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7日,援鄂队员在G505高铁上与列车长和乘务人员合影留念(摄影:韩璐)。
为了疫情防控,夫妻二人,
一个驰援武汉,一个坚守北京。
天各一方,遥相守望。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爱成大爱。
这是他来到武汉的第20天,在去往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进行督导工作的路上,手机微信语音里传来小儿子用牙牙学语奶声奶气的声调,跟着喊出“Hello Kitty”的声音,他和同事都笑了。他说:一定是姐姐在逗弟弟学说话……
2020年2月17日上午9时,他接到电话:“下午4点出发去武汉,你能去吗?”“能!”,一个字,坚定的没有一丝犹豫。
他是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与老龄健康管理处健康促进室王静雷副主任,从主动报名驰援武汉时起,他一直在等这个电话,不断更新着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时刻关注疫情进展,改掉了十几年来夜里睡觉手机静音的习惯,时刻准备着奔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他的妻子是北京市顺义区疾控中心的一名党务工作者,农历春节前就已经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每天负责接听电话解答群众关于疫情防控政策的咨询和问题,春节假期未曾休息,每天回到家里累得连话都不想多说。那时他是一名疾控人的“家属”,准备饭菜、带孩子复习功课,他是她的坚实后盾。当他接到奔赴武汉通知的时候,他只有把不到八岁的女儿和不到两岁的儿子一起交给岳父岳母,现在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是整个家庭的后盾,而远在内蒙古老家的父母至今也不知道他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出发前,女儿哭红了眼睛,他跟女儿说:“这是爸爸的工作,更是爸爸的职责,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要担起责任。”妻子默默地说了一句“家里有我,你放心”,他简单的回应“没事,就是出差,只是时间长一些而已”,而身边的大女儿已经泣不成声。
武汉抗疫的这些日子里,在中国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一级响应流行病学调查督导队队长、驻武汉江夏区工作组组长丁钢强研究员的带领下,白天他和组里同事共同梳理既往的病患资料,参与流行病学调查,对每个新发病例抽丝剥茧般的寻找线索。晚上,他还要负责汇总全湖北省公共卫生援助人员当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建议,并连夜上交给国家卫生健康委驻武汉工作组信息员,由于每天都是凌晨才能休息,他调侃道:来到武汉以后只能“当天”睡“当天”的觉。
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他们跟当地疾控中心和江西省前来援助的疾控人共同建立起工作交流微信群,名字叫“江夏疾控一家亲”,带着不同口音的疾控人密切合作,精神拧成一股绳,工作劲儿往一处使,他们的足迹走过雷神山医院、大花山方舱医院,走过全区所有的养老机构等重点防控场所和重点防控社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以疾控人独有的素养对每个数据“较真儿”,向数据要证据,通过数据的分析对区域疫情总体趋势进行研判,向当地行政部门提供第一手科学数据和政策建议,推动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科学化、精准化。
每当忙里偷闲跟家人视频时,小儿子都会指着姥姥家的门,说“家……家……”,因为他一直都认为爸爸在北京自己的家里,只是没有来看他,想回家找爸爸。当懂事的大女儿在学校组织的网上班会中,将亲手写的信读给他的时候,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个寒假,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很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不用上班,而你们因为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只能扔下我和弟弟加班工作,坚守岗位……希望你们早日战胜疫情,平安归来!”
王静雷通过电话进一步核实密切接触者细节等流行病学调查内容(摄影:刘宇靖)。
在疫情防控一线,经党小组推荐,王静雷同志成为江夏工作组中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培养人,他说:疫情当下每个疾控人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党员都要以万分的努力迎接考验,用实际行动写好我们疾控人在党旗下的故事。
阳春三月,武汉的天气已经逐渐变暖,花草已经开始萌芽,他见证着一个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从路上空无一人,到恢复热闹繁华,他说:“他只是众多援鄂公共卫生人中的一员,为武汉而努力是他今生的骄傲。”现在的他每天依然和同事忙碌在抗疫一线,他说:“希望疫情早些结束,可以赶在女儿生日前回到北京,给家人一个温暖的拥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