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我是人间惆怅客
——生平概述

曾有人说:唐宋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诗歌形式,唐、五代至宋更是词人荟萃的时期。如果将唐宋词坛比喻成群星闪耀的天空,那么,温庭筠、李煜、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都曾是那个时代词学“星空”中璀璨过的名家。若试图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位词人的主要特点,也许,李煜可以说是“悲情”词人,苏轼是“旷达”词人,李清照是“浪漫”词人,辛弃疾是“英雄”词人,姜夔是“风雅”词人……当然这样的概括未必十分精当,但是词在唐宋时期是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种文学形式,词坛名家各领风骚,却是公认的事实。以至于此后的元明清各朝,虽然不乏成就卓著的词人,但从整体上来看,尚未出现哪一朝能在词的创作成就上超越唐宋两代。

宋词,几乎成了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然而,在清代词史上,却有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词人横空出世。他的小词,被认为深得唐宋小令之神韵,其艺术成就直逼唐宋词人,甚至“置唐五代词中往往不能辨” ,“最得词家之正” 。清末词坛四大家之首、著名学者王鹏运曾高度评价他在词史上的地位:“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堂奥。”

这位享有盛誉、被王鹏运尊称为“纳兰公子”的词人,就是清代初年的著名才子纳兰性德。

不过,无论纳兰性德在词坛上获得了多么至高无上的赞誉,他对自己的评价却用了一个很特别的词——惆怅:“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惆怅”就是伤心、失意,还带有无奈、彷徨的意思。在纳兰性德看来,正因为有这样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他对人间的伤心事才特别有体会。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惆怅、伤心的一生;他的词,也可以说是惆怅、伤心的词。

有这么一个关于纳兰 的小故事。清朝乾隆末年,有一部小说在市面上悄悄地流行起来,这部小说就是后来名列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红楼梦》流行到什么程度?据说当时在市场上,一部《红楼梦》的抄本可以卖到几十金,也就是几十两银子!乾隆时期流行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抄本,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多达十一种!

据说,词人纳兰性德与流行的小说《红楼梦》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最早发现这层关系的人,正是乾隆皇帝。

乾隆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皇帝,在他晚年的时候,完整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已经刊行。有一天,他最宠信的大臣和珅为了哄他高兴,就拿了一部《红楼梦》呈献给他看。和珅是个聪明人,特别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算是乾隆的心腹了。不过这一回,和珅貌似拍马屁拍到马腿上去了——据说,乾隆爷一口气读完了《红楼梦》之后,甩下了这么一句话:“这写的不就是明珠他们家的事儿嘛!”

乾隆爷说的这个“明珠”,正是清朝初年康熙皇帝时候的朝廷重臣纳兰明珠。皇帝说的话可都是金口玉言,于是乾隆对《红楼梦》的这一句评价就有点儿一言九鼎、一锤定音的味道了。从这以后,很多人一读《红楼梦》,马上就联想到了纳兰明珠他们家的事儿。《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原型,就被认为是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了。比如有人这么说过:“《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作。明珠之子何人也?余曰:明珠之子名成德,字容若。”(俞樾《小浮梅闲话》)

对纳兰性德的称呼,我们熟悉的就有好几个:纳兰性德、纳兰成德、容若、成容若等等。其中,纳兰成德是本名,字容若,因此纳兰也常常被称作纳兰容若或成容若。

康熙十四年(1675),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为了避皇太子的名讳,纳兰成德改名为纳兰性德。不过皇太子保成后又被改名为胤礽,这个避讳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在纳兰性德亲笔写的书信里面,经常还会署名“成德”,这说明纳兰性德、纳兰成德这两个名字一度是同时在使用的。

纳兰出生于冬天,他还有个乳名叫“冬郎”。作为明珠的长子,成德的呱呱坠地给明珠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也驱散了冬天的寒冷。于是明珠为钟爱的长子取了“冬郎”这个乳名。“冬郎”还是唐代著名诗人韩偓的小名,韩偓不但诗名卓著,而且还官至兵部侍郎、翰林承旨等。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精通汉文化的明珠当然不会不熟悉。明珠给儿子取这个乳名,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也寄予了他对儿子的厚望——他希望纳兰成德将来像韩偓一样才华横溢,并且能够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在仕途上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纳兰成人之后,又给自己取了一个号——楞伽山人。这个号来自大乘佛教的经典《楞伽经》 ,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人都深受其影响,如李贺就曾在《赠陈商》一诗中这样写道:“《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楞伽经》的主要教义正如同其卷一所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通俗地说,它宣扬的主要思想就是万事皆空,世间万物皆由心生,外界事物呈现于世人肉眼中的形态其实都是不真实的,是虚妄空幻的,只不过是诳人肉眼而已;认识世界的根本在于内心,只有回归清净的内心,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才能认识到世界的虚幻。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现实中的纳兰性德在经历过人世间的种种悲剧之后,自号“楞伽山人”,无疑也显示出他的内心对红尘俗世的厌倦与迷茫,企图摆脱现实中种种虚幻现象的束缚,达到心灵的明澈与自由。

曹雪芹曾自称写《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纳兰性德也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可见,作为文学家,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在人生体验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通过这种相似是否可以进而推论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呢?

尽管很多人都说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但《红楼梦》毕竟只是一部小说,而小说的人物、情节都是允许合理虚构的。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像乾隆那样仅凭感觉断言:贾宝玉家里的那些事儿,就是纳兰他们家的事儿。不过,贾宝玉确实在很多方面特别像纳兰,那倒是很多人公认的。正因为他们相像,所以才总是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纳兰的名气已经不在贾宝玉之下,他俨然成了人们心目中清朝最著名的一位“公子”。三百多年过去了,纳兰的人气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还越来越火爆。他不但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在网上有专门的“纳兰性德吧”;他的故事还不断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有关纳兰的书籍在书店里长期占据着销售排行榜的最前列;“纳兰迷”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容若”或“公子”……

纳兰究竟有何魔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此疯狂地喜欢他,甚至奉他为偶像呢?

纳兰这个人物的魔力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代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

这四句话可以视为纳兰容若的人生写照,也正是这四大特点,使他成了清代最引人注目的传奇“公子”,他的传奇人生与传奇情感至今还让众多“纳兰迷”们痴迷、倾倒。 OmyBVwN8+8DcGTnfMZuNh/XZu+FlOwq/m1ROrSpxDK9QARoDsnkwrabqFKIg9y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