶稣主张不仅要敬神,而且要爱神,神不仅是敬拜的对象,也是爱戴、亲近的对象,他要求门徒们追求与神同在,“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参见《约翰福音》第10章第38节)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是靠基督的“中保”实现的,因为“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马太福音》第11章第27节),因此,爱神和跟从耶稣是一致的。耶稣还强调这种对神的爱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第4章第23节)。耶稣多次批评只重外表、故作姿态的法利赛人,他教诲门徒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马太福音》第6章第5—6节)耶稣主张这种爱同样也应该是无条件的,超越一切的,“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第10章第37—38节)这种对神的爱也绝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使灵魂获得拯救,进入永生。所以耶稣告诫门徒:“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玛门即财神)。”(参见《马太福音》第6章第19—24节)这样一来就一定会引起内心的冲突,就需要战胜内心的物欲。他把舍弃一切跟从神称为进“窄门”,指出“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马太福音》第11章第12节)。

第二,爱人如己:耶稣称它为仅次于爱神的最重要的诫命,他认为爱人实际上是爱神的一个重要表现,由于爱神,与神建立了新的关系,同时也就必然地使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第13章第34节)所以耶稣以此作为基督徒的一个重要标记:“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第13章第35节)在犹太教律法和传统信仰中不乏调整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如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然而,耶稣在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爱人不能仅停留在礼尚往来,知恩图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这个层次上,不能“单爱那爱你们的人”“单请你弟兄的安”。他认为这些连只注重外表、只在形式上遵守律法的法利赛人、文士甚至名声不好的税吏都不难做到。作为基督徒,对人的爱也应效法神对人的爱,也应是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的,普世性的,如同神“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一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主张宽恕,“爱仇敌”。“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第6章第14—15节),他还要求门徒们“不要与恶人作对”,“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第5章第39—44节)。他自己也曾为处死他的人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并不晓得。”(《路加福音》第23章第34节)耶稣认为这样做就成全了律法,他把达到上述要求作为进入天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指出“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第5章第20节)。

耶稣同时还强调,遵守律法不能徒有形式,“爱人如己”应是发自内心,爱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局限于外表,以追求好名声为目的。他针对当时法利赛人片面追求形式,只重外表,忽视内心,不看自己的种种恶行,专门指责别人,用静止、片面的观点执行律法等种种不良行为,讽刺他们是“粉饰的坟墓”,“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耶稣还引用犹太教《圣经》的话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旧约·何西阿书》第6章第6节,《马太福音》第12章第7节),指出“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马可福音》第2章第27节),反对从律法和传统信仰中抽去“爱”的实在内容,借口守安息日、遵循律法而拒绝做有益于人的事,从而否定“爱人如己”这一最重要的诫命。

五 耶稣的受难与复活

耶稣的行动与主张得到了大批犹太下层人民的拥护,也遭到了祭司贵族的嫉恨与反对。矛盾逐渐发展,最后,祭司们决心除掉耶稣,耶稣也认为有必要到耶路撒冷去和祭司最高当局进行决战。

大约公元30年4月2日,耶稣带领十二门徒,按照先知的预言骑着驴驹,在一大批追随者的前呼后拥中进入了耶路撒冷。欢迎的人们把衣服和棕榈树枝铺在路上,并高呼:“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和散那”是阿拉米文的音译,原意为“求你救助”。此处为欢呼的感叹词。)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圣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斥责祭司们把圣殿变成“贼窝”。耶稣洁净圣殿以后,就在那里医治病人,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耶稣和祭司贵族的矛盾达到了高潮。为了安全起见,耶稣白天在圣殿里教训人,晚上带门徒到耶路撒冷城外的隐蔽处去过夜。祭司们要除掉耶稣,又怕引起群众的骚乱,不敢在圣殿里公然下手,便买通了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作内应,伺机逮捕耶稣。

耶稣觉察到了犹大的叛卖活动,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是“受难的弥赛亚”必须走的道路,所以也就泰然处之了。

4月6日晚上,耶稣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和十二门徒共同吃逾越节的筵席。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耶稣又指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这就是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后来基督教会根据这段记载设立了“圣餐礼”。

晚餐以后,耶稣照例带着门徒到耶路撒冷城外的客西马尼园去。他预感到受难的时刻到了,就独自祷告祈求上帝给他力量。

这时,犹大带领大祭司的手下人来捉拿耶稣。昏暗中,犹大以亲嘴为号把耶稣交给了那些人。他们把耶稣捆绑起来带到大祭司那里去审问,门徒们都四散逃走了。

第二天早晨,众祭司把耶稣绑解到罗马总督彼拉多那里去,控告他自称是犹太人的王,反抗罗马,应判处死刑。彼拉多在犹太人的要挟下,把耶稣鞭打了,交人钉在十字架上。

耶稣被带到一个叫做骷髅地的刑场上,罗马士兵把他钉上十字架,上面钉着一块牌子,用希伯来文、拉丁文、希腊文写着:“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还有两个强盗和他一同被钉着,一边一个。一个强盗讽刺耶稣说:“你不是弥赛亚吗?救救自己,也救救我们吧!”另一个强盗责备他的同伙说:“我们受刑是罪有应得,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坏事,你还嘲笑他,难道不怕上帝吗!”耶稣就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最后,耶稣大声说:“成了!”就断了气。

耶稣的门徒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坟墓里。第三天一早,门徒们来到坟墓那里,发现耶稣的遗体不见了,有天使告诉他们说耶稣已经复活了。据《福音书》记载,耶稣曾多次向门徒们显现,并在复活后第40天升天去了。 75N/W5/i2pt5YCvI+Iujc7IOVH63HCv3KsTCgxVdntjUZazRFDsk0SMze97muM2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