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第二

周纪二

起昭阳赤奋若(公元前368年),尽上章困敦(公元前321年),凡四十八年。

显王

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齐伐魏,取观津

赵侵齐,取长城。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魏、韩会于宅阳。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魏伐宋。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显王

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齐国攻打魏国,夺领观津。

赵国入侵齐国,夺领长城。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魏国、韩国在宅阳举行会议。

秦国在洛阳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的军队。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魏国攻打宋国。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秦献公在石门打败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斩杀六万人。周王赏赐他绣有黑白、黑青相间花纹的礼服。

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

魏国在浍地打败了韩国和赵国的军队。

秦国、魏国在少梁打仗,魏国军队溃败;俘虏了魏国的公孙痤。

卫声公去世,他的儿子卫成侯姬速即位。

燕桓公去世,他的儿子燕文公即位。

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即位。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当时黄河、崤山以东地区强盛的国家有六个,淮河、泗水流域的小国有十几个,楚国、魏国与秦国交界。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地沿洛水向北到达上郡;楚国自汉中以外,向南还占有巴、黔中;各国都拿对待夷狄的态度对待秦国,都鄙视排斥它,不让秦国和中原各国开会结盟。于是秦孝公立志发愤图强,施行恩德,修明政治,想让秦国富强起来。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 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 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下令全国说:“过去我国的国君穆公,从岐山、雍地起家,修养德行,运用武力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为界,向西在戎翟等族称霸,拓广土地达千里;周王命他为方伯,各国诸侯都来祝贺,为后代子孙开辟的基业甚是光辉灿烂。后来经过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一直没有时间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攻占先王征服的河西之地,这是莫大的耻辱。献公即位,平定并安抚边境,迁都城至栎阳,准备向东出兵征伐,收复穆公时的旧地,修明穆公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君的用意,内心常常悲痛。宾客群臣中谁能献出奇策妙计,使秦国富强的,我就赐他高官,分他土地。”公孙鞅听说了这道命令,便西行到了秦国。公孙鞅是卫侯庶出的子孙,爱好法家刑名之学。他事奉魏相公叔痤时,公叔痤知道他贤能,但还没来得及推荐重用。刚好公叔痤重病,魏惠王来看望公叔痤,问他说:“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然不大,却有奇才异能,希望国君把国家大事交给他!”魏惠王听后默不作声。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听信我的建议重用卫鞅,那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离开了。公叔痤又召见卫鞅道歉说:“我必须要先对国君忠诚,然后再照顾属下,所以我先为惠王谋划要杀了你,然后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卫鞅说:“国君不听从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话来杀我呢?”所以他没有逃走。魏惠王从公叔痤处出来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得太严重了,太可怜了!他让我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卫鞅,接着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卫鞅到了秦国以后,靠着宠臣景监推荐求见秦孝公,用富国强兵的策略来游说他。孝公非常高兴,与他商议国家大事。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 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 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 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孔颖达曰:“自今本昔曰古。”

十年(壬戍,公元前359年)

卫鞅想变法改革,秦人不高兴。卫鞅对秦孝公说:“对一般人,不能和他们讨论政策推行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德行高尚的人,说的话与凡夫俗子的话不同,要成大业的人,也与众人的谋划不一样。所以圣贤的国君只要能够富国强兵,不用效法旧传统。”大夫甘龙说:“事情不是这样。按照原先的法制治理,官员做起来会熟悉,百姓也生活安定。”卫鞅说:“一般人都习惯安于旧习,读书人也沉迷于自己听到的,这两种人,可以让他们做官守法,但不能和他们谋划法制以外的事情。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能接受制约;贤德的人改变礼制,无能的人拘于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卫鞅做左庶长,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人民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彼此互相监督检举,犯法连坐,告发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得赏赐的标准是一样的,不告发的人按投降的标准处罚。立军功的人,依照标准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的,按情形的轻重程度处以刑罚。尽力于本业,辛勤耕田织布而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徭役。只贪求小利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都被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没有军功可称道的,不能享有宗族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官职的高下,各自配给相应的田宅、臣妾、衣服。有功劳的人显耀而光荣,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法令已经制定好,但尚未公布,卫鞅就怕百姓不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他十金。百姓们觉得奇怪,没人敢上前去搬。卫鞅又下令:“能搬动木杆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去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的奖赏。这时,卫鞅才公布变法法令。法令施行一年后,秦国前往国都陈述新法不便的百姓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卫鞅说:“法令无法顺利施行,是因为上层的人都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以刑罚。于是命令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在他的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开始遵守法令。法令施行了十年,秦国人在路上不捡别人丢失的东西,山中没有盗贼,百姓作战英勇,不敢再在私下打斗,乡野城镇都有了很大的治理。这时,秦国当初说新法不便的百姓,有些人又来陈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百姓!”把他们全部迁移到边疆。此后老百姓没有敢再议论法令的了。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司马光说:信誉,是人君的法宝。国家依靠人民来保卫,人民依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就无法驱使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守住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全国的百姓,称霸的国家不欺骗四邻,懂得治国的人不欺骗百姓,懂得治家的人不欺骗亲友。不懂的人正好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位的不信下位的,下位的不信上位的,彼此离心,以至于落败。靠欺骗所得的好处救不了他所受的伤害,所得到的利益远不能补偿他的损失,这岂不令人伤心!当年齐桓公不背弃与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的利益,魏文侯不违背与虞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废除对搬动木杆之人的奖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思想并不完美,而商鞅尤其以刻薄著称,又处于战争互攻的乱世,天下竞相尔虞我诈的情况下,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依靠信誉来使人民顺服,又何况是天下太平时期的执政者呢!

