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句子解释

1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之首,意思是“文的性质、意义真是大啊,它与天地一起形成”。本篇探讨文的本原,指出文本于道,文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

刘勰认为,文普遍存在于天地间和人类社会。文表现为形态色泽之美,也表现为音响声韵之美。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道的体现。古代帝王和圣人制作的“六经”是人文的典范。“六经”不但具有形态和声韵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在政治教化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这也是道的体现。刘勰认为,道通过圣人表现为“六经”之文,圣人依据“六经”之文来阐明道。在这里,刘勰把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混合起来了。刘勰论文章创作,强调应以圣人的经书为依归。《原道》篇旨在阐述圣人之道即由自然之道演绎而成,这就把他的文学理论提到哲学的本体论的高度。

2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这句话出自陆机《文赋》。《文赋》开篇云:“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意思是:“文学创作中最难处理的是内心与外物不能够很好地相互统一;作品中的言辞不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困难的不在于知道这一创作中的矛盾,而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个难解的矛盾。”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为探讨和解决这个难题,在《文赋》中提出正确处理文、意、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原则,便是“意”需“称物”,“文”必“逮意”。

“意”需“称物”的“意”是指“文思”,它包括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在作品中如何表达的艺术构思。它强调作家的创作应该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不但描绘其外在的形貌,而且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文”必“逮意”是就创作的艺术表现阶段而言的。陆机认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一种内外相符、表里统一的关系。内在思想感情决定着相应的外在表现形式。“文”与“意”二者的关系同样如此。“意”为主,“文”为从,文意决定着文辞。文辞为表达作家的艺术构思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文意才是文章的主宰。

陆机提出的“意”需“称物”,“文”必“逮意”的原则,强调生活实践和作家的思想认识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它遵循的是一条由“物”到“意”到“文”的创作路线,是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3 优秀批评家讲述的是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这句话出自法朗士《文艺生活》。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批评界出现了浪势强劲的、反实证主义的“印象派批评”,分别以勒麦特和法朗士为代表。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但都认为批评是一种印象,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强调批评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法朗士在《文艺生活》第一卷序言中阐述:“优秀批评家讲述的是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客观艺术不存在,客观批评同样不存在……”他认为,美学只是“空中楼阁”,批评绝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每部作品都有许多不同的副本,如同读者有形形色色,一首诗仿佛一处景色,在各个观众心目中各有不同。”因此,一个批评家惟一能做的就是记录一件作品给予他的主观印象和乐趣。 pWLln3J2jgbiH4q73r6wKIZXVliRnYngRetB4sQ/zc4PPCHUN4wsXol3+Hxj5GQ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