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雄心勃勃之志

纳兰的一生,是在他的父亲明珠事业蒸蒸日上的阶段度过的。明珠位至宰相,一度独揽朝政,作为一个工于权术的高官,明珠可不是什么两袖清风的人。无论是朝廷里的大臣,还是各地的官员,为了加官晋爵,都想打通明珠这个“关节”,争先恐后地给他进献各类金银财宝,《清史稿》形容他家的财富是“簠簋不饬,货贿山积”。意思是说明珠收受的贿赂很多,各类宝贝堆积如山,别人看来可能是奇珍异宝的东西,到了他家都显得稀松平常了。至于他家的财产到底有多少,恐怕谁都说不清。

据记载:“纳兰明珠太傅掌朝柄,前抚军某,岁以万金馈之,习以为常。”这是说明珠受贿,人家每年送“万金”给他,对他来说都是“习以为常”。

又据记载,明珠“每年靡费河银,大半分肥” 。这是说他贪污,拿公家的钱填私人的腰包,把半数以上的治河款项拿来中饱私囊。

有了这种贪婪的心思和手段,明珠家“田产丰盈,日进斗金”就不奇怪了,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明珠的财富应该是不过分的。

因此,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有明珠这样的“大树”罩着,纳兰就是集“官二代”与“富二代”于一身的公子哥儿了。俗话说得好,背靠大树好乘凉,有明珠这样一棵“大树”遮风挡雨,几乎没有什么外来的忧患能够打击到纳兰这样的贵族公子,他是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这样成长起来的纳兰一开始对官场、对名利也不见得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和批判精神。他的成长环境和贾宝玉很相似:有祖辈和父辈的庇护,少年公子往往不谙世事险恶,满脑子都是风流浪漫的梦想。那么,纳兰的梦想是什么呢?

值得庆幸的是,纳兰虽然出身相门,但他并不是一个借着父亲的权势到处耀武扬威、不学无术的纨绔公子,而是“在贵不骄,处富能贫” 。他没有继承父亲的工于权术和对金钱的迷恋,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理想。纳兰一度有过两大梦想,一是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二是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

怎样才能算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呢?这里说的“风流”包括了两方面特征——气质风流和事业风流。有两个小故事可以说明纳兰的这个梦想。

纳兰早年曾经把自己的一部分词作整理刊印,定名为《侧帽词》。“侧帽”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头上的帽子没有戴正、戴歪了的意思。

古往今来,文人给自己的作品集取名,都喜欢找一些风雅的名字,以显示自己的性格和理想追求。比如说,宋朝词人朱敦儒给自己的词集取名《樵歌》,寄托了他归隐渔樵的向往;叶梦得给词集取名《石林词》,是因为他偏爱石头,居住的地方也是“奇石森列”;北宋词人王观更有意思,给自己的词集取名《冠柳词》,意思是“我的词就是要超过柳永!”……那么,纳兰为什么要给自己的词集取“侧帽”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侧帽”又怎么能够反映出纳兰以风流自诩的文人情怀呢?

其实说起来这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纳兰的一个好朋友有关,他就是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是一位汉族文人,比纳兰大十八岁。康熙十五年(1676),顾贞观来到京城,结识了纳兰。这一年,纳兰二十二岁,顾贞观四十岁。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很快成为忘年知己。

顾贞观去京城之前,曾经给自己画过一幅画像,还为这幅画像专门题了一首《梅影》词,其中有这样两句:“侧帽轻衫,风韵依然。”说明在这幅画像中,顾贞观头上的帽子就是歪戴着的。

纳兰很欣赏好朋友的这幅画像,也专门为这幅歪戴帽子的画像题写了一首词,这就是纳兰的成名之作《金缕曲·题顾梁汾侧帽投壶图》 (详细解释见第九章),他正是凭借这首词而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这首《金缕曲》一出来,京城里的人竞相传抄,受欢迎的程度可以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以至于大家都不一定要提《金缕曲》这个词牌名,而直接称之为“侧帽词”。

就在同一年,纳兰第一次整理他的早年词作并且刊印出来,便以自己的成名作“侧帽词”来为自己的词集命名了。

不过这只是《侧帽词》命名的直接原因,还不是根本原因。要了解“侧帽”的真正来历,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明白:顾贞观在画像上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帽子歪戴着?纳兰又是为什么对这个歪戴帽子的形象赞赏不已、对“侧帽”这两个字情有独钟呢?

