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1991年12月)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答: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进一步使人们开始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中解脱出来。

(2)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从“左”的错误中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提供了思想条件。

(3)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4)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教育运动,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为广大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这是最实际的思想路线建设。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及实行改革开放的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起点,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严肃党纪。

(5)确立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核心。

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答:(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① 1982年12月,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主要精神为:

a.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

b.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

② 1983年1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 1984年1月,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指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理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

④ 2月,作出《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指出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⑤ 1985年1月,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基本改变了实行三十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⑥ 1986年1月,发出《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增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经济改革,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2)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①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总产值提高,是农村经济的历史性变化。

② 乡镇企业崛起,农村中集体、个体及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更新农民观念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在提供财政收入、发展出口创汇、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事物,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答: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还在于其开辟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道路。

5《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

答:《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理论上的贡献包括以下几点:

(1)《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2)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如何形成的?

答: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2)1984年3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洪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行政区。

(3)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4)1988年,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形成环渤海开发区。

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7“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及其意义。

答:(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① 1981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发表的谈话中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即九条声明),虽然没有使用“一国两制”的提法,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②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和大陆不同的制度。

③ 1984年2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代表团,第一次公开提出“一国两制”。

④ 1984年5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

(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

① “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对于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并使得香港和澳门能顺利回归。

③ “一国两制”的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④ “一国两制”构想,对于解决国际上类似问题以及其他某些重大国际争端,同样重大意义。

8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科学结论,它的确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它第一次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防止和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的重要思想武器。

9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

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即:

①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m3tIqQqtGMwT50waJ5WpSxgCzbLXjQ0CyyVRaNG8VyeMJDo+jP9Zibfykpwett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