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代第一才士

纳兰虽然经常被人当成是《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原型,但在《红楼梦》里,贾宝玉被形容成是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富家公子。当然,贾宝玉也有点小才,可是每次跟姐姐妹妹们一比赛写诗,他总是落在最后一名当垫底的。纳兰性德可不像贾宝玉那样“不学无术”,他是公认的清初第一才子!

纳兰“清初第一才子”的名号是经过了专家认可的。20世纪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和王国维都不约而同地对纳兰作出了高度评价。

在学术方面,纳兰性德被梁启超誉为“清初学人第一” ,这说明纳兰作为一个“学者”的身份,在清初已经达到了无人企及的高度。

在词的创作方面,连国学大师王国维这样苛刻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纳兰性德可谓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也就是说,在王国维的眼里,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中,唯一可以与北宋词人媲美的词人,竟然只有纳兰性德!

众所周知,词在宋代达到繁荣的巅峰,甚至被称为有宋“一代之文学”,成了宋代文学最突出的代表。可是,词在经历了元、明两代的相对衰落之后,到了清代初年,又俨然出现了复兴的势头,纳兰就是其中鳌头独占的重要人物,为清代词坛的中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对纳兰的评价,就可了解到他在后人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

纳兰不仅获得了专家的认可,还留下了传世之作。

纳兰还只有十九岁的时候,就在老师徐乾学的指导下开始主持编印大型儒家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通志堂”是纳兰家的书房名。在他二十二岁时,这项工作圆满完成。《通志堂经解》共一千八百多卷,囊括了一百四十种儒家经典,可谓卷帙浩繁,规模宏大,成为后来研究经学的重要史料。用今天的话说,他小小年纪就完成了一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成为学术界备受瞩目的新秀。

纳兰通晓儒家经典,又不囿于儒家学说,他还是个视野开阔、博采众长的学者。他十九岁时开始撰写的《渌水亭杂识》相当于他的日常读书札记和见闻录。在这部著作中,他除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传统的文学现象等作出富有个性的点评之外,还对西方的天文、历法、农业、军事等科学技术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本国的历史、国情对这些技术的“中国化”提出建议。

比如说《渌水亭杂识》卷三记载:“西人风车藉风力以转动,可省人力。此器扬州自有之,而不及彼之便易。西人取井水以灌溉,有恒升车,其理即中国之风箱也。”纳兰认为西方人的风车利用风能作为动力,类似的设备虽然在中国的扬州也有,但是不如西方人的便利。

他还介绍了西方人的水利设备,例如“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其制用一木桩,径六七寸,分八分,橘囊如螺旋者围于柱外,斜置水中而转之,水被诱则上行而登田。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苟得百金,鸠工庀材,必相仿效,通行天下,为利无穷”。他认为中国若能采用这些先进的西方技术,结合本国的实际加以改进,将会“通行天下,为利无穷”,一定能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极大的利益。

又如,纳兰认为西方的天文历法比中国历法更为先进。《渌水亭杂识》卷二云:“中国天官家俱言天河是积气,天主教人于万历年间至,始言气无千古不动者,以望远镜窥之,皆小星也,历历分明。”西方人观察天象主要利用望远镜,天上的星星“历历分明”,这就对中国天官家所说的“天河是积气”提出了有力的质疑。

在《渌水亭杂识》中,纳兰还就中西医道的不同、文字的差异、宗教的分歧等多方面作出了比较。这说明纳兰不是思想封闭的老学究,而是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视野宏通的学者。

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纳兰诗、词、文各体兼擅。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他为我们留下了词三百四十七首;诗三百五十四首,且绝句、律诗、古诗各体均备。《清史列传》说他“善诗,其诗飘忽要眇”,诗的数量与成就都不亚于他的词;除了诗词之外,他的传世之作还有五篇赋,以及序、记、杂文、书信等近百篇。 不仅如此,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也是收藏者倍加追捧的珍品。