按照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正衣冠”是个人形象很关键的一点,一个君子照镜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正衣冠”。顾贞观却偏偏要歪戴着帽子,在正统儒家观念看来,这显然是很“另类”的行为。而这个另类的“侧帽”形象之所以能得到纳兰的欣赏,是因为“侧帽”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侧帽”这个词是来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独孤信的一个典故。独孤信的本名叫如愿,是匈奴人的后代。他既善于骑射又富有文才,聪明过人,担任过多种要职,如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等,授柱国大将军、尚书令、卫国公等官爵,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政绩辉煌,既是一代名将,又是众人爱戴和仰慕的“高官”。

不过,这还不算是他的特别过人之处,独孤信不但文武双全,还有一个更绝的地方——他还是一个美男子,据说貌比潘安,姿容绝世,史称其“美容仪,善骑射”。这样一个大帅哥,又有这样尊贵的身份,独孤信理所当然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实力派兼偶像派的明星人物了,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了“粉丝”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是“粉丝”们疯狂追捧、模仿的对象。

据说独孤信在秦州做官的时候,有一次他出城去打猎,回来的时候突然遇到一阵风刮来,把他头上戴的帽子给吹歪了。独孤信当时急急忙忙地赶着进城,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等到第二天再出门的时候,他非常惊讶地发现:全城的男人们头上的帽子竟然全都是歪戴着的!“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这就是偶像的力量!独孤信的一个无心之举,竟然成了“粉丝”们眼里标新立异的时尚!

独孤信就是那个时代引领时尚潮流的风流人物,后来很多诗人词人都喜欢用这个典故来自命风流,或者夸别人风流。例如北宋词人晏几道、陈师道等人都用过这个典故,晏几道在《清平乐》词中有过“侧帽风前花满路”的句子;陈师道《南乡子》词也有“侧帽独行斜照里”之句。所以有学者认为,纳兰用“侧帽”这个典故来给自己的词集命名,说明他正是这样一个以翩翩风流公子自诩的人物:“其弱冠时所作曰《侧帽词》,有承平乌衣少年,樽前马上之概。”

由“侧帽”一名,可以想见这位贵族公子风流倜傥的潇洒与自信——做一个像独孤信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个“风流”既包括气质风流,也就是说纳兰是自诩英俊潇洒,貌比潘安,是才华横溢、风姿绝代的“偶像派”明星;更包括事业风流,也就是说要在功名的道路上大有作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父亲的荫庇,成为当代文武双全、举世瞩目的“实力派”明星。

关于纳兰的自命风流,还有这么一个例子。

纳兰曾经读到过赵孟頫的一首自写照诗,读后很有感触,于是仿照赵孟頫的衣着打扮,给自己也画了一幅自画像,画像中的公子自然是风度翩翩,英俊潇洒了。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代孙,宋亡入元,是元代最著名的画家,人称“王羲之第二”。

纳兰画了这幅自画像以后,洋洋自得,便拿去给朋友们传看。朋友们一看:果然是风神俊逸,不同凡响啊,就纷纷不惜以最美妙的语言来夸奖他了。不过,纳兰也不是一个糊涂人,听几句好话就会飘飘然。他听了朋友们这些言过其实的夸奖并不以为然,反而还不怎么高兴,觉得大家的评价都不合自己的心意。

正当他闷闷不乐的时候,他的老师徐乾学说了一句:“你的风采真像王羲之啊!” 纳兰一听,这才大喜过望!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点:纳兰是自视很高的。别人夸他他不高兴,真正原因并不是人家夸得太过分了,而是没夸到点子上。还是老师了解学生,一语中的。

那么,纳兰为什么一听老师说他像王羲之他就高兴了呢?

