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银在中国这个大经济体中扮演如此重要的通货角色来看,中国事实上早在1842年以前就已深深地卷入外部世界之中。中国卷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原因,就是云南、缅甸和安南等陆上地区白银的供应不足所需。
从13世纪起,云南的矿山成为中国境内最重要的白银产地。 由1600年前后到18世纪末期,云南的白银产量增长了五倍,其后到1829年又下降到18世纪末三分之一的水平。 同时,在缅甸和安(越)南两国与云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由于当地人民缺乏采矿技术,18世纪中期时由中国人开发了银矿。 缅甸矿山于1747—1758年开采,安(越)南的矿山于1740—1775年开采。 当缅甸和安(越)南的矿山获利时,中国人常被劫掠。1758和1759年,缅甸的主要矿山遭到抢劫,所有中国矿主都返回家乡。由于越南政府的压力,1775年广西边界上越南最主要的银矿全部关闭。
来自缅甸和安(越)南的白银,连云南和广西两省所需都不能满足,因此该地白银很少运往其他省份。由于云南和广西省的交通运输困难,使得这两省大量依赖白银。《明史》提及:“(1451年前后)云南产银,民间用银贸易,是内地三倍。” 19世纪前期,“滇省市廛交易,俱系现银现钱,从无以钱票互易,注写外兑字样。” 缅甸茂隆矿所产白银,主要也是供给云南。1759年该矿关闭时,云南的白银供应严重不足。该年云南白银相对铜钱的价格高达2,500—2,600(偶尔甚至1两银换3,000—4,000文铜钱),但在其他各省仅是700—800文的比价。 安(越)南矿所产白银大多出口到广西,其形式多以银制手镯交换针、线、鞋、衣服等物。 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云南和广西两省的白银与铜钱的比价,是其他各省的1.5—2倍。 这说明了云南和广西两省白银的求过于供。除云南和广西以外,西藏也有自己的白银供应 。除这些地区以外的清代中国,主要从日本或拉丁美洲等海外地区取得所用白银。
日本一直到16世纪初期,仍需进口白银。16世纪中期,日本才积极开挖银矿,1575—1625年达到生产的高峰。 由于从朝鲜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即掺杂铅的“灰吹法”,使得白银可就地精炼并且产量急剧增加。
日本的白银生产比拉丁美洲早约10年,生产技术也不相同。日本最重要的银矿——石见银山,发现于1526年。1533年日本的白银生产开始采用“灰吹法”技术。在美洲,1535年西班牙政府首度于墨西哥的官营铸局铸造银元。 1556年,用掺杂汞的方法开采银矿由欧洲传播到墨西哥。 虽然日本也知道掺杂汞的方法,由于铅多汞少(汞还用于制造漆器、化妆品、药品以及镀铜),日本很少使用该方法。 明末的中国,同样在银矿开采中使用铅。 由于欧洲人对日本的白银感兴趣,相继传入欧洲冶炼手段、挖掘技术以及探勘仪器,更提高了日本的白银产量。 16世纪全球的白银贸易,主要来自日本和美洲(如地图1.1)。
16世纪日本消费许多中国的丝绸,刺激了银矿的生产以支付这些货物的进口。 1540年左右,日本开始向中国出口白银, 1560—1644年间,日本用白银交换中国的丝绸、衣服、水银、瓷器、古币、绘画、书法作品、书籍、药物、地毯、化妆品、漆器等物品。 在这之前,因为明朝大约在1372—1567年所实行的海禁 ,用中国铜钱和丝绸来交换日本硫磺和扇子的官方贸易中断了。1592年后,日本政府派遣商人从京都、大阪和长崎出发,去柬埔寨、安南、泰国、菲律宾、台湾等地贸易。这些地方进而将日本白银输往中国。 1550—1650年间,日本的白银依然出口到厦门和澳门。 在明朝海禁与倭寇并存时期,日本白银经常是通过走私运到中国。许多中国人、日本人和欧洲人都加入到这项非法贸易中。 虽然葡萄牙人在本国大多使用美洲白银,但在澳门主要使用日本白银来与中国贸易。 由于葡萄牙商人经常不遵照日本政府1609年颁布禁止上好品质白银出口的法令,1635年后他们被驱逐出境,较为顺从的荷兰商人则取而代之。 日本幕府也允许中国商人在长崎通商,用丝绸交换白银。1661年郑氏家族统治台湾后,代替荷兰成为日本向中国出口白银的首要中间商。随着荷兰商人撤回巴达维亚,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加入到中日贸易中。
地图1.1 16世纪全球的白银流通路线
资料来源:根据Iwami Ginzan Museum,History of Iwami Silver Mines,p.4改绘。
1648到1672年间,中国商人出口的日本白银是荷兰商人的2—4倍。白银外流引起德川幕府重视,幕府决定在1668年禁止白银出口,转而向中国出口铜来购买中国的丝绸。
