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屈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屈原的思想可以说得上是兼容百家却又特立独行的。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思想高度开放、文化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屈原生活的年代以前或同时,在思想界活跃着并且已经形成巨大影响的就有这样一些学派: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创始人的道家,以墨子为创始人的墨家,以商鞅、吴起以及稍后的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公孙龙、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等等。这么多学派之间既有激烈的思想论战,也不乏思想的交融,使得战国成为中国思想界最富有挑战性、也最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时代。
在诸子百家林立的战国时期,有不少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很可能与屈原有过思想的交集和交锋。例如儒家“亚圣”孟子就与屈原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孟子曾长期居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而屈原也有多次使齐的经历,他们很可能见过面甚至有过深度交流,孟子倡导人格的“浩然正气”与屈原所坚守的正道直行精神也有相似之处。
此外,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庄子也和屈原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庄子和屈原的关系就更密切了:他们都是楚国的王室后代,只是庄子后来迁居到了宋国。但庄子的思想携带着鲜明的楚人特色,他那飞扬的文采、浪漫的想象、崇高的精神追求、个性化的人生态度,都和屈原有相通之处。
另外,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也和屈原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张仪曾在秦国为相,在秦楚争霸最为激烈的时代,他曾经与时为楚国重臣的屈原有过直接交锋,各自展现着自己的外交智慧。
不过,战国时期的思想界有两大特点,名家辈出、百家争鸣只是其中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则是“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名士们大多习惯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走,以“推销”自己的学说,借用孔子的话来说,都是“待价而沽”,一旦有人出“高价”,他们就愿意“出售”自己的才华。因此,名士们虽有“故国”和“故乡”的概念,却并没有必须忠于祖国的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定。能够成功地“卖出”自己的思想,其价值远远高过忠于一个并不看重自己的祖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周游列国是那个时期名士们普遍流行的生存方式。
而在屈原的思想中,最为可贵的就是,无论祖国对他如何,他都始终如一地、如热恋般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在他的心目中,楚国和他自己完全是一体的,楚国的利益就是他自己的利益,楚国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楚国兴,就是他的成功;楚国亡,就是他的失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对楚国的爱就像对热恋情人的爱,因为爱得专一,爱得深沉,因此,他绝不可能三妻四妾,绝不可能像别人那样左顾右盼、朝秦暮楚。哪怕热恋的结果是失恋或者没有希望的单恋,他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他会在“爱人”有任何需要的时候为她鞠躬尽瘁,哪怕是死也不愿意离开她半步。换句话说,他愿意为了楚国的幸福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屈原看来,动物尚且对故乡依依不舍,何况是对故国心怀强烈“爱情”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