其实,王羲之和独孤信是有共同之处的,他们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各自时代里引领潮流的风流人物,都具有气质风流和事业风流这两大特点。

王羲之是东晋时候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认为是“古今第一”的“神品”。有人甚至用曹植《洛神赋》里的句子来称赞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王羲之不但书法风流,他的潇洒风度也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模仿的对象;人们评价他的气质就像他的书法一样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既像天上的流云一般飘逸脱俗,又如神龙一般矫健,风神摇曳。

王羲之不但风度翩翩,他的言行举止也同一般人大不一样,极具个性色彩。成语“东床快婿”就是有关王羲之的一个故事,这个成语很能说明王羲之的洒脱不羁。

王羲之出自东晋的名门望族,在他还没有成家的时候,有一天,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里来为自己的女儿求亲。郗鉴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担任过安西将军、车骑大将军等重要职务,后来进位太尉。太尉的级别是和丞相平级的,这么重要的人物来求亲,王导当即欣然应允。

王导对郗鉴派来的人说:“我家的子弟们都在东厢房,你过去考察一下看看,任你挑选啊。”派来的人去东厢房看了以后,回去就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子弟确实个个都很优秀,名不虚传。不过呢,就是有点拿腔作势,听说太尉您来选女婿,这是个表现的好机会啊,于是一个个都做出一副很优雅很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小伙子在东床上躺着,肚皮都露在外面,衣冠不整,随随便便的,就好像不知道有选女婿这回事儿一样,满不在乎。”郗鉴一听:“哎,我要的女婿就是这小子了!”后来再一打听,这个“东床坦腹”的帅哥正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就这样成了郗太尉的东床快婿。这个故事说明王羲之不像其他人那样,把权势富贵看得很重,明明知道太尉选女婿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可他压根儿不把这事儿放在眼里,既显示了他的自信,也说明王羲之的见识、气度在当时都是与众不同的。

纳兰用独孤信“侧帽”的典故来为自己的词集命名,又特别喜欢别人夸他酷似王羲之,这正是他早年作为相门公子自信和雄心的写照。他相信自己具有鹤立鸡群的气质和才华,也一定能够像王羲之和独孤信那样,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风云人物!

现在的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纳兰的一幅画像。画像中的公子身着宽松的长袍,腰间松松地挽着一根腰带,斜倚在以水墨画装饰的贵妃榻上,微翘着二郎腿;他左手托着一个白瓷的茶壶,右手轻轻捋着胡须,一副悠然自得、从容闲雅的模样。即便是王羲之和独孤信再世,风流态度也不过如此吧!

纳兰不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还梦想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

纳兰虽然身在相门、心向江湖,不过这个特点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经过了很多挫折、有了很多阅历和思考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早年的纳兰,和很多出身名门的贵族公子一样,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尤其是他的父亲明珠博学多才,据说是“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再加上康熙皇帝初定中原,也意识到需要借助儒家文化的力量创造长治久安的王朝。因此明珠很希望这位长子能够走“学而优则仕”的正途,继承他的衣钵,将家族势力继续发扬光大。纳兰也果然不负众望,他很小的时候开始练习骑马射箭,稍大一点即能写很出色的文章,十七岁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十八岁中举人,发展的势头很强劲。年纪轻轻,文武双全、气度不凡的名声就在京城内外传扬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纷纷议论:“太傅明珠的公子真不是一般人哪!”

要是按照这样的势头正常发展下去的话,纳兰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成功的三大要素:其一,作为“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发展平台;其二,出众的才华和气质;其三,渴望出人头地的自信和雄心。拥有这三大要素,年纪轻轻的纳兰已经名扬天下,积聚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人气。如果人生不是有很多变数的话,也许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纳兰就不是伤心失意的“惆怅客”了。

然而,纳兰的人生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一帆风顺下去,他的人生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雄心勃勃、信心满满的纳兰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连续遭到了两次严重的打击。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反过来说,人生的几大悲剧可能也正是这四大乐事的反面——比如说刻骨铭心爱过之后没有洞房花烛却是劳燕分飞,再比如说寒窗苦读之后没有金榜题名相反却是名落孙山……在这几大人生悲剧中,年轻的纳兰就不幸摊上了两大件。

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性格当中的某些“缺点”往往会被部分地掩盖住,而一旦遭遇挫折,这些缺点就会暴露出来,成为身处逆境时的阻碍。年少时候的两次打击不但使纳兰“多情多病”的天性集中爆发,也初次开启了他对于人生的悲剧体验。 X9urz/sPO/ZqYtOS9VJ8xCVxeAS+rHj9mnGKQGI1QgUtXWWsPSAsCvCRnRhEOA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