韩懿侯去世,他的儿子韩昭侯即位。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魏、韩会于鄗。

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

赵、燕会于阿。

赵、齐、宋会于平陆。

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 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

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

秦国在西山打败了韩国的军队。

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韩国、魏国在鄗地举行会议。

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

赵国、燕国在阿地举行会议。

赵国、齐国、宋国在平陆举行会议。

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齐威王、魏惠王相约在郊外打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什么宝物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十颗直径一寸长、可以照亮前后十二辆车子的珍珠。难道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什么宝物吗?”齐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宝物与你所认为的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位叫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侵犯,泗水附近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的大臣中还有位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不敢向东到黄河渔猎。我的官吏中有位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祭拜求福,赵国人在西门祭拜求福,来迁徙投奔的有七千多家。我的大臣中有位叫种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出现路不拾遗的情况。这四位大臣,足以光耀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子呢!”魏惠王听了面有愧色。

秦孝公、魏惠王在杜平举行会议。

鲁共公去世,他的儿子鲁康公姬毛即位。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354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 ,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余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 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 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楚昭奚恤为相。江乙言于楚王曰:“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其邻人见,欲入言之,狗当门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恶臣之见,亦犹是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曰:‘此小人也’,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354年)

秦国在元里打败魏国的军队,斩杀七千人,夺取少梁。

魏惠王攻打赵国,包围邯郸。楚王派景舍前去援救赵国。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齐威王派田忌前去援救赵国。当初,孙膑与庞涓共同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将军,自认为才能不如孙膑,便请孙膑前来魏国。孙膑来后,又设计砍断他的双脚,在他脸上刺字,想让他终身被弃不用。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地里与他相见,说服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偷偷地把他载到了齐国。田忌非常友善,以宾客对待他,又推荐给齐威王。威王问他兵法,于是请他做军师。这时齐威王打算营救赵国,便任孙膑为将军,孙膑因自己是受过刑的人而推辞。齐威王便任田忌做将军,孙膑做军师,让他坐在帘车里谋划作战方针。

田忌想带兵前往赵国,孙膑说:“要排解纷乱斗殴的人,不能用拳脚打他们,去排解打斗的人,不能持戟与一方打斗。要抓住敌人的要害趁虚而入,使打斗的紧张形势受到阻禁,双方就自然化解了。现在魏赵两国相互攻战,精兵锐卒肯定会倾国出动,剩下老弱病残在国内。你不如率军急速去魏国都城,占领街道马路,趁其空虚进行攻击,魏军一定会停止攻打赵国而回来救援。这样我们可以一举解除赵国之围,又能打击魏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话。十月,邯郸向魏国投降。魏军还师时,和齐国在桂陵交战,魏军大败。

韩国攻打东周,夺取陵观、廪丘。

楚国任用昭奚恤做国相。江乙对楚王说:“有个爱狗的人,狗曾向井里撒尿,他的邻居看见了,想进去他家里告诉他,狗却挡在门前咬这个人。现在昭奚恤经常阻挠我来晋见您,就跟这个情形一样。况且有人专说别人的长处,您听了说:‘这是君子’,就亲近他;有人喜欢说别人的缺点,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就疏远他。然而还有儿子杀父亲、大臣杀国君的人,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您喜欢听讲别人的长处,不喜欢听讲别人的缺点呀!”楚王听后说:“说得很好!我希望两方面都听。”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352年)