不过,无论是国学大师的认可,还是纳兰留下来的那么多著作,都只能说明纳兰在学术界、在文学界的地位重要。可是,学问越是高深可能越是曲高和寡,要想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恐怕不那么容易。不过这样的矛盾对纳兰却并不存在,因为,他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同时在民间也享有盛名。

有这么一首诗可以说明纳兰在当时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写这首诗的人,正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辈——曹寅。

曹寅是纳兰性德的好朋友,只比纳兰小四岁,算是同龄人。他们在同一个部门工作过——都当过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是同事的关系;而且还是要好的文友,经常在一起诗词唱和,关系十分密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的时候,纳兰性德随驾一起南巡到了曹寅的地盘——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时皇帝一行由曹寅一家负责接驾,后来纳兰性德还专门为曹寅写过一首词《满江红》 ,盛赞曹家显赫辉煌的家世和壮观华贵的府邸景致。

由此可见,曹寅对纳兰应该是很了解的,他的话可信程度很高。曹寅的诗是这样写的: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布施廓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

《饮水词》,正是纳兰词集的名称。这首诗劈头一句就是“家家争唱《饮水词》”,这说明在当时,纳兰的词已经是家喻户晓,大家都在争相传唱了。

为什么用“唱”这个词呢?这是因为词在宋朝主要是配合音乐来演唱的歌词,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但是到了南宋后期,词乐就基本失传了,所以清朝人填词其实是不能用原来的乐调演唱的。在清朝,只有少数精通音乐的词人,才能配上新制的曲子私下吟唱而已,而且也只是限定在很小的文人圈子里。这里既然说是“家家争唱”,实际上是遵循宋词演唱的传统,主要是说大家都在争着互相传阅、传诵纳兰的词。

曹寅说纳兰的词“家家传唱”,并不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吹捧。因为不光是曹寅一个人这么说,还有很多材料可以证明纳兰词在老百姓当中流行的程度。

据说,纳兰的词“当时传写,遍于村校邮壁” 。也就是说,他的词连非常偏僻的小乡村学堂、小旅馆的墙壁上都有人在抄写传播,甚至达到了“孺子知名”的地步 ,连小孩子都知道词人纳兰性德的大名。一个人的词能在老百姓当中受欢迎到这种程度,在纳兰之前,似乎还只有一个词人有过这样的“殊荣”。

这个人就是北宋的柳永。

有人这样说过,在北宋的时候“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所谓“凡有井水饮处”,也就是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在唱柳永写的歌词,连西北那样偏僻的地方都有人在传唱。柳永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流行音乐、流行歌词制作人。

同样的道理,纳兰的词在清代初年的流行程度也不亚于柳永,也达到了“井水吃处,无不争唱”的地步!他的词跟柳永一样,甚至还传到了国外,连朝鲜人都这样夸他的词:“使车昨渡海东边,携得新词二妙传。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这位名为徐良崎的朝鲜人在诗中提到的“新词二妙传”即指纳兰的词集《侧帽词》和顾贞观的词集《弹指词》,这两部词集在朝鲜颇受欢迎。

诗中的“柳屯田”也是指柳永,因为柳永当过屯田员外郎,又被称作柳屯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是宋词中的经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传诵千古的悲秋名句。因此,“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的意思是:没想到在柳永写下“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经典词句几百年之后,还能出现像柳永一样出色的词人,真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惊喜。

由此可见,从其词的气韵风格来看,纳兰酷似南唐李煜和北宋晏几道;从其词流行的程度来看,则“一时以秦观柳永拟之” ,被看成是和秦观、柳永齐名的词坛大家。这说明上至皇室贵族、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异国他乡都在传唱纳兰的词。即便是到了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许多经典名句仍然家喻户晓。像“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闲变却故人心”等词句,依然受到当代人的喜爱。 G0OJa8v9GpZyFCOE7tu3s+D8wMDPzGkJo8rdvUgl0tiorUIk1OEdLjuYXithy1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