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式风格发展历程

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由传统中式风格随着时代变迁演绎而来,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历代人民勤劳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中式风格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点,从商周时期出现大型宫殿建筑之后,历经汉代的庄重典雅、唐代的雍容华贵、明清时期的大气磅礴。如今在现代设计风格的影响下,为了满足当代人的使用习惯和功能需求,形成了新中式风格,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

⊙ 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象征之一,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

⊙ 将东方韵致与现代美学融合为一体,演绎出传统的人文情怀

⊙ 月亮门是在中国古典园林或住宅的院墙上开设的圆弧形洞门,因圆形如月而得名

商周

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是在商周时期逐步形成的,中式风格建筑的一些特征,如夯土台基、木构架、斗拱、院落式组合、对称布局等在这个时期均已出现。此外,等级制度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建筑中,商朝的墓葬制式即是典型的例子。到了周朝,等级制度更加谨严,例如对各级城市的面积、城阙高度、道路宽窄等均有明确规定。

从商周时期墓葬中发掘出的大量青铜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建筑规模应该较为庞大,而且往往建造在土丘之上。宗庙和宫殿是该时期最为核心的建筑,其中宗庙一般用于祭祀和藏纳礼仪重器,宫殿则供君王及其王室居住并处理行政事务。通过中国园林史相关的研究发现,周朝已经出现了营造苑台,并初具园林的形态。由此可以推断,在宗庙和宫殿建筑内部,一定也遵循着礼制,并摆设各种器具,在当时的居所中已经有完整的起居用具,比如矮脚的床榻、几案都已经被广泛使用。

商朝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核心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到了周朝,青铜纹饰讲求通体满花,并有上下层次,甚至高起如浅浮雕,这种雕刻装饰工艺被称为“三层花”。兽面纹、动物纹较具体,直接取材于现实动物,例如著名的后母戊鼎耳部的虎噬人形象。

⊙ 俎是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也是切肉用的案子。青铜俎的出土数量很少,已发现的有商周和战国时期的

⊙ 商周时期青铜器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出现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家具。到春秋战国时期,木业制作已有了斧、锯、凿、铲等工具,测量也有了规矩准绳。商朝的木质家具没有任何实物流传下来,但是从出土的商朝青铜器中,仍可窥见当时家具造型的一些蛛丝马迹。由于商周时期人们都是跪坐的,因此只有案、俎、禁(置酒器具)等矮型家具。周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并且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包括器皿和家具的使用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同时,家具的功能性分类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秦朝建筑是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秦朝统一中国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因此其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从文物和记载中得知,秦朝建筑具有雄伟、浑厚、博大、瑰丽等特点。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城郭、宫殿、陵墓。据记载,秦始皇每灭亡一个国家,就会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

秦朝建筑已开始依据使用者的身份,以及不同的使用功能来布置空间,宫殿建筑是当时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宫殿内皇帝坐处筑有台,以显示其地位的威严和不可侵犯。商周时期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在秦朝已被作为普通的器具使用。但酒器、食器、水器、兵器、车马器、建筑构件等分类十分复杂,很多室内摆设如禁、案等都与存放这些器具有关。虽然至今没有发现有关于秦朝家具的文物,但史传阿房宫在被烧毁时,大火三月不灭,由此看出其殿堂的恢宏及室内家具陈设的豪华。

秦朝是中国绘画繁荣而有生气的时期,秦始皇虽实行文化统制,钳制学术,但绘画艺术并未停止发展。秦朝的绘画风格不仅继承了战国时期创立的写实作风和表现方法,而且还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实用性、装饰性和神秘性风格的束缚,显示出了明确的表达与力量。此外,秦始皇追求奢华享乐,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而宫殿的顶梁架柱、山节藻棁、墙壁门窗都需要绘画来装饰映衬。自先秦开始,壁画日渐成为装饰宫殿、庙堂甚至墓葬等建筑的一种重要方式,秦宫遗址残存的壁画仍令人瞩目。

