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生理(掌握)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成熟RBC的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与血小板7~14天,衰老的RBC主要在脾破坏。
红细胞(RBC)计数(掌握)
1.红细胞计数常用稀释液
(1)Hayem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 2 SO 4 (提高比重防止细胞粘连)、HgCl 2 (防腐)和蒸馏水组成;
(2)枸橼酸钠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枸橼酸钠(抗凝作用)、甲醛(防腐)及蒸馏水组成。
2.牛鲍计数板计数RBC
(1)计数公式:红细胞/L=N×25/5×10×200×10 6 =N(5个中方格的RBC总数)/100×10 12 。
(2)牛鲍计数板:中央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胞计数区域。
3.参考值:成年人:男性4.0~5.5×10 12 /L;女性3.5~5.0×10 12 /L;新生儿6~7×10 12 /L。
4.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①新生儿、精神刺激、剧烈运动、气压减低可导致红细胞增多;②妊娠期妇女和老年人红细胞常减低。
(2)病理变化:①急慢性失血、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可引起贫血,造成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②红细胞增多症、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以及某些药物均可引起RBC增多。
血红蛋白(Hb)测定(掌握)
1.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测定吸光度,再换算得到Hb的浓度。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血液中SHb外的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SDS形成棕红色化合物,在538nm处测定吸光度,再换算得到Hb的浓度。评价:HiCN是目前国际推荐的参考方法,致命缺点是氰化钾有剧毒,SDS是次选方法。
(3)血红蛋白成分:HbA:α 2 β 2 ,占95%,含量最多;HbF:α 2 γ 2 ,胎儿血红蛋白,占1%;HbA 2 :α 2 σ 2 ,占2%~3%。
2.参考值:成年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3.临床意义:Hb和RBC临床意义相似,但在临床判断贫血程度上,Hb测定优于RBC计数。
4.HiCN法测定注意事项
(1)HiCN转化液应贮存在棕色有塞玻璃瓶中(不能用塑料瓶);
(2)氰化钾有剧毒,测定后的废液应收集于广口容器中,稀释后加次氯酸钠混匀,敞开容器放置15小时以上再排入下水道;
(3)废液不能与酸性溶液混合,避免产生剧毒气体。
考点一、正常红细胞形态(掌握)
正常红细胞形态特点: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μm,呈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无异常结构,无细胞核。大小改变:小红细胞直径<6μm;大红细胞直径>10μm;巨红细胞直径>15μm。
考点二、红细胞形态改变常见疾病(掌握)
球形RBC:遗传性或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镰形RBC:镰状细胞贫血。
棘RBC:遗传性β脂蛋白缺乏症、尿毒症。
裂RB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正常人(<2%)。
有核RBC:溶血性贫血最常见。
靶形RB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缗钱状RBC:多发性骨髓瘤(MM)。
口形RBC: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酒精中毒,正常人(<4%)。
泪滴形RBC: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
考点三、红细胞内结构异常(掌握)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细胞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蓝色颗粒(残存变性嗜碱性RNA),常用于铅中毒的筛查指标。
2.豪焦小体(H-J)小体:又称染色质小体,是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细胞质中的紫红色小体,已证实为核的残余物,见于脾切除后等疾病。
3.卡波环:紫红色细线圈状、呈环形或“8”字形,可能是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疾病。
血细胞比容(Hct)测定
1.参考值:温氏法: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微量法为WHO推荐的常规方法;血液分析仪法:临床常用;ICSH定为参考方法:放射性核素法)。
2.温氏法操作要点:标本加入温氏管离心分5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计算时读取还原红细胞层(紫黑红色)。
考点一、红细胞平均指数(掌握)
表1-2-1 红细胞评价指数
考点二、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意义(掌握)
表1-2-2 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意义
考点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掌握)
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样本中RBC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
2.参考值:11.6~14.6%。
3.临床意义:贫血形态学分类:根据RDW和MCV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小细胞不均一性、正常体积均一性、正常体积不均一性、大细胞均一性、大细胞不均一性。红细胞直方图波峰(主峰)左移:小细胞、MCV↓;波峰右移:大细胞、MCV↑。峰底变宽:不均一,RDW↑;峰底变窄:均一性,RDW正常。
考点二、贫血MCV/RDW分类法(掌握)
表1-2-3 贫血MCV/RDW分类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1.原理: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可被新亚甲蓝、煌焦油蓝等染料活体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结构而得名。
2.分类:
(1)网织红细胞根据形态特征和成熟程度分为4型:Ⅰ型(丝球型)、Ⅱ型(网型)、Ⅲ型(破网型)和Ⅳ型(点粒型)。
(2)正常人外周血可见Ⅲ型和Ⅳ型,Ⅲ型占20%~30%,Ⅳ型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Ⅱ型。
3.参考值:显微镜计数法:成年人0.008~0.02或(25~85)×10 9 /L;新生儿0.02~0.06。
Ret绝对值(×10 9 /L)=红细胞×Ret百分数(%)。
4.临床意义
(1)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当骨髓Ret增多,而外周血Ret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Ret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Ret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给予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 12 )治疗,3~5天Ret开始上升,7~10天达到峰值,2周左右开始下降。Ret是判断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的最快速指标。
5.操作方法
(1)操作步骤:2滴10g/L煌焦油蓝溶液和2滴全血立即混匀,37℃放置15~20分钟,推片制片后,在油镜下计数至少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
(2)计算公式:①常规法: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1000×100%;②Miller窥盘计数公式:大方格B内的网织红细胞数/(小方格A内的红细胞数×9)×100%。该方法为ICSH推荐方法。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掌握)
1.操作方法
(1)计数:选择合适部位,用油镜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数。
(2)计算: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分数=计数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1000。
2.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①中毒(铅、汞等);②各类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红细胞沉降率(ESR)(掌握)
1.原理:ESR是离体抗凝全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分3期: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②快速沉降期;③细胞堆积期。
2.魏氏法:魏氏法为ICSH推荐方法。
3.参考值:魏氏法(正常成年人):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4.影响因素:小分子蛋白质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慢;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