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视频讲解] |
![]() |
答: (1)通假字是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人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称为“通假字”。
(2)通假字的辨别要首先以声音为线索,如“畔”和“叛”,在上古时期“畔”是并母元部,“叛”同样是并母元部,两者双声叠韵通假。
(3)其次还要寻找文献证据,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本义是女子出嫁,无法解释通,则根据句意,大致推断出与“归”音近的表示赠送食物的“馈”音近,且意义也能讲通,初步判定二者为通假关系,然后再查找例证,发现“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归”同样是“馈”的借字,因此可以认为“归”是“馈”的借字。
(4)在辨识通假字时需要注意,通假字间的音同音近是指古音,在判定假借时不可用今音来判断。同时还应当配合充分的文献证据,不可只依靠音同音近就直接判定通假。
答:
陟,会意字。从阜从步,左边的“阜”代表山坡,右边的“步”代表脚,意为从地处向高处走。
赖,形声字,从贝,剌声。意为盈利、得利。
修,形声字,从彡,攸声。意为修饰,装饰。
旅,会意字,从方从从,会多人站在旗下之意。古代军队500士兵为一旅。
寒,会意字,从宀从人从艸从仌,表示人在屋内用草垫覆盖在身子下以抵御寒冷。
徒,形声字,从辵,土声。表示步行的意思。
答: (1)本题中的表达方式为互文。互文也称“互问见义”,指的是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
(2)互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组意义互相补充,互相发明,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月光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洲、明月照耀秦朝关隘的景色。有时也互相发明和补充相反的意义,如“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即“君子约言”暗含“小人多言”,“小人先言”暗含“君子后言”。采用互问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是为了行文的简洁和句式的灵活。
答: (1)宵部的“芼”和沃部的“乐”押韵,是上古韵部的对转现象。沃部的“乐”属于阳声韵,其脱落韵尾-k后变为阴声韵,从而与宵部字押韵。
(2)脂部的“晞”和微部的“湄”押韵,是上古韵部的旁转现象。脂部和微部都是以-i为韵尾的阴声韵,脂部的“晞”字主元音e高于微部“湄”字主元音ə,前者舌位降低与“湄”变为同一个阴声韵,从而两者押韵。
①【为】之箪食与肉
②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③城郭沟池【以】为固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1)各短语中括号部分和划线部分是否有直接结构关系?为什么?
(2)如果短语中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指出,并说明其活用的类型。
答: (1)①句中没有直接结构关系。“为”在这里是动词,表示“替、给”,“之”是“为”的直接宾语,“箪食与肉”是间接宾语,所以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结构关系。
②句中没有直接结构关系。“难”是“畏惧”的意思,“免”是“逃离”的意思,整句话表示“人们不畏惧依靠死亡来逃离他们的君主”,“以”作为介词引介出“死亡”,与动词“难”之间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
③句中有直接的结构关系。“以为”是“作为”的意思,句子意思是“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④句中没有直接结构关系。“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是说“对功名不能显达于天下而感到羞耻”,“耻”的宾语是“功名不显于天下”,而“功名”只是宾语部分的主语,两者不在一个语法层级上。
(2)箪:名词做状语,用箪盛。
羞、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之】子于归,宜室其家。
③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也。
④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倾也。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⑦【之】二虫又何知?
⑧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⑨晏子出,遭【之】涂。
⑩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答: (1)对各句子中“之”的含义:
①之,动词,往到……去。
②之,指示代词,这。
③之,结构助词,的,用在定中词组中。
④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结构能够单独成句的能力。不译。
⑤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⑥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结构能够单独成句的能力。不译。
⑦之,指示代词,这。
⑧之,人称代词,他们,指楚国人。
⑨之,人称代词,他。
⑩之,动词,到,达到。
(2)对各句子中“之”的词性和用法进行归类:
①动词,达到,到……去。【句①⑩】
②指示代词,这。【句②⑦】
③人称代词,他,他们。【句⑧⑨】
④结构助词,的。【句③】
⑤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结构能够单独成句的能力。【句④⑥】
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⑤】
(1)跑材料、跑商场、跑马都是 关系,但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是 、 、 。
【答案】 动宾;目的、处所、工具
【解析】 宾语和动语的语义关系很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受事宾语、施事宾语和中性宾语。中性宾语又可以用来表示结果、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目的、类别、存在等。
(2)“他只吃了一个苹果”这句话,有歧义,因为“只”可以指向 、 、 。
【答案】 吃、一个、苹果
【解析】 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原句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只”的语义指向不同:指向“他”,表示“是他而不是别人吃了一个苹果”;指向“一个”,表示“他吃了一个而不是几个苹果”;指向“苹果”,表示“他吃的是苹果而不是其他水果”。
(3)[i u y]这三个元音可以用 、 两个特征区别开来。
【答案】 唇形的圆展、舌位的前后
【解析】 [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u]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y]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通过唇形的圆展可以区别[i]和[u][y],通过舌位的前后可以区别[u]和[y]。
(4)“买、卖”属于 语义场。
【答案】 反义
【解析】 《语言学基础理论》将语义场分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和联想义场,其中联想义场又分为分类联想、部分联想和描绘联想。
(5)“老头儿”中的“儿”是附加在 上的,而不是附加在 上的。
【答案】 老头;头
【解析】 “儿”的添加并未形成一个新词,所以它是一个构形词缀,构形词缀需要附加在词根上。如果认为“儿”是先加在“头”上,一方面“头”无法代表“老头”的含义,不是词根,另一方面这样一来“老”也就会被看作词缀,但“老”在这里是有“年老”这一实义的,显然不是词缀。因此“儿”是附加在“老头”上,而不是“头”上的。
(6)在汉语词汇借用现象中,“麦克风”是 词,“话筒”是 词,“维他命”是 词。
【答案】 音译词(借词);意译词;音译兼意译词
【解析】 词汇借用包括“借词”和“意译词”两种情况,前者是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方言的词,而后者是指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形成的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在汉语里,借音现象少,意译词多。“麦克风”是“microphone”的音译,属于借词;“话筒”是用汉语构词规则为“microphone”重新构造的词,属于意译词;“维他命”既包含音译,也包含“维持生命”的意思,所以是一种音译兼意译词。
(7)“木耳”的“耳”指“形状像耳朵的东西”,这是通过 的引申方式产生的新义项;“绝笔”中的“笔”是指“用笔写的作品”,这个义项是通过 的引申方式产生的。
【答案】 隐喻;转喻
【解析】 从认知模式的角度看,词义的转移、新义项的产生,都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引申而来的。“隐喻”着眼于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转喻着眼于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
(8)“小王的妹妹今天没来”意味着“小王有妹妹”,这是语义的 ;而“他是中国青年”意味着“它是中国人”,这是语义的 。
【答案】 预设;蕴含
【解析】 “蕴含”是指如果句子A为真,B就一定为真;如果B为假,A就一定为假;
如果A为假,B可真可假。“预设”是指如果句子A为真,B就一定为真;如果B为假,A就一定为假;如果A为假,B仍然为真。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动词的施受同现句与受事单现句之间同样是蕴含关系,如“李明批评了张三”和“张三挨批评了”。
(1)AB两组词的语法特征有什么区别?