秦大良造伐魏。

诸侯围魏襄陵。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昭侯有弊袴,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今袴岂特颦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352年)

秦国的大良造领兵攻打魏国。

各诸侯国出兵包围魏国的襄陵。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

秦国卫鞅率军包围魏国的固阳,降服了固阳。

魏国归还赵国的邯郸,与赵国在漳水边缔结盟约。

韩昭侯任申不害做国相。申不害,是郑国的卑贱之臣,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刑名之学,来求见韩昭侯。韩昭侯任他做国相,对内整顿政治教化,对外应付其他诸侯国,申不害任职了十五年,终其一生,韩国国盛兵强。申不害曾请求让堂兄做官,韩昭侯不准许,申不害面有怨色。韩昭侯说:“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希望能够治理国家。现在我是批准你的请求而废除你的法术呢,还是推行你的法术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赏赐功勋,要考察功劳的高低,现在你却有私人之请,我该听从哪个意见呢?”申不害听了便离开了自己的居室,向韩昭侯请罪说:“您真是个贤明的君主啊!”韩昭侯有条破裤子,令人收藏起来。侍从说:“您真是太不仁慈了,不赏给左右侍从,还让收藏起来。”韩昭侯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爱惜一举一动,有皱眉头的事才皱眉头,有可笑的事才笑出来。现在这裤子比皱眉和笑都重要,我一定要等到有立功的人才给他。”

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

秦商鞅筑冀阙 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 ,平斗、桶、权、衡、丈、尺。

秦、魏遇于彤。

赵成侯薨,公子 与太子争立。 败,奔韩。

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348年)

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347年)

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齐杀其大夫牟。

鲁康公薨,子景公偃立。

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344年)

诸侯会于京师

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343年)

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

秦国商鞅在咸阳修筑宫殿和庭院,把国都迁到那里。又下令禁止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在同一屋内休息。把几个小村落合并成为一个县,设置县令、县丞,共设三十一个县。还废除井田制度,开辟道路,并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计量单位。

秦军和魏军在彤地相遇而战。

赵成侯去世,公子赵 与太子争夺王位。赵 失败,逃到韩国。

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348年)

秦国的商鞅改革赋税制度,并付诸施行。

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347年)

赵国公子范带兵袭击邯郸,没有成功而被杀死。

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齐国杀死大夫田牟。

鲁康公去世,他的儿子鲁景公姬偃即位。

卫国把爵位降为侯,臣服于韩、赵、魏三国。

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344年)

诸侯各国在京师举行会议。

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343年)

周显王封秦国国君为诸侯之长,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领军队与诸侯在逢泽举行会议,以朝拜周显王。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 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魏国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谋划说:“是要早些去救还是晚些去救?”成侯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如果不救,韩国就会灭亡,而被魏国吞并,不如早些出兵去救援。”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还没有筋疲力尽,而我们去营救,是我们代替韩国应付魏国的军队,这样我们反而要听命于韩国。况且魏国有消灭韩国的野心,韩国一旦亡国,一定会向东来向齐国诉苦。那时我们再出兵,就可以与韩国建立亲密的关系,而晚点去营救,还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弊之机,这样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还可以得到尊贵的名誉。”齐威王说:“很好!”于是暗中答应韩国使臣,让他回国。韩国因为觉得齐国会支持他们,所以全力抗敌,结果五战全败,只好向东寄托在齐国身上。齐国于是出兵,派田忌、田婴、田盼统帅军队,孙膑为军师,前去营救韩国,直袭魏国都城。庞涓听闻这个消息后,放弃韩国,回到国中。魏国集中全国的兵力,任太子申为将军,来抵抗齐国军队。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的士兵向来凶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国的士兵也一直被认为胆怯。善战的人,往往因形势而加以利用,并引导之。《兵法》说:‘从一百里外而疾驰求胜的,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而疾驰求胜的,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命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修建十万座炉灶,第二天减为五万座,第三天再减为二万座。庞涓率兵走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才进入我国地界三天,已逃跑的士兵就有一半以上了。”于是抛弃步兵,率领轻锐的军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当晚会到达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而旁边多断壁险阻,可以埋伏士兵。孙膑便派人砍掉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树干写道:“庞涓死在此树下!”再命令齐国军队中善于射箭的士兵一万人夹道埋伏,约定天黑后看见火把就一齐发箭。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那棵砍去树皮的树下,看见树干上有字,便令人举火把照看。还未读完,两边万箭齐发,魏军大乱,相互逃窜。庞涓自知智能穷尽而大军失败,便拔剑自尽,说:“就成全孙膑你这小子的美名吧!”齐军乘胜大破魏军,俘虏了太子申。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 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齐、赵伐魏。

