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究竟是如何回应银贵钱贱危机对19世纪前期中国人民财富、价值与国家权威所造成的威胁?他们倡议国家插手消除危机?如果是的,要采用哪些方法?或则,任市场自行运转?
从1814年开始,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建议有:①国家发行纸币或铸造面值大于或等于实际价值的铜钱;②鼓励多使用铜钱而少使用银币;③政府用贵重金属铸造硬币,补充私商所持有银元、银两之不足;④维持现状。在不同的提议中,国家干预市场的程度有所不同。发行不能兑银的纸币或铸造面值大于实值的铜钱,是最强烈的干预主义者的建议,因为政府如此一来会以纸币或面值膨胀的铜钱兑换老百姓的商品或服务。维持私商提供银元或银两的现状,是最放任的提议,因为如此一来政府将继续以大部分的货币权力让给商人。发行可以兑银的纸币,或者以贵重金属铸造硬币,或者使用铜钱替代白银,或者铸造面值等于实值的铜钱,所有这些提议都将扩展国家的权力,但政府还提供一些有实在价值的物品交换民众的商品与服务。除了一些使用谷物、布匹、玉石、贝壳作为货币的建议之外 ,当时人处理这一危机的想法大抵可以归结为以上四种。
有生员资格的王瑬可以视为理解这些提议的一个焦点。他倡议政府发行不可兑银的纸币。王的理念见于所著《钞币刍言》一书,该书1828年撰写、1831年刊印,1837年以《钱币刍言》为改名再版。在乾隆末年就倡议政府发行纸币的父亲的指导下,王瑬用了近30年的时间撰写此书。 王父长久以来相信纸币的可行性,1814年翰林院编修蔡之定因为提议政府发行纸币而被处罚,王父即曾就此事阐述己见。王父评论道,尽管蔡讨论纸币发行在引用明代先例,而不是顺治时期(1644—1661)先例方面举例失当,但他认为如果能够去除弊端,纸币其实可行。
王瑬刊印《钱币刍言》献给垂死的父亲。 他同时将该书副本呈送高官与知名的学者,引发了无数的回应。 包世臣大约于1837年、魏源于1831—1837年间、许楣于1846年(1797—1870)严厉批评王瑬试图为国家掠取民财。很多这些批评刊印于《钱币刍言》正文,或者是其附录《续刻》中,而王瑬则在后续的《再续》中,引用历史中类似的建议,并以更多的注释进行回应。只是,其中并没有王瑬对许楣与魏源批评的回应。
伴随着这些争论,有关王瑬及其批评者的这些货币提议,在宫廷内外继续进行讨论。因此这场发端于王瑬著书的争论,代表了19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银贵钱贱危机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