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出口的总值中,茶叶出口值所占比例,1780年代至1830年代,约是90%(见表1.4),这在1830年代后期、1840年代初期和1860年代后期也是一样。此一比重,由1840年代后期到1850年代早期,在37.6%—72.2%间波动。
1872至1887年间,由于丝出口的增加,茶叶所占比重从53%落至35%。
而从1872到1895年,丝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30%—40%。
在图2.2—图2.5和表2.10—表2.12中可以看到中国茶叶、生丝出口量的波动。1857—188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生丝的总出口数值,然而,1825—1856年间的数值只显示了占中国出口主体的出口到大英帝国的数值。表2.14与图2.6也指出了中国在1857—1886年间鸦片的总进口数值与中国在1825—1856年间从大英帝国进口的鸦片数值。就此基础论,中国对英帝国年均茶叶出口量1857—1886年间是1825—1856年间的4.5倍(见表2.10),而年均生丝出口量则是6倍(见表2.10)。
图2.2 中国茶叶出口量(1825—1886)
资料来源:1825—1858年间的资料,引用自John A.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7;1859—1886年间的数据,参考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第324页。
图2.3 中国生丝出口量(1825—1886)
资料来源:1825—1858年间的资料,引自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7;1859—1866年间的数据,参考Eng,Economic Imperialism in China,p.31;而1867—1886年间的数据,则参考Liang-lin Hsiao,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p.102。
表2.10 中国茶叶出口量(1825—1886)
单位:磅
资料来源:1825—1856年间的资料,参见John A.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7;1857—1886年间的数据,参考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第324页。
表2.11 中国生丝出口量(1825—1886)
单位:磅
资料来源:1825—1858年间的资料,引自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7;1859—1866年间的数据,参考Eng,Economic Imperialism in China,p.31;1867—1886年间的数据,参考Liang-lin Hsiao,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p.102。
中国对大英帝国年均茶叶出口值,1867—1886年间是1825—1856年间的2.5倍(见表2.12和图2.4),而生丝出口值则是12倍(见表2.13和图2.5)。与之相对的是年均鸦片进口值,1867—1886年间为 1825—1886年间的3.5倍(见表2.14和图2.6)。的确,1857—1886年的茶叶、生丝出口快速增长,不仅抵消了鸦片和其他进口品的增长,而且也使白银在1856年前后回流中国。19世纪中国士人冯桂芬、《北华捷报》、英国蓝皮书以及其他西方观察者都注意到1853—1856年后的白银回流。
一位海关税务司将中国茶叶、生丝的大量出口与白银回流联系在一起:“由于其他国家对中国茶叶和生丝需求的增加,导致1838年使中国政府禁烟的白银外流现象,有了极其有趣的转折。”
不仅如此,白银外流问题和银贵钱贱危机也同时结束。当咸丰中期,白银回流中国时,银钱比价亦从1855年的2,100文降至1864年的1,190文(见图I.1和表2.6)。冯桂芬对此表示惊奇地说:
迨咸丰五六年,泰西诸国大水,桑尽仆。中华丝市骤盛,一年中买丝至六七千万两。各货及雅(鸦)片不足抵,则运银偿之。银遂骤贱,以迄于今,是为中外通市一大转关。
这表明1814—1856年间的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危机是高度相关的。表2.3显示中国对英(不包括印度)的贸易收支在1852年起由赤字转为盈余。就如同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危机发生之初,白银回流和银贵钱贱危机的缓和,也并非在各区域间同步发生,而是不同时间在不同地区发生。
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发生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出口丝的主要产区,并严重冲击到福建、江西、安徽、湖南以及湖北等茶叶产地。1850年代茶叶、生丝出口大增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何这些经济作物的贸易没有被太平天国运动所摧毁呢?原因如下:①只有部分茶叶、生丝产区被破坏;②由于国内战争,一些原本卖到国内市场的丝转卖到国外市场;③生产这些经济作物,是让那些因战争大幅减少人口的区域的人民重回土地后的求生基础;④尽管一些城市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惨遭破坏,但乡村地区仍在种植经济作物;⑤以闽北为例,不再将茶叶转运到被战争威胁的上海或广州,转由福州直接出口,并利用新的快速帆船与国际市场联系;⑥清朝与太平天国的领导们都鼓励生产这些作物出口,以获得致胜所需的军援。
表2.12 中国茶出口值(1825—1886)
单位:银元