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齐国成侯邹忌讨厌田忌,便派人拿着十金,到集市去占卜,说:“我是田忌的手下,田忌率军作战,三战三胜,要举行改朝换代的大事,可以吗?”待算卦的人出来,邹忌令人抓住他。田忌无法为自己辩护,就率领部下攻打国都临淄,想抓成侯邹忌。没有取胜,便逃到楚国。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就如同人有心腹之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在险峻山岭的西边,建都安邑,和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崤山以东的地利。它的国势强盛时便向西侵略秦国,衰微时便向东收缩以保有土地。现在凭靠君王您的贤明领导,国势强盛;而魏国往年被齐国打败,诸侯都背叛了它,我们可以趁这时候攻打魏国。魏国无法抵抗我们秦国,必定向东迁徙。那时我们秦国就可以靠着黄河、崤山的险固,向东制服诸侯各国,这是帝王的伟大功业啊。”秦孝公听从他的话,派卫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抗秦国。两军对阵,卫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说:“当年我与你交情很好,现在你我都是两国的将领,我不忍心互相攻打。我们可以见面缔结盟约,畅饮一番而后休兵,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生活。”公子卬认为他说的对,便前来与他相会。缔结完盟约后,饮酒,卫鞅事先埋伏下的士兵俘虏了公子卬,又乘势攻打魏军,结果大败魏军。魏惠王很害怕,派使者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给秦国求和。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叹息说:“我真后悔当年没听公叔痤的话而杀掉公孙鞅!”

秦国把商於的十五个县邑封赏给卫鞅,号称商君。

齐国、赵国攻打魏国。

楚宣王去世,他的儿子楚威王芈商即位。

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 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 ,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赵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 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的门下人控告商鞅谋反,便派官吏去追捕他。商鞅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收留,又把他送回到秦国。商鞅与他的门下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国。秦国军队攻打商鞅,杀了他,并车裂分尸示众,又把他的家人全部杀死。

当初,商君在秦国做国相,制订法律特别严酷,他曾亲临渭水处决囚犯,杀的囚犯太多,河水都变红了。他任国相十年,人们大多都怨恨他。一次,赵良会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刚正直言。请允许我这样直言而不会招来杀身之祸,可以吗?”商君说:“可以。”赵良说:“五羖大夫,是楚国的乡野小民,秦穆公把他从一个养牛之人提拔到万民之上的高位,秦国没有人能望其项背。他在秦做了六七年国相,曾向东攻打郑国,三次协助晋国扶立国君,一次从灾难之中营救楚国。他做国相时,劳累了也不乘车,天热了也不张开伞盖。他在国中巡察,从来没有车马相随从,也不舞刀弄剑。五羖大夫去世,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孩童也不再唱歌谣,捣米的人也不再随着舂杵的声音歌唱。现在您任国相,是借着国君的宠幸心腹景监求见秦孝公;您执政时,凌辱践踏贵族大家,伤害百姓。公子虔被迫杜门不出已经有八年了。您杀死祝懽,又判给公孙贾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失人心者亡。’上述几件事,都不能得人心。您出行时,后面跟着大批车辆和披甲的士兵,有力的侍卫在身边陪乘,持矛操戟的士兵在车旁疾走。这些保卫措施如果有一样没具备,您必不出行。《尚书》中说:‘倚靠德仁者昌,凭借武力者亡。’上述这几件事,都不是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就像朝露一样,到现在却还贪恋商於之地的富裕,在秦国专擅政权,积聚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秦国想要来收拾您的人难道还会少吗!”商君不听赵良的劝告。只过了五个月就发生了这个灾难。

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韩申不害卒。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宋太丘社亡。

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 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苏秦合纵相六国,选自《东周列国志》。

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335年)

秦伐韩,拔宜阳。

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韩国申不害去世。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宋国太丘的祭祀神坛坍塌。