由于矿山的损耗,日本早在禁止白银出口以及1685年进口替代政策发挥效力之前,出口到中国的白银已经逐渐减少。 日本通过长崎每年出口到中国的白银,17世纪初期约20万银元,1648—1672年增长到约100万银元,1673—1684年又减少到80万银元。1709—1762年,下降到最低点,每年约2,530银元。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由于购买铜和海产品,中国对日本每年出口约10万银元(如表1.3)。
日本的白银也通过朝鲜和琉球群岛转输至中国。虽然质量较差,但1686年日本通过对马海峡出口到朝鲜的白银,比由长崎直接出口到中国的多6.2倍,1694年更多了一千倍。 不过,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日本出口朝鲜的白银数量逐渐下降,甚至在1744—1747年间完全停止。
表1.3 日本经长崎出口到中国的白银数量估算(1601—1840)
单位:银元
各数据来源所用单位有日本的贯,有中国的两,有现代的公斤。根据小竹文夫,《清代にぉける银钱比価の変动》第213页,日本进口到中国的银元一两只含约79%的纯银,因此日本银元一两可折合成一个墨西哥银元。根据《日本史用语大辞典》,一贯日本银元约为3.75公斤。根据全汉昇,《明中叶后中日间的丝银贸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卷55期4,1984,页644,一公斤折合为25.098两,而一两银元又相当于1.45墨西哥银元。以下各数据之单位乃依此折算。
资料来源:
a.小竹文夫,前引文,页57,根据前人由德川时期留下记录计算而得之数字。
b.同上。此数字直接取自德川时期之贸易数据。
c.山协悌二郎,《近世日中贸易史の研究》,页214,引述以前学者计算。
d.山协悌二郎,前引书,页215根据当时一日记与笔记推算。
e.山协悌二郎,前引书,页214根据长崎当时留下的资料推算。
日本经萨摩藩 出口至琉球群岛转输中国的另一部分白银,1680年后超过了长崎——中国的白银贸易。 然而,琉球群岛运银通路的调整早于朝鲜对马通路。1715年后,日本琉球贸易中的白银大量减少,更多的是海产品以及其他杂货贸易。
综上所述,中国从琉球群岛的白银进口终止于1715年,从朝鲜进口终止于1747年,从缅甸进口终止于1758年,从日本进口终止于1760年,从越南进口终止于1775年。因此,作者认为1775年是中国从亚洲进口白银的终止年,同时也是中国几乎完全依赖拉丁美洲白银进口之始。
1571年,西班牙在马尼拉建立据点之后,西班牙属美洲殖民地通过菲律宾成为中国白银进口的另一重要来源。早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许多来自福建的中国商人已与菲律宾有贸易往来。1565—1815年间,每年都有1—4艘重达300—2,000吨位的大型帆船来往于菲律宾与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当时中国的白银与黄金比价,约是西班牙的两倍。中国丝绸和西班牙白银是当时足以支付跨太平洋航海运输成本的两件重要商品。一些白银也由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先从西班牙获得,然后再由大西洋出口到中国。 17世纪中期以后,西班牙运到菲律宾的白银,越来越被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所分享 ,例如,1810年马尼拉从中国和印度进口的货物价值相等。 越来越多的拉丁美洲白银也通过欧洲运到中国。
18世纪的英国,是将拉丁美洲白银输往中国最重要的欧洲国家。1699年,英国同中国达成了贸易协议,但是直到18世纪下半期,中英之间的贸易才开始有显著进展。1685年清朝开放四口对外通商,1757年后仅留广州一口,因此广州成为中英贸易的主要港口。 1760—1800年间,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值增加了10倍以上。 平均算来,18世纪下半期,英国占了中国与西方贸易总值的78%。
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对中国出口的白银,超过了普通货物,例如,1712—1740年间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的支付,95%使用银元。 由于茶叶在英国的普遍饮用 ,中国的茶叶是18世纪中国对英出口贸易的主体。1760—1799年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中,丝绸占16.59%、茶叶占83.41%(据表1.4数据计算)。1784年英国减税法(CommutationAct)通过以后,茶叶进口的从价税从117%减少到12.5%,茶叶出口猛增,几乎占到中国货物出口总值的全部。1780年代中国进口有所增长,但出口依然远远大于进口,因此进口了大量的白银支付贸易顺差。