⊙ 秦始皇陵铜车马二号车为“安车”,为秦代皇家专车,饰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秦咸阳宫复原图

从文献记载中可知,汉代的绘画艺术十分兴盛。汉武帝不仅设黄门之署,培养一大群画工,还创置秘阁,搜罗法书名画,以供鉴赏。汉代从宫室殿堂到贵族官僚的府邸、神庙、学堂及豪强地主的宅院,几乎无不以绘画进行装饰。“富者土木被文锦,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这既是汉代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建筑的装饰特征。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除丝帛以外,最能施展绘画才能的载体恐怕就是墙壁了。汉代皇宫中的壁画,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不少。此外,汉代兴厚葬之风,因此在墓葬中也保存了一批壁画。由于流行“事死如事生”的墓葬文化,因此墓室壁画能够大致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

汉代的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此时的建筑特点是高台建筑减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除了大规模建造宫殿、坛庙、陵墓外,贵族官僚的苑囿私园也已经出现。此外,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其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 观伎画像砖(东汉墓室内装饰图像)

⊙ 打虎亭汉墓壁画的宴乐场景

汉朝是我国低型家具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当时人们仍然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是以床榻类的低矮型家具为主。筵席类铺陈用具仍非常流行,但制作上比先秦时期更为精美,一般边缘部位都被包裹,而且品种样式也更加丰富多样。此外,漆艺的发展让汉代的漆木家具进入了全盛时期。彩绘的漆家具艳丽夺目,有的甚至还会以金银片、铜饰件、珠宝、玻璃等作为配件进行装饰。曾有文献记载汉代的漆木屏风“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可见其制作极耗费人力物力,也充分体现出汉代家具的精细与考究。胡床的出现显示高型家具开始受到欢迎,人们“席地而坐”的方式逐渐被替代,“跪”改为“坐”,解放了双腿。

⊙ 交椅

⊙ 胡床

魏晋南北朝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社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时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由于佛教文化的传入,魏晋时期的建筑变得更为成熟。宫廷和宗庙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多样化。这一时期各国都建造了都城和规模宏大的宫苑,宫苑布局十分注重山水自然之间的结构关系,造景引人入胜。此外,魏晋时期还有大量的寺观建筑,其中多植有树木花草,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魏晋南北朝 300 余年间,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但大型建筑仍是以土木混合结构为主。此外,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由古拙、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逐渐向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一改前代的正统汉风,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特别是佛教、道教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家具的演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人们在崇尚佛教的同时,其坐立方式的改变影响了佛教塑像的造型。胡床进一步普及,矮几有拔高的趋势,所有高型家具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的高型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

魏晋南北朝的家具种类众多,其中包括几、案、椅、凳、床、榻、步辇、屏风、布障,以及镜台、橱、箱等。由于佛教的兴盛,家具上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如墩上的莲花瓣装饰等,反映了魏晋时期尚佛的社会风气。此外,印度等地的家具装饰纹样随同佛教艺术传入,其中以莲花纹、卷草纹和火焰纹的运用最为广泛。

⊙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中的家具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隋唐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广泛,外来的装饰图案、雕刻手法、色彩组合等,大大丰富了当时的建筑设计。同时,很多外来装饰纹样经过中式手法表现得极富特色,如当时盛行的卷草纹、连珠纹等。外来元素的搭配使用,使隋唐时期的建筑以及家具装饰显得更加绚丽多彩。由于佛教、道教的兴盛,在长安、洛阳等城中出现了大量的寺院和道观。同时,居住在城中的王公贵族,也竞相建造高大华丽的私人府邸。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也有巨大发展。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是规划严整、气魄宏伟,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此外,隋唐是我国家具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宋元,并且融会国内各民族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因此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家具,特别是高型家具继续得到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古典家具的内容。