邹国人孟轲晋见魏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到这里,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说利益呢,我知道的只有仁义而已!如果君主只说怎样给我国带来利益,大夫只说怎样给我家带来利益,士民百姓说怎样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下都追逐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一个仁爱的人从来不会抛弃他的亲人,一个忠义的人从来不会把他的国君抛在脑后。”魏惠王说:“很好。”

起初,孟轲师从子思,曾经请教治理人民应以什么为首要。子思说:“先让人民得到利益。”孟轲说:“君子教导百姓的,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子思说:“施行仁义,原来就是给人民谋利益啊!在上位的人不仁,在下位的人就无法安分;在上位的人不义,在下位的人就会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啊。所以《易经》说:‘利,就是义的全部体现。’又说:‘用利益把人民安顿好,以崇尚仁德。’这些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啊。”

司马光说:子思、孟子的话,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的好处,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只宣扬仁义,而不谈利益,这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啊。

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335年)

秦国攻打韩国,攻下宜阳。

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

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

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曰:“君必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往者君尝利矣,不作高门。前年秦拔宜阳,今年旱,君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所谓时诎举赢 者也。故曰不时。”

越王无彊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

齐王、魏王在徐州会面,彼此互相尊称为王。

韩昭侯修筑一个高大的门楼,屈宜臼说:“您一定走不出这座门。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宜。我所说的时宜,并不是指时间。人生本来就有顺利、不顺利的时候。您曾经有好的时运,那时没有修筑高大的门楼。去年秦国攻占了宜阳,今年国内又发生大旱,您不在这时抚恤百姓的危急,反而更加奢侈,这正是所谓的越艰难越浪费。所以我说不合时宜。”

越王无彊攻打齐国。齐王派人去游说他,说攻打齐国不如攻打楚国更有利可图。于是越王攻打楚国。结果楚国大败越国,并趁势占领了吴国以前的土地,向东直到浙江。越国从此瓦解离散,各家贵族争相夺位,有的自立为王,有的自立为君,分散在沿海居住,各自都向楚国臣服。

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

楚王伐齐,围徐州。

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 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余人,禽将龙贾,取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

楚王攻打齐国,包围徐州。

韩国高大的门楼建成。韩昭侯去世,他的儿子韩宣惠王即位。

当初,洛阳人苏秦用兼并天下的方法游说秦王,秦王不采用他的言论。苏秦于是离去,去游说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敌人的侵犯,是因为赵国在南面做屏障。如果秦国要攻打燕国,必须在千里之外作战;赵国要攻打燕国,需要在百里之内作战。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忧患,反倒忧虑千里之外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想法更错误的了。我希望大王能与赵国合纵为亲密友邦,使天下为一体,那么燕国可以没有忧患了。”燕文公听从了苏秦的建议,资助他车辆马匹,让他去游说赵肃侯。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的形势,崤山以东的国家没有比赵国更强的,秦国的苦恼也是赵国,然而秦国始终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秦国攻打韩、魏两国,没有高山大川的阻挡,只要稍微蚕食一些土地,就可抵达国都。韩国、魏国抵挡不了秦国,必定会向秦俯首称臣。秦国没有韩国、魏国在背后的算计,那么祸患就会殃及赵国。我根据天下的地图来看,诸侯各国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各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只要六国团结为一体,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一定会被攻破。现在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取各国的土地去献给秦国,秦国成就了大业而主张连横的人获得了荣华富贵,而诸侯各国遭受秦国的侵略,他们却一点都不担忧,所以这些人总是日夜用秦国的权势恐吓诸侯各国,以使他们分割土地。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合纵来抵抗秦国,让各国的将相在洹水集会,互换人质,缔结盟约,共同约定说:‘如果秦国攻打其中的一个国家,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锐兵力,有的牵制秦国,有的救援被攻打的国家。如有不遵守盟约的,其他五国就一起攻打它!’诸侯各国合纵成同盟来对抗秦国,秦国一定不敢出兵函谷关来侵害崤山以东的各国了。”赵肃侯听后非常高兴,厚待苏秦,给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去约合诸侯各国。正好秦国派犀首攻打魏国,大败魏军四万多人,擒住魏将龙贾,夺取雕阴,又要率兵向东进军。苏秦担心秦兵攻打赵国,会败坏合纵的计划,想到没有可以任用到秦国去用计的人,于是就激怒张仪,让他到秦国去。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 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 。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 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以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张仪,魏国人,与苏秦一起师从于鬼谷先生,学习合纵连横的权术,苏秦自认为不如张仪。张仪游说诸侯各国,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国君,困在楚国,苏秦故意召他前来侮辱他。张仪很生气,想到诸侯各国中只有秦国能够难为赵国,便前往秦国。苏秦暗中派舍人带着钱资助张仪,张仪得以见到秦王。秦王很高兴,让他做客卿。苏秦的舍人向张仪告辞时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破坏合纵的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政权,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派我暗中资助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划!”张仪说:“唉!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没有觉察到,我比不上苏秦先生,这已经很明显了。请代我谢谢苏秦先生,只要在他实施合纵计划之时,我不会再谈什么!”