表1.4 东印度公司由中国出口至英国的丝绸和茶叶数值(1760—1833)
单位:两
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页14.原资料缺1800—1816数值。
白银除了用于购买中国商品外,它进入中国还另有原因,即中国白银相对黄金的价格远远高于在欧洲的比价。18世纪上半期,黄金与白银在中国的比价,基本保持在1:10—1:11。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一书提到,同样单位的白银,在中国比在欧洲可以换到更多的黄金。
1700—1751年间,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瑞典和普鲁士总共向中国出口了68,073,182银元。1752—1800年间,这些国家向中国出口的白银增加到104,785,273银元。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开始加入与中国的贸易,1805年美国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为0.3%,1833年迅速增长到30%,1780—1833年,平均占到21%。 从中美贸易开始到1833年,根据推测,美国向中国输出了9千万银元。
拉丁美洲究竟是在何时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白银的主要供给者?这很难精确说出时间点。根据阿特威尔推断:“大约从1530到1570年代,中国的外国白银来自日本。” 尽管17世纪中国进口的日本与美洲白银都在增长,佛林和吉拉得仍都接受伊恩(Robert LeRoy Innes)的统计,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期,日本是供应白银给中国的最主要国家。 据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收集的资料,1601—1700年,日本白银占到中国进口总数的75%,拉美白银占25%。 佛林和吉拉得对这个数字在17世纪末期是否成立提出怀疑,因为该时期拉美白银的生产量和运到马尼拉的白银并不如先前学者所说的那样有所减少。 郑永昌进行了相同的观察,但他还注意到,1655—1683年清朝为反对郑氏政权而实施海禁,中国到马尼拉的帆船大量减少(如表1.5)。禁海令有可能减少了中国从马尼拉的白银进口 ,却促进了统治台湾的郑氏家族的对外贸易。如万志英所研究,该时期郑氏垄断了中日之间的长崎贸易。 此外,由于对马尼拉、琉球群岛以及安南通路仍然开放日本白银转运中国,这时期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白银数量,仍然高于从马尼拉或欧洲带来的拉美白银。
表1.5 中国到马尼拉的帆船数量(1570—1760)
单位:艘
资料来源:钱江,“1570—1760年中国和吕宋的贸易发展及贸易额的估算”,页72。
1709—1762年,中国从长崎输入的日本白银,全部价值仅为14万银元(如表1.3)。1721—1740年,中国进口的拉美白银则为6,800万银元。随着日本通过朝鲜和琉球群岛转输中国白银数的急剧减少,18世纪初期中国进口的拉美白银明显超过日本白银。但是,并不能太强调18世纪早期拉美白银对中国的重要性,因为:第一,拉美白银主要用于福建和广东;第二,除了中国之外,菲律宾也将拉美白银供应其他国家;第三,英国贸易增长缓慢。
18世纪早中期,日本出口到中国和朝鲜的白银骤然减少。当18世纪早中期中国因白银不够而铸造更多铜钱时,日本白银也在进入中国的通路之一的朝鲜消失无踪, 直到1876年朝鲜才进口拉美白银。从18世纪起到1876年,朝鲜在国际贸易和政府事务中很少使用白银。 主要用于云南和广西的缅甸和安(越)南白银,在18世纪早期变得非常重要,并且1775年以前日本白银依然流入中国。而该时期拉美白银进口到中国的情况增长缓慢,直到1775年后,拉美白银才开始供应中国的全部需求。
中国如此大量进口拉美白银,不仅仅是因为缺少白银,还因为银元作为一种标准化的交易媒介能够满足中国的商业发展需求。在1775年后进入中国而更方便使用的西班牙银元尤其适用。根据郑光祖的观察,一直到乾隆末年(约1790—1795),中国在长江下游与云南的金银比价皆由1:10涨为1:15(当时西洋各国的金银比价为1:16),及至嘉庆及道光年间,中国的金银比价才调到同于西洋各国的1:16。 由于使用白银,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中国越来越依赖于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