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简答题

1 阅读下述材料,评析论者的教育目的观,并联系实际论述这种目的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统考2011年研]

“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做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之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为不断发展的生活作预备的需要是巨大的,因此,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是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

答: (1)材料阐述的是“教育适应生活说”的教育目的观。

(2)“教育适应生活说”针对的是“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教育目的观。后者主张,教育建立在儿童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基础上,为儿童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前者批评这种观点错误地以准备未来作为儿童当下学习的主要动力,主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教育应以现在为目的,使儿童主动参与和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3)“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合理之处在于,将生活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避免把人生机械地分为准备阶段和生活阶段,关注儿童当下的社会生活,引导儿童通过主动参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来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这种教育目的观进行的教育改革尝试,曾经导致儿童习得的经验缺乏广度、深度和系统性,不足以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

(4)反思我国常规教育弊端,曾有人对学校一些高分低能、“书呆子”式的学生感触至深,反应强烈,有的甚至对我国教育提出严重的质疑。我们必须勇于承认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给我国教育带来的负面作用,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脱离实际生活;机械、单调、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导致他们能力低下和思维僵化。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也为此发出了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随之又推行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教、课改革措施;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使教育逐步地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沿着素质教育正确和健康的轨道前进。

2 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的主要特点。 [统考2013年研]

答: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可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有:

①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

②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知识中心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①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其主要特点:

a.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b.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组织。

②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其主要特点: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3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统考2014年研]

答: (1)德育、智育、体育

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

②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它在个性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2)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中三个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首先,各育间不可分割。其次,各育间不能相互代替。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德育、智育、体育是相对独立的,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各方面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4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统考2018年研]

答: 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以及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学校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②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学校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③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的角色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①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学校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②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学校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③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5 简述学校美育的内涵及功能。 [统考2019年研]

答: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美育的内涵及功能如下:

(1)学校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领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作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与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简言之,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2)学校美育的功能

①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素质。

②美育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

③美育有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④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HNh0OC1f4Q0ELrSgwMDtZ4+75lGkSkIZHU6+adIKw7sjWAbIrqXt/Wtyz0M0hDh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