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丹在《内衣课》这本书里提到一个细节,身为设计师的她有时候会在T台秀的后台帮助模特换衣服,她发现在把身体裸露出来的一瞬间,即使再老练的模特,身体也会有短暂的僵硬,流露出隐约的脆弱。不知为什么,我被她描述的这个细节打动了。
细细思考,我们每个人对身体的了解少得可怜,对身体的关照也少得可怜。瑜伽课上,老师会说,认识你的身体,聆听它的需求,感受一呼一吸。但是下了课,我还是会忘记自己是由一具肉身构成的这一事实。尼采说:“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这句话也完全适用于我们和身体的关系。
要知道,身体也有它的需求。我发现我的身体总是比大脑更早对外界做出反应。工作特别忙的时候,嘴唇会起泡;睡觉太晚,第二天心跳就会加速;被人误会还辩解不清的时候,血液就会到达皮肤表面,仿佛随时可以往外涌……
如果我们带着觉知身体的意识去生活,就会发现身体的存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事实。
二〇一九年秋天,我在北京上过为期一周的舞台演员肢体训练课。其中一个重要的训练目的就是感知你的身体,让身体作为一个工具帮助你“生活”在舞台上。训练的强度非常大,累得每天晚上上楼梯的时候腿都抬不起来。那些天,我强烈感受到:咦,原来我是有腿有脚的哦。回到酒店,用热水沐浴身体的时候,皮肤与水的接触也比之前的感受更为强烈。一边洗澡一边生出感慨:余生要好好对待这副肉体啊。毕竟,幸运的话,我的灵魂还要住在这个身体里好几十年。
十年前,我曾经遭遇过猝不及防的产后综合征。除了抑郁,身体也有了突然的变化。夏天最炎热的时候,我不能忍受睡觉时没有被子盖在身上,好像一旦去掉那块有分量的“布”,身体就会失重。那时候我常感觉整个身体快要飘起来,从里到外散发出可怕的凉意。虽然已经热得流汗了,但不能开空调。严重的时候,除了留出呼吸用的鼻孔,全身上下都得裹着被子,被子给了我的身体安全感,好像只有这样,我才能感知到自己是某种具体的存在。
这件极端的事情,如果有什么正面意义,就是使我不得不开始思考身体和衣物的关系。人的每一个动作都会造成衣服和身体的摩擦,让我们意识到“身体”的存在。
曾经在《小石潭记》里读到一句诗:“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在水中游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当时不太懂,但“无所依”三个字触动了我,心中竟然生起莫名的伤感。衣服,就是让一个人有所依吧。这么想来,不会对体表有任何刺激的衣服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意义。当今的手艺和技术已经能做出重量不足十克的超轻连衣裙了,可没人想穿这种轻飘飘的衣服。
衣服服务的对象不是肉身,而是运动中的有机体。T台上行走的模特能让我们直观认识到这一点,但标准的身材、漠然的表情又在提醒我们,那是一个“Model”,不是一个鲜活的具体的人。凭空想象一下,更吸引我的应该是模特们从T台上走下去,在后台打闹、照镜子、换衣服、和好朋友分享零食、给自己心爱的人打电话……又或者是他们在换衣服时,那一瞬间的脆弱。
穿在身上的衣服构成了一个鲜活的人的一部分。它们时而与身体紧张对抗,时而像茧一样温柔地包裹着身体。它们可能是柔软面料的堆叠,也可能在皮肤与面料之间形成缝隙,蕴藏着空气。
身体和衣服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美妙的存在,让我们和身体做朋友、和衣服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