于是苏秦去游说韩宣惠王说:“韩国土地方圆九百多里,有甲士几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出自韩国。韩国士兵脚踩在弩上射箭,可以连射百发不停止。以韩国这样的勇士,披上坚韧的盔甲,脚踩强劲的弓弩,手持锋利的宝剑,一人当百,也不是问题。大王若是臣服秦国,秦国必定要求得到宜阳、成皋。现在满足了它,明年又会要求得到其它的土地。要是答应再给它,已无地可给,如果不答应,则前功尽弃,后边要遭受祸患。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要求没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限的要求,正是自找祸患啊,不用打仗土地就被削弱光了。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大王这样贤能,拥有韩国强大的军队,而落得牛后的名声,那时我背地里会为您感觉羞耻!”韩王听从了苏秦的话。苏秦游说魏王说:“大王的土地方圆千里,表面上虽然不大,但是农田房屋的数量之密,已到了没有可以割草或者放牧的地步。百姓、车辆、马匹之多,日夜不停地行进,发出轰轰的声音,似有三军部队那样多。我私下估计大王的国家实力不在楚国之下。现在听说大王的士兵和武士有二十万、苍头军二十万、先锋部队二十万、仆从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可是由于听从群臣的意见,想要臣服于秦国。所以我国赵王派我向您提出计谋,订立具体的盟约,静候大王明察决断。”魏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 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者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 ,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苏秦游说齐王说:“齐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国家,土地方圆二千多里,披甲的士兵有几十万,谷物堆得像山一样。三军的精良,五都的士兵,进攻时如利箭,打仗时如雷霆,解散时如风雨。即使有战事发生,也没有一个国家能翻越泰山,渡过清河,划船涉过渤海。临淄城里有七万户,我私下猜测,每户男子不下三人,不用向边远的县征兵,仅临淄城里的士兵就有二十一万了。临淄富裕殷实,城里的居民没有不斗鸡、不赛狗、不下六棋、不踢球的。临淄的街道上,车辆多得互相碰撞,人多得肩膀互相摩擦,衣服连起来能成帷幕,众人挥汗落下像下雨一样。韩国、魏国之所以非常害怕秦国,是因为与秦国土地相连啊。出兵相战,不用十天,生死存亡的关键就可以决定了。韩国、魏国如果战胜了秦国,自身的兵力也会损伤过半,边境很难再守卫了;如果没有胜利,那么国家就会濒临危亡。所以韩国、魏国十分慎重地对待与秦国作战,常常屈服于秦国。而秦国要想攻打齐国,那就不同了,必须要背向韩国、魏国的国土,穿越卫国阳晋的道路,再经过亢父的险隘,车辆和骑兵都不能并行。只要有一百人据守险要地区,一千人也不敢闯过去。秦国虽然想驱兵深入,但又顾忌韩、魏两国在其背后算计,因此它只是虚张声势而不敢冒然进攻齐国,所以秦国不能侵害齐国是明显的啊。不能深入考虑秦国对齐国的无可奈何,而要向西臣服于秦,这是齐国群臣的过错。现在没有屈服于秦国的卑名,而具有强国之实,因此我希望大王能稍微留意谋划一下!”齐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苏秦又到西南劝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土地方圆六千多里,披甲的士兵有一百万,战车有一千乘,战马有一万匹,存粮可支撑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最大的苦恼就是楚国,楚国强大则秦国就会变弱,秦国强大则楚国就会变弱,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我为大王计划,不如合纵各国来孤立秦国。我可以号召崤山以东的各国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向您进献,以求得大王进攻秦国的命令。把他们的江山社稷也委托给您,奉上他们的祖先宗庙,训练士兵,以听从大王的任用。由此而见,合纵则诸侯各国都割地事奉楚国,连横则楚国要割地去事奉秦国。这两个计策相差太多了,大王您要怎样选择呢?”楚王也听从了苏秦的建议。于是苏秦成为合纵的约长,同时任六国的国相,他向北回报赵国时,车马随从的盛大场面,可与六国的国君相比。