⊙ 〔唐〕佚名《唐人宫乐图》

⊙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

唐代初期出现了蓬勃进取的精神风貌,长时间的战乱和流离失所,让人们的生活热情在江山统一后得以迸发。“贞观之治”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唐代家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其浑厚、丰满、宽大、稳重的特点。虽然体量和气势都比较大,但在工艺技术和品种上都缺少变化。豪门贵族们所使用的家具种类比较丰富,尤其在装饰上非常华丽,这在唐画中多有写实体现。此时家具出现了复杂的大漆彩绘和雕花的花卉图案,从唐代敦煌壁画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莲花座、藤编墩等,还有形制较为简单的板足案、曲足案、翘头案等。

五代

五代时期的木构建筑留存很少,其中山西省平遥县的镇国寺大殿是留存至今的五代木构建筑。吴越国以太湖地区为中心,在今杭州、苏州一带兴建寺塔、宫室、府第和园林。南方早期的砖塔均为吴越所建,如苏州云岩寺塔、杭州雷峰塔,后者开创砖身木檐塔型,成为后来长江下游的主要塔型。其中最典型的包括杭州灵隐寺的吴越石塔,以及南京的南唐栖霞寺舍利塔等。

五代时期的建筑主要还是延续了晚唐时期的风格,但由于地方割据、多国并存,以及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入主中原等因素的影响,其建筑的地域差异性也随之逐渐扩大。在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等绘画艺术上也都有所体现。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很多文人士大夫崇尚隐居式的生活,因此,山水画的创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五代时期的高型家具比唐代更加普及,同时家具的功能区别日趋明显。在家具装饰上,和唐代家具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不追求花式,趋于朴实无华。床、桌、椅、案等家具的样式都十分简洁、朴素。不仅体现出了家具体态的秀丽及装饰的简化,同时也为宋代家具步入成熟奠定了基础。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门望族们以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为时尚,许多重大宴请、社交活动都由绘画高手加以记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画面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时期家具的使用状况,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这些家具以完整简洁的形式,向人们预示了明式家具的前期形态。

⊙ 〔五代〕卫贤《高士图》局部

⊙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宋朝的商品经济、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的建筑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在《清明上河图》中,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等。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宋朝在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于系统化与模块化。此外,建筑物的类型丰富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有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此外,为了扩大室内的空间与提高采光度,通常会采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健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此外,还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设的建筑模式。

⊙ 〔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 〔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宋代建筑着力于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重细致处理。如一些宗教建筑中,会设计供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将幻想中的极乐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此外,在墓葬建筑中,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等题材的壁画或雕刻,期望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宋代家具借鉴建筑的梁架结构,取代了隋唐的箱型壸门结构。开始使用束腰、罗锅枨、矮佬、霸王枨、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马蹄脚等部件,部件之间多以榫卯结构固定,并更加关注家具的外形尺寸以及结构与人体的关系,使家具结构更趋合理。在家具的装饰上,不再重视复杂的细节雕琢,而是只在局部加以点缀。观其外简洁利落,观其内隽永挺秀,与宋人简洁朴素、注重内在的审美观更加契合。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人的居所经常是处于迁移之中的帐篷,因此室内家具 大多是便携的地毯、矮脚的展腿式桌子等。虽然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族,但传统文化并没有中断,仍是汉制。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整体的建筑风格显得简单粗糙。元代建筑风格粗放不羁,在金代盛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多用原木做梁,因此外观较为粗放。

元代盛行用壁画装饰皇家宫殿和达官贵族的府邸。据文献记载,元代宫中建嘉熙殿,一些著名画家如商琦、唐棣等人曾应召为该殿画壁画。一些达官贵族为附庸风雅,也请名画家在府邸厅堂内画一些山水、竹石、花鸟一类题材的壁画。元代壁画的盛行,给一大批民间画工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天地,从而使唐宋以来吴道子、武宗元等人的优秀壁画得以继承和发扬。

