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出现并相当有名的“内藤湖南学说”声称,从宋朝以来中国的皇权专制越演越烈,在清朝达到极点。 近年来西方对于清朝的研究都强调,清朝比明朝更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可从以下两点看出:清朝征服中亚地区后,疆域几乎增加了一倍,另外,清朝为加强统治设立了军机处。 最近关于18世纪中国货币体系的研究指出,铜钱体系的强化是中央集权的一个发展。在一些大规模的交易中,使用较多的是铜钱而不是白银。 本研究将呈现,在1770年增加使用铜钱的趋势停止后,铜钱的铸造也跟着开始下降。而在1770年之前,清政府还允许使用私铸的铜钱以及前朝或其他国家的钱币,而在跨省的交易中,铜钱还是不能替代白银。大约从1775年开始,在缴交赋税和普通交易中更倾向流通白银,到了19世纪前期,白银在整个大清帝国范围内已广泛使用。当向更高层级政府解交赋税必须使用白银时,地方政府不得不和钱庄往来。尽管政府规定了用于缴交税款的白银样式,但操控钱庄的商人却决定了白银的供应和熔铸,而白银供应的源头还是商人通过国际贸易取得。
学者们争辩是否是自1600年起中国因为使用白银而与世界经济变得相互依赖。 有学者甚至将这种情况回溯至1500年。 本研究将指出虽然中国从16世纪已开始进口美洲白银,同时却也可获得亚洲白银,但是大约到1775年以后,中国几乎全部依赖拉丁美洲供应白银。随着这种变化,中国的货币主权与更大范围内的世界经济越是相互交错。
来自纽约的传教士卫三畏(S.Wells Williams)在1863年出版了《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该刊物提及:“在如此商业化的中国社会中,她的人民竟然缺乏自己国家所铸造的贵重金属硬币……这甚至在亚洲国家中也是唯一的例外。” 本章接下去的部分将描绘1500—1850年间中国白银与铜钱个别的需求和供应变化,显示出中国的货币体系,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包括亚洲一些国家相比较,是如何特殊地依赖于世界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