齐威王薨,子宣王辟彊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卫成侯薨,子平侯立。

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 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

齐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复归之。

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秦伐魏,围焦 、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四十年(壬辰,公元前329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

宋公剔成之弟偃袭攻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君。

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齐宣王田辟彊即位;他知道成侯邹忌出卖田忌,于是召田忌回来,并恢复他的官职。

燕文公去世,他的儿子燕易王即位。

卫成侯去世,他的儿子卫平侯即位。

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秦惠王派犀首欺骗齐国、魏国,让他们和秦国一起出兵攻打赵国,以此破坏合纵之约。赵肃侯责备苏秦,苏秦害怕,请求出使燕国,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而合纵之约全部瓦解。赵国决开黄河水来淹灌齐、魏两国的军队,齐、魏两国的军队于是离去。

魏国用阴晋向秦国求和,阴晋实际上就是华阴。

齐王攻打燕国,夺取十座城池,不久又归还给燕国。

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秦国攻打魏国,包围焦城和曲沃。魏国献出少梁、河西二地给秦国。

四十年(壬辰,公元前329年)

秦国攻打魏国,渡过黄河,夺取汾阴、皮氏,攻下焦。

楚威王去世,他的儿子楚怀王芈槐即位。

宋国国君子剔成的弟弟子偃袭击剔成。剔成逃到齐国,子偃自立为国君。

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

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 ,取之。张仪言于秦王,请以蒲阳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魏因尽入上郡 十五县以谢焉。张仪归而相秦。

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

秦归焦、曲沃于魏。

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326年)

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

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325年)

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卫平侯薨,子嗣君立。卫有胥靡亡之魏,因为魏王之后治病。嗣君闻之,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魏不与,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

秦国的公子华、张仪率领军队包围魏国蒲阳,并占领了蒲阳。张仪向秦王进言,请他把蒲阳再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张仪由此游说魏王说:“秦国对待魏国非常宽厚,魏国不能对秦国没有礼义。”魏国于是把上郡的十五个县送给秦国以作答谢。张仪回国后被任为秦国的国相。

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秦国夺取西戎的义渠国,改为义渠县,使其国君变为臣下。

秦国归还焦、曲沃给魏国。

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326年)

赵肃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王即位。设置三人担任博闻师的官职,三人担任左、右司过的官职。赵武灵王即位后先问候先君的贵臣肥义,增加他的俸禄。

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325年)

夏季四月戊午日,秦国君开始称王。

卫平侯去世,他的儿子嗣君即位。卫国有个苦役囚犯逃到魏国,给魏国王后治病。卫嗣君听说这件事,希望用五十金买回他。使者五次反复之后,魏国还是不给,于是想用左氏城去交换。左右侍臣劝谏说:“用一座城去买一个苦役囚犯,可以吗?”嗣君说:“你们不知道!治国不忽略小的事情,就不会有大的乱子。如果法令不建立,应当诛杀的却没诛杀,即使有十个左氏城,也没有用。如果法令建立,应当诛杀的一定诛杀,就算失去十个左氏城,也没有害处。”魏王听到这件事说:“这是卫国国君所希望的,不听从的话恐怕不吉利。”于是用车把苦役囚犯送回卫国,白白献给卫国。

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324年)

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

苏秦通于燕文公之夫人,易王知之。苏秦恐,乃说易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重。”易王许之。乃伪得罪于燕而奔齐,齐宣王以为客卿。苏秦说齐王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以敝齐而为燕。

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323年)

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 桑。

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322年)

秦张仪自 桑还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 。复阴厚张仪益甚。

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324年)

秦国的张仪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夺取陕。

苏秦与燕文公的夫人私通,燕易王知道了这件事。苏秦很害怕,于是游说燕易王说:“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的地位更加重要,而我如果在齐国,就可以提高燕国的地位。”易王答应了苏秦的建议。苏秦便假装得罪了燕国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他做客卿。苏秦游说齐王增高宫室、扩大庭院,以表明齐王的成就,想以此来削弱齐国的财力,从而帮助燕国。

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323年)