元代家具虽沿袭了宋代家具的传统,但也有了新的发展,其结构更趋合理,为明清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匠师在承具上做了两个创造性尝试:一是桌面不探出的方桌,其外形见于冯道真墓壁画,高束腰,桌面不伸出;二是抽屉桌,桌面下设抽屉的创意,后为明代家具所继承。元代初期的家具体量往往较大,而且在造型上具有雄健豪迈的浮夸形式。蒙古族是在草原上极目千里的民族,同时由于强盛民族的扩张心理,让家具有着非常厚重饱满的外形。关于这一点,还可以在元大都宏大的规模和元青花瓷器厚大的胎体上得到印证。

元代家具的木工工艺继宋朝以后又取得新的成果,不管是部件结构的组成方式,还是装饰件的设计安排,都遵循木工制作高度科学性的要求,以合理的形式构造表达了人们对居室家具的审美观念。此外,元代家具上的雕刻,往往构图丰满,形象生动,刀法有力。常用厚料做成高浮雕动物及花卉,并嵌于框架之中,给人以凹凸起伏的动感。

⊙ 山西大同市元代冯道真墓壁画

⊙ 元代壁画艺术宝库——山西芮城永乐宫

⊙ 〔元〕刘贯道《消夏图》

明代

明代的建筑风格,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虽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主要特点。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相对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则趋于烦琐。此外,由于砖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同时产量也有所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状况。琉璃制作技术也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琉璃塔、琉璃门、琉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代有所发展,更加彰显中国建筑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特点。

明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各类建筑的发展。首先是南北两京(南京、北京)和大规模宫殿、坛庙、陵墓和寺观的建成,如两京宫殿、十三陵、天坛、南京大报恩寺、武当山道教宫观等,都是明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群。曲阜的孔庙也在明朝中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此外,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

明代是中国家具史上的一个兴盛期,其家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称为“明式家具”。 由于文人参与家具的设计,所以明式家具中往往夹杂着文人的意趣。明代家具各部分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的匀称、协调。家具各个部件的线条,刚柔相济,挺而不僵,呈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此外,明代家具的榫卯结构,也是极富科学性。在跨度较大的局部,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卡子花等,既美观,又牢固。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当时留存下来的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传统榫卯结构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 〔明〕杜堇《玩古图》

⊙ 〔明〕黄花梨六柱十字绦环围子架子床及脚踏

⊙ 〔明〕黄花梨夹头榫画案

⊙ 〔明〕黄花梨透雕如意纹圈椅

清代

清代的建筑群体布局与设计已趋于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清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复兴小高潮,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宏伟的离宫、园林及宗教建筑,特别是宫苑建造集历代造园经验之大成,规模之大也是历史上罕见的。

清朝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 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由于清朝的版图较大,境内少数民族多,因此居住建筑类型特别丰富。各地区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居住建筑的千变万化。同一地区和民族不同的经济地位,又使居住建筑产生了明显的差别。因此,这一时期的民居建筑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居多。此外,经济的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因此艺术风格上的装饰主义十分盛行,并从日用生活品开始向建筑上推移,如砖雕、木雕、石雕等技艺在建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清代初期的家具延续了明代家具朴素典雅的风格,在用料上更为丰盈,除硬木外还选用了优质的软木,品种上也更多。雍正、乾隆年间,是家具生产的高峰时期,贵族为追求富贵享受,在家具造型上讲究用料厚重,尺度宏大,雕饰上竭力凸显皇家的威严,纹样极其繁复,装饰手法更是史无前例。由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清代家具通常会在装饰上采取多种材料并用的方式,这是历代家具所不能比拟的。此外,清代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代家具的榫卯结构,充分展现了挂销穿榫的特点。

⊙ 〔清〕丁观鹏《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

⊙ 〔清〕黄花梨螭龙纹五屏罗汉床

⊙ 〔清〕黄花梨雕螭龙纹南官帽椅

⊙ 〔清〕紫檀卷草纹八仙桌 FvWsvqVqMfZxTF0acIsceGYEtFwYZsdc+9wUgu1eA7GxHjpsbW4NdPEHbOCDp5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