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苦练基本功

意识到医生所要承担的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石学敏不辍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他深知:学医时间较长,不仅上中医课,也上西医课,压力真是很大;以后当医生还要经常加班,必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所以在大学,他仍是校篮球队队长,同学们经常在篮球场上看到他的飒爽英姿,游泳池里也能找到他的矫健身影。柏拉图认为:体育精神是一种最为高贵的精神,因为人们从事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获得道德上的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石学敏不仅身体强健,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长久地应用出来,也磨炼了意志,造就了他勇敢、拼搏、执著进取的性格。

曾经见识过武祖用针灸把疯子治好,石学敏从小就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这门技艺太神奇了,病人不用吃药、输液,也不用做手术,只用数枚小针就能起死回生、针下病除,不愧为中医的医骨。上大学后,他又了解到: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由于偶然被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分,出现病痛被减轻的现象,从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此为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灸法产生于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经过长期摸索,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被选为灸治的主要材料,2000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指的就是灸术,书内还详细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操作简易、疗效显著、极少副作用以及费用经济,从而广泛地被人们接受。这也让石学敏明白:中医不熟悉经络,不懂针灸,是不够全面的。故此,还未学到《针灸学》之时,他就记住了十二经脉的走行,更把一张人体脉络图倒背如流。

基础课结束后,针灸学老师开始领大家认识穴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指身体内的针、灸刺激感的传递通道。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老师一边指着标注着穴位的模型图,一边讲课。

学生们认真地做着笔记。很快,老师让大家分组辨认穴位。轮到石学敏的时候,他胸有成竹地站在人体模型前,等待老师的提问。老师每指一个穴位,他立即答出相应的名字,直至把老师教的12个穴位,都准确无误地说了出来。针灸学老师满意地点点头:“一字不差,非常好!”

通过初步学习,石学敏对针灸的作用机理与腧穴的定位及主治有了一定的认识。他又找来《针灸甲乙经》《铜人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医书,先是阅读、背诵经络原文,再沿着经穴的相生顺序寻找穴位,自己一穴一穴地摸索。越是深入进去,他越入迷,觉得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向自己招手。

等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简单的针刺操作之后,激发了进一步研究下去的兴趣,恨不得马上就能学会。可他也清楚,针灸必须有真本事,针刺技术的熟练与否,对疗效有直接关系。为了练好针灸,他先在自己身上扎针。

胆大心细的石学敏,第一次出手,就很顺利地把针扎进身体中了。别看小小的一根银针,很多人却因怕疼舍不得下手,或者不熟练,第一次施针不但没扎进去,还出现了弯针、扎错位置、手抖、剧烈疼痛甚至出血,从此对针灸产生畏惧心理,担心扎出问题带来风险。

根据老师的授课内容,以及查阅相关医书,石学敏了解到:人的皮肤由表及里共分三层,即表皮层(没有毛细血管)、真皮层(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皮下组织(毛细血管较少)。针灸之所以会有痛感,是因当针透过真皮层时,刺到毛细血管产生的。只要让针尖快速穿透真皮层进入皮下组织之下的肌肉层,就能有效地避免进针疼痛。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窍,石学敏在练习针刺时,就学着使巧劲。他用拇指与食指持住针柄,把针尖藏于中指指腹处,用中指瞬间点扣所要针刺的穴位。只见他手指稍微一用力,针尖就快速穿透皮肤,进入肌肉层,然后再小幅度地以提、插、捻、转的手法推针,使针插入肌肉深层。

此时被扎的穴位,如果把针紧紧地包住往里吸,就像鱼吞钩时吸着往下沉,病患自觉产生酸、麻、肿、胀的感觉,这就是“得气”了。病患会有循经感传的现象,即穴位受刺激后沿经脉路线出现酸、麻、胀、热等针感(即中医的“气”)。这个特点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叫作“气至而有效”,通俗来讲就是当针感沿着经脉到达患病的部位时,治疗就有效了。反之就是“滞针”——针扎下去感觉空空的,像扎豆腐那样,针下松软,提插时有“滞涩感”,患者也感到刺痛、不舒服。

扎针练到不痛、不出血只是初步功夫。石学敏和舍友们课后回到宿舍,大家互相扎针,勤加练习,基本功都很扎实。

练到“得气”可就难多了。要想在扎针的时候,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向、深度、速度扎进去,就必须在比人肉更难100倍的物件上练习才行。为了获得针感,石学敏把一打毛边纸叠起来,达到三寸厚的程度,然后绑得紧紧的,使之成为一个纸垫,在这上面用针是很难刺的,一开始根本刺不进去。要想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运针自如,他就天天拿针扎,可谓手不离针。他每日勤奋苦练直刺、斜刺、横刺、旁刺、反刺、倒刺、浅刺、深刺、重刺、轻刺,用进、退、提、插、捻、捣、搓、弹等各种针刺手法,去扎那一摞厚厚的毛边纸,直到把手都练得蜕了一层皮。从起初扎不动,练到一针扎下去可以力透纸背,就是这样练过来的。如此练习下来,纤细的银针在他手里好像变魔术一般:针扎入病人皮下,可以提起皮,针却不会出来,而且针在里面调方向,病人也感觉不到痛。这样高超的针术用到病人身上,才会出现神奇的效果。

最早受益于石学敏高超针术的不是别人,竟是他自己。原来一次打篮球时,石学敏在快攻中正准备扣篮,突然被后面的人撞了一下,身体失去了平衡,下落时本能地左手撑地。只听“咔嚓”一声,他暗叫不好。此时左臂疼得不行,手肘的形状都变了,呼吸也觉得困难。队友们立刻把他送去医院,医生诊断石学敏的左臂严重骨折。帮他复位后,石学敏的左臂被裹上了厚厚的石膏。

2个月后,石膏被拆下来。由于桡神经、尺神经受损,石学敏的左臂肌肉萎缩,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他试着动了动左臂,发现大拇指和食指发麻,没有一点知觉,手腕和手指根本抬不起来。医生叹气道:“你的骨头已经没事了,最麻烦的却是神经受伤。如果不好好治疗,以后就残疾了。”

石学敏心里咯噔一声,问他:“有什么办法能治疗神经损伤吗?”

那个医生说:“其实临床实践中发现,配合针灸治疗的骨折患者,比没有运用针灸治疗的患者,康复期明显缩短。对于没有完全离断的神经损伤患者来说,针灸治疗更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神经损伤的治疗黄金期是3—6个月,在此期间你可以试一试。”

于是,石学敏开始对左臂做针灸治疗。同学们也使劲给他扎针,针刺石学敏的大杼、肩井、肩髃、臑会、手五里、手三里、灵骨、大白、合谷、腕顺、上曲、下曲、肾关、四肢等部位,那条胳膊上有时被扎上一两百根针。宿舍没人的时候,石学敏就自己给自己扎。他用捻转法进针,得气后用泄法,留针,等酸麻到达肩臂后,再将针起出。这一番行针,耗时长久,他的额头渗出了密密的汗珠。一段时间后,原本萎缩的胳膊渐渐有了起色,重新长出了肌肉,也恢复了力气。

此事带给石学敏很大的信心,他不仅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行针也更加得心应手,对博大精深的针灸愈发心醉。 7qdAWqEMC11WMSMfxcQtV1S+Fs8POaHnujqUpZmlXcRpW6tWfVp+wt6qwFAZ6r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