秦国的张仪与齐国、楚国的国相在 桑举行会议。

韩国、燕国都自称为王,只有赵武灵王不愿称王,他说:“没有这样的实力,怎敢有王的名分呢?”命令赵国中人称他为君。

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322年)

秦国的张仪从 桑回来后,被免去了国相的职务,改任魏国的国相。他想让魏国臣服秦国而让诸侯各国仿效,魏王没有听从。秦王就派兵攻打魏国,夺取曲沃、平周。又暗地里更加厚待张仪。

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321年)

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燕易王薨,子哙立。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 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谓靖郭君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 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

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321年)

周显王去世,他的儿子周慎靓王姬定即位。

燕易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哙即位。

齐王封薛地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靖郭君对齐王说:“各主管专门事务大臣的建议,您每天都要亲自听取,并多次阅览。”齐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他就厌烦了,便全权委托给靖郭君。靖郭君于是掌握了齐国的大权。靖郭君想在薛建城,他的食客对他说:“您没有听说海里的大鱼吗?网不能罩住它,鱼钩不能牵住它,它一旦离开海水,连蚂蚁都能制服它。现在的齐国,就是您的大海。您如果能长期控制齐国大权,还要薛做什么!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的城墙筑到天上去,又能保住什么?”靖郭君于是就不筑城了。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地位卑贱的妾所生的儿子名叫田文。田文通达倜傥,多智谋,他劝说靖郭君广散钱财以供养士人。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都争相称赞田文,都请求靖郭君让田文做继承人。靖郭君去世,田文即位为薛公,号为孟尝君。他四处招揽诸侯各国的游士和犯罪逃亡的人,为他们建筑房屋,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并且救济他们的亲戚。孟尝君的食客经常有几千人,他们都各自认为孟尝君最亲近自己。由此孟尝君的名声在天下广泛传播。

臣司马光说: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人民。《易经》说:“圣人收养贤士,恩泽波及天下百姓。”贤能的人,他的道德足以教化风俗,才能足以整顿纲纪,明智足以考虑远大,力量足以团结仁义之人。大可以利于天下,小可以利于一国。所以君子用丰厚的俸禄使他们富足,用尊崇的爵位使他们尊贵。供养一个人而使利益恩泽天下百姓,这是养贤的方法。现在孟尝君供养士人,不分明智蠢笨,不分好人坏人,盗用国君的俸禄,结立自己的私党,扩大不实的名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搜刮百姓,真是一个奸雄,哪里值得颂扬!《尚书》说:“纣王是天下逃犯的窝藏者、坏蛋的匪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孟尝君聘 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 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韩宣惠王欲两用公仲、公叔为政,问于缪留。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齐简公用陈成子及阚止而见杀,魏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君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党,其寡力者藉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君之国危矣!”

孟尝君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护送象牙床。登徒直不想去,他对孟尝君的门下食客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丝毫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偿还不起!你如果能让我不去护送,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他去拜见孟尝君说:“各小国之所以都把相印交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助贫穷的人,使灭亡的国家继续存在,使后嗣灭绝者能够延续,因此大家都佩服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才刚到楚国就接受象牙床,那么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会如何来款待您呢!”孟尝君说:“说得好。”于是没有接受象牙床。公孙戌快速离去,还没走到中门,孟尝君招他回来,说:“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呢?”公孙戌只得把实话告诉他。孟尝君于是在门上写道:“有能弘扬我田文的名誉,制止我田文的过错,即使在外私下得到别人宝物的人,请迅速来提出意见。”

臣司马光说:孟尝君可以算是能采用别人意见的人了。如果别人的意见对,即使是心怀欺骗,他也会采纳,更何况是忠诚无私来事奉上级的人呢!《诗经》写道:“采集蔓菁、芥菜,不能因为根好或根坏而把茎和叶都一起丢掉。”孟尝君就是这样。

韩宣惠王想让公仲、公叔来治理国家政事,向缪留征求意见。缪留回答说:“不行。晋国因为用六卿而使国家被瓜分;齐简公因为让陈成子和阚止掌权而被杀;魏国因用犀首和张仪而使西河的领土沦失。现在您想用二人治理政事,那么势力强的一方会在国内结成党羽,势力弱的一方会对外借助支援。群臣中如果有人结成党羽来欺凌国君,有人对外结交来削减国土,那您的国家就危险了!” 4+pvSrmDJtqc0T2YBPwIHJeDvMVuKfTgGJ3Q2kQPSbSi3PIRnwuGDKcVrYOTQ+V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