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序

一段并不轻松的童年回忆

童年,总是和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等美丽动听的词句联系在一起,有关童年的回忆自然也往往充满了孩提时代那色彩斑斓、童趣盎然的画面,使人心潮激荡,让人浮想联翩。然而,德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小说《夏先生的故事》里展示的一段主人公的童年回忆,却让那富有诗情画意、略带怀旧伤感的字里行间多了一份作者对人生世界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一部《香水》一下香遍了全球并流芳至今的聚斯金德,在1991年推出了《夏先生的故事》这本小书,当时距其上一部作品《鸽子》的发表已经过去了四年。沉寂了如此长时间的他,一反其以往奇幻怪异的创作方式,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向人们娓娓动听地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内容平凡而且年代并不久远的当代童话。书中的“我”是一个住在农村的毛头少年,粗泛读来,使人觉得仿佛他是作品的主角,一切故事情节均围绕其遭遇展开。“我”从小就爱爬树,喜欢在树上学习、嬉戏,几乎到了以树为友、以树为家的地步,因为树上超尘拔俗,远离世间的喧嚣和人生的烦恼,让人神清气爽,身心舒畅。就连决定“告别人世”的地点时,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参天大树。此外,朦胧的初恋,学车的故事,练琴的经历,纯真无邪的心理,喜怒哀乐的童趣,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跃然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倘若没有夏先生的出现,这本书会成为一篇追思儿时往事的精致小品。而恰恰因为有了这位容易被人忽视却又的确叫“我”终生难忘的“怪客”,使人感受到这部作品思想内涵的分量,领悟到作者的匠心所在。夏先生同“我”的几次不期而遇,恰似一条红线贯穿全书,给作品的主题定下了基调。虽然作者对这个“幽闭恐怖症”的患者未作浓墨重彩的描绘,但寥寥数笔点睛的刻画,则把一个性格古怪、行为离奇的“独行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冬天,他身披一件又长又宽且特别僵硬的黑色大氅,脚蹬一双胶皮靴,光头上扣着个红色的带穗线帽;而夏天——一年四季中夏天对夏先生来说是最长的季节,也许正因为如此,作者特意给他安了一个“夏”的姓名——夏先生则戴一顶缠着黑布带的扁草帽,穿一件酱色的衬衫和一条相同颜色的短裤。有两件东西是和他春夏秋冬形影不离的,其一是拐杖,其二是背囊。对夏先生的身世,作者没作详细的交代;而对其外貌的描写也仅限于“短裤下和登山靴上光裸着的一节爬满青筋的白腿”以及一双“睁得贼大且呈惊恐状的眼睛”。书中的夏先生由于“患病”,不得不满世界乱跑,不知疲倦地奔波,既无明确的目的,也没特别的需求。最后,如同当初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样,他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夏先生的故事》一书,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更无紧张刺激的悬念,甚至可以说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而只像一段借孩童之口平铺直叙地道来的回忆。然而,悉心研读此书后人们便会发现,作者正是在这清淡如水的叙述中倾注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强烈的追求与渴望。擅写奇人怪事,惯于荒诞构思的聚斯金德,这次将奇崛、深情的笔触落在了夏先生“不停奔走”这一反常的行为上。尽管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已被淡化,但人们隐约可以判断出,故事应该发生在德国“经济奇迹”之后的黄金岁月,当时经济景况空前繁荣,物质生活日益优裕,一切似乎已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可是这种功利社会也给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作者借“我”之口,直言不讳地抱怨道:“总是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要是不怎么,那就会怎么……没完没了的期求、要求、务求:去做这事!去干那事!别忘了那事!这事你解决了吗?你去过那儿了吗?你为什么现在才来?……无穷无尽的压力、困扰……这些表述极为典型地暴露出现代人内心的烦恼和痛苦。于是,作者便作了这样的设计,让夏先生在一个到处是苛求和束缚的世界里,只能通过长年累月从不间断的户外奔走来求得自己的生存。他在奔走中逃避这人间的烦恼,远离这尘世的纷扰嘈杂;他在奔走中追寻并享受自己的一分自由,获得与世无争的安宁;他在奔走中拒绝时尚的诱惑,对抗功利社会的种种制约。正是对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聚斯金德寄予了发自内心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望。因此,即使在夏先生最终告别人世走向湖心时,作者仍让他昂首挺胸,视死如归。

从聚斯金德的几部作品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孤独寂寞的人生持有一种推崇赞赏的态度,无论是《低音提琴》中的不得志的艺术家,还是《鸽子》里的神经有些错乱的银行看守,或者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夏先生,所有这些角色都不愿与世俗为伍,宁可做与时尚潮流忤逆而行的“圈外人”(Aussenseiter),在自己与众不同的狭小的空间里得到自由与安宁。尤其在《夏先生的故事》一书里,人们可以发现许多聚斯金德本人经历的影子:书中描绘的湖光山色显然就是作者出生地——德国巴伐利亚施塔恩贝格湖地区的景致,聚斯金德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学童时代,而且还正儿八经地学过钢琴。功成名就后,虽说他仅靠《香水》一书就拥有了上千万马克的收入,可自己却选择了一处偏僻的村落,常年隐居在陋室小屋之中。每当新作出版问世时,聚斯金德便提前溜之大吉,消失得无影无踪,以躲避媒体的喧哗炒作。而借夏先生之口发出的“求你们闭闭嘴,别再打搅我行不行!”的呼喊,实际上也正是聚斯金德发自肺腑的心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夏先生的所作所为也就是作者本人理想和憧憬的真实反映。

在当代德语文坛上,聚斯金德文学创作的产量虽不高,作品的篇幅亦不大,但其深邃的思想含义,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隽永的寓意和精湛的文笔,却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夏先生的故事》出版时,德国人将其归为严肃文学作品,而法国人则把它当作少年儿童读物。那么中国读者又将如何接受这本小书呢?——或许见仁见智吧。

——译者 5JosYJJQba09eZ/YQqmsH7C9eOq7d90pZXuKOYLobThCAe/tlEvZFcubEUpDMGh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