资料来源:1825—1856年间的数据,参考John A.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p.7—8; 1867—1886年间的资料,参见Liang-lin Hsiao,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p.117。原始数据的单位都已换算成银元。
茶叶、生丝出口的增长还有其他一些原因。1847年后,由于缺少白银,一种以茶、丝换取鸦片的“以货易货”贸易模式发展起来,促进茶叶、生丝出口的增加。
1870年以前,日本现代丝工业尚未发展,中国在世界丝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1871年日本、印度和锡兰这些国家茶叶出口崛起以前,中国提供了全球85%的茶叶。
1873年,中国为了提高生丝的生产,又引进了蒸汽缫丝技术。
图2.4 中国茶叶出口值(1825—1886)
资料来源:1825—1856年间的资料,引自John A.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p.7—8;1867—1886年间数据,参考Liang-lin Hsiao,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p.117。原始数据中的单位都已换算成银元。
图2.5 中国生丝出口值(1825—1886)
资料来源:1825—1856年间的资料,引自John A.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p.7—8;1867—1886年间的数据,参考Liang-lin Hsiao,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p.102。原始数据中的单位都已换算成银元。
图2.6 中国每年鸦片进口值(1825—1886)
资料来源:1825—1856年间的数据,参考John A.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11; 1867—1886年间的数据,参考Liang-lin Hsiao,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p.52。原始数据中的单位都已换算成银元。
然而,如果没有一个兴旺的国外市场,茶叶、生丝出口也不会大量增长。中国海关报告和英国国会文书进一步举例说明,一个有利的世界市场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丝出口贸易快速扩张的重要因素。一个记载指出:“即使在当下的1843至1858年期间,中国爆发了极其可怕并且有高度破坏性的内战,但对外贸易仍有明显的发展。”
1863、1864年间,当太平天国运动在主要丝产区的江浙所造成的混乱和破坏达到顶点时,丝出口下跌了三分之二。但是,从1865—1873年,这些区域就已恢复了生丝生产的能力。
在1860、1870年代,英国领事屡次提及,由于市场非常活跃,即使生产技术没有改进,台湾茶叶也有很好的销路。
中国主要茶叶产区福建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些发展提示我们,不能仅仅考虑19世纪前期鸦片进口对中国白银的吸纳,也应注意到何以1814—1856年间中国的茶叶、生丝出口不能如1857—1886年间迅速增长到可以抵消鸦片的增长。
与18、19世纪晚期相比,其实19世纪初期中国的茶叶、生丝出口相对不景气。很明显,19世纪初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出口的茶叶价格低于18世纪晚期。
在英国市场上,每磅茶叶平均价格从1801年的36便士跌至1836年的19便士,又在1847年跌到13便士。
而通过东印度公司出口的茶叶额,若以银锭计算,在1760—1799年的40年间增长了400%,但在1817到1833年间仅增长了20%。
从人均消费量来看,1850—1884年间,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2.04—4.71磅)是1835—1849年间(1.43—1.69磅)的2.5倍。
如果1820年代到1850年代初茶、丝出口和1850年代后期到1880年代一样有利,出售茶、丝带回的白银将可以抵消用于购买鸦片和其他商品流出的白银。然而,19世纪前期茶、丝出口增长的缓慢,与鸦片以及其他进口商品的快速增长无法相比。
表2.13 中国生丝出口值(1825—1886)
单位:银元
资料来源:1825—1856年间的资料,见John A.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p.7—8; 1867—1886年间的资料,见Liang-lin Hsiao,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p.102。原始数据中的单位都已换算成银元。
表2.14 中国鸦片进口值(1825—1886)
单位:银元
资料来源:1825—1856年间的数据,参考John A.Messenger,India and China,p.11; 1867—1886年间的资料,见Liang-lin Hsiao,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p.52。原始数据中的单位都已换算成银元。
福建作为一个重要的茶叶出口省份,特别是闽北的情况,可以清楚地证明茶叶出口的不景气与白银短缺的关系。由于福建是个多山的省份,加上铜钱笨重不便携带,商人至该省贩运货物皆是易银而归。
1846年,福建巡抚就注意到茶叶市场所受的冲击与白银外流:“(闽省)本非产银之地。惟茶木客商贸易,兼用纹银,负载而来。然往返推迁,存留于本地者甚少。”
在18世纪,其他省份尚未使用白银时,福建就已普遍使用白银。然而在道光年间,闽北土地买卖用银的比例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