(2)A组词加了词缀后语义上有什么变化?
(3)为何A组能加后缀变成形容词而B组不能?
答: (1)A组是及物动词,B组是不及物动词。
(2)加词缀后都变成了形容词。
(3)因为增加后缀-able之后,其语义发生了被动变化,如:The book isreadable意义上等同于The book can be read.A组词为及物动词,可以发生被动变化;而B组为不及物动词,无法表达被动的意义,所以不能加后缀变为形容词。
(1)分析祖鲁语和英语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手段的异同。
(2)分析汉语普通话与河北藁城话表示复数的差别。
(3)普通话中的“们”是否与英语、祖鲁语一样是一种表示复数的语法手段?为什么?
(4)“们”在汉语不同方言中的差异反映了语言演变的什么特性?
答: (1)祖鲁语和英语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手段的异同:
①相同点: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手段的相同点是它们都可以通过屈折的方式。
②不同点:祖鲁语词语单数变复数采用内部屈折的方式,且复数名词前不能加数词;英语词语单数变复数采用外部屈折的方式,且复数名词前可以加数词。
(2)汉语普通话中“们”只用在表示人的名词之后,而河北藁城方言的“们”既可以放在表示人的名词后,也可放在表示物的名词后。
(3)不是。
①英语、祖鲁语表达复数主要是通过增加表示复数语法意义的词缀来完成的,如英语-s,祖鲁语aba-,少部分用内部屈折的方法表示复数意义,如英语中man-men的变化。它们表示数范畴的手段具有普适性和强制性,即只要需要表达数的概念,词本身都会按照上述规律发生变化,只有少部分零形式是例外,单复数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这些词缀的意义主要是语法性的,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词汇意义。
②而汉语普通话中的“们”只能用在指人的名词后,动物、物品名词后面不能加,使用范围有限。汉语表达数量主要使用“数词+量词+名词”的办法,如“一本书”、“三个人”等,名词本身没有形态变化,也没有“*三个学生们”这种表达方式。另外,带“们”的形式和不带“们”的形式不能构成对立,如“老师都在教室里”和“老师们都在教室里”意思是相同的,这也证明了普通话中的“们”在词汇意义上具备复数的含义,但在语法意义上并不能被视为表达复数的语法手段。
(4)体现了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答: 根据题目中所给材料,[p]和[b]、[t]和[d]都分别是不同的音位。
对于同一种语言来说,对立原则、互补原则、音感差异和经济原则是归纳音位的四个重要标准。
(1)对立原则
两个音素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独立承担区别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或称“区别意义”)的作用,则两个音素就处于对立关系中。而在同一语言中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就需要归纳为不同的音位。这是音位归纳的首要原则。
(2)互补原则
一类音素从不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这种现象叫互补分布。呈互补分布的音素可以考虑归并为同一个音位。
(3)音感差异原则
归纳音位时除了要遵循互补原则外,还要注意音素的音感类型。有的音虽然处于互补分布中,但是当地人听起来差异过大,这样的音也不宜归纳为同一音位。
(4)经济原则
在音位归纳中还要遵循经济原则,即在正确描写语言现象及满足交际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控制音位的数量。
根据题目中所给材料,Pond[pɔtə]和Bond[bɔtə]除了/p/与/b/之外其他均相同,属于最小对立对。由于两者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能够区别意义,所以它们之间是对立关系,故/p/与/b/是两个不同的音位。Ponden[pɔdən]和ponten[pɔtən]除了/d/与/t/之外其他均相同,是最小对立对,两者同样能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区别意义,所以它们也是对立关系,故/d/与/t/是两个不同的音位。
答: (1)从组合关系中看,由于数量名结构的形成,现代汉语在表达数量时词序发生了变化,“数词+量词+名词”的顺序固定下来,除非特殊强调名词,一般数量结构不发生后置。
(2)从聚合关系中看,现代汉语中增加了量词这一词类,数词和名词结合需要量词这一中介,否则结构不能成立。如“一言”在现代汉语中要表达成“一句话”,缺少量词“句”则句子不能成立。
另外,现代汉语中许多名词有固定的量词与之搭配,如“狗”一般说“一条狗”或“一只狗”,不再像古代汉语中有“买狗四枚”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