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货币的起源

(1)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两极为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①相对价值形式表明了价值量的规定性。

②等价形式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征: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

(2)价值形式的发展历程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上。其中,被表现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作用;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作用。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a.概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b.发展: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但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缺乏统一的表现。

③一般价值形式

a.概念: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b.发展:从扩大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产生了质变,一切商品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的性质得以充分表现。

④货币形式

a.概念: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担当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

b.发展: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所不同的只是金、银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独占了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

2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又是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特殊商品。

3 货币的职能(见表3-1)

表3-1 货币的职能

考点二:货币的形式★★

1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

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是由货币形式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也与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有关:

(1)从价值尺度的职能来看,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由纸象征的金量上,此时纸币才是价值符号。

(2)从流通手段的职能来看,在货币的流通中有货币的象征性存在就足够。

2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信用证券。形式上,信用货币也是一种纸质货币,包括:

(1)由银行信用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如支票、汇票、期票、存款货币等。

(2)银行券。即由发行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

(3)存款货币。

(4)电子货币。

(5)其他信用货币。

3 外汇

(1)外汇的含义及作用

①含义:

a.动态含义。将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的货币以便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活动。

b.静态含义。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一般情况下的外汇是指其静态含义,该含义的外汇具有两个本质特征:第一,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第二,所表示的资产必须具有可兑换性。

②作用:

a.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使国际之间的货币流通成为可能,扩展国际商品流通的范围并以此促进国际经济交往。

b.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可避免国际支付中支付黄金,节余交易费用和有利交易安全,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c.作为国际储备资产,能够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d.作为调节国际资金余缺的手段,能够促进货币信用的国际化。

(2)汇率

①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率,其本质是一种价格。

②分类:

a.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同别国货币的以货币含金量的比例确定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不变。

b.浮动汇率。一国货币同别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浮动的。

③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

a.国际收支状况。

b.一国物价水平。

c.国际利率的差距。

d.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

e.外汇储备。

f.财政状况。

④汇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a.一国汇率上浮,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民收入随之减少。

b.一国汇率上浮,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内生产由此受阻,从而国内就业受到影响。

c.一般来说,汇率上浮的国家利率水平偏高;汇率下浮的国家利率水平偏低。

d.一国汇率上浮,则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会下降,带动国内用进口原料生产的本国商品的价格下跌;同时,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将上升,导致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进一步降低国内物价。

e.本币的升值或贬值最终会减少或增加本国的外汇储备。

f.汇率变化对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有重要影响。本币汇率下跌导致资本外流;反之,则导致资本流入。

考点三:货币流通量★★★

1 货币的层次

(1)货币层次划分

M 0 =现金(纸币和硬币)

M 1 =M 0 +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 2 =M 1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 3 =M 2 +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 4 =M 3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2)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其流动性随货币层次的提高而递减。

(3)狭义货币

通常把M 0 和M 1 称为狭义货币或交易货币,指主要是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狭义货币体现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货币供给量,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作用。

(4)广义货币

通常把M 2 、M 3 、M 4 …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流动性的程度上,广义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

(5)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

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这有助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调控。

2 货币乘数

(1)含义

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

(2)公式

K=D/R

其中K表示货币乘数,D表示货币存量,R表示基础货币存量。货币乘数表示货币供应量随基础货币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量的倍数。

(3)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见表3-2)

表3-2 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

3 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1)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

①货币流通的含义:货币表现为不断重复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与卖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运动。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③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见表3-3)

表3-3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

(2)货币流通规律

①基本内容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②公式

a.只考虑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量公式为: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b.还考虑货币支付手段,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3)纸币流通规律

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时,货币流通规律实现形式发生变化,但仍然发挥作用。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4)银行信用货币流通规律

从银行信用货币能够被信用规模调节的角度看,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意义又不同——信用货币提高了货币流通的速度,从而节省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原因有:

①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了商业信用。

②货币的流通速度,不仅取决于买卖的不断进行,也取决于各种支付的衔接。

③银行信用可以根据交易需要对银行券和存款进行调节,因此不会因为过多而充斥在流通中导致贬值。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都有很大的危害:

a.商品价格水平的不稳定会导致整个经济的效率降低;

b.价格总水平的不稳定还可能造成一个国家的动荡。

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社会制度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是与货币相关的经济现象。 CQ1EbLJgk3In9ykGWtm8iE+A78uVamuI0l4HmRXk90sp25yR0wxpcLdAFaNpn5n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