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著名的大饭店登瀛楼,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响当当的老牌子。在民国时期,去登瀛楼吃饭是很多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当时位于法租界的登瀛楼,其雅间内全是楠木桌椅,餐具是景德镇专门烧制的仿宫廷“万寿无疆”器皿,配以银盘、银叉和银勺,极尽奢华。吃饭的客人多为达官显贵、富绅商贾、社会名流,留下许多墨宝。比如登瀛楼的牌匾,就是由前北洋政府内政总长、交通总长张志潭题写的,题匾的交换条件是让登瀛楼的名厨将厨艺教会他的三夫人。不过,当年张志潭题写的匾额早已不存,如今店内保存下来的是溥佐先生和津门书法家王颂馀先生题写的两块匾额。解放后也常有文人在此雅集。20世纪50年代初,城南诗社社员曾在登瀛楼饭庄宴集,席间赋诗联句,留下一段佳话。
这天,登瀛楼来了一群客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几个服务员窃窃私语:“你们说,那几位穿着灰蓝色干部服的,肯定是政府大官。咦,后面跟着的年轻小伙子是谁啊?”
有人接口道:“怕是秘书吧。”
另一人文绉绉地反驳说:“这个小伙子清隽挺拔,温文儒雅,身上散发着书卷气,怕是还没出校门呢。”
谈话间,那群人已经走了过来,服务员立刻迎上去。一番忙碌过后,众人纷纷落座,其中一位领导笑着说:“小石啊,今天你是主角,快过来坐这儿。”
这位领导口中的主角,正是石学敏。他怎么会来登瀛楼呢?这要从一次谈话说起。有一天,机关党支部书记找石学敏谈话。他是复原军官,石学敏一向敬重这位老领导。老书记问石学敏:“你怎么不想入党呢?”
石学敏不解地问:“什么叫入党?怎么入啊?”
当时,学生中没有党员,更没有党支部,所以他对入党根本没有概念,也才有此一问。老书记盯着石学敏:“你就说想不想吧?”
石学敏思忖了片刻,坚定地说:“您是位好领导啊,您都这么提醒我,我当然想。”
没过一个月,老书记找到石学敏,扬着一张纸笑着说:“填表吧。”
就这样,石学敏在大学入了党。那时大学里的学生干部很受重视,因为石学敏在中学就是团支部书记,到了大学还是团支部书记,所以机关党支部决定收他入党。
大学生入党在当时特别难,条件极其苛刻,石学敏却恰好符合要求。他出身好,学习成绩更是出色。当时是5分制,在大学一年级时,有的学生专业课成绩不错,但体育不行。石学敏的各门功课都拿了5分,体育又极棒,不仅爱好游泳、田径,还担任校篮球队的队长。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运动,石学敏都出类拔萃,成为学院第一个全优生。
入党后,石学敏当上了机关团委的副书记,也是党委委员。他是第一个被批准入党,也是第一个加入机关党支部的大学生,绝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这些荣誉都是通过他的努力得来的。石学敏一心成才,他没有现在大学生这么多活跃的思想,只有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劲头,无论学习、做事都一丝不苟、力争上游,力求做得更好。他很清晰自己要走的路,就是拯疾济羸,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
他也确实做到了。1959年,作为全国大学生的标杆,石学敏被请去人民大会堂开奖励大会,学院组织部长陪着他一起去的,这相当不简单。从北京回来后,天津市政府又把他请到登瀛楼,于是有了上文的一幕。
石学敏那时总觉得:“共产党太爱我了,在众多学生当中,把我推到了这个地位!”
人的成就超不过他的眼界。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得不断扩展眼界。看看别人在做什么,这很重要;了解行业的动态,也很重要。天津中医学院为了培养石学敏,组织部长带他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好几个省的医学成果展览会。在展会上,石学敏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灭传染病的措施,以及全国各地的医学科研成果、临床实践和实用性较强的新技术、新方法。
接触到这些信息,就像蓄电池在充电,石学敏贪婪地吸收着其中的养分。领悟到这是学院对年轻学生的爱护培养,也是一种激励措施,他心里火辣辣的,非常感动。
这些经历对石学敏来说,是增长见识的机会。他开阔了眼界,对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有了了解,对以前知道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这些历练,他处事更加从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