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1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听觉形象

答: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通过音响在时间上的流动,再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最后构成使人们的听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主要依靠情感的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这既是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的长处,能够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体验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

2.第七艺术

答: “第七艺术”是“电影艺术”的同义语,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第七艺术”语出于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3.形象思维

答: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4.艺术传达活动

答: 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作者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及形态构成,来实现构思成熟的形象体系,将其从内心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化为可供人欣赏的外在审美对象,是作者实践性的艺术能力的表现。艺术传达的使命是将艺术家头脑中的艺术意象变成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物象。

5.艺术语言

答: 艺术语言又称艺术语汇,指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

6.艺术思潮

答: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艺术思潮是一种艺术现象,它是艺术自身内部的规律性运动和发展。不同的艺术思潮在矛盾斗争中共同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产生往往影响到该时期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的变更,从而导致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概述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的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工具艺术化、生产过程艺术化、生产对象艺术化、生产成果艺术化。实用艺术大体上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具体如下:

(1)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实用性是基础,审美性是上层建筑。审美性要服务于实用性,受到实用性的影响、规范、制约。实用性是艺术的载体,没有载体或者载体缺陷,审美是难以成立的。这是实用艺术最核心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典型。

(2)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与形式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可以被感受、理解、悦纳的重要因素。“表现性”用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包括旨趣在内的专业媒介特征,是主体观念和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的结合,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是凝固的,不可再生的,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意蕴的表达。

(3)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

实用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原因在于实用艺术源于人们生产生活,必然表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受历史时期、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不同民族(地域),拥有不同的起源,发展经历,体现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特色与特征,具有时代性。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主要有那些?

答: 艺术作为教育的一大门类,受社会的制约,同样对社会生活具有反作用。

(1)对个体而言

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面对严重的社会压力,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因而具有心理疗治功能的作用。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

(2)对学校而言

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在学校生活中,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使学校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艺术思维是使用的主要是右脑,其他科目的学习更多使用左脑。通过艺术教育不仅锻炼了右脑,还让左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憩,为新一轮的学习重新注入激情。

(3)对家庭而言

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上,那么对道德人格的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艺术作为人类丰沛美好的情感和直观可视智慧的结晶,能够直接给心灵以震荡和冲击。通过艺术教育而开展道德人格教育,则会避免说教,更加灵动、愉悦。

(4)对社会而言

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艺术教育使人不仅仅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如此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更易于得到生动的传播与广泛的认可,必然会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和话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内聚力。

(5)对民族而言

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延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通过艺术教育,受众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励着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创作者凝聚个体的精神呈现时代的思考,所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能够提升着人们的艺术品味;艺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共同接受着时间的淘洗,一个民族就在这样的不断继承、不断超越中,让自身不断革新,戮力创造。

3.简要阐明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的主要体现?

答: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1)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才能获得价值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单独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2)鉴赏主体通过艺术鉴赏发现更多价值

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3)艺术鉴赏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

4.简要说明你对艺术起源于“游戏说”的看法?

答: 艺术起源的游戏说是由l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l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此说法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游戏本能,它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1)席勒的观点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因此,人总是想利用自己过剩的精力,来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也即美的愉快的享受。

(2)斯宾塞的观点

斯宾塞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斯宾塞强调,游戏的特征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肌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因此,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从实质上来讲,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

(3)个人观点

从无功利性上来看,游戏与艺术具有相通性。但它们也有本质的区别:

①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而艺术的目的广泛而深刻;

②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③游戏不需要观众,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④儿童喜欢游戏却未必喜欢艺术,艺术家喜欢艺术却未必喜欢游戏。

因此,游戏在形式上和目的上和艺术颇有相似,有些艺术也有可能起源于游戏,但把艺术起源停留在生物学意义的解释上,说服力不是很强。

三、鉴赏题(3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并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反映宋朝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此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与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全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1)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 《渔家傲》 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 窦宪 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2)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因为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3)抒情

为了抒情,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总之, 《渔家傲》 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 年轻时曾在 《岳阳楼记》 一文中,倡导“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欧阳修 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四、综合题(50分)

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或以其他艺术家创作实践为例,说明艺术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答: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社会生活对艺术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了这些方面的印记。正因为艺术家总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他们的艺术创造也无不深深地受之影响,显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及每个艺术作品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

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格外重要,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

a.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于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

b.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一句名言,叫做“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本人正是数十年遍游祖国山山水水,把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如果石涛不是一生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画中如此创造性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他也不可能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

c.对于中外文学家来说,丰富的生活积累更是进行创作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如果曹雪芹幼年不是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族公子生活,他在穷愁潦倒的晚年未必能写出《红楼梦》中那些数不清的大小筵席上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以及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许多吃法。如果曹家当年不是作为江南显赫一时的“江宁织造”,曾经先后四次在曹家大宅恭迎康熙皇帝圣驾的话,恐怕曹雪芹也不能将“元春省亲”的盛大场面写得那样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②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艺术作品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艺术家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熔铸到艺术形象中。

b.艺术既是再现,又是表现。但是,艺术家的这种主观表现,同样是以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为依据的。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创作和修改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c.社会生活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不仅影响他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甚至还可以推动艺术家提高技巧,通过广泛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深入生活,进而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范宽,最初是学习荆浩、李成等人的画法,后来他只身一人体验清贫艰苦的野外生活,生活不仅使范宽对社会、对人生、对山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使他的笔墨技法也受到启发而有了新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创作主体来看,既然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他所赖以生长的社会环境,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环境也就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因而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改进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愿望。艺术家选择的是运用审美的艺术形式去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事业,他们在创作时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通过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是艺术家应有的神圣的社会职责。

总之,一方面,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艺术家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BaG0W3HMtveJR01Av4MQKReEiFjpDJjHt6TFX73ZeIjGqhdXrCtNexFHRwxvgf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