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 生产要素 [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即劳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不仅包括土地本身,还包括石油、煤、铁等各种矿藏、森林、野生动植物等一切自然资源。资本,是指由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的物质财物,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一切人造的生产辅助物。劳动,是指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人的全部体力和脑力才能,这是生产要素中的能动要素。现在,企业家才能也常常被一些经济学家当作独立的第四类生产要素,它包括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三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管理以及担负企业活动的风险,是一种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劳动。

尽管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相对于需求而言,各种经济资源的供给都相对稀缺和有限,所以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为生产提供了生产要素之后,都要取得一定的报酬。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厂商。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生产要素的价格。厂商获得生产要素的代价构成生产成本。要素所有者得到的要素价格成为他们各自的收入,与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相对应的报酬形式,分别为地租、利息、工资和利润。

2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研]

答: 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开采中的矿藏,采伐中的原始森林,捕捞中的天然鱼类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例如磨面粉用的小麦、纺纱用的棉花、炼铁用的矿石等等。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二、问答题

1 你如何理解“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这一论断? [浙江大学2006研]

答: (1)物质资料生产中包含生产力的方面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2)物质资料生产中包含生产关系的方面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彼此之间也要发生关系。由于单个的人无法与自然力量抗衡,因而孤立的生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因此,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这种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就称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中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3)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

由于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

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它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主要区别是什么?“产权革命”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南开大学2006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 (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产权”理论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一种从人们之间的劳动贡献关系入手研究产权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的结合体,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或所有权之外,它还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以及不可侵犯权等一系列权利。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对产权有如下规定:

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及其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③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2)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区别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使用的产权有相通之处,即都是指在财产归属上的排他性权利,但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不同。但两者又是两种不同的产权范式,在对资本主义产权研究的切入点、核心范畴,产权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原则性分歧。

①两者研究的切入点和核心范畴完全不同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是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方法来研究产权问题的。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分析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权制度。就资本主义产权制度而言,他研究的切入点是“商品”,研究的核心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而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以个体主义的方法分析产权,由于肯定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合理性,因而其产权研究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切入点是“企业”,分析的核心范畴是“交易”和“交易成本”。

②两者对产权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原则分歧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认为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经济关系决定法权关系,产权是一种历史权利,产权制度像任何一种制度一样,都是历史的、暂时的。产权关系是随着经济关系的变迁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的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要求不同的产权制度与之相适应。而不同的产权制度又规定、制约、影响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生产的性质与目的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效率。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却认为产权是一种自然权利,它不是在历史地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而是以反映人的超历史的自然本性的法律为基础的,是法律创造了产权,因而产权首先是一个法权概念,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立法者创造的,法权关系决定经济关系。

③两者在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的认识上存在重大分歧

由于马克思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因而对不同产权制度下的生产效率作了历史的分析,对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客观评价。而西方产权经济学对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的研究是基于肯定私有产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充分肯定了私有产权的合理性和高效率,否定公有产权的科学性,与马克思的观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3)“产权革命”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①有利于解决企业财产的流动性与传统公有制企业中存量资产凝固性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的配置社会资源,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产必须是可转让的,并且要在转让与流动中实现国有资产的重组和优化。然而,在传统的公有制企业中,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处于分割的局面,并且以实物资产管理为主,必然是国有资产所有权分散在各级政府和部门手中,强化部门经济,使企业的产权转让非常困难。这不仅导致了资产配置的不合理和资源利用的浪费,而且使整个社会范围内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在国有资产呆滞状态下,国家和企业只好不断的追加新的投资,对经济结构的增量进行调整,但增量资产一旦成为存量资产又会陷入新的凝固状态。

②有利于健全产权管理体制,加快企业转亏经营机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股份制、中外合资等资产组织形式的出现,明确产权责任和改革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政府的一般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仍没有彻底分开,政府部门凭借社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职能,经常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预,如有的政府部门制定了许多要求企业对口达标、验收的标准,使企业忙于应付接待、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生产和经营,使企业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政府附属部门的地位。国企改革中两权分离的不彻底使政府部门一方面常常以所有者身份截留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企业不具有法人财产权,没有处置企业资产的权利,其经营管理权必然是不充分的。企业不是产权主体,只能负盈不负亏。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会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

③有利于解决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开放式与封闭式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要求企业采取开放式的财产组织形式,以使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的配置社会资源。但是传统的财产组织形式是封闭式的,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经济联合,即使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也只是能通过缓慢的自我积累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在无需扩大生产能力时,闲置的资金或生产设备也不能投放到其他企业中去发挥作用。这种传统的流动和重组,也使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④有利于解决企业产权模糊和企业兼并的矛盾。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使企业缺少处置资产的权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兼并,尤其是国有企业产权主体不到位,产权代表不明确,使企业无法决定兼并或被兼并,在具体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难,有偿转让和兼并交易费用归属也很难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跨地区、跨部门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的积极性。由于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者,在企业兼并中必然进行干预,如果盲目地对企业兼并进行干预,把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硬性搭配给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会使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出现滑坡,甚至被拖垮,不利于企业走向市场,这种人为地规定生产要素的流向,也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⑤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产权主体的社会化是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在产权主体社会化和产权清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主体的社会化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利益主体的风险与责任意识,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⑥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与职工的密切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使广大企业职工成为企业财产的具体拥有者,是职工广泛参与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文化的制度基础。在充分承认和实现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才之间不同作用和贡献的前提下,实现职工持股并保持合理的差别性,并由此使各类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承认并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基础上,将劳动者利益与企业利益、国家利益长期地、合理地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共同体。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生产力的? [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

答: 马克思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以及逻辑和历史有机结合的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逐步深入的分析生产力的。通过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介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形势中,发现能够消除这些矛盾的力量和因素。

(1)与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分析生产力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人类经济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被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这二者的结合称为生产方式。从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过程中一直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力的分析。正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从生产工具分析入手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以机器工业产生和发展为主要标志。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用下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机器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个环节构成综合有机体。由于机器有强大的力,能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它的产生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又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产业主体,形成了以机器制造为中心的庞大体系。总之,机器时代的生产力“由于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体力技术体系,实现了飞跃式技术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发生了质变,由手工生产力升级为近代生产力,也就是机器生产力”。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进步首先以生产工具的改进为标志。

(3)分析生产力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与机器生产力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资本主义占有制代替封建占有制也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与以往剥削制度不同,劳动者有人身自主权,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向劳动者支付劳动力价值,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发展史的巨大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机器生产力体系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分析生产力和资本原始积累结合起来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直接暴力来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是一部肮脏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造就了极其巨大的生产力。

(5)透过生产力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代替。

4 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是什么? [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答: 社会分工是在与个别分工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在于:

(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社会分工使各个劳动者的产品都作为商品而存在。个别分工中局部工人不能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

(2)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社会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而互相联系,而个别分工以许多工人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的使用为媒介。

(3)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为前提,而个别分工则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4)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在社会分工中,两者比例的分配,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在个别分工中,各部分劳动都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的。

(5)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5 请阐述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2018研]

答: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会形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调节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以上分析了生产与消费、交换和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消费、交换和分配三个环节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系。例如,人们进行消费和享受的能力即消费力就与分配相关,在交换和分配之间,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程度或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着企业可供收入分配的量,等等。

(4)现实意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这种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不能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去研究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上,只有分析了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才能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分析清楚。因此,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间的关系,还要研究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间的关系。

②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社会意识等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b4QpsnQy4iC0CgyXHy0WrbXR/GvjgKzDC6bj4jD88FPTn5mnA9JsgY4NQOoPMU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