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与许多欧美企业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大多数在任职管理职务以前并没有学过企业管理系统性知识,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管理者主要来自各专业技术领域,套用“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就是“干而优则仕”,先在某个特定的岗位上做一名员工(个体贡献者),干得好了,然后就被提拔到了管理岗位上。因此,这使我们企业的管理者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懂专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懂专业也成为我们管理者最大的劣势。这是一个悖论,懂专业的管理者比较容易与被管理者进行沟通,也容易取得被管理者的信任,这是优势;然而因为非常懂专业,就容易不由自主地钻在专业里,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思考管理问题,这可能造成太过聚焦专业而显得思考范围不全面的结果,限制了管理者的视界;也可能出现以专业人员的逻辑方法思考而不符合管理者思考逻辑方法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一个很好的专业工作者难以胜任其管理岗位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原因,更有我们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文化存在着差异的原因。

从发展阶段而论,1949年以来的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四十年时间,中国经济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数百年历程,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和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技术引进的跳跃式发展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人的观念改变却很难跳跃,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找到适应于特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模式更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而从管理环境和管理文化来看,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观念差异上。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团体格局(个人本位、人与人平等关系、交叉融合少)不同,用费孝通的话来说,中国社会的构成是差序格局的,即以乡土观念为基础,个人依附在家族之上,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形成网络关系。更重要的是网络中每个人的地位并不平等,而是呈现为一种差序格局,且同一人与不同的群体组合时会呈现不同的差序格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环境下表现为深层次的融合发展而产生的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同时,社会结构的差异也带来了伦理道德标准的差异,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与中国社会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矛盾,这种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差异使得管理者可以采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也会呈现差异性,需要对特定文化下的管理进行区分。另外,受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西方的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西方更注重分析思维,中国更注重综合思维,所以西方的管理学是分科来进行学习的,纵向深究比较多,而中国文化中的管理和领导都是综合式、概括性的,横向包容整合比较多。

中西方管理环境和管理文化的差异当然还有很多,在此无意一一列举。我想阐述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触发了我重新审视思考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如何开展管理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以逻辑化的思路让我们的管理工作更加浑然一体,得到整合,形成系统;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站在管理者的视角,而不是管理学家的视角,来思考和理解管理工作,也有一点实用主义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命名为“管理者的实践逻辑”的原因。

最后,能完成这本书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赵斌玮老师锲而不舍的努力,是他的认真才让我有不负使命的责任感,最终完成了这本书的撰写。

本书没有请各种名家来写序或者用美言来推荐,除了不想增加作为读者的您的负担外,我相信正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样,“道理对不对路,自己读了才知道”。可以不受他人影响自我阅读、独立思考对于大多数爱书者和爱钻研的人来说是更好的一件事,我相信我们每一位读者都是最好的书评家,而每一位有经验的管理者则都是一位难得的鉴赏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谨以此书纪念我自己从事管理培训的20年。

再次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感谢本书的编辑樊诗颖老师的辛勤付出。

刘成 2020年3月26日于成都 7OnJt+P/H2xu0FUQbnlGEq91MqyKHGinoP8yx+a7/Otj42PcGmjqMKY1ic76Yrb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